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 多灶性阵挛型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 多灶性阵挛型

是发生于几个肢体,呈移行性,由一个肢体移向另一个肢体或身体一侧移向另一侧的游走性、阵挛型抽动。有时一个肢体的限局性阵挛型抽动持续很长时间,然后出现其他部位的抽动。常伴有意识障碍。

婴儿惊厥有哪些类型

1、微小发作:较其他类型常见,以头面部表现为主,无肢体强直或阵挛,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抽搐微弱而局限,可表现为呼吸暂停、眼球偏斜、眼睑抽动、口唇颤动、吸吮吞咽、瞳孔散大、有时伴有异常的哭笑,或只有植物神经症状,有时则伴有肢体的踏车、跨步、游泳等动作。

2、多灶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是游走性的,无固定顺序,发作中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这一肢体转移到另一肢体,或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长时间的局灶性阵挛运动在其他部位开始前只限于一个肢体或同侧的上下肢。

3、局灶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开始起于单侧肢体或一侧面部,并可扩展到同侧其他部位,一般无意识障碍,发作中可在中央沟附近查到一侧局限性高幅尖波,并可能扩展到同侧半球的邻近区域或对侧。轻微的局限性发作有时不能辨认,如一侧肢体或指(趾)的轻微颤动或强直,肢体的奇特动作,如上肢的摆钟样动作、双下肢的踩踏板样动作等。

4、强直性惊厥:表现为全身的伸展和僵硬,伴呼吸暂停、双眼向上斜视,少数呈全身性强直发作。本型以早产儿多见,常提示有器质性脑损害。

5、肌阵挛性惊厥:本型临床上少见,常提示弥漫性脑损害,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时发生的急促的牵拉运动,脑电图常无特殊形态的异常。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

1.围产期窒息

围产期如果出现严重的窒息情况,会引起脑缺氧,这主要多见于满月婴儿,临床特点是儿童伴有意识障碍,以及惊厥。

惊厥多在生后12小时左右出现,开始为微小型发作,以后可出现强直性或多灶性阵挛性惊厥。此时常有颅压增高,窒息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颅内出血。

2.产伤性颅内出血

由于接生技术提高近年来已逐渐少见产伤性颅内出血。因难产或产程延长而致头部物理性损伤使小脑幕或大脑镰撕裂,引起大量硬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体重较大的足月儿。通常在生后12~24小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生后第2~3天出现限局性或多灶性阵挛型惊厥。

3.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主要由于室管膜下胚胎生发基质尚未退化,具有丰富毛细血管,对缺氧、酸中毒极为敏感,易出血。在一次严重窒息或缺氧后2~3天,临床症状突然恶化,神经系统症状在数分钟及数小时内迅速进展,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低下和呼吸节律不整,随着前囟膨隆或紧张,很快出现强制性或多灶性阵挛性惊厥,出血量多者在1~2天内死亡。

4.感染

感染以化脓性脑膜炎为主,大多数是后天感染,通常发病会在出生后一周内,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惊厥在一开始是微小后来才变为强直性。

胎儿在宫内感染风疹、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可引起胎儿脑炎,若胎内病变持续至出生时,则生后即可出现惊厥。不合并脑膜炎的败血症也可引起惊厥,可能和心血管功能衰竭、血中电解质和葡萄糖代谢紊乱有关。

5.代谢异常

(1)低血糖

血糖<2.2mmol/L(40mg/dl)为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小于胎龄儿、早产儿和有缺血缺氧及其他应激的新生儿。低血糖多发生在生后3天内,常同时有原发病存在,除惊厥外尚可表现为呼吸暂停、意识迟钝、肌张力低下和哺乳困难等。低血糖也可由于遗传代谢病,如:果糖不耐受症、枫糖尿病等引起。

(2)低血钙

定义为血清钙水平<1.8mmol/L。生后3天内起病的低血钙与低出生体重、窒息、母亲糖尿病等有关。生后1~2周发病的低血钙通常不伴有其他疾病,可能由于母亲维生素D不足、新生儿肾脏和甲状旁腺功能不完善以及牛奶喂养所引起的。

