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脾胃湿热喝什么茶好

脾胃湿热喝什么茶好

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茶。

脾胃湿热,又被称为中焦湿热,大多是因为外感湿邪、饮食不当,过多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所造成的,比较常见的症状有身体乏力、大便溏泄、身热口苦、尿少而黄、舌苔黄腻等。

如果想要去除脾胃湿热的话建议可以在生活中适当地喝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茶,比如山楂茯苓茶、荷叶薄荷茶、红豆薏米茶、菊花茶等。

脾胃湿热的发病症状和调理方法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在中医里又称中焦湿热,其主要表现为脾胃运化受阻,湿与热蕴集在脾胃当中,从而导致脾胃虚弱,引发脾胃功能失调。

脾胃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对于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存有多种病因,其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综合而言,脾胃湿热的病因有三个方面:

1、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3、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上述三种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脾胃湿热的症状

脾胃湿热有很多明显的症状,最突出的辨识湿留气滞,其也是众多脾胃湿热患者共同的病机。究其原因,脾胃湿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坏习惯,比如长期吃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油炸食品、甜食、长期的吃的过饱等。对于脾胃湿热的症状,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具体表现如下:

脾胃湿热的症状1:

一般湿热体质就是脾胃不好容易长痘痘、粉刺。

脾胃湿热的症状2:

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脾胃湿热的症状3:

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脾胃湿热的症状4:

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慢性肠胃病的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是脾胃湿热的一种表现。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此外,对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其在胃镜检查时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

怎样辨别脾胃湿热的症状

对于脾胃湿热的症状,很多人会混淆于肝胆湿热,那么二者之间怎样区分呢?

脾胃湿热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二者的共同点:

1 、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 、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 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者的区别:

1 、 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 、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 、 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脾胃湿热怎么调理

正如上文所言,脾胃湿热的产生主要因为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因此,脾胃湿热的治疗也重在调理,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的饮食。另外,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兼以宣通肺气。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具体调理方法如下:

1、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2、葛根芩连汤

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脾胃湿热可能因饮食伤脾,脾虚则湿蕴,主要应健脾、去湿。

3、相关中药

薏仁:性凉,入脾经、胃经,健脾,逐湿

芡实:性平,入脾经、肾经

白术:性湿,入脾经、肾经,健脾,燥湿

红豆:性平,入脾经、心经,健脾,利水这几样可以作为食疗经常吃,熬粥,煲汤,炖菜等,口服药粉也可,但要注意配伍,长期吃不要偏于某一样,配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

中成药:归脾丸,香砂养胃丸,加味藿香正气丸。脾胃弱,土生金,影响到心肺,所以要加强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排出湿气。脾胃湿热也可能引起皮肤湿疹,这种情况可以在肺俞、大椎等处敲梅花针、拔罐、刮痧等,帮助把湿气病气排出。

4、日常饮食

不宜食物

不可吃冷饮、生冷瓜果,油腻、烧烤类,酒助湿热要禁绝,鱼虾、花椒、辣椒、葱、姜、蒜是发物,尽量避免,鸡蛋、牛奶也生热,少吃。不要喝茶,哪怕是全发酵的,茶对脾胃伤害很大,古人对其评价很低。

建议食物

醪糟:健脾,利水肿

海带:泄热,利水

冬瓜:主要是解热,健脾,利尿

豆腐:清热,排毒这几样搭配很好。

红糖:性温,入肝经、脾经,逐湿

老冰糖:性平,入肺经、脾经,维族人以冰糖为健脾胃之药,单晶的无效。

白糖:会助湿热,不宜吃。

鸡内金:鸡胃能消化沙子,可见很强大,能补脾健胃。

粗粮:多吃粗粮,多吃面食,少吃电饭锅煮的米饭,湿气大。

小米:小米,入肾经兼入脾胃经,能除脾胃的湿热(熬粥喝对脾胃特别好,听一当过兵的说部队上因吃饭不规律多有胃病发生,喝小米粥就能治好。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脾胃湿热吃什么

