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焦虑症会传染给孩子吗
父母焦虑症会传染给孩子吗
研究人员发现,患上焦虑症的家长往往通过以下行为举止将焦虑症“传染”给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患焦虑症,那么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风险也将大大提高。
在对一些美国家庭进行调查时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上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干预手段治疗焦虑症有一定效果。在调查中,研究人员对40名7岁至12岁的孩子及其父母进行了对比分析。被调查者被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调查刚开始时,没有一个孩子患焦虑症,但他们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患有焦虑症。
研究人员对干预组的人员进行了行为纠正,即让他们避免能引起焦虑症的言行,而对照组的人员没有接受相关治疗。8周后,干预组的儿童没有出现焦虑症状,但对照组的儿童中却有30%的人出现了焦虑症状。
导致儿童焦虑症的因素
1、先天性焦虑症
主要病因是小孩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或受到损伤,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过于敏感。或都父母本身就患有焦虑症,孩子长期受父母焦虑的影响,而患上了焦虑症。
2、孤独型焦虑症
尤其是独生子女,由于工作需要一些父母经常需要出差,由于与父母分开,孩子既担心、想念父母,又害怕一人独自睡觉,心烦意乱、焦虑不安。
3、压力过大引发的焦虑症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受责怪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超越了儿童的承受能力,儿童担心完成不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而受惩罚,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
4、外界刺激引发的焦虑症
发生了一些突然事件,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如父母突然死亡、离异、意外事故、灾害等,整天担心灾害再次发作,焦虑不安。
5、环境性焦虑
有些常闹纠纷的家庭,长辈们把孩子作为倾诉自己心中不满的知心人,向孩子诉苦。在这种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孩子易于产生焦虑情绪。
社交焦虑症的预防
于社交焦虑症的发病年龄较低,预防社交焦虑症应由从娃娃抓起。文献报道社交虑症与遗传及父母的行为方式有关。所以,应引起父母的注意。
国外曾有人研究社交恐怖症的发展历程:
(习得性焦虑、遗传因素、父母的过度保护→儿时缺乏适应能力的锻炼)+(父母的排斥或批评、令人难堪或耻辱的特殊经历→预期性的焦虑)=回避
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易犯的错误可能增加孩子长大以后患社交焦虑的可能性。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是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就是由着大人的性子任意打骂(中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材"的古训)。其实,孩子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患了社交焦虑症,就是再聪明,又何谈成材呢?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素质教育及情商的培养,与重视及预防社交恐怖症的观点不谋而合。
捉迷藏可以克服孩子的焦虑
儿童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表现为孩子在与亲人分离时出现极度焦虑反应。分离性焦虑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治疗,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性焦虑症?专家建议说,玩捉迷藏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们消失了。另外,还可在家中让孩子先练习与父母分离,让孩子逐渐习惯父母离开的感觉,比如让爷爷奶奶暂时照顾一下孩子,父母离开时间也可慢慢延长。
哥斯达黎加心理专家在《民族报》上撰文指出,儿童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表现为孩子在与亲人分离时出现极度焦虑反应。分离性焦虑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治疗,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性焦虑症?专家建议说,玩捉迷藏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们消失了。另外,还可在家中让孩子先练习与父母分离,让孩子逐渐习惯父母离开的感觉,比如让爷爷奶奶暂时照顾一下孩子,父母离开时间也可慢慢延长。
女性为何更易患焦虑症
女性是生来就容易焦虑的吗
有几个原因。一种是因为体质,易激动体质对新奇和抑制感到害怕,这也是易患病的体质。其他一些人是对焦虑特别敏感。因为她们从心底里认为这是失控的表现,这让她们觉得非常可怕。一个人是否对焦虑敏感,和她在儿童时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儿童期,我们看到,这些孩子往往喜欢与父母唱反调。有时候父母,特别是母亲,容易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传达给孩子。孩子总是在做父母想做的事情,或者是充当一个让父母和解的角色,这就让孩子习惯于以顺应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第一目的,女孩子就更要求她们顺从、听话,但结果往往是没人关心她内心的需要。这种内在需求使得孩子处于自我意志与父母管教长期背道而驰的矛盾中,使得孩子长大后容易焦虑。
另一原因是父母的过度保护。他们总是吓唬孩子,以限制其自由。其传达的信息就是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没人帮你。对女孩子的教育就更是如此。因此当事情发生时,这种儿时印象会强烈地投射出来,使得成年女性更容易焦虑。
分离焦虑症是什么引起的呢
