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黄疸多久能消退 病理性黄疸症怎么治疗
病理性黄疸多久能消退 病理性黄疸症怎么治疗
病理性黄疸根据它的病因,还有它的症状分为对症处理和对病因的治疗,常见的黄疸病因,像感染,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还有像溶血或体内出血,或者是甲状腺功能异常,还有一些酶缺乏,或许一些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都可能引起黄疸升高,还有一些像肝胆的异常,先天性胆道的发育异常,肠道梗阻或者是肝功能明显损伤,也会出现病理性黄疸。
一般的治疗,根据胆红素升高的特点不一样,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结合胆红素升高的黄疸,那还需要明确病因,如果是有肝功能损伤,需要护肝的治疗,如果是有明显的引起肝脏病毒的病因存在,那需要针对一些病毒的特殊的处理。如果是胆道梗阻,或者是胆汁酸明显升高的先天性胆道异常,需要手术治疗。
还有一些像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它主要的对症处理就是光疗退黄,如果是黄疸明显异常的,超过了换血的标准,那需要进行换血的治疗。如果是明显感染的黄疸,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溶血性黄疸,像RH溶血或者是ABO血型不合的溶血,那需要阻断溶血的治疗,还有一些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甲低,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如果体内有出血的,那需要止血的治疗等等。所以黄疸的治疗,根据黄疸病因,还有胆红素升高的特点需要对症的处理。
如何区别宝宝属于哪种黄疸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为什么新生儿会发生黄疸?原因比较复杂,有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及药物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来讲不需要治疗,2周左右就会自然消退;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很多疾病所引起,需要尽早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母乳性黄疸需要暂时停止哺喂母乳,待黄疸减轻后恢复喂养;药物性黄疸需要立即停止服用相关的药物。
病例1
小楠楠出生时,小脸白白净净的。但在出生后第4天,妈咪突然发现她的小脸有些变黄了。妈咪根据自己在孕期学习的知识,以为小楠楠是生理性黄疸的表现,于是也没有特别着急,耐心等待着黄疸消退。可2个星期过去了,黄疸非但没退,反而还有点加深。妈咪有些着急,但小楠楠的样子确实不像是有病,每天能吃能睡,小眼睛也很有神。妈咪不愿把这么小的孩子抱到医院去,决定再观察看看。
小楠楠满月了,可变得越来越黄了。妈咪不敢再等了,抱着宝贝女儿去了医院。医生经过检查,认为小楠楠的各方面发育都很好,考虑黄疸可能是由于母乳而造成的,建议暂时停喂母乳3天,好好地观察一下。3天以后,小楠楠的黄疸真的明显减轻了。原来,小楠楠变黄是由于“母乳性黄疸”所引起。
怎样区别宝贝属于哪种黄疸?
生理性黄疸
一般情况下,大约有50%-60%的足月新生宝贝和80%以上的早产宝贝,在出生后2-3天就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这种黄疸在4-5天达到高峰,一般表现比较轻微,仅有皮肤和巩膜(白眼球部分)轻微发黄。宝贝的全身状态通常较好,每天照样能吃能喝,精神活泼,2周左右黄疸就会自行消退。当然,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些,但一般也不会超过3-4周。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某种疾病而引发的黄疸,主要特点是黄疸出现得比较早,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就会出现,而且黄疸的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或黄疸消退后又复现。引发病理性黄疸的疾病较多,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
母乳性黄疸
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宝贝可能发生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一种酶的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地加重。如果宝贝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天,如果黄疸减轻就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如果较轻,可以继续吃母乳;如果较重,暂停几天母乳,待黄疸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婴儿黄胆高有什么危害
