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心理压抑家长怎么办

孩子心理压抑家长怎么办

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方法:起床是人生的天敌

起床是人生的天敌,对于贪睡的孩子来说就更是如此。有句话说得好,毁掉一句好歌的方式就是把它设置成起床铃声,足见,人们对起床的愤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孩优小编建议家长别自己去喊孩子起床,而是把叫孩子起床这件事教给闹钟,给闹钟设置一段优美的,孩子喜欢的音乐,当孩子醒来就听到自己喜欢的歌声,虽然起床是一件让孩子愤恨的事,但是动听的音乐能相对抵消孩子对起床这件事的怨恨,相对的也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当然,最主要的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讨厌你的话,就别去当这个起床的铃音。

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方法:都说质比量重要,其实两者都挺重要的,尤其在陪伴过程中

虽然主流观念认为,家长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只要保证了高质就足够了,时间短点没关系,但真实情况是,很少有家长能做到在短时间内保证质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要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减少心理压力那陪伴他的时间可以稍微延长一些,除非你真的能在短时间内做到高质,否则其余免谈!

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方法:人是需要通过接触才会产生安全感的动物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多跟孩子接触一下。很多家长在孩子长大后都不抱孩子了,于是,亲子关系自然而然也就疏远了,有位教育家说,要一天4次拥抱你的孩子。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一些接触还是有必要的。

如何减轻心理压力不但影响着孩子的健康也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状态,请记得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保证他身心都能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里。

抽动症易发患儿类型介绍

关于为什么孩子会患抽动症这一问题,史主任介绍:这其中包括孩子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一般这中类型的孩子易患抽动症:

争强好胜求完美的孩子易患抽动症。

这类小儿经不起挫折,总要名列前茅、要争第一,考90分也会不高兴,总想要当班长,挡不了班长心理也会受打击,而抑郁发病。对这种孩子家长要少给压力、少提过高的要求,不断的灌输满足感,使其知足常乐,对他不满意的成绩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千万别火上加油。

剖腹产的小儿似乎更易患抽动症。机理尚不清楚。

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孩子易患抽动症。

发泄是人心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渠道。一个人所有高兴的事、冤屈的事都憋在心里这将是很痛苦的,久之则易形成心理压抑,肝气不舒而发病,例如,3岁的小儿刚去幼儿园时会有很多不适应,会有压力、会不高兴,外向的孩子回家会滔滔不绝的向父母都说出来,家长一疏导什么事都没有了。而内向的孩子常常会不吭气,回家后也高兴不起来,久之也会发病。因此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要多与之沟通。还有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学校规律的生活、严格的纪律、各种的学习负担、老师的批评(训斥)都很不适应,也易造成心理压抑,因此,有近一半的患儿在小学一年级发病。

胆小的孩子易患抽动症。

有的孩子生性胆小,家长要多呵护疼爱,应给孩子多一点的活动空间,鼓励他与其他孩子多交往,要给孩子较多的鼓励和表扬,以壮大他的胆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也就强了,遇到惊吓、别人的吼叫打骂也就不易患病了。对胆小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应温和一些,避免用强硬的手段。

孩子身上出现什么毛病真是让家长揪心。尤其是儿童抽动症。以上就是抽动症易发患儿类型介绍。希望大家对哪种类型的孩子易患抽动症这一问题能够有所认识。当孩子患了抽动症后,家长不应该一味的担心害怕。应该帮助孩子积极的面对抽动症。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并且帮助孩子一起攻破难关,走向健康的明天。

青少年为何厌学

1、心理发育不成熟,欠缺沟通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学校和家长又给予过大的压力,将会使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属于青少年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不会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理,造成性格内向,注意力偏差而导致厌学。

2、抑郁症是青春期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

在整个儿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郁症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轻生的念头。孩子们对个人的未来,对前途悲观、绝望,有自卑心理。

由于现在的家长老师多不注意孩子的性情变化,导致本就少沟通的孩子,心理矛盾到极点,抑郁而轻生,更别说厌学。

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

1、政策的因素:基本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常接触的都只是家里人,不合群的孩子虽说不上是什么病,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这样的孩子长大很难与人合作,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父母过度关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

3、不良环境:很多孩子由保姆照顾,保姆如不爱出门,不爱说话,孩子也会受不良影响,喜欢自己待在家里玩,很少出去。时间长了,必然就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这类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也不合群。

4、入学以后,孩子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5、心理压抑,家庭不幸: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孩子孤僻性格不愿接受人。缺乏家庭温暖,父母教育不当等等,都会导致人从小性格发展就不健全。这样的人心灵闭锁,一般不愿或讨厌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慢慢地这些人就会越来越不合群。

孩子为什么会患焦虑症

孩子容易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专家介绍说:大多数儿童患上焦虑症,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将孩子当成是孩子在看待,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力加强,很多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大,所以患上了焦虑症。