1.遗传:临床研究发现,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不良事件影响:在幼儿分离焦虑症出现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如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3.过分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宝宝平时一直与父母或亲人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从而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一旦与亲人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临床众多实际案例表明,亲子过分依恋是引起幼儿分离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儿童得焦虑症的原因
素质性焦虑
这类小儿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具有焦虑表现,给孩子以“模仿型”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出现的焦虑情绪不能正确引导,反而自己亦产生焦虑感,就可能使孩子沉溺于低谷情绪中不得解脱,逐步恶化。
境遇性焦虑
对突发事件,小儿的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但这一类小儿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自然消失。
分离性焦虑
当孩子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以往的欢乐。其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甚至出现逃学、出走等现象。
期待性焦虑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课程设计、作业布置超过了小儿的接受能力,给小儿以极大的压力,也会使小儿表现出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
环境性焦虑
有的家庭“大吵三六九、小闹天天有”,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失去了他们应有的欢乐,由此便产生胆小、孤僻、不合群、易紧张等焦虑现象。焦虑症往往严重影响小儿的智力发展,并且容易诱发抑郁、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因此,父母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后,应予以科学引导,以尽早让孩子摆脱困扰。父母尤其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这是孩子远离焦虑症、实现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保证。
由于年龄小的孩子语言表达的困难、独生子女的任性、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等等原因,孩子在很多情况下会发脾气,或有不愿意去陌生的地方、哭闹、紧张等一系列表现,那么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有焦虑的症状父母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放松,这很正常。
焦虑是我们情绪中很正常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这很正常,是很多人会面临的健康问题。
焦虑,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间。
尽管孩子焦虑时,父母爱子心切,总会让孩子躲进自己温暖的怀抱,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是其实父母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时刻,给孩子心理教育。帮助他们直面这些挑战,使孩子长大。给予他们帮助,一起讨论生活中的这些焦虑,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将来更好的控制情绪。
父母的你要及时发现这些症状。
幼儿或者学龄前儿童,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失落的行为,这常常暗示孩子有潜在的焦虑情绪。他们是不是变得情绪不稳,或者很依附人。
你的回应会有重大的影响。
如果你发现孩子感到很焦虑,那就鼓励他们说出他们害怕的事儿。确保你理解孩子的感情,这些都是真的。不要低估或者无视孩子的行为。其实,他们真的会很害怕。
理解孩子。
分享对孩子很有好处。父母可以尝试着跟孩子说:在我在你那么大的时候,我也很害怕,这样说会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们。
焦虑的父母会带出来焦虑的孩子。
如果你有压力或者焦虑,一定要确保你有人分享出来,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朋友还是心理医生。等孩子长大的时候,你可以坦诚你有时很焦虑,告诉他们焦虑是什么感觉会对人的大脑和身体有什么影响,告诉他们这不是什么坏事。
孩子很渴望安静。
当孩子焦虑的时候,他们会使家长很紧张,但是有时你可以做的就是保持安静,安慰他们,相信孩子自己也能驾驭自己的情感。
焦虑的病因
一、环境性焦虑:这种焦虑多发生在陌生环境中。若能脱离此环境,或者对环境适应,焦虑也就消失了。比如,父母带孩子到别人家(孩子感到陌生的朋友或亲戚家)小住或玩耍,到了晚上,孩子便焦虑不安,吵着要回自己家睡觉。
二、素质性焦虑:这类儿童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他们的父母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父母的这种易焦虑素质,有可能直接遗传给下一代,也有可能在言行上被孩子模仿因此,父母应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要常在孩子面前焦虑不安。
三、过度焦虑反应:表现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如担心完不成学业,担心考试成绩差、怕黑暗、怕孤独,常为一点小事而惴惴不安、焦虑烦恼。多见于学龄儿童和少年,女性较多。这些孩子通常个性胆小、多虑、缺乏自信心、对事物反应敏感等。
四、境遇性焦虑:遭遇突发事件,孩子心理承受不了。如父母遭遇不测、离异。整天担心“灾难”会再次降临头上,心烦意乱。不过,这种焦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大三阳孕妇会不会传染孩子
大三阳孕妇会传不会传染孩子,这主要看是否成功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大三阳患者体内病毒数量多,传染性强,对自身危害也比较大,女性怀孕不仅给肝功能带来很大负担,并且还可能把乙肝病毒通过血液在宫内传染给胎儿,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传染给新生儿,并且大三阳母亲在母乳喂养的时候,乳汁中微量的乙肝病毒都可能传染给孩子。据统计,大三阳的妈妈对孩子的传染性在90%之上,所以大三阳患者怀孕尤其要注意。