1、板蓝根炖猪腱

材料:板蓝根8克、猪腱60克、姜1片、蜜枣半粒。

做法:清洗猪腱(即猪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板蓝根片,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保温至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提点:猪腱肉质嫩滑,经过炖煮以后稍带肉质纤维,颇有咬头,蘸点豉油来吃是不少男士的至爱。

评点:汤色深沉,中药味道也比较浓,怕喝中药的人可能相当抗拒,但喝了以后喉咙很舒服。

2、土茯苓炖水蛇

材料:土茯苓10克、水蛇仔50克、红枣两粒、姜1片。

做法:水蛇切段,洗干净,飞水(用热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后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红枣、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炖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提点:买时要区分“水蛇”和“泥蛇”,泥蛇皮色较黑。它们外貌非常相似,但炖汤效果有很大区别,水蛇汤色清澈鲜甜。炖汤水蛇最好选几两重的小蛇,更易出味。

评点:汤水较滋补,蛇肉鲜甜,味道比很多炖汤要饱和。

3、鸡骨草炖猪横脷

材料:鸡骨草5克、猪横鶪80克,姜1片、蜜枣半粒。

做法:先把鸡骨草、猪横脷清洗干净,然后把全部材料一起放进炖盅内,猛火炖够3小时,待炖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提点:鸡骨草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冲洗掉鸡骨草上的泥沙和杂质。

评点:汤清甘甜,倒没有一点中药味,是广东传统的清热去湿汤水,据说可以清肝火、健肠胃。

脾胃湿热喝什么茶

1、荷叶茶

每天用荷叶3~5克泡水喝,荷叶除了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健脾助阳,所以,用荷叶代茶饮可以清利湿热。

2、山楂茯苓茶

陈皮、茯苓、山楂各2钱。用600ml的水煮沸后,放温,即可饮用。可改善吃了高脂、高糖、高盐的零食,所造成的“脾胃湿热”体质;包含口干舌燥、脾胃运化不好、食欲差、虚胖等症状。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脾胃湿热喝什么茶。

3、双花饮

金银花、菊花、山楂各500克。将金银花、菊花择选干净,用水淘洗后放在洁净的锅内,山楂择选后洗净,一同放在锅里,注入清水(约30公斤),用文火烧沸约半小时,即可起锅,滤出煎液待用。将所需蜂蜜倒入干净的锅内,用文火加热保持微沸,炼至色微黄,粘手成丝即成。将炼制过的蜂蜜缓缓倒入熬成的汁内,搅拌均匀,待蜂蜜全部溶化后,用纱布二层过滤去渣,冷却后即成。

银花、菊花同用能解暑热、清头目,配山楂消饮食,通血脉又增酸味,入蜂蜜加营养,补中气又合甜酸。用于伤暑身热、烦渴、眩晕、火毒目赤、咽痛、疮疖等症。可作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痢疾、化脓性感染患者之饮料,更是夏季优良的清凉饮料。

4、菊花佩兰

兰花3-5朵、佩兰5克左右。将两者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烧开后立即改小火,再煮两三分钟即可。菊花有清热明目、发汗、疏风的功效。佩兰去湿气,能清热解暑。但佩兰味道稍大,用菊花搭配可掩盖其味道。

5、荷叶薄荷

荷叶5克,薄荷3克。将两者加适量水煮开后,放置常温后即可饮用。荷叶排湿气、生清降浊,很适合暑湿感冒的患者,同时能解乏、缓解食欲不佳的现象;薄荷辛凉解表,利于发汗。两者搭配,有助减肥。

脾胃湿热喝什么茶好 佩兰藿香茶

材料:藿香、佩兰适量。

做法:将藿香、佩兰分别洗净同红茶一同放入杯中,加入200毫升沸水冲泡,再加盖闷约5分钟后放入冰块调匀即可。

功效:佩兰性平味辛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解暑的功效,藿香性温,具有发表解暑,开胃止呕的功效,两者同是适用于脾胃湿热的人群。

脾胃湿热喝什么茶好 荷叶薄荷茶

材料:荷叶5克,薄荷3克。

做法:将荷叶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约5分钟后放入薄荷,再三分钟后即可,放温后即可饮用。

