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生地黄的功能主治

生地黄的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血管痉挛性头痛治疗

⑴丹参息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养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鸡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熔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1剂,12~15天为1疗程。

⑵天麻头痛散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驱风镇痛。主治偏头痛。

[处方及用法]天麻12克、当归尾12克、白菊花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蔓荆子12克,水煎服。

⑶疏肝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柴胡9克、赤白芍10克、香附10克、桔叶10克、炒枳壳9克、甘草6克,水煎服。

⑷清热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化痰热;主治痰湿化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0克、陈皮9克、枳实6克、竹茹2克、桔梗9克、茯苓15克,水煎服。

⑸当归化瘀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当归10克、丹皮1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桔梗9克、川芎6克,水煎服。

⑹清肝痛停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肝凉血;主治肝经血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龙胆草9克、柴胡9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白芍各10克、枳壳9克,水煎服。

⑺莲草茯苓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菊花9克,水煎服。

⑻散寒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温肝散寒;主治寒凝厥阴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旋覆花10克,水煎服。

⑼祛风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化痰;主治风痰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钩藤12克、白芍12克、胆星10克、陈皮9克,水煎服。

⑽桂枝调和方

[功能主治]功能调和营卫;主治营卫不调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桂枝10克、白芎12克、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5枚、葛根15克,水煎服。

几种中医滋阴降火汤的处方

《寿世保元》卷六:滋阴降火汤

【处方】 当归3克 川芎3克 白芍3.6克 川黄柏(蜜水炒)3克 生知母3克 怀熟地黄4.5克 天花粉3克 生甘草3克 元参6克 白桔梗(去芦)9克

【制法】 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治虚火上升,喉内生疮。

【用法用量】 水煎,入竹沥50毫升,温服。

【摘录】 《寿世保元》卷六

页首

《明医杂着》卷一:滋阴降火汤

【处方】 生地黄(酒洗)甘草(炙)干姜(炮)各1.5克 川芎 熟地各3克 白芍药(炒)3.9克 陈皮2.1克 当归 白术各3.9克 黄柏(蜜水浸,炙)2.1克 知母(蜜水浸,拌炒)天门冬(去心、皮)各3克

【功能主治】 治劳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咳嗽,甚则痰涎带血,倦怠无力,饮食少进,脉沉数。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时温服。

若咳嗽甚,加桑白皮、马兜铃、瓜蒌仁各2.1克;若痰盛,加姜制半夏、贝母、瓜蒌仁各3克;若潮热盛,加桑白皮、沙参、地骨皮各2.1克;若梦遗、精滑,加牡蛎、龙骨、山茱萸各2.1克;若盗汗多,加牡蛎、酸枣仁各2.1克,浮小麦1撮;若赤白浊,加白茯苓3克,黄连0.9克(炒)。

【摘录】 《明医杂着》卷一

页首

《医便》卷二:滋阴降火汤

【处方】 当归3克 川芎1.5克 白芍药(薄荷汁炒)黄芩各2.1克 生地黄(姜汁炒)黄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 柴胡2.1克 熟地黄2.4克 麦门冬2.4克

【功能主治】 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者。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别以附子为末,唾津调贴涌泉穴。

