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胃有妙法
中医养胃有妙法
中药调养护胃法 常用的养胃中药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淮山药、薏苡仁、灵芝、黄精、刺五加、沙参、大枣、甘草等。
针灸推拿法 针推法是养胃的有效方法,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每晚灸足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针刺足三里,有显著的养胃功效。也可自我推拿胃腹部(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两次,养胃作用显著,能治病防病。
自然疗法 一是饮食调理。食宜清淡、温热熟软,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类制品、粗粮等,令大便通畅,脾胃和健。饮食要有节制和节度。二是精神调摄。情志刺激可损伤脾胃,故调摄精神是养胃的重要条件之一,可用各种方法使情志怡畅,如寄情于各种文艺、书、画、花卉、会友清谈等,使精神愉快,食欲旺盛。三是运动养胃。适当的运动有养胃健脾之功,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而且能增强脾胃健运功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
痛经外治有妙法
1、白药填脐法:
取云南白药适量,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并可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药糊每日一换,连续3~5天。
2、药酊摩擦法:
取云南白药酊适量,涂于脐下关元穴、气海穴部位,用手摩擦,当有发热感并传至腹内时,疼痛即止。
3、芥糊敷足法:
取白芥子12克,研为细末,加米醋、面粉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一换。还可配合外敷关元、气海穴。
4、足浴方:
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克,水煎2000毫升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3~5天。
5、外敷疗法:
药用川乌、草乌各5克共研细末,用葱汁、蜂蜜调匀,外敷少腹部疼痛处,每敷2~3小时,每日一次。
6、贴穴疗法:
取关元穴、三阴交穴,用半张伤湿止痛膏分别贴于以上两穴,并用拇指、食指按压,每天3~5次,药膏3~5天更换一次。
中医养胃有5个小技巧
1、喝粥
粥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养胃的最佳食品,应该适量的喝一些温热的粥,最好是每天喝一次粥,这是最简单而且最实惠的养胃妙招。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的体质,可以在白粥中加一些药材或者食物,如果体虚偏热的人,可以加一些蒲公英或者夏枯草来煲粥喝。体质偏寒凉的人,可以适当的加一些黄芪和党参。早餐可以吃牛奶,燕麦粥,可以起到养胃和脾的作用,晚餐吃小米粥能够起到暖胃安神的作用。牛肉粥可以起到补充益气和滋养肠胃的作用,羊肉粥能够起到益气补虚和温中暖下的作用。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2、学会喝汤
在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有喝汤的习惯,但是很多人习惯于喝滚烫的热饮和热汤,其实这些热汤随着消化道一路流到胃里,就很容易引起消化道和胃黏膜受到损伤,就而久之就会出现胃溃疡和慢性胃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喝温热的汤,不能喝滚烫的汤。
3、适当运动
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运动能够帮助身体健康,并且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们起到健胃的作用。最简单的养胃运动是坚持嘴巴运动,每天早晨用舌头搅动出津液,并且吞下去,这样可以起到生津和胃的功效。还有,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会有相对应的穴位,从经络上来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根脚趾和第三根脚趾之间,经常活动脚趾,可以起到健胃养胃的作用。活动脚趾的时候,可以采取站立或者坐立的姿势,双脚要放平,紧贴在地面与肩同宽,脚趾连续做抓地放松动作,再对脚部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可以起到养胃的效果。
4、自我按摩
在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按摩,这是最好的一种养胃方法,可以改善肠胃功能。每天早晚应该进行自我推拿胃脘部,在上腹部按照顺时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按摩30次,这样能够提高胃肠动力和免疫功能,就可以起到养胃护胃的作用。
5、要有更好的精神情绪
一个人心态跟疾病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医书籍上说过: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这就可以说明你在生活当中,如果进行状态不好的话,就会影响脾胃功能,特别是那些边吃饭边思考问题的人,对肠胃健康是会极不好影响的,在平时还要保持细嚼慢咽的吃饭方式,这是养胃的重要原则。
中医养胃食谱有三宝
养胃三宝应该常吃:茯苓、芡实、莲子
一、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除湿利水,还有抗衰老的作用。除了最常见的茯苓饼,还可以将茯苓打磨成粉后放入粥中食用,或拌蜂蜜后抹到糕点上蒸熟食用。
茯苓淮药大枣糕
材料:面粉80克、白茯苓粉10克、淮山药粉10克、大枣、枸杞各适量、砂糖少许
做法
1、取大碗,把所有粉混合;加适量的温水搅拌成面糊;
2、加入适量砂糖调味,静止5分钟;放大枣,再拌匀;
3、取一盘子,滴少许橄榄油,均匀摸在盘底,放上枸杞粒;
4、把调好的面糊倒在上面,均匀的铺好;
5、上蒸锅,开锅后蒸制15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一定要温水调糊,茯苓粉冷水会结团;化不开影响口感。枸杞不要与面糊混合,以免混合后色泽不好看。蒸完后不要马上开锅盖,待热气慢慢散开后,取出切块。
二、莲子
莲子的药性平和,味道稍微有点甘甜,中医认为它能补脾胃之气,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另外还有养心安神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莲子食用前需要去心。
莲子猪肚汤
材料:猪肚一个、莲子一把、姜一块、花椒少许、盐一点、黑胡椒两茶匙
做法
1、猪肚切条,冷水放一汤匙花椒,半块拍碎的姜,和猪肚一起中小火煮开,继续煮一分钟脏东西会很多那样,放一汤匙料酒。再次煮开。捞出洗净。莲子不要泡。姜切片。