孩子容易焦虑的原因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关系较大,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因此对孩子的要求自小就比较高,如果孩子没有达成的话就会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容易焦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由于学习任务过重,课外作业太多,娱乐及时间少,压抑了儿童好玩的天性,日久就会产生焦虑,而且当升学的压力以及学生之间竞争增强时,造成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孤僻、厌学、焦虑,有时候孩子考得好,家长在生活上加倍关怀,考得差,生活上给以惩罚,甚至嘲讽挖苦,使孩子加重焦虑。

二、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少数家长以严厉的惩罚手段教育孩子,家长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考分看得太重,要求孩子不仅考试分数要高,下课还要参加各类培训班等,长久的压力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诱发焦虑症。

三、家庭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孩子患上焦虑症的一个原因,有些家庭的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无幸福感可言,孩子心灵受到创伤,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失望与焦虑。

孩子容易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家长在了解以上孩子患上焦虑的原因之后可以自我反省,不要等到孩子真正被确诊为焦虑之后又后悔莫及。每个孩子都会走上自己的道路,只要家长注意教会孩子正确做人,养成良好的品行就可以了,对于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应该顺应孩子的年龄和兴趣,这是避免孩子患上焦虑的主要办法之一。

易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育儿行为

1、拒绝孩子是导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行为

拒绝这就是对孩子的推卸和排斥的态度。

2、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是导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行为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

3、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是导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行为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

4、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是导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行为

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造成孩子厌学心理的5个原因

1、心理不成熟、压力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学校和家长又给予过大的压力,将会使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属于青少年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不会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理,造成性格内向,注意力偏差而导致厌学。

2、抑郁症是青春期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

在整个儿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郁症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轻生的念头。孩子们对个人的未来,对前途悲观、绝望,有自卑心理。由于现在的家长老师多不注意孩子的性情变化,导致本就少沟通的孩子,心理矛盾到极点,抑郁而轻生,更别说厌学。

3、青春期性心理冲突。

调查发现,发生厌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当女孩出现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通过弃学暂缓了“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性心理压力。

4、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5、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强迫症

如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某些事,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摆脱也摆脱不了,非常苦恼,使注意力无法集中。有时候,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都毫无主见,就像被思维控制一样,昏晕而过,迷茫糊涂,而这种强迫症,是不会贴附在学习上的。

经常挨骂的孩子心理

1、性格懦弱、自卑

若是家长经常吵架孩子,时候久了,孩子就会从心底发生自卑感,认为本身一无可取,从而就会疏远家长甚至对他们发生一种恐惧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制,自悲感强,所以未来在进修上也会很被动。

2、心理压制、孤独

因为经常挨骂,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危险,他们自暴自弃,认为本身“低人一等”,会嫌疑本身的能力,不肯与人交往,从而导致孤僻、静默的性格。

3、精神焦躁、栗栗不安

有的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盼望,超出了孩子的现实能力,加之他们对孩子的不睬解和粗鲁的教育方式,会无形中加重孩子的心理肩负,使孩子成天处于心惊肉跳之中,七上八下,效果往往与盼望南辕北辙,离家长的要求越来越远。

4、发生怪癖心理

有的家长在不分青红皂白地吵架孩子之后,还要孩子本身认可错误,以此表明本身教训的有理。这种做,只能加剧孩子心中的肝火和起义。孩子心理明明不肯意,却被强打着认错、服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生某种怪癖心理。

5、学会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就会用吵架方法来“教育”他们,孩子为了避免挨骂和皮肉之苦,就开始说谎。若被家长发现,有可能骂的更狠、打得更重,那么下一次孩子就更不敢说真话。这般造成的恶性轮回将给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6、脾性躁急

现实上,家长经常吵架孩子是给他们起了一个坏的楷模作用。孩子的模拟性极强,家长经常吵架孩子,他们就会在外面欺负吵架其他的孩子,非常是比他们小的孩子。心理上的不屈衡感和知足感常会导致孩子的喜怒无常,从而激发心理上的某些疾病。

孩子心理压抑的5种表现

乱扔东西爱打人

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痛” 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耍赖;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不会好好说……小威妈妈深感无奈,只好带他到医院儿童心

理科咨询。医生发现,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带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机会,父母的冷落也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导致了“不合群” 等表现。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击性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比如没轻没重地随手把东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别的孩子。这是因为,幼儿 是不会约束自己的。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觉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其攻击行为。据研究,攻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但后天的养育也很重 要,如果父母或家人过于粗暴,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击倾向。

对策:家长不要急着教训孩子,首先要了解导致攻击行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从 何入手来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会强化攻击行为。对于只是偶然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只需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长了,攻击行为自然就会消失。对于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简单、需要耐心的游戏,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总是不愿意睡觉