(3)低血镁

常与低血钙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低血钙婴儿用足量钙剂治疗后惊厥仍持续存在时应考虑低血镁。

(4)高钠或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常因钠的过度负荷或脱水引起,低钠血症通常由于窒息、颅内出血或脑膜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所致。

(5)先天性代谢紊乱

为少见的遗传代谢病,包括枫糖尿病、苯丙酮尿症、尿素循环障碍等。

(6)维生素B6 依赖症

为遗传性犬尿氨酸酶缺乏,其维生素B6需要量为正常婴儿的5~10倍。

6.其他原因

撤药综合征、核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色素失禁症等均可在新生儿期出现惊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

根据病情不同分轻,中,重三度:

(一)轻度:过度觉醒状态,易激惹,兴奋和高度激动性(抖动,震颤),肌张力正常,拥抱反射活跃,吸吮反射正常,呼吸平稳,无惊厥,症状多在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二)中度:抑制状态,嗜睡或浅昏迷,肌张力低下,50%病例有惊厥发作,呼吸暂停和拥抱,吸吮反射减弱,足月儿上肢肌张力降低比下肢严重,提示病变累及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如表现为下肢肌张力降低比上肢重,则提示病变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如症状持续7~10天以上,可能有后遗症。

(三)重度:患儿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极度低下,松软,拥抱反射,腱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差,前囟隆起,惊厥频繁,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重度患儿病死率高,存活者常留后遗症。

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5分钟<6,经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

意识障碍是本症的重要表现,生后即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意识减退,昏迷或木僵。

脑水肿征候是围产儿HIE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内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可出现癫痫。

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重症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以及眼球震颤,瞳孔改变等脑干损伤表现。

HIE的临床症状以意识状态,肌张力变化和惊厥最重要,是区别脑病严重程度和后遗症的主要指标。

新生儿缺氧的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否有后遗症,要看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的脑损伤的范围、程度,重者可出现脑瘫、癫痫、智力障碍、行为异常等,轻者可无后遗症。由于新生儿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是否受影响,需要定期进行监测。1.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

2.意识障碍是新生儿缺氧的重要表现。生后即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意识减退、昏迷或木僵。

3.脑水肿征候是围产儿新生儿缺氧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4.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内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5.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可出现癫痫。6.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重症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以及眼球震颤、瞳孔改变等脑干损伤表现

脑缺氧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表象

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5分钟<6,经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本症的重要表现。生后即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意识减退、昏迷或木僵。

脑水肿症候

脑水肿征候是围产儿HIE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惊厥

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内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肌张力变化

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可出现癫痫。

原始反射异常

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干损伤表现

重症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以及眼球震颤、瞳孔改变等脑干损伤表现。

临床症状以意识状态、肌张力变化和惊厥最重要,是区别脑病严重程度和后遗症的主要指标。

新生儿惊厥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其特点是局限和隐晦,有时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熟悉其表现形式尤其是隐晦(微小)型的表现形式很重要,以免漏诊,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不属于惊厥的某些异常运动如惊悸,颤抖和快速眼运动相睡眠状态下的动作误认为是惊厥,惊悸和颤抖可由寒冷,声音,皮肤刺激或被动运动而诱发,无意识障碍和眼球的异常运动,抚慰可使其平息,而惊厥则相反,近年来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临床现象:一是临床是有惊厥表现,脑电图监测却无异常放电;二是有些病例脑电图有异常放电,但临床上却未见惊厥。

1.发病时间:生后不久出现的惊厥可见于HIE,颅内出血,先天性TORCH感染,维生素B6依赖症等。

(1)生后24h内:多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严重脑出血,低血糖,维生素B6依赖。

(2)生后24~72h:多见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低镁血症等。

(3)生后72h~1周: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柯萨奇B族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弓形体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氨基酸代谢异常,核黄疸,新生儿甲旁亢,脑出血(实质)。