气虚,加人参、黄耆各2.4克;咳嗽,加阿胶、杏仁各2.1克,五味子0.9克;咯唾衄血,加牡丹皮2.4克,藕节自然汁10毫升,犀角末1.5克。

【摘录】 《医便》卷二

页首

《医学入门》卷八:滋阴降火汤

【处方】 当归 生地 白芍 白术各3克 麦门冬 天门冬 甘草各1.5克 知母 黄柏 远志 陈皮 川芎各1.8克

【功能主治】 治潮咳汗血,遗精无泄者。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水煎,温服。

如有痰,加瓜蒌仁、贝母;咳嗽,加五味子、阿胶;梦遗,加芡实、石莲肉;有热,加秦艽、地骨皮;唾吐咯血,加茜根、藕汁、玄参;气虚血少,加人参、黄耆;久病者,去川芎。

【摘录】 《医学入门》卷八

页首

《赤水玄珠》卷十五:滋阴降火汤

【处方】 当归 黄柏(盐水炒)各4.5克 知母 牛膝 生地各3克 白芍3.6克 甘草梢 木通各2.4克

【功能主治】 治火燥血少,气不得降致淋。

【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十五

地黄瓜的功能主治和偏方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拼音名】Dì Huánɡ Guā

【别名】白蒂黄瓜、铧嘴菜(《贵州民间方药集》),曲角堇(《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黄瓜香(《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堇菜的全草。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深长。茎高约20厘米,斜上或倾斜。叶三角状心脏形或近圆心脏形,长1~6厘米,宽1~4厘米,先端锐尖或圆,基部心脏形,边缘具锯齿,齿尖有腺,两面有棕色点,无毛;托叶线状披针形。边缘栉齿状;茎基部通常有宿存托叶;根生。叶的叶柄较长,茎生叶渐向上而叶柄渐短。花梗从根部抽出或由茎分枝,长6~10厘米;花淡紫色,径约2厘米,萼片5,绿色,披针形,基郎附属体半圆形;花瓣5,狭长,有棕色点,下面一片有距,长囊状稍曲;雄蕊5;子房上位,柱头尖,稍弯曲,不分裂。蒴果,无毛。花期4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水边草丛中或林下湿地。分布华东及西南等地.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化瘀。治咽喉红肿,疔疮肿毒,刀伤出血,跌打损伤。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消疮肿疔毒。治黄水疮,无名肿毒,又可止刀伤出血。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红肿疮毒。

③《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止血,化瘀,消肿。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内服:煎汤。

【附方】

①治慢性喉痛红肿:地黄瓜捣烂,调蜂糖水含咽。(《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无名肿毒:地黄瓜(新鲜全草)捣烂,包在疮上。(《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黄水疮:地黄瓜(烧存性)一钱,枯矾五分。研成细末,混合,敷布患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④治刀伤:地黄瓜拌淘米水,捣烂,敷于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疝气:地黄瓜,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跌打肿痛:鲜地黄瓜一两,捣绒,加酒少许拌匀,包患处。(《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

补肾吃哪些中成药

至宝三鞭丸

功能主治 :至宝三鞭丸,补血生精,健脑补肾。用于肾虚所致体质虚弱,腰背酸痛,头晕,心悸健忘,虚汗,畏寒失眠,面色苍白,气虚食减。

金匮肾气丸

成分: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桂附地黄丸

成分:熟地黄、附子(制)、肉桂、山茱萸(制)、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辅料为淀粉、糊精。

功能主治 :温补肾阳。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本品中有肉桂属温热药,不适用于具有口干舌燥,烦燥气急,便干尿黄症状的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

看中医如何治疗神经性偏头痛

(1) 丹参息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养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鸡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熔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1剂,12~15天为1疗程。

(2) 天麻头痛散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驱风镇痛。主治偏头痛。

[处方及用法]天麻12克、当归尾12克、白菊花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蔓荆子12克,水煎服。

(3) 疏肝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柴胡9克、赤白芍10克、香附10克、桔叶10克、炒枳壳9克、甘草6克,水煎服。

(4) 清热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化痰热;主治痰湿化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0克、陈皮9克、枳实6克、竹茹2克、桔梗9克、茯苓15克,水煎服。

(5) 当归化瘀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当归10克、丹皮1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桔梗9克、川芎6克,水煎服。

(6) 清肝痛停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肝凉血;主治肝经血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龙胆草9克、柴胡9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白芍各10克、枳壳9克,水煎服。

(7) 莲草茯苓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菊花9克,水煎服。

(8) 散寒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温肝散寒;主治寒凝厥阴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旋覆花10克,水煎服。

(9) 祛风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化痰;主治风痰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钩藤12克、白芍12克、胆星10克、陈皮9克,水煎服。

(10)桂枝调和方

[功能主治]功能调和营卫;主治营卫不调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桂枝10克、白芎12克、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5枚、葛根15克,水煎服。

地黄的主要价值

药用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5]

炮制:(熟地黄)⑴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⑵取净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6]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5] 熟地黄:甘,微温。[6]

归经:归心、肝、肾经。[5-6]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7]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5]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6]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地黄多糖可促进正常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刺激其造血功能.并对放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地黄低聚糖也能增强小鼠的造血干细胞.地黄多糖b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活性,能使Lewis肝癌细胞内P53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从而对地黄多糖的抗肿瘤机理从基因水平上找到了依据.鲜地黄汁,鲜地黄及干地黄水煎液均有拮抗阿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凝血时间延长,其中鲜地黄汁的作用明显强于干地黄.地黄水提取液有明显降压作用,对寒冷情况下的血压则有稳定作用.从而显示地黄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生,熟地黄均能调节甲亢型阴虚大鼠模型的甲状腺功能,并能调节异常的甲状腺激素状态.另外,地黄低聚糖不仅可以调节实验性糖尿病紊乱,亦可调节生理性高血糖状态.地黄水提液还可抑制胃酸分泌和抗溃疡,有镇定作用等.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主治: 具有补血滋阴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可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如六味地黄丸。补精益髓功效用于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功能主治: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时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一般不单独使用,一般与其他中药配合应用。

调理血压低的中药方

肉桂五味子治低血压

【功能主治】升压。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党参黄芪治低血压

【功能主治】升压。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党参、枸杞子各10克,黄芪30克,陈皮、阿胶各15克,生地黄20克,升麻3克,防风、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黄芪当归治低血压