功效:荷叶排湿气、生清降浊,薄荷清热祛湿,很适合脾胃湿热的人喝,可解乏、缓解食欲不佳的现象。

肝胆湿热的诊断和鉴别

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示的证候,临床表示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冷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肝胆湿热可以其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

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鉴别诊断

一、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共同点

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不同点:

1.湿热偏重不同。

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脾胃湿热喝什么茶好 脾胃虚弱的人怎样用夏枯草

在医生的指导下配伍使用。

夏枯草中含有一定的皂苷,而且其性质偏寒性,服用后会对脾胃造成较大的刺激,服用过多的话容易使人体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的症状。

因此对于本身脾胃虚寒的人群来说是不建议擅自服用夏枯草的,如果要服用夏枯草的话,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配伍其他一些药物共同服用,这样才能防止对脾胃造成较大的刺激。

得了胃湿的症状有哪些

脾胃湿热有很多明显的症状,最突出的辨识湿留气滞,其也是众多脾胃湿热患者共同的病机。究其原因,脾胃湿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坏习惯,比如长期吃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油炸食品、甜食、长期的吃的过饱等。对于脾胃湿热的症状,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具体表现如下:

长期吃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油炸食品、甜食、长期的吃的过饱等

脾胃湿热的症状1:

一般湿热体质就是脾胃不好容易长痘痘、粉刺。

脾胃湿热的症状2:

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脾胃湿热的症状3:

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脾胃湿热的症状4:

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慢性肠胃病的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是脾胃湿热的一种表现。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此外,对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其在胃镜检查时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

相关推荐

脾胃湿热的偏方

1、素烧苦瓜:新鲜苦瓜200克,切丝,先用开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欠(含有盐、味精)浇汁。 2、赤小豆薏米饮: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将两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3、金针冬瓜汤:干金针菜20克,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克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4、五花:干木棉花30克、金银花30克、槐花20克、鸡蛋花20克、葛花20克。以上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煲内,加入400

脾胃湿热如何调理

脾胃湿热如何调理?脾胃出现湿热的症状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脾胃湿热的主要症状为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状,因此对于脾胃湿热的治疗应该是重在调理。 脾胃湿热的调理方法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

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的区别

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病证名。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证见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偏大,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利肝胆湿热。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

脾胃湿热的介绍

感觉 神色委顿,膝冷畏寒,不思饮食,腹胀。 观察 舌色淡白湿润多津,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泄泻清稀,完谷不化,肢体浮肿,按之不起,脉沉迟或沉细。 方药 白术12克、茯苓15克、川木瓜10克j大腹皮10克、川厚朴12克、草豆蔻9克、木香6克后下、熟附子12克、干姜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克。煎水内服。

脾胃湿热的表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区别 病位不同

脾胃湿热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中焦。中焦湿热郁积,脾胃功能紊乱,因此形成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的区别

肝胆湿热,病证名。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证见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偏大,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利肝胆湿热。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

脾胃湿热的鉴别方法

脾胃湿热的鉴别方法:导致脾胃出现湿热的症状主要是和人们长期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导致脾胃出现炎症,因此首先要提醒人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脾胃湿热等症状起到预防的作用。 脾胃湿热的鉴别湿热证: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寒湿证:腕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

小腹肉多什么原因

饮食不节、湿邪入侵可致脾胃湿热 在中医中,脾胃湿热又被称为中焦湿热,常可由饮食不节、湿邪入侵所致。脾胃湿热,顾名思义,即湿、热蕴集脾胃当中,使得脾胃运化受纳失健失职,从而引发脾胃功能失调,除了饮食不节,外感湿邪,很多原因都可引起脾胃湿热证,如长期过食肥甘、情绪不良等都可造成机体脾胃湿热。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长。具体临床症状有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

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的相同和不同点

一、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同点 1、病因雷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呈现黄疸,皆为阳黄; 4、看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二者的不同 1、湿热着重不同。固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着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显明,在电脑旁放香蕉眼不干涩。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