中医长寿养生之道
中医长寿养生之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养生、健康有着更高、更为迫切的需求。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规律,不吸烟、少喝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是“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时间长了,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
“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众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因为乐观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人高兴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变得乐观、开朗,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饮食有节、各取所需”。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观规定不符合客观规律是不行的,当你想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是你的身体缺乏这种东西,就应该摄入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的养生观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应该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工作情况而决定饮食的次数和数量。
生命在于运动。 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讲都应当增加散步的时间,当散步后身体微微发热最为适当。科学的散步方法应是,保持一颗从容又清闲的心态,“左顾右盼,胜似闲庭散步”。此外,对于寒冷的冬天,应要适当地减少在户外的活动时间。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老中医谈养生之道
生于1915年2月的来春茂,是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来老年近九旬,患原发性高血压已20余年,经练气功、服中药已控制正常,至今身体尚健。《家庭中医药》2003年第2期刊发了他养生经验的文章。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我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坚持做到早睡早起,每天睡眠6至7小时,从不午睡。每早5时起床即解大便,洗漱毕,练气功、打太极拳约1小时。每晚9至 10时入睡,很少失眠,偶尔失眠也不紧张,想些愉快的往事,自然就睡着了。我的食量很好,以吃饱为止,没有特殊嗜好,也不挑食,喜吃蔬菜。经常吃苦荞面粉(生粉做成饼,蒸熟蘸蜂蜜;或生粉炒香后调成糊状吃)、咸甜均可。我从不吸烟,不饮酒,喜欢云南绿茶,特别是粗加工的大叶子茶,茶水较浓,每日换2次茶叶,饮5磅开水,已有50多年的习惯。
我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为指南预防疾病。每于气候交替时服几剂玉屏风散,以预防感冒;经常食用苦荞面以预防肠炎;间断口含云南三七,每次1-5克,待含软嚼碎吞下,每月2-3次,可畅血脉、强身体。注重保肾固精,在于节制房事,以身不疲倦、头不昏沉、精力充沛为度。
我认为养身重在养性修身。我喜欢的养生方法一是“戒郁”,遇有不顺心之事,唱几段京戏,心情就比较舒畅了;二是“安心”,东坡诗云“安心是药更无方”;三是要有“耐性”,“百凡自然就理,气血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生兼养性。”发怒在伤害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命赔进去了,得到的回报倍于你所伤者。
我把佛教的“三戒”作为做人的规范,一戒“贪”,不食非分利禄;二戒“憎”,不嫉妒别人,仁爱是生命的源泉,给人一份爱心,自己将增添十分生机;三戒“痴”,不痴心妄想,不热衷名利,心情舒畅,便能健康长寿。
延长寿命的养生之道
晚餐少且偏素:+2分
俗话说,“常吃八分饱,延年又益寿”,晚餐更要以七八分饱为宜。因为晚上人的心跳和血液循环都会比白天慢,胃肠运动也会减慢,如果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使血脂升高、血液循环更缓慢,不但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孩子则可能因为消化不良,引起积食。
晚餐的荤素搭配要视家人的身体状况来定。一般老人的晚餐应以素为主;小孩可以荤素搭配,稍微偏素;有些年轻人晚上还要学习、工作,也可以适当增加荤菜。总原则是,晚餐要避免大鱼大肉、辛辣食物;可以适当多吃杂粮、谷类食物和新鲜蔬菜。
建议上班族最好回家和家人共进晚餐,借着这个机会,与家人分享工作学习的成果和乐事,能让人心情愉悦。家里做的饭菜通常营养也更全面,不会太高油高盐,更利于健康。
晚餐8点前吃完:+1分
晚饭应安排在8点之前,也就是睡觉前3~4小时吃完。如果晚餐太晚,晚上吃的食物留在胃里,会促进胃液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导致抵抗力减弱,出现胃溃疡;如果刚吃完饭就睡觉会增加肠胃负担,时间长了易导致胃癌风险升高。
年轻人要尽量改掉吃宵夜的习惯。夜宵对胃的伤害非常大,因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约2~3天就要再生一次。这个再生过程一般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