上5年级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觉,整天无精打采,还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医生检查发现他并无躯体原因,经心理医生询问得知,小洋在学校目睹没写作业的同学被老师惩罚,这让他总担心作业做不完,会受到同样的惩罚,所以睡不着觉。

目睹同学被老师责罚,或许被责罚的人心里没当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却被吓坏了。这其实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忧郁、敏感,情绪易受影响,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有的孩子区分不开想象与现实的世界,会被想象中的怪物吓到,会因白天看到的动画片、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吓人的怪物,而认为怪物就在身边。还有的孩子对公平和温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师和家长冷落了他们,或对他们有所不公,就会内心受伤。因此,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关注孩子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时候,许多困难在家长眼里不值一提,但却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对策: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也给他们机会说出心里话。如果是因为看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克服恐惧,同时要让孩子看积极快乐的动画片和图书。如果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应该与老师沟通,并与老师达成共识,善待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经常性地说个谎

说谎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成长中,孩子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能引起父母的重视,有时会靠撒谎来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会 使用善意的谎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可许多家长不注意回避孩子,会被他们模仿。因为某些愿望无法实现,类似吹牛、说大话这样的谎言,在孩子成长经历中也屡见不 鲜。

如果家庭环境过于严苛,孩子的撒谎行为就会被固化。不少家长常常责备孩子,却从不思考自己有没有错,有没有对孩子关心不够。这种粗 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识地逃避惩罚,而撒谎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谎言被识破,家长会更生气,打骂得更狠;如果说谎成功了,就会加强孩子的侥幸心理,更加 习惯撒谎。久而久之,甚至会发展到品行障碍的程度。

对策:父母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说实话,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还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要告诉他们:“不要怕,跟爸爸妈妈说实话,把你的遭遇

和困难都与我们分享,我们和你共同面对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不会选择用撒谎来逃避。此外,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以 为孩子不学好,这些想法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把自己定位成坏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说谎已经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心理医生了。

哭哭啼啼招关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现一般是,偷偷抹泪,哭声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为来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发出声响或做小动作等。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一般不鼓励孩子哭出来,导致他们的情绪无法释放和表达。不少家长在孩子哭泣时,会采取3种错误的处理方式。

1.责怪与评判:诸如“走路怎么不小心”、“这点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类的话,使孩子得不到家长情绪上的认同和安慰,让他们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损害亲子关系;同时,孩子会将“懦弱”之类的负面词语接纳到潜意识中,降低自我价值感,容易导致他们缺乏自信。

2.错误转移: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会给他们食物来转移注意力,这导致孩子成年后会将食物或购物与解除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形成错误的压力应对方式。转移注意力也是对孩子情绪的变相压抑,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3.推卸责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宝宝”,许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导致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对策: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还要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这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让孩子感受到“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上学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人常常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学,就会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这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躯体障碍的表现。还有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不但会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创造性,还会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身体上的障碍。

对策:家

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查不出问题,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家长需要详细询问,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信赖,以便找出他们焦虑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就应该及时调整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种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父母应该学会通过 评价孩子努力的过程来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进步。对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餐桌教子的疑问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

但有关专家提醒, “餐桌教子”不可龋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作教孩子的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

专家指出吃饭时训子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胃玻容易导致孩子厌食。

孩子受到训斥后,边吃边哭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

此外还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影响感情。

餐桌教育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

1.吃饭时。许多家长工作忙,一日三餐就成了教育孩子的好时候。但不要查成绩、批评孩子的过错,否则“餐桌教育”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加深亲子间的隔阂。不妨教孩子认一认餐桌上的食物,比如馒头是麦子磨成面粉做成的,麦子长什么样,进而引申到成熟的麦子低着头,成熟的人懂得谦虚的道理。

2.参加社交活动时。出门做客或在家待客时是个教育的好机会。但有些孩子是“人来疯”,还有的太羞涩,让家长难堪。此时万不可为了面子批评孩子或逼孩子叫人,而要顺其自然。回家后也不可“秋后算账”,而应循循善诱地教导。

3.做家务劳动时。从三四岁起就可教孩子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家务,并借机教育。比如,当孩子拖完地,而家长不小心踩脏了时,可以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让他们知道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4.有成绩或过错时。根据行为心理学,不论孩子取得成绩还是犯错时,都是最好的教育时机。当孩子考了好名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等,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新目标,引导孩子乘势而上。孩子犯错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并循循诱导地帮其总结经验教训。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没完没了横加指责,就会适得其反。

5.对某一事情有浓厚兴趣时。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会产生积极寻求知识的欲望。有的孩子喜欢上跟学习成绩关系不大的事物,如玩航模等,家长会横加干涉。但世间没有白学的东西,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航模的孩子在正确引导下也可能爱上物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

