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肌缺血怎么办呢
老年人心肌缺血怎么办呢
(1)韭白粥:
韭白30克,粳米100克。韭白洗净,粳米淘净。韭白、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2)玉米粉粥:
玉米粉50克,粳米100克。粳米洗净,玉米粉放入大碗内,加冷水调稀。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九成熟,将玉米粉糊倒入,边倒边搅,继续用文火煮至玉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人心果的功效与作用 可以补钙
人心果中的钙含量极高,每百克人心果当中的钙含量有900毫克之多,和西红柿的含钙量相比,多出了一百多倍。正在长身体的孩童吃人心果,可以促进骨骼发育,而中老年人吃人心果,可以预防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老年疾病。此外,人心果还可以做药,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缺血。
老年人心肌缺血的原因是什么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心肌缺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肥胖、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体力活动少、高龄和男性等。
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等蔬菜,喝些绿茶,茶叶中含有少量的茶碱,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茶叶中还有维生素C,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但不宜过浓。情绪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
对于老人,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显得更为重要。早睡早起对老年人来讲大多不成问题,但他们通常会缺乏锻炼。虽然老年人无法进行许多运动,但饭后的散步还是可以的,对老人的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游泳也是老人不错的选择,能有效增强免疫力。
老人心肌缺血怎么治
1、控制危险因素:部分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与高龄、心肌梗死、糖尿病等原因损害疼痛警报系统有关。除年龄无法控制之外,老年人应严格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凝状态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且一定要戒烟酒,保持有合理科学的日常饮食习惯。
2、药物治疗: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可选择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盐类药物或扩血管剂等,由心肌耗氧增加和冠脉痉挛所致的混合性心肌缺血者则可根据病情联合用药。由于老年人在夜间发作也有一定的频数,可以白天用硝酸盐类,晚间用钙拮抗剂。若页心肌耗氧增加和冠脉痉挛所致的缓和性心肌缺血者应联合用药,如氨氯地平和阿替洛尔合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3、介入手术治疗: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经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行冠状动脉造影做全面的检查,以便能够了解病变程度和范围,以便选择冠脉搭桥术、冠脉成形术或其他方法治疗。
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
关于心肌缺血:“心肌缺血”通常是心电图报告中,对心脏有ST-T改变的一个诊断术语,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等,如为青年人,以心肌炎、心肌病等较为多见,而中老年人则以冠心病多见。另外,中医的诊断与西医在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目前,诊断心肌缺血还应以心电图(动态或静息)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诊断为准。
你近段时间感到胸闷,心慌,时有头晕,以前无此症状,仍应进一步做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脏B超等;另外贫血、甲亢等也常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
如果经检查仍无明显异常发现,则说明你的主观症状多是功能性的。可不必太担心,这种症状常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患者以女性较多,心电图检查可有ST-T改变,酷似心肌缺血,患者可有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这种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患者在服用心得安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心电图检查做心得安试验后,低平、倒置的T波及S-T段的偏移,可恢复正常,称心得安试验阳性。借此可与冠心病的心肌缺血相区别。
如果为中老年人,心电图有ST-T动态变化,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有心肌缺血表现,或有较典型的冠心病心肌心肌缺血的症状(如典型的心绞痛等),则可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
老年人心肌缺血该怎么治
一、治疗原则
由于心肌缺血有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发现心肌缺血时,要及早治疗。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治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治恶化,延长患者寿命。
二、药物治疗
由于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血液(血氧)供需失衡,因此,治疗心肌缺血不外乎就是增加心肌的供氧和(或)减少心肌耗氧,从而使心肌氧的供需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1、抗血小板药物防治血栓形成,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性死亡的危险,如无禁忌证均应长期服用,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β受体阻断剂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秏氧,预防猝死,如美托洛尔或其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为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与硝酸酯类合用可互相取长补短,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治疗反应及心率变化调整剂量。
3、钙离子拮抗剂可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
4、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5、R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系统阻断剂可预防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如贝那普利和缬沙坦等。
心肌缺血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心肌缺血常见并发症
猝死、心肌梗死
二、心肌缺血并发病症
心肌缺血可增加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临床常见:无痛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右室心肌梗死、心房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包炎、老年人心肌梗死、青年心肌梗死、妊娠性心肌梗死。
猝死系一临床综合征。指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复或稳定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非人为死亡。大多数发生在急性发病后即刻至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者,主要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导致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功能者。
冠心病冬天要注意什么 冠心病冬季是高发季节
