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艾灸穴位图解 回旋灸治便秘
便秘艾灸穴位图解 回旋灸治便秘
穴位:天枢、大肠腧、上巨虚。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注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冶。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上4寸。
天枢:在腹中部,距肚脐中旁2寸。
神厥:在腹中部,肚脐中央。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大敦:在足部大拇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三焦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俞:在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支沟:前臂正中,腕横纹上3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膏肓: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肛门湿疹艾灸怎么治疗
中医学认为,此类型湿疹,发病急,病程短,皮疹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种斑疹形态相继出现,皮损潮红,水疮,糜烂,浸淫成片,伴剧烈瘙痒,大便干结或腹泻,口苦口干,苔薄或黄腻。
湿热浸淫肛门湿疹艾灸治疗
曲池
位置: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功效: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
陶道
位置: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肺俞
位置: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颈项拘急、肩背痛、咳嗽、气喘、感冒等。
阴陵泉
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排渗脾湿。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
神门
位置: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功效: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等疾病。
腹泻加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
中医艾灸方法
采用艾条回旋灸。点燃艾条,在穴位上往复回旋熏烤,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每穴可灸15-30分钟,每次选4-5穴,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风湿、麻痹、皮肤病。
点燃艾条,在穴位上往复回旋熏烤。
便秘灸什么穴位
温和灸治便秘
穴位:天枢、大肠腧、上巨虚。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脸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5~20分钟.灸至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
回旋灸治便秘
穴位:天枢、大肠腧、上巨虚。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注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冶。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
隔姜灸治便秘
穴位:中脘、天枢、足三里。
操作方法:将鲜生美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各六每次施灸5~7壮,每日灸1~2次。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秘结,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中皖,天枢,神厥,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 ,膏肓,天枢,大横,腹结,中极,足三里,大敦,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支沟穴。
功效:补气通便。
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黄疸分为阳黄褐阴黄两大类,由于人体质不同,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热毒夹湿则为急黄,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乏力,小便深黄,黄疸先从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可兼有皮肤瘙痒等。
阳黄艾灸部位
阳黄为湿从热化,多属急性,其症状表现为初起或有寒热,面目皮肤黄色鲜明,伴随口干口苦,胸闷泛恶,腹满便秘,小便浓赤,舌质红苔黄腻等症,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等症,若热毒化火内陷营血,心包,可出现高热神昏,发斑出血等急黄重症。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艾灸取穴:主穴取至阳,阴陵泉,阳陵泉,胆俞,太冲。呕吐加灸内关。
施灸方法
1.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施灸穴位上涂敷少许凡士林油,选用中小艾炷,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2.灯火灼灸:每次选2-4穴,采用灯火灼灸法,每次各灼灸1下,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阴黄艾灸部位
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食欲下降,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治则:温化寒湿 退黄。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中脘,三阴交,胆俞;神疲乏力加灸命门,关元。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或回旋灸):点燃艾条后,悬灸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皮下,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艾炷无瘢痕灸:施灸穴位涂凡士林油,选用中小艾炷,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3.灯火灼灸:每次选2-5穴,采用明灯爆灸法,每次各灼灸1下,每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便秘艾灸灸哪里配图片 便秘艾灸穴位辨析
灸疗法则:通调腑气,润肠通便。
便秘病位在肠,故取中脘, 天枢,关元通调大小肠;上巨虚属于胃经,与大肠上下呼应,更能通调大肠腑气;支沟调理三焦气机以通腑气,三阴交,照海滋养肾阴肾水增液行舟。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太冲,内庭,中皖穴。
功效:行气导滞通便。
盆腔炎艾灸灸哪个部位
盆腔炎艾灸应该辩证分型取穴治疗:
下焦湿热型盆腔炎艾灸取穴
主要症状: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发热恶寒或低热起伏,下腹胀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秽臭,伴随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苔黄腻,脉滑数
施灸穴位:带脉,中极,阴陵泉,行间,三阴交。发热选加曲池,大椎,合谷,复溜,大肠俞。
气滞血淤型盆腔炎艾灸取穴
主要症状:小腹坠胀隐痛,腰骶酸楚,带下量多,色白,大便秘结,舌淡红或有瘀点,苔白或腻,脉弦细或迟濡。
施灸穴位:带脉,气海,中极,膈俞,蠡沟,血海,肾俞。
施灸方法
艾条回旋灸:点燃艾条,在穴位上往复回旋熏烤,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每穴可灸15到30分钟,每次选4-5穴,每日或隔日灸1次。
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壮。
艾炷隔蒜灸:在穴上放3厘米厚的蒜片,中穿数孔,蒜片上放艾炷灸,每次每穴灸3-10壮,感到皮肤灼痛时即更换艾炷。
艾灸能治便秘吗
艾灸对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艾灸天枢,足三里等胃经的重要穴位,能对机体起到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便秘。
肠胃积热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或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合谷,内庭穴。
功效:通腹泄热,导滞通便。
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太冲,内庭,中皖穴。
功效:行气导滞通便。
阴寒积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青淡,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灸中皖,天枢, 神厥,关元,足三里,气海,太溪,脾俞,胃俞,大肠俞,命门,肾俞,关元穴。
功效:温阳通便。
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 艾灸治疗便秘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无规律,长伴随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头晕,腹中胀满疼痛,易怒等症,甚至引发痔疮,肛裂。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该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气机郁滞所致大便不畅,欲解不得,少腹作胀,嗳气频作等症。
大肠俞穴:在腰部,两腰骨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肠道卫生。
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将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有轻微灼痛感维度,如果觉的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切成0.2-0.5厘米的薄片,穿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取大型或中型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2-5壮。
便秘艾灸什么穴位 温和灸治便秘
穴位:天枢、大肠腧、上巨虚。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脸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5~20分钟.灸至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
盆腔炎艾灸灸哪个部位
【温灸盒灸关元】
取穴原理: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主治水肿虚胖、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等。
艾灸方法:取仰卧位。将温灸盒放置在关元穴上,点燃艾条,将艾条放置在铁纱网上,盖上盖子进行艾灸,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
配穴辅助:肾俞、次髎、阴陵泉
【艾炷隔姜灸肾俞】
取穴原理: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利水强腰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盆腔炎。
艾灸方法:选择新鲜的老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在姜上扎小孔。把姜放在肾俞穴上,将艾炷放置姜上,点燃艾炷,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
【温和灸次髎】
取穴原理:次穴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腰痛等。
艾灸方法:取俯卧位。点燃艾条,对准次髎穴,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温和施灸,每次灸10~20分钟。
【回旋灸阴陵泉】
取穴原理:阴陵泉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腹痛、膝痛、水肿、盆腔炎、遗尿等。艾灸方法:取坐位。点燃艾条,对准阴陵泉穴,距离皮肤1.5~3厘米处,回旋施灸,每次灸15~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