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病因有哪些
发热的病因有哪些
发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发热的病因有哪些呢?
发热的病因: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FUO有准确的定义,其包含3个要点: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可见,虽然FUO本身是症状诊断,不是疾病诊断,但诊断要求却十分严格。
以上是急诊科专家为大家介绍的发热的常见病因,急诊科专家指出:发热是一种常见病,感染性发热持续比较短暂,如果出现了长时间的发热,一定要系统检查,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
关于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高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出现谵妄患者加床档,防止坠床。
3、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达3000ml以上,必要时,经静脉补充液体以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4、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发热患者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低于37.5℃连测3次正常后改为每日1次测量。
(1)做好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保证患者舒适;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勤换被服衣裤。
(2)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尽早留取各种标本送检。
(3)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发热大量出汗时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黄热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黄热病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披膜病毒科,病毒直径约22~38nm,呈球形,有包膜,含单股正链RNA,易被热,常用消毒剂,乙醚,去氧胆酸钠等灭活,但在血中能于4℃保存1个月,在50%甘油中于0℃下可存活数月,于-70℃或冷冻干燥条件下可保持活力数年。
最初分离的黄热病毒Asibi株通过组织培养弱化成17D株,用以制备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良好。
(二)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进入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不断繁殖,3~4天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继之,病毒侵入肝,脾,肾,心,骨髓,淋巴等处,数日后病毒从血中消失,而淋巴结,脾,骨髓中依然存在。
黄热病的病理损害是由于病毒聚集于不同器官和组织并在其中繁殖所致,主要受损脏器为肝,肾,心,其他组织器官亦可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
肝脏病变主要在小叶中带,肝细胞混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炎症反应轻微或缺乏,无明显组织增生,严重肝脏病变可导致深度黄疸,出血及低血糖等,肾脏病变轻重不一,自肾小管上皮浊肿至肾小管坏死,特殊染色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球囊间隙与近端肾小管腔内有蛋白质物质,远端肾小管存在透明与色素管型,肾功能减退和尿毒症系因血容量减少,肾小管坏死等所引起,心肌有广泛退行性变和脂肪浸润,重症病例可有灶性出血,病变常累及窦房结和希氏束,临床可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脑部偶见水肿及小的出血灶,组织学变化以细胞变性,脂肪浸润,坏死,而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为特点,病灶呈散在性分布。
猩红热病因
感染性病变(30%):
细菌自呼吸道侵入并黏附于咽峡部,并引起炎症,使咽部和扁桃体红肿,产生浆液性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有时可有溃疡形成,细菌由局部经淋巴间隙进入附近组织,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鼻窦炎(nasosinusitis),中耳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病灶。
中毒性病变(25%):
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经咽部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纳差等;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最终表皮死亡脱落;黏膜也可有点状出血;肝,脾,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脂肪变性,同时有单核细胞浸润;心肌可有混浊肿胀和变性,严重者可坏死;肾脏呈间质性炎症;中毒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可见营养不良变化。
变态反应性病变(25%):
发生于个别病例,多见于病程第2~3周时,可能A群链球菌与被感染者的某些组织有相似的抗原,而产生免疫反应,或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某些组织引起病变,主要引起心,肾及关节的变态反应性病变。
