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有没有毒
附子有没有毒
附子有毒,中毒者屡见不鲜,但其疗效卓著而应用极广,大剂量应用者也大有人在。如何避免中毒,我在教学中常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辨证准确
药证相应才能取效。若药不对证,只能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产生副作用。离开病人谈药物是毫无意义的。附子为大热之品,只能用于里寒证或阳虚证。倘若辨证不明,用于热证或虚热证,即便不中毒,也会对机体产生隐性的副作用。前贤明示:“有病病当之,无病体当之。”中药的副作用相对于西药而言,更可怕,很多是隐性的,而非显性的,很容易产生误解。这可能就是老百姓对于“中药无副作用”的一种错误的认识。
2.限量应用
用量尽可能符合药典的规定,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如果想用大剂量,也要从小剂量用起。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剂量。若无丰富的临床经验,无论是从医疗纠纷而言,还是对患者负责而言,还是遵循“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原则吧。听上去,很自私。但如果一旦中毒呢?况且有个老中医曾告诉我:治不好病不要紧,但千万别把人家治坏了。――也就是不要造成药源性疾病。听上去也满有道理的吧。
3.配伍解毒
教材中明确指出,合理配伍可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本人认为配伍生姜、干姜、甘草等,附子的毒性会大大降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参考:
附子在炮制时常常用到甘草、生姜,这一点中药炮制学中论述详明。
翻仲景之作,见四逆辈用药: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该方中既有甘草,也配伍了干姜,用量(1两=15g,附子一枚=15g)分析,不难看出,即甘草、干姜的量均不小于附子,况且附子在四逆方中多用生品。真武汤中用炮附子一枚,而用生姜三两,大大超出了附子的用量。仲景用大青龙汤时恐发汗太过,方后注有明训,而含附子的方剂中却没有明确指出附子中毒的解救办法。这不难理解,仲景用附子没有中过毒,他没有看见中毒的情况,因为配伍做的好。象四逆汤方后注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约20g),干姜亦加至三两,附子也没有先煎,况且是用生品。好象仲景用附子时不配伍干姜、生姜、甘草的方剂是没有的(没有仔细核对)。大胆猜测,当今附子中毒的大多数原因在于没有把好配伍这一关。
4.久煎降毒
按教材要求,要先煎30-60分钟,口尝无麻辣感为度。但并不是所有的用量都要先煎,如果是15g以下,本人认为无需先煎。按中药处方的有关要求,处方“附子”者,药房须配以“制附子”,而绝不可给予“生附子”,况据本人了解的情况,大多数的药房无生品,只有炮制品。
药理研究发现:附子先煎可明显降低其毒性,而其强心、止痛等作用却不因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受影响。
5.避免相反配伍
古人明示“十八反、十九畏”。虽然当前有诸多医药工作者对“十八反、十九畏”中部分内容持有疑义,但还是要慎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类也包括附子)、“川乌草乌不顺犀”中,除犀角客观不用外,半夏、瓜蒌、贝母、白及均有与附子同用的机会,但还是不用的好。
生附子和炮附子
都是属于附子,不过对于平时连什么叫做附子都不知道的人来说,什么叫做生附子和炮附子肯定就不知道什么东西了,生附子和炮附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混淆,不知道如何来选择,所以说对于人们来说就无法更好的利用这个附子的功效和作用了,生附子和炮附子的功效对人的身体会有治病,改善身体虚弱的效果,那么生附子和炮附子的功效到底有哪些?
1.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力量不够,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汤(干草、生姜降毒,杀附子毒,又增强回阳救逆效果,附子回阳较干姜迟缓,所以有的书讲,干姜偏走,附子偏守)。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2.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若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肾不主水而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肾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肾不纳气,呼吸急促,出多进少,虚喘;肾不温煦脾阳,脾肾阳虚,腹泻,久泻不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心阳虚,轻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温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卫阳不固,自汗不止,与黄芪一起用。
3.散寒止痛,即能温中,又能温经。广泛的温里散寒。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实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症就是温补阳气。
用于痹痛。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上面我们介绍了这个生附子和炮附子的功效和作用,其实生附子和炮附子的功效对于人们的身体来说都是差不多的,生附子和炮附子的利用价值也是很相似的,生附子和炮附子在医学上都称之为中药附子,所以说大家选择的时候可以咨询一下医生,选择最合适的给自己。
生灸甘草
处方中写甘草,一般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 甘草与炙甘草的功效与应用不同,特别是古代方剂中生甘草与炙甘草应用区别明显.不可互相代用。
1、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食物中毒、四肢挛急疼痛,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
2、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等。用法用量:一般为1.5~9g。
尿毒症对身体的影响 尿毒症毒素的分类
尿毒症毒素一般分为小分子毒性物质(分子量<500道尔顿)、中分子毒性物质(分子量500~5000道尔顿)和大分子毒性物质(分子量>5000道尔顿)三类。
生甘草与炙甘草的用法与区别
处方中写甘草,一般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
甘草与炙甘草的功效与应用不同,特别是古代方剂中生甘草与炙甘草应用区别明显.不可互相代用: 1、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食物中毒、四肢挛急疼痛,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
2、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等。用法用量:一般为1.5~9g。
附子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附子 【名称】 : 附子/附片/黑附子
【分类】 : 温里药 -- 不分类【功用】 : 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
【性味】 : 大辛. 大热。有毒【归经】 : 心、脾、肾.