如果是正常范围内的可以不用担心,但是如果过高就要治疗了,另外要多给宝宝喝点水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成因比较复杂,有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及药物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2周左右就会自然消退;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很多疾病所引起,需要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母乳性黄疸的话,妈妈应暂时停止哺喂母乳,待黄疸减轻后恢复喂养;药物性黄疸则需要立即停止服用相关药物。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目前对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即足月儿26μmol/L(1.5mg/dl)。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某种疾病而引发的。病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后24小时之内就可以看到,而且黄疸的程度较严重。引发病理性黄疸的疾病较多,患有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宝宝都可能出现黄疸情况。一般来说,“ABO血型系统溶血症”会导致宝宝发生新生儿黄疸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后,宝宝是需要治疗的。如何辨新生儿黄疸? 1、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即有黄疸出现。表现为面部、躯干及四肢的轻度黄染,一周内消退。这就是生理性黄疸,能不治自愈。有的黄疸很轻微,不仔细观察,甚至看都看不出。有的黄疸很深,持续时间也长,半个月或二十余天不等,表现出黄疸滞留现象。以早产儿或有头颅血肿的及有过窒息史的新生儿为多见。但只要吃奶好,精神无异常,大小便正常,而且黄疸日渐变淡,这也属生理性黄疸范围,不必惊慌。 2、若孩子一出生即有黄疸,并且迅速加深,口唇粘膜却很苍白,呼吸心跳都特别急促,这是由于母子血液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需急速送医院抢救。生后一周或数周后出现黄疸,进行性或间歇性加深,伴有发热,面色青灰,不吃奶、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可能身体某一部分有细菌感染,得了新生儿败血症。 3、初生时无黄疸,生后1—2周或更长一些时间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吃奶尚好,如初生几天大便还呈淡黄,但随着黄疸的加深,粪便逐渐变为白色呈陶土样,这是一种阻塞性黄疸。需送医院详细检查,可能有先天性胆道闭锁。 4、若新生儿黄疸很深且持续不退,而且有嗜睡、吮奶无力、肌肉呈瘫痪状等神经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有尖叫、目光凝视、肌张力增高、抽痉、呕吐等症状,这是血中的胆红素进入了大脑,与脑组织结合,严重损伤了脑神经。重症者会有痴呆后遗症。
病理性黄疸的症状
如果新生儿黄疸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则属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查明原因,给予治疗。
1、黄疸症状出现较早,如果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肯定不正常。
2、黄疸症状发展很快。
3、黄疸程度重且长。足月儿2周不消退,早产儿3周不消退。
4、黄疸持续长时间后会退,之后又重新出现。
宝宝出现了以上情况极有可能是患上了病理性黄疸。爸妈应在新生儿出生后1-2周内严密观察黄疸的发生情况。观察时必须把新生儿放在自然光线下,如皮肤呈橘黄色、白眼球、四肢及手掌、脚掌已发黄,尿呈深黄色且能染黄尿布,大便色淡甚至发白说明黄疸已经超出生理性黄疸范围,应该立即去医院诊治。
婴儿黄疸高的发病症状
新生儿出生后皮肤发黄的症状叫做新生儿黄疸。黄疸在新生儿中的出现的几率高达20%,尤其是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的几率高达80%。凭借黄疸症状可以进行辨别,若为生理性黄疸则为正常现象,若为病理性黄疸则为新生儿疾病,所以爸爸妈妈对这两种情况要注意观察、区别。
如果新生儿生后一周之内出现皮肤有浅浅发黄,白眼珠微微带黄,尿黄但不染白色的尿布,一周之后皮肤发黄消失,则为正常生理现象,医学上叫“生理性黄疸”。多数新生儿均出现这种现象。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为高峰,7~10天自然消退。早产儿约80%可出现生理性黄疸,于生后3~5天出现,程度较足月儿重,可延长到2~4周方消退。这不是病,不需要治疗。
如果新生儿皮肤呈金黄色,甚至桔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也有较明显的黄染。皮肤发黄较重的地方用手指按压皮肤2秒钟,手指离开后,在手指按压的地方皮肤呈桔黄色,则宝宝得的是病理性黄疸。出现病理性黄疸时新生儿伴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或精神差、嗜睡、两眼呆滞、吸奶无力、不吃奶甚至出现呻吟、尖声哭叫等,还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或呈白色、尿液呈深黄色。并且黄疸现象在生后2周仍不消退,或者消退后又重新出现,患有病理性黄疸的宝宝应及时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黄疸儿能打乙肝疫苗吗