2.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和分类

(1)局灶阵挛型:表现为一个肌肉群的阵发性的节律性的抽动,常见于单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有时可扩散到同侧的其他部位,通常神志清醒,大部分伴有大脑皮质的异常放电,主要脑电图表现为局灶性尖波,通常包括棘波,有时可扩散到整个半球,常提示脑局部损伤如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代谢异常。

(2)多灶阵挛型:表现为多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地抽动,也可在一次发作中,抽搐由一个肢体游走到另一个肢体,由一个部位游走到另一部位,由身体一侧游走到另一侧,而无一定的次序,常伴意识障碍,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的尖波或慢节律电波由皮质的一个区游走到另一个区,约75%的患儿具有棘波伴1~4周/s的慢波和(或)α样波,本型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感染,偶见于代谢失常。

(3)强直型:表现为单个肢体或四肢强直性伸展,或双下肢强直而双上肢屈曲,全身强直型可有躯干的后仰或俯屈,常伴眼球偏移固定和呼吸暂停,除破伤风外一般神志不清,类似去大脑或去皮质强直,本型很少与皮质异常放电相关,偶见棘波,主要的形式为高幅慢波,有时出现在爆发抑制背景上,常见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破伤风,核黄疸等。

(4)肌阵挛型:表现为肢体或某个孤立的部位一次或多次短促的屈曲性掣动,也可牵涉到双上肢或双下肢,全身性肌阵挛,四肢和躯干均可同样痉挛,类似婴儿痉挛症,仅部分患儿临床发作伴皮质异常放电,脑电图常见爆发抑制,常提示存在明显的脑损害。

(5)隐晦(微小)型: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惊厥表现形式,发作时抽搐微细,局限而隐晦,包括以下表现:

①面,口,舌的异常动作:眼皮颤动,反复眨眼,皱眉,面肌抽动,咀嚼,吸吮,撅嘴,伸舌,吞咽,打哈欠。

②眼部异常运动:凝视,眼球上翻,眼球偏向一侧而固定,眼球震颤。

③四肢异常运动:上肢划船样,击鼓样,游泳样动作,下肢踏步样,踏自行车样动作,肢体的旋转运动。

④自主神经性发作:呼吸暂停,屏气,呼吸增强,鼾声,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阵发性面红或苍白,流涎,出汗,瞳孔扩大或缩小,绝大部分隐晦型惊厥患儿临床发作不伴皮质异常放电,但脑电图常见背景波异常,表现为波幅低平和爆发抑制,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颅内出血或感染患儿。

新生儿惊厥表现不典型,发作形式不固定,给诊断带来许多困难,由于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包括神经代谢产物的检查,对惊厥的诊断,病因及对预后的评价都起了很大作用,应结合脑电图,头颅B超,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

新生儿惊厥是什么症状 局灶性阵挛型

是指身体某个部分限局性阵挛发作。如一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抽动,可蔓延至同侧其他部位。常无意识障碍。

小儿惊厥有什么临床表现

(一)轻微型

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凝视、斜视、眨眼运动、吸吮、咀嚼样口-颊-舌运动、单一肢体震颤、固定或四肢踩踏板或划船样运动、以及呼吸暂停发作等。

(二)局限阵挛型

以同侧单或双肢体局限性阵挛性抽动为特征,但无定位意义,多不伴意识丧失。多见于早产儿。

(三)多灶性阵挛型

以多个肢体振幅小、频率l~3次/秒为特征,可由一侧肢体转到另一侧肢体,多伴有意识丧失。常见于颅内疾病或某些代谢异常等。

(四)强直型

为 全身或四肢强直性痉挛(伸直或僵硬)。提示病情严重,有脑器质性病变,需与去大脑强直和角弓反张鉴别。去大脑强直表现为四肢和躯干伸直,丽上肢内旋、瞳孔 散大、两眼球向下移动,常为脑衰竭的终末体征。角弓反张表现为背部持续后弓,见于胆红素脑病、破伤风及某些氨基酸代谢紊乱。

