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需警惕五大危害
心肌梗死需警惕五大危害
1、心脏破裂:约占致死病例百分之三到十三,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弹性,心肌坏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导致心壁破裂,心室内血液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急死。另外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右心功能不全。左心室乳头肌断裂,可以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左心衰竭。
2、心源性休克:约占心肌梗死的百分之十到二十。心肌梗死面积大于百分之四十时,心肌收缩力极度减弱,心输出量显着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3、附壁血栓形成:多见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区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及心室纤维性颤动时出现涡流等原因而诱发血栓形成。较小的血栓可发生机化,但多数血栓因心脏舒缩而脱落引起动脉系统栓塞。
4、急性心包炎:透壁性梗死,常在心肌梗死后发生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约占心肌梗死的15%,常发生在MI后2~4天。
5、心律失常:约占心肌梗死的百分之七十五到九十五。心肌梗死累及传导系统,引起传导紊乱,有些可导致心脏急停、猝死。梗死区心肌收缩力丧失,引起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是患者死亡的较常见原因,约占心肌梗死的百分之六十。
冬季警惕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腔中部的压榨性的疼痛不适的感觉,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多数在体力活动时发生,也有休息状态下发作。发作时也可能有其他症状有如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死亡。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事先可以没有征兆,或者被误以为颈肩痛,胃病等慢性疾病。病人经常借助于理疗,服用助消化药和中药来试图缓解症状,以致延误了治疗。更有甚者,患者根本就没有明显不良感觉,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令人猝不及防。
冠心病患者发生意外心脏事件,与气候和季节有很大关系。一到冬天严寒季节,心血管疾病的住院人数陡然上升,医院里人满为患。人体的心血管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寒冷的季节,机体为了保持体温,会反射性的收缩血管,减少热量散失。血管收缩会增加血流的阻力,使心脏做功增加,氧耗增加。另外,在已患有冠心病的个体,血管收缩会使原先已狭窄的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一些冠心病患者还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血压会发生波动,血压升高就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容易导致心绞痛。
另外,在冬季,人们普遍运动较少,摄入高脂肪的食物相对增加,加上气候干燥,如果水分补充不及时,可导致机体缺水,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形成血栓的倾向增加。
无症状心肌缺血危险吗
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在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图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此外,有人报道,美国每年有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常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亦有人对5209例冠心病病人进行30年随访观察中发现,25%的心肌梗死是无症状的,其10年内死亡率为8405;。结果表明,无症状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与有症状的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相似。即使在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也仍有30%的病人没有症状,这表明梗死周围心肌有残余缺血,这种残余缺血往往导致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目前医学上将无症状心肌缺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Ⅰ型、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此型无症状,是偶然被发现有心肌缺血,有人估计在完全无冠心病症状的中年男性中(一般人群)占2%~5%。其预后与心绞痛患者相似。
Ⅱ型、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虽无心绞痛但确有心肌缺血存在者较为多见。此型患者预后较Ⅰ型更为不良,尤其当左心室功能异常时,其死亡率为5%~6%。
Ⅲ型、心绞痛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研究表明心绞痛患者中70%~80%同时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并且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心绞痛中。必须指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能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仍有心肌缺血存在,这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所以,看了这篇文章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警惕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带给我们的危害,千万不要认为症状性心肌缺血不会给我们带来危险,不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哦。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心肌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发生机制及个体反应有关。
1.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冬季警惕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容易致人死亡的类型。而冠心病目前已经成为第三大致死疾病,仅次于感染和肿瘤疾病。
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腔中部的压榨性的疼痛不适的感觉,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多数在体力活动时发生,也有休息状态下发作。发作时也可能有其他症状有如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死亡。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事先可以没有征兆,或者被误以为颈肩痛,胃病等慢性疾病。病人经常借助于理疗,服用助消化药和中药来试图缓解症状,以致延误了治疗。更有甚者,患者根本就没有明显不良感觉,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令人猝不及防。