6.生日时。生日往往是孩子最难忘、最愉快的日子。除了生日礼物,家长还要给孩子准备生日赠言,让孩子明白一些人生道理。赠言要简短、正面,不要说教,每次只说一个道理或愿望。比如“愿儿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小伙子”。

相关推荐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

脑神经衰弱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现在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复杂。长期精神紧张,学习负担过重,成绩不良,常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责备。时间久了孩子心理压力大,这都很容易患上神经衰弱症。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心情,拿出一些时间多陪陪自己的亲人。 2家庭因素也是患上神经衰弱症的一个原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会留下心理伤痕,经常生活在不愉快,家庭氛围之中的孩子容易坏境衰弱的几率比较大。经常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精神过于紧张,也容易患上神经衰弱症。 3还有一些人是天生体质较弱或患有贫血,传染病等躯体疾病都容易患上神经衰弱症。患者必须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来增

长期心理压抑该怎么

适当地发泄 不开心的事情不要压抑在心里,人都是可以偶尔脆弱一下的,痛快地哭一场,可以把心里的不快都随眼泪排出来,或者是在不开心的时候适当放松自己,深呼吸能帮助你缓解心中的压力。发泄的方式很多,除了前面两种,还有进行适当的运动、唱歌等,发泄情绪的时候要注意场合,不要自己发泄而影响到了别人。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工作对人非常重要,不仅是精神世界,更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无论工作多么努力都会遇到一些竞争,本来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有的竞争非常残酷,或者自己应付不来,这时就导致心情异常的低落压抑。我们需要正确的对待工作压

幼儿抽动症的原因

心理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受惊吓,情感激动,忧伤,儿童学习负担过重、长期焦虑不安、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的动画片、生活中经历不愉快的事件等。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家长对小孩管教过严、不良家庭环境等。躯体疾病:感染因素: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咽炎、眼睛结膜炎、沙眼等局部刺激而产生。水痘、各型脑炎、肝炎等各种感染后,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抽动的突然起病,因此本病又有伴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药源性因素:儿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或中枢兴奋剂者。 行为模仿:有

孩子个子矮与心理压力大有关

孩子个矮,要到医院查原因 据专家介绍,如果你的孩子是班中最矮的一个,或者总是坐在最前面,那么为了保险起见,最好带孩子到儿童内分泌专科的医院去做个生长激素的检查或其他相关的检查,看看孩子身材矮小是不是由于生长激素低下引起的。如果是的话,就要及时治疗,一般青春期前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长,过一两年就会跟上的。而专家指出,只有30%的儿童身材矮小是由于个体发育的先后差异引起的,而其他的孩子则可能是由于家族遗传、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引起的。 心理压力也会影响身高

宝宝刚上幼儿园的原则

宝宝刚上幼儿园的原则 宝宝刚上幼儿园的“五要原则”是: 一、要“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要“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

长期心理压抑如何调节

面对现实 要知道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社会有光明,也有阴暗面;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看到社会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待遇上的差距。人与人不能互相攀比,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正确看待 遇到挫折,应先从自己的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特长去弥补不足之处;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短处,只要积极有为,长善救失,"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停止自我比较,不要担心不如别人,要

宝宝夜间尿床影响心理

一般来说,孩子5岁以前,偶尔夜间尿床,并不是患病的征兆,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记忆力比较模糊,羞耻心还不强烈,所以,即便尿床,对他的心理健康也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是,5岁以后的孩子,如果依旧比较频繁的尿床,就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了。如果通过检查排除了糖尿病、尿崩症、肾功能不全、肾小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等器质性疾病,那么就可以断定孩子患有了儿童夜遗尿症。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生殖系统外各方面发育都已经接近成熟,如果仍旧不能控制夜间排尿,一般是由于神经系统对于膀胱的控制

孩子患上焦虑症会有哪些表现

一,让孩子心理压力大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如果经常是一副焦虑的面孔,会带给孩子心理压力。因为父母一旦焦虑,家庭氛围就紧张,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么是教训的口吻要么就会着急训斥,有的父母还可能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或者打骂孩子,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出现逆反情绪和行为。 二,让孩子心态变得不稳,脾气变坏 父母的焦虑呈现给孩子的是一种负面情绪,这种负面强化会让孩子变得心态不稳,脾气变得急躁。比如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过错,总容易上火,动不动就训斥或者责骂,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这种负面行为。 三,让

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

家长经常发脾气会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作为家长脾气不好,经常打孩子,会造就宝宝脾气差。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心理过分压抑。父母教育方法不统一,孩子对软弱的一方容易发脾气。 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孩子的语言尚处在发展期,有时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要求和愿望明白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意愿家长不理解,孩子着急易发脾气。 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会经常发脾气。 面对孩子的脾气暴躁,家长可以采取下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