新生儿有黄疸时(不管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都是不能打乙肝疫苗的,但如果是生理性黄疸可在黄疸症状消退后(足月新生儿一般在7-14天消退,早产新生儿一般在3-4周消退)补种乙肝疫苗,但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则应及时查明引起黄疸的病因是什么,然后再考虑能不能打乙肝疫苗。
注:如果新生儿黄疸是甲肝或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则可在黄疸症状消退后择时接种乙肝疫苗。但如果新生儿黄疸是由乙型肝炎引起的,那么即使黄疸消退后也是不可以打乙肝疫苗的,大家需特别注意。
此外,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消退,但合并有以下状况时也是不能打乙肝疫苗的:①发热,基础体温超过37.5℃时。②患有严重腹泻或持续腹泻。③患有先天性疾病、皮炎及化浓性皮肤病。④过敏体质者以及对青霉素、磺胺、福马林等药物过敏或已知对乙肝疫苗一种成分过敏。
综上所述:新生儿有黄疸时是不能打乙肝疫苗的,应先观察一段时间,如是生理性黄疸可待黄疸症状消失后再考虑补种乙肝疫苗,但如是病理性黄疸则应先查明原因及诱因,然后再考虑能否接种。
新生儿黄疸症状
一、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正常现象,是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生理性黄疸常在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即可达高峰,5-7天后消退。患儿表现为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虽然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毒或细菌感染、胆道阻塞等等等。病理性黄疸可发生在新生儿生后24小时以内,黄疸症状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呈进行性加重。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小儿黄疸用什么药
新生儿黄疸是在新生儿时期出现皮、巩膜及黏膜黄染,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病因特殊而复杂,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在出生后3-5天可出现黄疸,但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14天内黄疸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黄疸全部消退。病理性黄疸则属于异常,一般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细菌感染和新生儿败血症以及病毒感染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②新生儿溶血病;③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胆总管囊肿;④母乳性黄疸,多于出生后4-7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在停止哺乳1-3天后胆红素即可下降,如3天无明显下降者可排除母乳性黄疸;⑤其他因素如
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过早(于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程度重或进展快;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者。任何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都应找出原因进行治疗,尤其是1周内的早产儿和有严重缺氧、酸中毒、颅内病变、严重感染的患儿,必须尽早积极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宝宝出生7天怎么判断黄疸高低 根据黄疸类型判断
宝宝出生后第2—3天出现,在4—7天会达到一个黄疸最高值,之后便会慢慢下降,在大约2—3周的时候黄疸症状会消退,一般不用用药治疗,属于生理性黄疸,黄疸稍低。
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而且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复发还病情加重的属于病理性黄疸,黄疸偏高。
新生儿黄疸有什么症状
1、生理性黄疸的症状表现
新生儿在出世的几天内皮肤和口腔黏膜以及白眼球等部位会出现发黄的迹象,发黄的轻重因人而异,可在孩子足月后十几天逐渐消退,这种现象属于生理性黄疸症状。一般来说,孩子血中的胆红素即使浓度不高,也不会有影响孩子的智力,但家长们还是应细心观察,以确保孩子的健康。
2、病理性黄疸的症状表现
病理性黄疸通常会在新生儿出生后的两天内,部分新生儿的黄疸症可反复性发作,而有的新生儿则表现为持久不退。随着症状不断加剧,黄疸还会遍及幼儿的全身,尤其在手心和脚底的位置最为明显。
此外,病理性黄疸还会并发核黄疸,新生儿在患病时黄疸症状会明显加重,发病初期孩子可出现嗜睡、呛奶或是吸奶无力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孩子还会出现呻吟或抽搐等症状,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