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准妈妈需防情绪中暑
高温天气准妈妈需防情绪中暑
容易被高温“击倒”的准妈妈
妊娠期间,准妈妈的生理负荷加大,机体代谢产热增多,体温比平时约升高0。5℃。而她们的皮下脂肪层比任何时候都要厚,这一切都不利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如果再碰上居住环境狭小、不通风,就很容易发生中暑。
此外,酷热的天气,加上怀孕带来的种种心理变化,准妈妈的心理负荷增大,情绪也很容易出现波动。这时,更要小心出现“情绪中暑”。即使在正常人群中,都会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是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
中暑的表现
身体中暑——
轻则头晕、胸闷、多汗、恶心,重则高热、昏迷、抽搐。一旦不慎出现中暑先兆,准妈妈要立即转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松开衣物,多喝水,同时积极寻求他人帮助。
情绪中暑——
情绪烦躁,准妈妈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
心境低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
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也要求旁人照她一样做,否则就大发脾气,使起性子来甚至不吃饭、不睡觉等。
防暑法则
身体防暑——
减少外出
酷热天气里,准妈妈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要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外出,即使外出也要戴防晒帽或打伞。
注意通风
居所要求通风良好,室温最好维持在25℃—30℃之间。
服装适宜
夏季汗腺分泌旺盛,勤洗澡,勤换衣,保持毛孔排泄通畅和皮肤清爽洁净,对散热防暑大有裨益。孕妇服式讲求宽松、舒适,面料应柔软、透气、散热性好。
饮食解暑
为清凉解暑,平时可以多饮温开水、绿豆汤、酸梅汤等,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出门要注意随身携带温水和手机等通讯设备。
情绪防暑——
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导致精神不振,头晕乏力,继而食欲下降,情绪烦躁。准妈妈要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觉时,避免直接对着电扇、空调吹。睡前可适当运动,洗个温水澡,让皮肤保持洁净清爽,或喝一杯温牛奶,听听轻松的音乐,都有益于睡眠。准妈妈每天最好睡7—8小时,有条件者,外加一小时左右的午睡,以使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休息。
调适心情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准妈妈不妨多想想与自己一脉相承的宝宝,全身心享受孕育生命的奇妙感觉。平时要尽量避免接触噪音、强烈阳光、拥挤的人群和污浊空气;有空时可看些关于孕期保健或可令人轻松愉快的书籍,傍晚、清晨在家人陪伴下散散步、听听舒缓优美的音乐,多与周围的人沟通聊天,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老年人夏季如何防中暑
夏季养生重点:调养心脾
“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阳气充盛,阴气内敛,而人则处在天地之气交汇之中。”专家表示,从农历来看,夏季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的这三个月时间,中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
“这个季节,人的各项生理功能,即‘阳气’,都处于最旺盛的状态。因此中医认为,夏季应以养护阳气为主。”从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的角度来看,“夏天属火,与心相应,而心主血脉,又主神志”;同时,“长夏又属湿,湿易伤脾”,因此,夏季养生的重点便在于“调养心脾”。
养心:气郁体质,应防“情绪中暑”
专家说,“暑气入心”,天气炎热时,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中老年人对高温天气的适应能力本来就比较差,因此夏季应以宁心安神为要务。具体而言,就是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喜、过怒、过于惊恐、过于悲伤、过于思虑等情志的刺激。”
此外,气郁体质的中老年人,在夏季还要特别注意预防“情绪中暑”。专家指出,有些老人在天气炎热时会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比如烦躁易怒、爱唠叨、容易兴奋和激动、低热口渴、夜睡不宁,或表情呆滞、抑郁悲观、沉默懒言、不思饮食等,这些情绪和行为的异常表现都可能是“情绪中暑”导致的。
“面色苍暗、多愁善感、情绪低落、胸闷不舒、经常叹息,这些都是气郁体质者常见的表现。”专家表示,此类体质者多属“肝郁气滞”,盛夏时症状尤其明显,应以理气解郁、祛暑化湿的方法调理。“陈皮有疏肝解郁、芳香化湿、行气健胃的特点,因此气郁体质者在夏季除保持愉悦乐观、平和宁静的心情外,还可用陈皮、冬瓜煲鸭肉或鸡肉、猪肉食用,也可吃些淡水鱼类,酌加姜、葱、陈皮、豆豉、蒜蓉等芳香调料清蒸或焖炒四大家鱼。”
养脾:清淡饮食,少吃冰镇食品
除了“养心”之外,夏季的另一个养生重点便是“养脾”。专家指出,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而湿邪最易损伤脾气。“夏季健脾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肥腻、刺激、烧烤、油炸之品,同时注意饮食卫生,不食腐烂变质食物,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