因此,为了让大家的生命能够得到一定的延长,大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晚餐。要尽量的做到清淡,只有这样才不会对大家的胃部造成太多的负担,同时也不会导致的产生消化不良这样的一种症状。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大家还一定要多多进行锻炼,因为在锻炼的过程之中可以让大家的细胞得到一定的再生,同时也可以促进大家的身体免疫力与抵抗力。
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
极为规律的饮食起居
孙思邈的晚年生活依然很有规律。
由大门而入,众多茅草屋中一排3间瓦房必是正屋,是孙思邈的寝室。雄鸡刚刚报晓,他就穿好衣服,坐在床上修炼气功,吸纳天地之灵气。
做功结束后,就是洗漱早饭了。
早饭后,孙先生还要坚持热手抚摸腹部帮助消化,继而在院子里徐徐行走50~60步。
散步后,回到正屋后面20多米有座小屋,开始静静的烧香念经,借以消除心中杂念,然后,再在院子里或者山上慢慢散步。
午饭后,依然用热手抚摸腹部帮助消化,并慢走100~200步。
回到屋子中,展开手足躺在床上,但不入睡,而是等到呼吸平缓后,便起来静坐。
晚饭后,依然如此做法。临睡前,还要修炼气功。
千年之前,130多岁的孙思邈每天在此散步
正屋东面不到十米远处的3间屋子,就是厨房。孙思邈的饮食比较简单。
早点主要是粥。午饭和晚饭,都是家常便饭。蔬菜中,孙思邈喜欢用蔓菁做齑(捣碎的菜末)吃。他还爱吃暮春以前的商陆苗,常叫人采来,或煮或炒或制成齑。
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孙思邈将杀生视为一种“罪孽”。想吃肉是叫人用钱去买,认为这样做比亲手宰杀要仁慈一些。而且肉只吃新鲜的,变质变味的不吃,不吃生冷食物。
唯独饮用品比较讲究,孙思邈喜欢喝用人参、茯苓、甘草等泡制的饮料。
他对穿戴不讲究,只是粗布衣服,但求夏季宽松绵软,吸汗,冬季能够御寒即可。
此外,孙思邈坚持每天洗澡,每次都要把浑身洗得干干净净。
3清心寡欲的修身养性之道
孙思邈对家中的大小事务一概不过问,统统交给儿子处理。对家庭所有成员的所作所为,也一律不打听,只要知道对方平安就行了。
弟子和家人们的住处,皆安排在离自己寝室较远的厨房东面的两间屋子。正屋背后是两座小屋,一座是药房,另一座是药器房。西北面还有两间屋子,是料理和曝晒药物的场所,为防闲人出入,用篱笆隔开。
自己的生活用品,都是由儿子从家里送来,而且要求次数不能过多,否则他就觉得喧闹。
但是,孙思邈又很珍惜亲情和友谊,每逢亲友来看望自己,便引入正屋西面的会客室,总是又说又笑,但只是适可而止,以免疲劳。客人告辞时,他还要携手送出门口百步之远,再坐下目送一阵,然后才回屋。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
1、饮食调养: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这些食物都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2、慎防“久视伤血”:中医认为“目得血而能视”,因此长时间看书、看报、看电视等,不仅会损伤眼睛的视物功能,还会使本来就不足的血更虚。一般目视一个小时左右,应适当活动一下,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以恢复目之疲劳。
3、不要劳心过度:人的血液循环与心有关,大脑的血液靠心脏源源不断供给,若思虑过度,挖空心思,就会耗伤心血。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血虚体质的老年人不可用脑过度。一旦感到大脑疲劳时,就要调节一下,或欣赏鸟语或观赏风景,使人心情愉快起来,就能很快消除脑的疲劳。
4、保持乐观情绪: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找朋友谈谈心,或听听音乐,或看看幽默剧等,争取主动排解忧愁,使精神尽快振奋起来。
5、药物治疗:积极参加体育,:老年人经常感到这里痛那里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血不够用,血虚老人更是如此。而时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加强气血运行,这样可减少或避免疼痛。但运动量不宜太大,运动项目的选择也应以传统的健身运动为佳,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还可进行郊游、踏青,这样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活动筋骨。
长寿男人的养生之道
1、生活要有规律
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肩上的担子重,压力大、应酬多,很多情况下会病来如山倒!那怎么才能调节好生活规律呢?首先做事情要学会分流、统筹,充分利用时间,而不是急急忙忙一团糟。
不要加班加点的干,现在新闻很多报道过劳死的消息,工作固然要紧,但是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断送在工作台上实在可惜。平常也要早睡早起,经常锻炼身体。
2、不要暴食暴饮
很多中年男性比较胖,大腹便便,普遍发福。很多人喜欢暴饮暴食,会导致脂肪肝甚至硬化,后果相当严重。暴饮暴食会导致脂肪堆积、不消化,给身体增加负担。
平时要饮食规律,少吃含脂肪量大的食物。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炸食品。可以少食多餐。
3、心平气和
平常我们要保持心平气和,要学会控制情绪。过度的生气暴怒会伤及脾脏。遇到事情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无需动怒、无需堪忧。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我是个急性子,很多人都是急性子,遇到事情毛毛躁躁的,慌慌张张的,为何不放松自己,缓解一下急骤的氛围!