链球菌按其所含多糖类抗原的不同,分为A~V(无I,J)20个群,引起猩红热的病原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呈球型,排列成链状,直径0.6~1.0μm,革兰染色阳性,有荚膜,不运动,不形成芽孢,过氧化氢酶阴性,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A群链球菌可依其表面抗原M的不同,分为90多种血清型,细菌的致病与细菌的荚膜,M蛋白和产生的红疹毒素及一些酶有关,细菌的脂壁酸和M蛋白使得细菌黏附于组织,荚膜中的透明质酸和M蛋白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不同型的A群链球菌,能产生红疹毒素者即可引起猩红热,红疹毒素能引起发热和猩红热皮疹,红疹毒素有五种血清型,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细菌产生的链激酶及溶血素等均与发病有关,细菌的抗吞噬能力强,链球菌溶血素水平高,半胱氨酸蛋白酶水平低,与重型临床表现有关,A群溶血性链球菌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加热56℃ 30min或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血热病的病因
血热的症状是血液热了之后,到处乱窜。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血热的经验,只是不太记得而已。每到了夏天,晒过太阳之后,血液在体内乱窜,弄得你坐立难安。你通常会说,好热喔。仔细的去感觉一下,就可以发现,皮肤由内而外有一点刺刺的感觉,那是热血妄行。有些人的微血管比较脆弱,就在皮下出现一点一点的小红点。那就是脾经对血管的调节不好,当热血窜到末稍的时候,血管就挡不住血液,以致血液就渗出来一点。看上去,就是皮肤有斑疹。
在血热的情形下,即使是静脉流出来的血液,也是鲜红色的。不像平常静脉的血液比较暗红。早期,西洋有一位医生陪著工人搭船通过赤道,要到南非去工作。那时候的船舱没有冷气设备,通过赤道时,很多工人病倒。当时的治疗方式就是把静脉割开来放血,让血液流一点掉,症状就改善很多。那就是血热造成的。当时,他把静脉一割开来,看到血色鲜红,吓了一大跳,以为割到了动脉。后来,他从这里面想到了物理学上有关热力学的一条定理,就是能量的转换,热能会转换成身体的内能。从而得到物理学上一个认知。
还有心烦不安。这时候一定很烦燥,坐立不安,一下子起来走走,一下子又坐下来。舌绛,这时候的舌头是很红的。再严重一点,就会谵狂,就是讲话不经过大脑,乱讲一通。再更严重一点,就会昏迷,不醒人事。
热毒的鉴别要点
首先要了解发热的病因,是外感邪气还是内伤阴阳失调?何时发热?病位何处?以及发热的性质,有哪些主要可鉴别的全身或局部伴随症状。最后还要了解发热的一些生理变异以别病理性发热。
发热病因: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区分为外感性和内伤性两大类。
(1)外感性发热:许多外界致病因素都可引起发热,其中以温热之邪最为重要,包括风邪、暑邪、燥邪及火邪。阴寒一类邪气引起的外感发热其势轻微。
(2)内伤性发热:以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和七情改变为主要原因,可分下列几个方面:
①阴虚:久病伤阴,以温热性病、久泻病为常见。或治疗不当,如过多汗、吐、下及温燥之病亦可使阴液亏耗,阳气偏盛而发热。
②阳虚:久病阴寒病证,或寒凉药治疗过伐,使阳气虚浮面发热。
阴虚或阳虚都以五脏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而肾为先天之本,内寄水火阴阳二气,故肾脏在阴阳虚损性发热中尤其显得重要。
③气虚:常以劳倦伤中熊脾胃为主要病理过程。所以劳伤为本症主要诱因。
④血虚:侵性久病,逐渐损伤心、肝、脾等脏,或种种原因引起血量丢失过多。
⑤气滞:七情不畅,肝失调达,经脉郁滞。多因郁怒而发,热势常随情绪好坏而波动。
⑥宿食:食积中焦,尤以小儿脾胃功能尚弱发病较多。
⑦瘀血:凡瘀血已成,无论因何种原因引起的,久不得消散,必逐渐瘀阻经脉,壅遏发热。
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疗法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症状
病因: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故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看护不周时,外邪易乘虚入侵肌表,使卫阳被郁,而致发热。
临床表现: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脉浮,指纹鲜红;风热者,发热重,恶风,微寒出,口干,咽痛,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发热病人的日常护理方法
发热是生活中最常见一种现象。引起发热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感染病毒、细菌等。发热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但是如果不适当治疗,持续发热,很容易引起各器官功能障碍的问题。所以掌握发热护理方法是有必要的。
发热时首先要请医生诊治,不要乱用退热药。因为发热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对高热的对症治疗是必要的,但查明病因是根本。在医生明确诊断之后,认为可以在家治疗者, 护理 上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1、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减少肌肉活动,减少消耗和热量产生。
2、多饮水,成人每日不少于3000毫升(指无静脉补液者)。水分能促使毒素排泄。可以选用糖盐水、淡茶水、各种水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橙汁、柑汁等,忌饮用啤酒、浓茶、咖啡。
3、室内要通风。夏天要使室温尽量降低,可采用室内放置冰块。室温低有利于大量体热经传导辐射散发,有利于降温。
4、用冷水或冰水湿敷额部,可降低头部温度,保护脑细胞。具体做法:脸盆内盛冰水或冷水半盆,毛巾浸湿,绞至半干,敷于额部,频频更换。幼儿体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上升至高热时最易发惊厥、抽搐,因此幼儿发热除遵医嘱服药,同时要注意头部冷敷。家中如无冰袋,可用热水袋装冰水枕于头部。有畏寒或寒战的病人则不使用冷敷。
5、高热病人消耗大,消化能力差,如不是消化道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则不必禁食,食物要易消化有营养,可以选用牛奶、豆浆、蛋花麦片、蛋花藕粉等。发热病人口苦,有时不喜甜食,可以选用鱼片汤、肉末粥、肉末挂面,高热期不必勉强进食,因可能诱发恶心 呕吐 。退热之后,食欲恢复时要增加营养,少食多餐,促进身体恢复。
6、退热过程常伴有大量出汗,要用干净毛巾擦拭,及时更换衣服,防止着凉 感冒 。
7、病人要有人看护,尤其是幼儿,观察病情变化和心理安慰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