(五)肌阵挛

以单个或多个肢体同步,对称性急速屈曲痉挛为特征,上肢比下肢明显。表明有弥漫性脑损害。

上述五种类型中,以轻微型多见(占惊厥发作的50%),次为多灶性痉挛型。

近年来亦有根据脑电图多图像监护仪的研究,把新生儿惊厥分为:

① 临床发作与脑电图信号-致;② 临床发作不伴脑电图信号;③ 婴儿痉挛症。

缺氧缺血性脑病有什么表现

1、突然高热,畏寒,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婴幼儿会出现交替出现的烦躁与嗜睡;尖声哭叫,拒绝吃母乳,容易受惊等。严重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2、意识障碍。新生儿在出生后即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轻者表现为激惹或嗜睡;重者表现为意识减退、昏迷或木僵。

3、脑水肿征候是围产儿HIE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4、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

5、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可出现癫痫。

6、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重症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以及眼球震颤、瞳孔改变等脑干损伤表现。

小孩发烧惊厥的原因有哪些

1、微小发作

较其他类型常见,以头面部表现为主,无肢体强直或阵挛,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抽搐微弱而局限,可表现为呼吸暂停、眼球偏斜、眼睑抽动、口唇颤动、吸吮吞咽、瞳孔散大、有时伴有异常的哭笑,或只有植物神经症状,有时则伴有肢体的踏车、跨步、游泳等动作。

2、多灶性阵挛性惊厥

这种惊厥是游走性的,无固定顺序,发作中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这一肢体转移到另一肢体,或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长时间的局灶性阵挛运动在其他部位开始前只限于一个肢体或同侧的上下肢。

新生儿惊厥的五种表现类型

1、强直性惊厥是新生儿惊厥类型之一

表现为全身的伸展和僵硬,伴呼吸暂停、双眼向上斜视,少数呈全身性强直发作。本型以早产儿多见。

2、肌阵挛性惊厥是新生儿惊厥类型之一

本型临床上少见,常提示弥漫性脑损害,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时发生的急促的牵拉运动,脑电图常无特殊形态的异常。

3、微小发作是新生儿惊厥类型之一

较其他类型常见,以头面部表现为主,无肢体强直或阵挛,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抽搐微弱而局限。

4、局灶性阵挛性惊是新生儿惊厥类型之一

这种惊厥开始起于单侧肢体或一侧面部,并可扩展到同侧其他部位,一般无意识障碍,发作中可在中央沟附近查到一侧局限性高幅尖波,并可能扩展到同侧半球的邻近区域或对侧。轻微的局限性发作有时不能辨认。

5、多灶性(游走性)阵挛性惊厥是新生儿惊厥类型之一

这种惊厥是游走性的,无固定顺序,长时间的局灶性阵挛运动在其他部位开始前只限于一个肢体或同侧的上下肢。

缺血缺氧性脑病到底严重吗

缺血缺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患者常在生后1周尤其头3天内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表现。如烦躁不安或嗜睡、吐奶、尖叫、抽搐等症状。轻症患者愈后良好,病情危重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可遗留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和脑性瘫痪等。

临床表现:

(一)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

(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明显抑制、昏迷。

(三)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有脑水肿表现。

(四)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内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五)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六)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七)重症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以及眼球震颤、瞳孔改变等脑干损伤表现。HIE的临床症状以意识状态、肌张力变化和惊厥最重要,是区别脑病严重程度和后遗症的主要指标。

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吗?这种病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对于患者造成的伤害有可能是终身性的,也是令患者家人感到相当担心的疾病。所以对于如此严重的疾病,更应该及时的去权威的医院耐心积极的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新生儿惊厥预后怎么样

(一) 新生儿惊厥预后的相关因素

1.与惊厥的原发病有关,如单纯由于可纠正的代谢紊乱引起的惊厥预后良好,而脑或皮层发育异常者预后极差。由于窒息、颅内出血或脑膜炎引起的脑损伤,其预后取决于损伤的严重性和范围。