4、有病需从医
很多中年男性,身体会出现小问题,他们都会选择拖着、挨着、扛着,等到实在不行了,去医院一检查,完了,癌症!人到中年,各个器官有明显的退化,此时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如果有任何异常,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切勿耽搁!有些疾病,等到觉得不舒服了再去检查已经到了晚期了,因此,中年人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
夏季中医养生之道
一、健脾除湿
夏季湿邪是一大邪气。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时很多人会觉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并会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因此我们就要经常的用台湾陈氏熏蒸药包泡脚,因为这种泡脚药包能够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头晕,易中暑等,并且能够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二、清热清暑
夏季天气酷热,机体心火也会较旺,此时常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药,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进行祛暑。
三、补养肺肾
按传统五行规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应要补养肺肾之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晚上九点的时候泡脚,因为夏季肾水虚弱,而九点的时候正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候,此时我们用台湾陈氏熏蒸药包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的调节,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
老年人的中医养生
养生之道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养生家曹慈山在论述时说:“养生之道,惟贵自然。”这是最适合运用的养生准则。人体十二经脉以不同时辰循行全身,假如我们能从认识经脉循行路径及流注时辰,并了解其功能以时辰配合脏腑养生,便可以得到人生中之最好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尔。”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比较重要的养生之道。
对现代人来说,养生之道贵在情感沟通,养生不仅仅是让身体健康无疾,还要让心理舒坦无忧,要做到这点,情感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主要包含男人女人养生之道的详细内容,以及养生之道视频等,还包括各种养生技巧,常见的食疗配方等内容。
减肥期间可不可以吃盐
减肥期间可以吃盐,但不能吃多。
我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提倡口味要清淡,口味清淡确实有益于人体健康。科学家们指出过多食盐,则易患高血压病。肥胖与盐亦有关系,当盐摄入过多时,生理上就要多喝水,当饮水过多,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引起浮肿性肥胖。因此,要求常食清淡食物,减少盐分摄入,一般每日5克为宜。
怎样才能长寿 看看中医长寿养生法
1、起居有序,顺其自然:
老中医多随四时而起卧,春夏晚卧早起,以应阳气之生长;秋季早卧早起,免受肃杀之气的戕伐;冬季早卧晚起,不使身体的阳气受寒气干扰。他们的睡眠是“先睡心,后睡眼”。“睡前除杂念,调息入梦多”。它如睡前洗脚、睡前不语、睡前勿食等,都是有益的安眠之法。在衣着方面,宽舒合体勿紧束,以利于血液循环。春衣慢慢脱,秋衣迟迟冻(俗言“春捂秋冻”)。他们喜欢“安步当车”,多数老中医古稀之年仍坚持徒步上班,既散步,又散心。
2、饮食有节,以素为主:
老中医认为,调节饮食以养脾胃,这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因素。他们喜爱吃当地生产的五谷杂粮,更爱吃蔬菜、豆类、水果,而鱼与肉吃的较少。虽有个别偏食鱼肉的,也是荤素搭配,从不过嗜。他们的食养经验是: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甘、四不过肥、五不偏食。还有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等。有些老中医把清代袁枚的诗作为食养之鉴,即“多寿只缘餐食少,不饱真是却病方。”
3、房事节制,勿禁勿纵:
对于房事养生,老中医认为青年时不可纵欲,老年时亦不可绝对禁止。中年以后的房事节律,难以有一个定数。有位老中医提出“九九数调节法”,即 45岁以后,按头位数4加1,即5×5=25,25天一次;55岁以后,按头位数5加1,即6×6=36, 36天一次;65岁以后,按7×7=49,即49天一次。此法易记易行,基本符合中老年房事节制的原则。
4、锻炼身体,持之以恒:
多数老中医在青年时期就重视体育锻炼,如习练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或自编的健身操等。简便易行的还有叩齿、咽津、摩足、揉腹、拢耳、甩手以及按压保健穴等。有的喜静不喜“动”,但这种“静”并非绝对不活动,而是以自我调息代替肢体运动,即注重内功。“若要健,天天练”。不管哪种锻炼方法,持之以恒是保持身体有效代谢的关键。
5、神志淡泊,以忍为尚:
老中医常能自我解忧除烦,排除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干扰。有了不顺心的事,多能泰然处之,不急不躁,或取回避环境、转移思路的方法;或向人倾诉,聊以自慰;或冷化处理,不走极端。这些老中医在“文革”期间,多数受到迫害,他们坚信“久阴必晴”、“正必胜邪”,从不被困难所屈服。凡遇到个人福利的事,从不与人纷争,而是以让为先,以忍为福。