这是因为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血管收缩,代谢增高。特别是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弱,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遇到寒冷刺激,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使本来就狭窄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甚至瘀阻不通,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老年性心肌缺血的症状
(1)ST段低压程度相同而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老年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低压程度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8±0.6mm和1.7±0.6mm,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3±8.4min)明显长于中青年人(7.5±6.1min),人均阵次也明显高于中青年人。这可能与老年人冠脉病变较重、痛阈值升高及心肌退行性变有关。随着ST段低压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及发作频率增加,心肌缺血检出率降低,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升高。这是常见的老年心肌缺血的特点。
(2)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多:也是常见的老年心肌缺血的特点。老年心肌缺血发作时,出现Lown 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显着高于中青年人(分别为52.4%和32.7%)。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较重的心律失常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约有半数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所致。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心肌缺血I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故心肌缺血伴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治疗。
(3)发作的时间节律性有异同:一般认为心肌缺血在上午多发、午夜少发。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一样,高发时间仍然在上午6~10时,可能与晨起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及纤溶活性低下等因素有关。因为SMI发作前有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而且β阻滞药能降低这一时区心肌缺血发作频率,提示心肌耗氧增加在这一时间SMI发作起一定的作用。但夜间2~6时SMI发作频率,老年人(18.1%)明显高于中青年人(8.1%),这可能与老年人心功能差、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压升高及左室扩张有关。因此,治疗老年心肌缺血时,应考虑到夜间的药物浓度。这同样属于老年心肌缺血的特点。
中老年人心肌缺血严重吗
1.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所以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同时,代谢的废物也不能被有效及时地清除,易产生不利影响。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若有20%~25%的心肌停止收缩,通常会出现左室功能衰竭;若有40%以上的心肌不能收缩,就会有重度心泵功能衰竭。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发生,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由此可见心肌缺血的危害是很大的。
2.心肌缺血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升高,引起肺充血,还可引起复杂的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
3.中老年人心肌缺血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常见的心肌缺血并发症有缺血性心肌病、无症状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
①无症状性心肌梗塞:SMI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约有20%~25%为无症状的。起病常以心肌缺血的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这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②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③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报道美国每年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常伴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室性早搏怎么回事
第一;患者都问我们这些医护人员说恶性室性早搏有三大病因吗?那么三大病因都是什么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是很好解答的,很多人都会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等疾病的病人,都会出现早搏的情况。如果说心脏病患者出现了早搏的情况请及时就医。不然患者就会命悬一线的。
第二;我们都知道很多年纪大的人身上都会出现和多的老年病,医生说很多的老年病也会出现早搏的情况的,比如说心肌缺血等等老年性的心脏病,医生建议一定要让患者多多的休息,保持足够的睡眠让我们的,很多的中医就讲究的是,心血是需要我们来养护的。
第三;另外就是很多老年人会患上心脏瓣膜疾病的,老年人心机瓣膜受损也导致早搏的,为了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请在平时生活中就好好的爱护自己的身体,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老年人的身上发了这种情况的话,就必须住院进行治疗和进一步的观察。
心肌缺血的致病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引起的心脏病即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
心肌缺血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20-30岁的年轻人也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
冬季须警惕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房主任吴桂平表示,这个时候值得担心的不只那些平时就有心慌、胸闷症状的老年人,而是一些平时没有症状,但实际上有心肌缺血的四五十岁的人,这些人的处境相比老年人同样危险。
冬季是心肌缺血的高发期。这和寒冷刺激有关系。低温会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让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提高了心肌耗氧量。寒冷还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让人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甚至急性心血管事件。在低温状态下,为了保持自身的温度,血管会生理性地收缩,这也会诱发血压突然升高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所以,这个季节是心肌缺血患者的多事之秋。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心肌缺血患者不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个人感觉良好。这种隐匿性的心肌缺血更加危险。隐匿性的心肌缺血多发于四五十岁的人身上。这个年龄段的人心血管代偿能力较差,侧枝循环不如老年人。一旦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心肌会迅速发生坏死,引发心跳骤停,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而且,四五十岁的人由于没有症状来“提醒自己”,容易会像从前那样从事超负荷的工作或锻炼,同时没有任何治疗措施,这给心血管疾病突发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