2.早产儿惊厥比足月儿差得多。

3.与惊厥的类型有关,肌阵挛型、强直型和轻微型预后差,局限性阵挛型预后好。

4.脑电图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1周内脑电图正常者,75%~85%预后良好;脑电图呈多灶性异常者预后差;周期性暴发抑制型、低电压和波形平坦者预后极差。

(二) 后遗症

新生儿惊厥存活者出现后遗症的约占14%~61%(平均20%)。主要表现为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癫痫,其他还有共济失调、多动、视听障碍、语言障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1.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与脑性瘫痪发生有关的因素:

① 生后5分钟Apagaf评分越低者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越高,在生后5分钟以后仍需复苏的新生儿惊厥的患儿中,仅这一项便能预示可能发生中度或重度的脑性瘫痪。

② 新生儿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越长,后来发生脑性瘫痪的可能性越大。发作1天者其发生率为7%,3天以上者有46%发生脑性瘫痪。

③ 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类型,强直型发作与后遗脑性瘫痪的关系更密切。

④ 中度或严重异常的脑电图者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性大。

2.智力障碍

新生儿惊厥后遗留智力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出生5分钟Apgar评分0~3分者,45%有智力障碍;4~6分者,33%有智力障碍;7~10分者,只有11%有智力障碍。

② 出生5分钟以后仍需要复苏的患儿发生智力障碍的危险性较大。

③ 惊厥发作时间超过30分钟、新生儿期肌强直和肌阵挛发作及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与智力障碍关系均很密切。

3.癫痫

惊厥发作持续1天者后遗癫痫的发生率为11%,惊厥发作持续2天者为22%,3天者为25%,3天以上者为40%。强直型惊厥发作与后遗癫痫有密切关系。

新生儿惊厥的症状

新生儿惊厥发作与年长儿不同,其特点没有典型的大发作,而且多表现为无定型的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异常动作,各种形式可能交替出现,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新生儿惊厥在临床上,按其表现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1.微小发作:较其他类型常见,以头面部表现为主,无肢体强直或阵挛,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抽搐微弱而局限,可表现为呼吸暂停、眼球偏斜、眼睑抽动、口唇颤动、吸吮吞咽、瞳孔散大、有时伴有异常的哭笑,或只有植物神经症状,有时则伴有肢体的踏车、跨步、游泳等动作。

2.多灶性(游走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是游走性的,无固定顺序,发作中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这一肢体转移到另一肢体,或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长时间的局灶性阵挛运动在其他部位开始前只限于一个肢体或同侧的上下肢。

3.局灶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开始起于单侧肢体或一侧面部,并可扩展到同侧其他部位,一般无意识障碍,发作中可在中央沟附近查到一侧局限性高幅尖 波,并可能扩展到同侧半球的邻近区域或对侧。轻微的局限性发作有时不能辨认,如一侧肢体或指(趾)的轻微颤动或强直,肢体的奇特动作,如上肢的摆钟样动 作、双下肢的踩踏板样动作等。

4.强直性惊厥:表现为全身的伸展和僵硬,伴呼吸暂停、双眼向上斜视,少数呈全身性强直发作。本型以早产儿多见,常提示有器质性脑损害。

5.肌阵挛性惊厥:本型临床上少见,常提示弥漫性脑损害,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时发生的急促的牵拉运动,脑电图常无特殊形态的异常。

相关推荐

小儿惊厥的偏方

中药方(一) 〖 方 名 〗 小儿惊厥中医方一. 〖 组 成 〗 蝉衣6克 钩藤8克 甘草3克 珍珠母10克 炒枣仁10克 栀子4克 黄连3克 防风3克 杭芍8克 青黛3克. 〖 用 法 〗水煎2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早中晚各服1次.第1周每日1剂,连服7剂.第2、3、4周隔天1剂,连用3周,共调理4周,可预防发热惊厥反复发作. 〖 主 治 〗 防止发热惊厥反复发作. 〖 出 处 〗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二) 〖 方 名 〗 小儿惊厥方一. 〖 组 成 〗 当归3~5克 桃仁3~5克 红