6、乐于奉献,不慕名利:
老中医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人生最大乐事,“平生最乐乐为医”。他们不愿意过那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日子。老中医常说,一看到病人就会把烦恼忘的一干二净。真是“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们把金钱看的很轻。认为一个人把物质利益看的过重,汲汲追求,就会耗心气、损肝血,何能谈上长寿。
7、防患未然,摄养为生:
老中医谙熟《黄帝内径》“治未病”的思想,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原则。“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有了忧患意识,才能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根本法则。许多老中医年事已高,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慢性胃炎、肺气肿等。但他们坚信“养生之道在人不在天”,能创造多种条件排除疾病的困苦,或习练书画,以养心增气;或意守丹田,以涵元阳;或活动肢体,以运血脉;或与晚辈谈天说地,常使暮年留住童心;或食用天然保健品,如核桃仁、松子仁、黑芝麻、板栗、铁棍山药、蜂蜜、百合等以软化血管,排除杂然。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中医长寿养生方法,想要长寿的话就按照上面介绍的方式来生活吧。
中医春季养生之道
春天养生一定要遵循正确的原则,不同的体质以及不同的季节所需要选择的养生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区分工作,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我国的传统中来看,农历二月四号是属于立春,这也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气,他标志着春天开始正式到来我们的身边。随着春季的到来,你会发觉气温会越来越高,而且降水也会增加。这个时候的养生一定要顺应季节的变化,同时相对于的选择正确的饮食还有运动,这样身体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健康。
春季养生一定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因为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以及阳气生发的季节,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我们身体的阳气。在中医方面认为,春天是属于木性的,和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中的肝脏想对应的,所以说,这个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养肝,而肝脏的主要作用就是作用于疏泄方面,最好不要动怒,而是要保持一个愉快的好心情。
另外,在春天的时候除了注意身体方面的养生之外,还应该注意精神方面的养生,保持一个好心情,不要过于焦躁或者是阴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情、恬静的心境,这样身体也就会越来越好了。除此之外,春季的精神养生也需要借助自然界的变化,春天阳气上升,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自然就会更加的旺盛,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调摄,能够令体内的代谢能力更加的健康。
春季的时候,生活起居也需要特别的注意。人体其实和自然界一样,只要做好正常的休息、舒张身体、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克服自己一些堕落的坏习惯、穿衣服选择宽松一些的,这样精神就会和大自然相适应,更好的达到身心和谐,精力自然而然就充沛了,养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除此之外,春季养生还需要做好防病的工作。特别是在初春时节。这个时候温度正在不断的增加,空气中也是比较的潮湿,这个时候空气中的各种细菌还有病毒都在不断的繁殖。数据显示,春天的时候各种麻疹、流感还有肺炎等疾病都容易发生,甚至出现流行的情况。所以说,中医春季养生之道一定要做好预防疾病发生的工作。想要做好养生保健的工作,那么首先我们就应该在饮食上特别的注意,多吃一些具有保健身体、提高体质的食物。同时还要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另外注意个人卫生,这样自然身体就越来越健康了。
减肥期间可不可以吃盐
减肥期间可以吃盐,但不能吃多。
我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提倡口味要清淡,口味清淡确实有益于人体健康。肥胖与盐亦有关系,当盐摄入过多时,生理上就要多喝水,当饮水过多,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引起浮肿性肥胖。因此,要求常食清淡食物,减少盐分摄入,一般每日5克为宜。
中医长寿养生的小秘方
第一法:发宜常梳
方法:用梳子轻轻梳头100—300下,或将两手十指插入发间,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反复数十遍,以头皮有温热感为宜。早晚各梳一次。脑力劳动者,当用脑疲劳时,亦可随时运用此法,以解除脑疲劳。
功效:梳发可刺激头皮的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和头皮的新陈代谢,并可改善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强脑部的生理机能。因此,常梳发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聪耳明目、乌发等作用。