不会自然消失的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一种普通的心理障碍,无缘无故的精力不集中、紧张、恐惧、焦虑等这些都是儿童焦虑症的典型情绪异常表现之一。据研究显示,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成年心理疾病多由儿童期焦虑症引起。即,儿童焦虑症会影响儿童成长,导致成人后各类严重心理障碍。
焦虑症困扰儿童 通常很难察觉
许多父母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一些异常症状,因为儿童的头脑和情绪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要区分和判断正常的焦虑和由焦虑症引起的行为障碍会比较困难。比如,两岁大的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学龄前儿童通常怕黑等,这些其实都属于与年龄相当的正常焦虑范围。
科学研究发现,儿童的焦虑症与成年人所经历的焦虑症非常相似;而且和成年人一样,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等焦虑症的儿童,很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多种焦虑症。患有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焦虑症的儿童,在陌生人面前或在陌生环境中会极其害羞和害怕,他们可能害怕主动跟别人说话或者不敢参加小朋友的生日宴会。
儿童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焦虑症还包括:强迫症、恐惧症、分离焦虑症、单纯畏惧(比如害怕水、害怕窒息、害怕昆虫等),以及通常因虐待而导致的创伤后压力症等。
焦虑症成因复杂 治疗方法各异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心理疾病的成因非常复杂,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也可能是由后天环境引起的。有些焦虑症可能具有遗传性,一些儿童甚至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害羞症状,一见到陌生人就心跳加速、哭泣或害怕。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儿童会慢慢长大并摆脱这些恐惧;当然他们还可以通过接受心理治疗来克服这些障碍,比如游戏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这些都是近年来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焦虑症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指出,父母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自己害羞的孩子,担心孩子因可怕经历而导致的周期性恶梦,或者害怕这些焦虑症会毁了孩子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应该客观对待,积极引导和治疗,毕竟害羞的儿童并不总是变成焦虑的成年人,很多焦虑症的症状也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许多家人都很容易忽视儿童焦虑症这一心理障碍,认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这种理解有一定的谬误。如果仅仅是儿童焦虑情绪,的确会随着时间流逝,但是儿童焦虑症和儿童焦虑情绪不同,如不加以治疗,焦虑症是无法自然消失的。
儿童焦虑症根据病因分为5种类型
儿童焦虑症的类型
1.素质性焦虑
素质性焦虑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异于常人,或心理过于脆弱,当遇到外界的不正常变化时就会出现敏感反应。另一种情况是儿童的父母经常表现出效率,使孩子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焦虑出现恶性循环。
2.境遇性焦虑
这种类型一般发生在孩子遇到其不能接受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时,比如交通意外、父母离异、亲人死亡、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令儿童的心理压力过大,处于担忧和忧郁的状态,就可能诱发焦虑症。部分儿童患上此类型的焦虑症后会逐渐自愈。
3.分离性焦虑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对父母特别依赖的儿童群体,这些儿童一旦暂时离开父母,就会感觉特别的焦虑和不安。比如遇到父母出差、父母出门或父母短暂离开时,儿童的焦虑症状就会尤其明显。
4.期待性焦虑
有的父母对儿童的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经常在生活中对其说教,无形中给儿童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当儿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十分担忧自己做得不好、令家长不满意,焦虑症就会由此发生。有的儿童在学校中遇到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又担心受到教师的惩罚,也会患焦虑症。
5.环境性焦虑
当儿童长期身处于并不和谐的环境中,就容易患上此类型的焦虑症。比如家庭纠纷过于严重的家庭,孩子对家长的争吵耳听目染,就会终日处于焦虑情绪中。
儿童焦虑心理如何消除?
1.提供爱和关心、支持,帮助幼儿处理矛盾。如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儿童的过错,以正面教育为主;支持儿童的独立活动,鼓励、维护他的独立性;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愿望和规则的冲突。
2.满足儿童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支持他们为实现这种合理需要的行为。当儿童在行动上受到挫折时,要予以鼓励,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克服困难。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会引起儿童仔疑、羞耻、内疚的行动。对儿童不成熟的行动、言论要耐心指导,而又不包办代替。
总之,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发育情况,要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