冠心病患者发生意外心脏事件,与气候和季节有很大关系。一到冬天严寒季节,心血管疾病的住院人数陡然上升,医院里人满为患。人体的心血管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寒冷的季节,机体为了保持体温,会反射性的收缩血管,减少热量散失。血管收缩会增加血流的阻力,使心脏做功增加,氧耗增加。另外,在已患有冠心病的个体,血管收缩会使原先已狭窄的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什么类型的心肌梗死要去医院
想要知道什么类型的心肌梗死需要去医院治疗,首先应该知道心肌梗死这种疾病分为几种类型,心肌梗死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区域性心肌梗死:亦称透壁性心肌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层,梗死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梗死面积大小不一,多在2.5~10cm2之间。该型梗死远比心内膜下梗死常见。如梗死未累及全层而深达室壁2/3以上则称厚壁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指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层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常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不规则地分布于左心室四周,严重者融合或累及整个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引起环状梗死。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不论属于哪种类型的心肌梗死,都是必须去医院治疗的,因为心肌梗死这种疾病一旦发作起来如果不能善加处理,就很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心肌梗死不论哪种类型都需要去医院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哪种类型的心肌梗死需要去医院的解答,希望所有的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家属都能对这个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此我们也祝愿所有的心肌梗死患者都能尽早的投入治疗,早日将疾病治愈。
心肌梗死的伤害到底有哪些
人们对心肌梗死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但是对具体造成的伤害,却是知道的模棱两可。要想很好的预防这种疾病,做到这点是远远不够的。下面我们让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心肌梗死的伤害到底有哪些,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
1、心功能不全:梗死区心肌收缩力丧失,引起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是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心肌梗死的60%。
2、心律失常:此心肌梗死并发症,约占心肌梗死的75%~95%。心肌梗死累及传导系统,引起传导紊乱有些可导致心脏急停、猝死。
3、急性心包炎:心肌梗死的危害还包括急性心包炎。即透壁性梗死,常在心肌梗死后发生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约占心肌梗死的15%常发生在MI后2~4天。
4、心源性休克:此心肌梗死并发症约占心肌梗死的10%~20%。心肌梗死面积>40%时,心肌收缩力极度减弱,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上面就是介绍的心肌梗死的危害,大家一定要足够重视起来,不要粗心大意了。这种病对身体的摧残是巨大的,我们尽量能在早期将其扼杀在摇篮中。预防疾病并不是只是从口头上喊就有用的,我们应该付出实际行动来证明。
心肌缺血患者警惕心肌梗死
引起心肌缺血这个疾病的病因有很多,大多数都是与心脏有关的疾病,都是十分严重的疾病,对于生命都是足以构成威胁的。心肌缺血最容易引发心肌梗死,它的死亡率极高,希望大家对其可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想重视起来,我们得了解这个疾病,接下来就跟随专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般的心肌缺血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在发作的时候才会出现,但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心电图典型缺血性ST段改变、心肌血流灌注减少等)的冠心病。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即使在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也仍有30%的病人没有症状。无症状心肌缺血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心绞痛中。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仍有心肌缺血存在,这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此类型患者也可能突然转为心肌梗死,亦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肌纤维化出现心脏增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亦可能猝死。因此,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及时发现,并给以及早的诊断与治疗。
心肌缺血主要原因是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样疼痛感觉,可放射到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力、受寒、情绪激动、饱食等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消失。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心肌梗死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所致。
专家带您全面了解心肌梗死
一、心肌梗死的病因
临床医学发现,90%以上的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血栓的形成,逐渐形成的血栓导致了动脉血液不能及时回流给心肌提供营养,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休克脱水、心率失常等等都会诱发心肌梗死。
二、心肌梗死的分类
1、区域性心肌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层,梗死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梗死面积大小不一,多在2.5~10cm2之间。
2、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层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常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不规则地分布于左心室四周,严重者融合或累及整个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引起环状梗死。
三、心肌梗死的征兆
突然加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发作,服用缓解心绞痛的药物不起作用,疼痛过程中伴有恶心呕吐和大汗淋漓、心动过缓,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呼吸困难、休克昏厥等都是心肌梗死的发病征兆,大家要提高警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血栓的出现,长期下去就会让冠状动脉堵塞,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肌梗死,让心肌无法正常的供血,从而就会导致心肌坏死,让我们的健康受到影响,因而,赶走疾病、防治心肌梗死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