第二法:面宜多擦
方法:站立或取坐位,两眼微闭,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覆于两腮及下颌部,五指并拢,手小指贴于鼻侧,掌指上推,经眉间印堂,上推至额部发际,然后向两侧擦至两鬓(掌指部经眉头、眉腰、眉尾),再向下搓擦,经面颊(十指沿耳根进行)至腮部、下颌。
如此反复,搓擦至面部有热感为止。早晚各搓擦面部一次。
功效: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常搓擦可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滋润皮肤,增加颜面的光泽和增强面部皮肤肌肉的弹性,有利于除皱消斑和延缓面容的衰老,并有提神明目和预防感冒、眼疾、耳疾等作用。
第三法:目宜常运
方法:取坐位,两眼微闭,缓缓转动眼球。先按左、上、右、下方向连续转动9圈,再向右、上、左、下反方向转动9圈。然后,将眼睛缓缓睁开。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或在用眼疲劳时进行。
功效:运动眼球可以锻炼眼外肌,增进睫状肌对晶状体凸度的调节能力,改善视力,消除视疲劳,推迟眼的老花。另外,运动眼球还能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保护、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
第四法:耳宜常弹
方法:取坐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以手掌的掌心分别掩紧两耳,手指并拢贴于枕部,食指叠在中指上,然后让食指着力下滑弹击枕部,使耳能听到鼓鸣的声响。每次弹击20-40下,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
功效:耳常弹,可增强听神经的功能,可使退化的耳膜、耳咽管的功能得到恢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起到提神醒脑,聪耳助听的作用,对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第五法:齿宜常叩
方法:取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闭目,静心凝神,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地相互轻轻叩击。先叩臼齿36次,再叩门齿36次,要使每个牙齿都相互叩击到。可在晨起和睡前进行,亦可在半夜或早晨睡醒后取卧位进行。
功效:叩齿产生的冲击波不仅能促使牙根血管扩张,加速牙龈部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改善牙齿、耳朵及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防治牙齿松动、耳鸣和健脑的作用。
第六法:舌宜舔腭
方法:经常用舌尖轻轻抵住上腭,或用舌尖轻轻地舔上腭。每次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各舔20—30下,每天进行2—3次。
功效:舔腭能产生唾液,防止口舌干燥,增进食欲。此外,常舔腭还能起到宁心安神、防治神经衰弱的作用。
第七法:津(唾液)宜常咽
方法:将舌伸出齿外,用舌尖搅动上下牙龈数下,再舔上腭数下,然后鼓腮用产生的唾液漱口数次,分三小口咽下。咽时要稍用力,以能听到“汩汩”的声音为宜,同时可用意念将唾液送至丹田(脐下3寸处)。
功效:常咽唾液能滋润咽喉、清润肠胃、帮助消化,对咽干喉燥、厌食、腹胀、腹痛、便秘、肠胃功能紊乱等有防治作用。
第八法:腹宜常摩
方法:取仰卧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以左掌心按于肚脐部,右手叠放在左手背上,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6次,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按摩36次。按摩的力量要适度,速度宜缓慢,呼吸要自然。一般宜选择在晚上睡前、早上醒来时进行,按摩前要排空小便。
功效:摩腹可使胃肠及腹壁肌肉强健,增强胃肠的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具有顺气消积、健脾和胃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及肾炎等疾病亦有辅助治疗作用。
第九法:浊宜常呵呵
方法:闭口,用鼻深吸气,鼓胸腹,待感到气满时,抬头张口,呵出浊气,每天数次。
功效:吐故纳新,有助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整,久之能强健身体。
为什么中医中长寿者多?
综合中医长寿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预防
古代人要和自然灾害、猛兽做斗争,加上科学不发达,传染病无法控制,一般疾病医疗效果也差,因而人的死亡率极高,平均寿命短。若不注重预防,长寿是不可能的,《内经》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有病早治
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主张早识病、早治病。《甲乙经·序》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不懂医学又不听忠告,终于四十而夭折”。
讲究养生之道
许多中医享有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冷庐医话》称名医长寿为“医范”,强调“医人每享高龄……既精医学必有探性命之旨,审颐养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养生之道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