此外,冷饮、冰镇食品也要尽量少吃。他解释说,寒湿之品极易损伤人的阳气,实际上也起不了多少降温的作用。“真正能够对人体起到降温作用的两个途径,一个是顺畅排尿,另一个则是适当出汗。”
中暑分三类“阴暑”也要提防
中暑也是夏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专家表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中暑可分为三类:“中阳暑”、“中阴暑”及上文提及的“情绪中暑”。一般人通常所说的中暑其实指的是“阳暑”,这种中暑多是因在烈日下待的时间过“中阴暑”则多由感受暑湿之邪后,加上纳凉不当引起。比如在天气酷热、频降大雨的夏季,长时间在空旷的露天、过道及风猛之处纳凉,致风寒郁于表、暑湿困于内而出现头昏脑涨、时寒时热、吐泻无汗等。
中老年人在夏季要尽量避免曝晒、雨淋,或待在气温过高、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雨后也不宜坐卧湿地。同时,还要避免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防止暑湿之气侵袭机体。
高温天气准妈妈在家要守“规矩”
(1)生活要有规律:孕妇的生活要有一定的规律,做到早睡早起身体好。一般傍晚太阳落山,气温稍有下降,晚上早些休息。早晨6-7点起床,可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育活动,这有利于提高体温调节功能,增强对热的耐受力;午饭后,适当午睡。
(2)心静自然就凉:夏季三伏天,气候湿闷,气压偏低,给人透不过气的感觉。孕妇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应息其怒,静其心,安其神,使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心平气和,切不可烦躁激动,因躁生热。常言道:心静自然凉。空调开放应该定时,每天要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讲究个人卫生
孕妇代谢旺盛,油脂分泌多,出汗更多,阴道分泌物也会增加、白带增多。夏天应经常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痱子、毛囊炎等皮肤问题。洗澡水温应适中,最好和体温差不多或者略高于体温。洗澡的时间不要过长,以10分钟左右为宜。洗澡时浴室的温度最好设定在26℃到28℃左右。洗澡水过热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更不能用冷水洗澡,以免引起宫缩。
高温天慎防情绪中暑
连日来,全国各地已经进入高温酷暑天气,如果稍有不注意,很容易出现中暑现象,专家提醒大家,面对持续出现的高温天气,一定要学会如何预防“情绪中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据介绍,“情绪中暑”是一种因季节性情感障碍出现的心理疾病,医学上统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专家还介绍,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连续高温闷热天气将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人们很容易缺乏耐心,出现情绪失控。
“情绪中暑”的表现
“情绪中暑”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情绪易激惹,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脾气,健忘及睡眠欠佳;二是情绪压抑与心境低落,患者常常闷闷不乐,兴趣下降;三是个性改变和行为异常,无心上班,疑心加重。
桑拿天谨防“情绪中暑”的五类人
专家表示,“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一般有五类,一是在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老体弱者;其次是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者;三是情绪波动较大的个性脆弱者;四是内向且不善交际者;五是儿童和青少年。
好心态是避免“情绪中暑”的关键
专家提醒,平衡饮食、正常睡眠、好心态是避免“情绪中暑”的关键:尽可能减少高温作业,增加午休时间;及时补充维生素,多吃开胃食品和有降温、“降火”功效的食物及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少食油腻食物。
预防中暑原则多莫等口渴才喝水
近日多地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很多人由于高温天气相继中暑,预防中暑成为入夏以来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除了在饮食上可以做到防暑降温,在日常出行中有没有什么防范中暑的措施呢?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一定要准备防晒用具,尽量避免上午11点下午4点之间外出,这个时间段室外温度是最高的。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涂好防晒霜,带上墨镜遮阳伞等并且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还要备好防暑降温的药品,如十滴水、风油精、清凉油等以防应急之用。衣服要选用棉、麻、丝类吸水性强的衣物,不应穿着化纤品类服装。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口渴了才喝水,感觉到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严重缺水,身体缺水是导致中暑的直接原因。