得了小儿惊厥容易引起哪些并发症

1.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与脑性瘫痪发生有关的因素: ①生后5分钟Apagaf评分越低者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越高,在生后5分钟以后仍需复苏的新生儿惊厥的患儿中,仅这一项便能预示可能发生中度或重度的脑性瘫痪。 ②新生儿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越长,后来发生脑性瘫痪的可能性越大。发作1天者其发生率为7%,3天以上者有46%发生脑性瘫痪。 ③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类,强直发作与后遗脑性瘫痪的关系更密切。 ④中度或严重异常的脑电图者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性大。 2.智力障碍

脑瘫的伴随疾病有哪些

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运动障碍以外最常见的异常情况,尤其是痉挛四肢瘫、强直及肌张力低下最常见到。智力低下程度轻重不等,手足徐动合并智力低下则较少见到或程度较轻。 癫痫也是脑瘫小儿常合并的异常情况,10%~40%的脑瘫小儿并发癫痫。偏瘫瘫的病儿大约1/2伴有惊厥。手足徐动、共济失调则较少见到惊厥。各种发作类在脑瘫患儿中几乎均可见到。如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但单纯失神发作很少见到。四肢瘫的小儿癫痫灶常为多灶性,而且容易活化为全身性发作。偏瘫小儿如有惊厥家族史更

小儿惊厥的症状

(一)惊厥 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典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

新生儿惊厥是怎么回事 代谢异常

代谢异常为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 常发生于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早产儿、小样儿及伴有围生期窒息的新生儿。血糖过低影响脑细胞的代谢活动,可导致永久性脑损害。 指血钙

新生儿惊厥的症状有哪些

(1)局灶阵挛:表现为一个肌肉群的阵发性的节律性的抽动,常见于单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有时可扩散到同侧的其他部位。通常神志清醒。大部分伴有大脑皮质的异常放电,主要脑电图表现为局灶性尖波,通常包括棘波,有时可扩散到整个半球。常提示脑局部损伤如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代谢异常。 (2)多灶阵挛:表现为多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地抽动。也可在一次发作中,抽搐由一个肢体游走到另一个肢体,由一个部位游走到另一部位,由身体一侧游走到另一侧,而无一定的次序。常伴意识障碍。脑

小孩惊厥有哪些症状呢

1.前期症状:患儿可能会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 2.典症状: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 3.具体疾病的典

如何预防高热引起的新生儿惊厥

高热也是引起新生儿惊厥的一种常见因素,因而加强新生儿的高热处理对于预防新生儿惊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将为您详解。 高热引起的新生儿惊厥的典症状是先发热后惊厥,体温通常在38.5-40℃或更高,惊厥多在发热初体温上升时出现,伴随神志不清、口吐白沫、面色及口唇发紫,手脚阵发性抽动,持续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有研究发现,服用淡盐水可预防宝宝高热惊厥复发。近些年研究显示,高热惊厥患儿容易发生低钠血症(血清钠低于130mm/l),发生率为56%-60%。其中高热惊厥1次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46%,惊厥≥1

小儿惊厥的原因

小儿惊厥的病因(一)颅内疾病 ①缺氧缺血性脑病:占惊厥病因的60%~70%,惊厥多见于生后24小时内。 ②缺氧性及产伤性颅内出血:惊厥多见于生后2~3天。 ③脑梗塞:多为大脑中动脉梗塞、惊厥多见于生后1~4天。 小儿惊厥的病因(二)感染 见于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败血症、破伤风等,以化脓性脑膜炎和败血症为多。宫内感染者,惊厥见于生后3天内,生后感染者则多见于生后1周后。新生儿高热惊厥罕见。 小儿惊厥的病因(三)代谢异常 ①低血糖:多发生于生后3天内。 ②低钙血症:包括惊厥发生于生后1-3天的早发及生后1

小儿惊厥有哪些表现症状

(一)惊厥 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典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