2、猪肚条,莲子,葱姜,足量水一起加入汤锅。
3、大火烧开,小火煲到汤呈奶白色。
4、调入盐,胡椒粉继续小火煮半小时。
5、出锅前加入香油和香葱即可。
小贴士
1、猪肚要选择新鲜的,洗净黏膜。清洗猪肚的方法有盐洗法,面洗法,和小苏打洗法。把猪肚放在温水里,洗一遍,把水倒掉,撒上盐或者面粉,或者小苏打一汤匙,反复揉搓一遍,冲洗干净。再重复两次即可。
2、冷水下猪肚能保证后来的汤清,没有杂质和混浊物。放入花椒是去猪肚异味的。
3、一锅好汤最忌讳就是作料繁多。这道汤加盐和黑胡椒就足够了,要是能接受,黑胡椒多放点。暖胃的。
三、芡实
芡实又名鸡头米,性平,味道甜涩,是补脾胃最好的食物之一,同时还有固津的作用它与莲子的功效相似,只不过它的收敛作用比莲子强。如果脾胃虚弱拉肚子,芡实还有助止泻。由于芡实较硬,应该长时间熬煮,也可打成粉放入粥中。
芡实炖鸭
材料:芡实200克、老鸭1只、葱、姜、盐、料酒、味精适量。
做法
1、将芡实洗净;将老鸭宰杀后,去毛和内脏,洗净血水,将芡实放入鸭腹内。
2、将鸭放入瓦锅(或砂锅)内,加水适量及葱、姜、盐、料酒。
3、将锅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炖熬约2小时,至鸭肉酥烂。
4、食用时,加少许味精。
健康提示:本菜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成分,营养丰富,可益脾养胃、健脾利水、固肾收涩。
芝麻汤圆的营养价值
1、汤圆面团揉好后比较干,不能揉的很细腻、柔软,否则汤圆成品出来不美、不挺。
2、内馅里的猪油可用黄油或白油代替,芝麻油最好不用,粘合性不高,包入时会很困难。
3、搓汤圆有妙法,手心沾少许清水,操作起来会非常容易。
4、煮汤圆的时间不要过久,火力也不要一直过大,小火"养"出来的汤圆口感最细滑。
中医养生养胃的方法是什么
1.饮食疗法
饮食是中医养胃食疗的常见内容,除遵循饮食原则外,在日常中要多食牛奶、包心菜、汤水、茯苓、莲子、芡实、猪肚、羊肉、菠菜、红薯、桂圆、山药、南瓜、胡萝卜等容易消化且符合养胃特点的食物。同时要注意烹饪的方式方法,食物制作要多以炖,煲,煮为主。
2.运动疗法
运动在身体保健方面的具有积极作用,胃部保健需求人群,同时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能增加肠胃的蠕动,促进消化。为充分发挥运动在养胃方面的作用,要注意根据人群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方法,进而避免盲目运动造成的各种系列后果。
3.按摩疗法
适当的自我按摩可以改善肠胃功能,经常按摩胃部和足三里,能增加肠胃动力,促进消化。具体的按摩要注意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进行,进而避免盲目按摩造成副作用,同时对养胃的没有好的帮助。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很多朋友对中医养胃的方法有哪些的问题有所了解。有关方面的专家提醒,中医养胃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养胃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及适应症,而由于不同患者的身体健康问题的差异,所以具体养胃的方法要注意结合保健人群的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因素。
中医妙法教你防胃病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在冬季高发。天气转冷,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会增多;还有胃病患者的易感人群,一向饮食不规律的生活方式,造成气温一下降,溃疡就容易旧病复发的情况。一般来说,急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其中,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较为常见。而慢性胃炎则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
另外,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人们所熟悉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其中,在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中,消化道出血和穿孔在冬季尤为高发。“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黑便、血便、呕咖啡样物等,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而消化道穿孔可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活动受限等。”张世能提醒,不少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并没有腹痛等典型的症状,而是以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首诊原因,需要尽快就医。
中医祛湿养阳妙法
1、多吃健脾利尿的食物。
比如苋菜、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
薏仁不仅含有高蛋白,而且还富含B族维生素、钙、铁、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增强肾功能。另外,冬瓜和西瓜也属于性寒味甘,清热生津的食物,湿热天气多吃冬瓜和西瓜都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少食甜腻食物。
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
3、避开生冷食物。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
4、湿头勿按摩。
在外洗头时,千万不要用了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要吹干头发后再按摩)。洗完澡(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
5、避免衣服潮湿。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被子(垫絮)要经常晒。
6、不要睡地板。
尽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气重),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7、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淋雨后要及时换上干衣服)。
8、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酒本身带湿,多喝更容易使湿气滞留,因此酒小酌为宜。
此外,平时的时候适当的晒晒太阳,多活动出出汗都有助于排除人体的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