夏季外出时,水是随时都要喝的,并且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保持体内的水盐平衡,防止水分通过汗液体液快速排出。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茶水是极好的含钾消暑饮品。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季高温环境使人体消耗极大,很容易感到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可使大脑和身体个个器官都得到有效放松不但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就寝时间应保证在21点到22点之间,不要熬夜。午休时间保持在30分钟至1小时之内为宜。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或热伤风。
4、谨防情绪中暑
在正常人群中,有一部分人会在夏天会发生“情绪中暑”现象。“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精神无法集中,工作学习提不起精神,情绪容易激动,无法静心思考,气温越高症状越明显。医师提醒,“情绪中暑”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疾病。所以在炎热的夏天,不但要做好防止高温中暑的工作,随时调整心理状态,日常生活应劳逸结合,寻找合适的方法放松自己的心情,远离“情绪中暑”。
温馨提示:夏季高温难耐的天气使人脾气暴躁,殊不知这是情绪中暑的症状,在夏季适当的放松心情缓解精神紧张非常重要。
三伏天注意事项
一、三伏天谨防“情绪中暑”
很多人到三伏天就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心烦、焦躁、易怒等,其实这些都是情绪中暑的表现。夏季气温高,易使人烦躁、怠倦,因此三伏天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谨防情绪中暑。那么,怎样预防情绪中暑呢?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重视心神的调养,多安心静养,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一旦出现“情绪中暑”,建议闭上双眼深呼吸,以缓解自己不安的情绪。
二、三伏天养生因体质差异方法不同
平和质的人胖瘦匀称、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调补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上没有明显的禁忌;而痰湿质的人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调补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阳虚质的人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调补应以温补脾肾为主,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狗肉等;气虚质的人四肢倦怠、肌肉松软、不喜运动,调补应以补益脾肺为主,更要慎避风邪,饮食上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等。
三、三伏天,饮食宜清淡且多吃“苦”
三伏天饮食要清淡,且注意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同时,要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这样可以清热祛暑,健脾开胃,还能增进食欲,缓解不适感。另外,三伏天气温较高,人体代谢快,能量消耗大,所以要适当补充蛋白质,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100克-120克左右。
四、三伏天外出防晒防中暑
三伏天最好避开中午出门,以减少中暑的几率;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到下午三四点,紫外线指数最高,容易中暑,大家在此期间最好减少户外活动。不得已要外出的话,建议做好相应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等。
什么样的人易情绪中暑
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当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和外界大环境变化时,人体这一小环境受到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变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
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同样重要。
烈日开车人最易成为情绪失控族
灼人的阳光晒得车内如同桑拿房一样,拥堵的路面、一路的红灯,这些都是引发心头烦躁的因素。如果这时发生点小摩擦,即使是平时脾气再好的人,火气都会直接蹭出来,很容易出现吵架等事件,如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容易诱发意外。据该科周建中介绍,从以往接诊的病人记录来看,去年就有位四十多岁的人因为开车时和他人发生争执而诱发血压激增,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而被送往医院的,所以周主任提醒烈日下的开车族要及时调整心态,不做路怒族。
夏至节气养生 情绪中暑的症状
如果你身边的人变得爱发脾气、萎靡不振、做事效率低、情绪低落、头脑迷糊、丢三落四、行为异常或者固执地重复洗澡、洗脸、洗手等,那他/她很可能出现情绪“中暑”了。下面是预防情绪“中暑”的一些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