【用法用量】 : 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使用注意】 :【药名及炮制】 : 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乾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方例】 : 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应用】 :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铊m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
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
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
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白附子有没有毒呢
附子是一味大辛大热的中药,但是其本身具有毒性,其内的乌头碱是主要导致中毒的生物碱。市场上所售的附子大多已经经过了炮制,已经变成了无毒的了。但是,还是要注意根据中医的要求适量服用,禁止达到或超过致死剂量。
所以要严格掌握剂量,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煎煮、熬制,避免用药时一边饮酒,可能造成附子中毒。一旦用药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需要立即停药,并作相关处理。
附子分为很多种,有制附子,熟附子等。其中熟附子是用来温经驱寒的,不但可以治疗手足寒冷的症状,还可以调节脾胃虚寒之症。因为你经常手脚冰凉,应该是体虚,体寒的原因,正好服用熟附子,可以驱走身体上的寒气,调节你虚弱的体质。虽然说服用中药的副作用不大,但是有些中药本身就有毒性,在服用时要特别注意,熟附子就是其中之一,服用此药,一定要遵医嘱。
红豆的植物毒性
相思豆,叶、根、种子有毒,以种子最毒。中毒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循环系统衰竭和少尿,最后出现溶血现象,尿血,逐渐呈现呼吸性窒息而死亡。解救方法:催吐或洗胃,然后导泻,并注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防止血红素或其产物在肾中沉淀,可每日服小苏打5-15g。[6]
相思子主要毒性成分为相思子毒蛋白,但因相思子种壳坚硬,故人整吞本品可不致中毒,但若咀嚼再吞服则半粒种子即可引起中毒。不同种属动物敏感性不同,以马为最敏感,而对犬、鹅、小牛等则小。相思子毒蛋白与蓖麻毒蛋白等相似,具有很强的毒性,较粗的毒蛋白对小鼠的LD100为10μg/千克,纯化的相思子毒蛋白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100。为0.55μg/千克。相思子毒蛋白中毒表现也与蓖麻毒蛋白相似,体温先升高后降低,蛋白尿,时有抽搐,死亡解剖可见红细胞凝集、溶血、组织细胞破坏、浆膜有点状出血、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相思子凝集素与相思子毒蛋白分子结构颇为相似,但毒性却很低。相思子碱灌服对小鼠的LD50>5克/千克,腹腔注射为362(1081-1716,95%可信限)毫克/千克,小鼠灌服840毫克/千克除活动略有减少外,外观无其他异常。麻醉犬十二指肠给药。
附子有毒吗 附子的主要成分及毒性成分
附子成分类似于川乌,主要含有多种生物碱,有乌头碱、异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川乌头碱、川乌碱、附子灵、北乌碱等。附子的毒性反应主要是有乌头碱类生物碱所引起,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成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出现中毒反应。
艾草和菖蒲可以放在卧室吗 艾草挂门上有什么作用
1、驱蚊、驱虫:端午节的气候比较潮湿闷热,此时也是各种蚊子、毒虫出没的时候,而艾草具有一股很浓郁的香味,这种香味是蚊子毒虫所不喜欢的,因此将艾草挂在门上的话可以起到驱蚊、驱虫的作用。
2、净化空气:艾草的香味十分浓郁清香,将艾草挂在门上的话也能随着风一阵阵地将香味吹到室内,从而也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甘草 和 炙甘草 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在临床应用中有生甘草与炙甘草之分,特别是古代方剂中生甘草与炙甘草应用区别明显.不可互相代用。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一看便知是根据古代方剂加减应用于临床的方剂中,生甘草与炙甘草相互代用的现象。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应用广泛主治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方剂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方中.用炙甘草主要取其甘温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的作用。在平时的调剂工作中经常发现前三味药未变而根据病情酌情加减的方剂中用生甘草。
炙甘草是甘草的加工品,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而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制附片的炮制
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胆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胆巴水浸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禁忌: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防风的功能主治
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⑦王好占:"搜肝气。"
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附子的副作用有哪些
附子是一味常用中药,治疗阴寒内盛,亡阳虚脱等症,是一味大热的药物。意见建议:如果您是寒性体质,而且寒气较大的话,那用这味药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现在一般用的都是制附子,毒性很小,再加上现在的药都是养殖的,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附子的毒副作用
乌头碱的毒性极强, 炮制能去掉部分毒性,但经清水溶液至0.04mg,依旧有毒性,常见于临床出现肾小管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可致肾功能衰竭,严重者有血尿、蛋白尿、以及急性肾衰竭,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95mg/kg.熟附片乌头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口服为17.42g/kg, 静注为3.516g/kg.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在100g/kg以上.去甲乌药碱小鼠静注的半数致死量为58.9mg/kg, 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00mg/kg和3.35g/kg.乌头碱、附子的中毒症状相似, 表现为心率变慢, 传导阻滞, 室性期外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甚至心室颤动, 大剂量的阿托品对中毒的心电图有改善作用, 但不能防止动物死亡.如与甘草或干姜同煮, 附子的毒性则大为降低.亦有实验表明: 甘草对小白鼠及蟾蜍心脏(在体及离体)的乌头碱中毒无解毒作用, 因此, 甘草解乌头毒, 可能与乌头的炮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