【功能主治】补元益精,疏肝升清。主治体质性低血压。

【处方组成】潞党参10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鹿角胶10克(烊冲),枸杞子10克,熟地3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醋香附10克,炒积壳15克,葛根10克,陈皮6克,砂仁(后下),山萸肉15克,桔梗10克,细辛3克,麦芽30克,炙甘草10 克,红枣5枚,生姜5片。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30剂为1个疗程。

洋地黄和地黄有什么区别

洋地黄和地黄不是一种药,功能更有大的差异.洋地黄功能主治: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地黄有生地黄和熟地黄,生地黄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相关推荐

肾阳虚吃什么药

肾阳虚吃什么药之一:金匮肾气丸 成分: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肾阳虚吃什么药之二:桂附地黄丸 成分:熟地黄、附子(制)、肉桂、山茱萸(制)、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辅料为淀粉、糊精。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本品中有肉桂属温热药,不适用于具有口干舌燥,烦燥气急,便干尿黄症状的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 肾阳虚吃

熟地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1.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生地黄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简称熟地。切厚片用。 2.食疗作用:味甘,性微温。能补血滋阴,补益精髓。用于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血虚,月经不调,崩漏失血;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盗汗;肾阴虚,消渴口干;肝肾两虚、精血不足,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单用,或与当归配伍炖鸡,用于血虚证或月经不调;配

小孩子头晕应该如何治疗

1、藿香正气合剂 成分: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大腹皮、桔梗等味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注意事项:请遵医嘱。 2、史国公药酒 成分:鹿角胶、玉竹、白术(炒)、川芎、木瓜、红花、蠶砂、防风、独活、桑寄生、羌活、鳖甲(醋酥)、续断、红曲、牛膝、当归、甘草、白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四肢麻木。 注意事项:请遵医嘱。 3、六味地黄丸 成分: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

肾阳虚药物治疗

肾阳虚的补养原则,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类型分别给予不同的药膳来调理。可用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填补肾精、益气补肾、补肾固精来进行调理治疗。 肾阳虚吃什么药之一:金匮肾气丸 成分: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肾阳虚吃什么药之二:桂附地黄丸 成分:熟地黄、附子(制)、肉桂、山茱萸(制)、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辅料为淀粉、糊精。 功能主治

男性肾阳虚吃什么药

1、金匮肾气丸 成分: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2、桂附地黄丸 成分:熟地黄、附子(制)、肉桂、山茱萸(制)、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辅料为淀粉、糊精。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本品中有肉桂属温热药,不适用于具有口干舌燥,烦燥气急,便干尿黄症状的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

中医治疗失眠偏方大全

蝉蜕治失眠 【功能主治】散热定痉,抗惊镇静。主治失眠等症。 【偏方组成】蝉蜕3克。 【用法用量】加水250克,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缓煎15分钟,取汁饮服。 蝉蜕3克,按上方煎水饮用,患者当即安然人寐。依法巩固治疗半个月,旧症消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 半夏橘皮治失眠 【功能主治主治失眠症。 【偏方组成】半夏、橘皮各6克,竹茹、茯苓各12克,枳实8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4枚。本方可随症加减。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 绿茶酸枣仁治失眠 【功能主治主治失眠症。 【

治疗宫颈炎的小偏方

1、紫草油 功能主治主治宫颈糜烂。 组成:紫草200克,香油750克。 用法用量:用香油将紫草炸枯过滤即成。外涂宫颈及阴道上端,隔日1次,10次1疗程。 宜忌: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经期停用。 2、红藤生地 功能主治主治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 组成:红藤、生地、乌梅、石榴皮各30克,蒲公英、忍冬藤、生地榆各20克。 用法用量:水煎至200~300毫升,徐徐灌注阴道20~30分钟,每日1~2次,5次1疗程。 宜忌:经期停用,治疗期间禁止性交。 3、潞党参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清热化瘀。主治慢性子宫颈炎。

小豆功能主治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劲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⑤《蜀本草

肾阳虚吃什么药

肾阳虚的补养原则,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类型分别给予不同的药膳来调理。可用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填补肾精、益气补肾、补肾固精来进行调理治疗。 肾阳虚吃什么药之一:金匮肾气丸 成分: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肾阳虚吃什么药之二:桂附地黄丸 成分:熟地黄、附子(制)、肉桂、山茱萸(制)、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辅料为淀粉、糊精。 功能主治:温补

尿频的治疗偏方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肺清热养阴。主治小儿尿频。 处方组成 北沙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5克、生地15克、知母6克、淮山药12克、车前子9克、泽泻6克、石苇9克、桔梗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尿频6例,获得良好疗效。一般用4~6剂,症状有明显好转。 处方来源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池绳业。 方名 木瓜汤 功能主治 功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主治小儿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