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隐白留针多久 隐白穴常用配伍疗法
针灸隐白留针多久 隐白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健脾益气摄血,为治疗出血证要穴。配中脘,脾俞,足三里,针刺补法,治疗脾胃虚弱之吐血;配血海,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针刺补法,治疗气不摄血之月经先期量多;配气海,三阴交,关元,脾俞,足三里,针刺补法,治疗气虚崩漏;配关元,足三里,脾俞,太白,回阳,针刺补法,治疗脾气虚弱之便血。
2.本穴清热凉血止血。配上星,委中,大杼,尺泽,隐白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肺热鼻衄不止,量多色红;配二间,中脘,厉兑,内庭,隐白,厉兑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胃热吐血。
3.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天枢,针刺补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治疗脾胃虚弱之腹胀,泄泻,呕吐等。
4.配大敦,水沟,隐白,大敦三棱针点刺出血,水沟针刺泻法,醒脑开窍,治疗中风昏迷。
5.配劳宫,水沟,上脘,大钟,隐白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心化痰,开窍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惊风,癫狂。
6.配中脘,丰隆,厉兑,隐白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心化痰,开窍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惊风,癫狂。
7.配太白,阴陵泉,太溪,针刺泻法,或用艾灸,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之股膝内,足跗疼痛,足大趾不用。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子宫穴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于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
【子宫穴的按摩手法】
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妇女不孕、阴挺、盆腔炎、阑尾炎等;
2、按摩子宫穴的功效: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针刺子宫穴的方法】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孕妇禁针);可灸。(对受针者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针散刺,蜂针直刺,蜂针蜇刺。
【艾灸子宫穴的方法】
子宫穴艾条灸5-15分钟,子宫穴艾炷灸3-5壮。
【子宫穴主治】
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及阑尾炎,盆腔炎,睾丸炎等。
【子宫穴穴位解剖】
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
【子宫穴的配伍】
1、月经闭止或月经不调:子宫穴配下曲骨穴、经中穴、交仪穴(《奇穴治疗诀》);
2、月经痛:子宫穴配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带脉穴、八髎穴(《建议针灸疗法》),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3、血崩漏下:子宫穴配中极穴(《针灸大成》);
4、女人子宫久冷、女子不孕症:子宫穴配照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大全》);
5、慢性盆腔炎:子宫穴配关元穴、血海穴、阴陵泉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穴配三阴交穴、隐白穴(《中国针灸学》);
7、子宫脱垂:子宫穴配维胞穴、足三里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8、前列腺炎:子宫穴配归来穴、关元穴、筑宾穴、三阴交穴(《新医疗法手册》)。
怎样针灸期门 期门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肝俞,侠溪,中庭,间使,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胁痛胀满。
2.配三阴交,肝俞,血海,膈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血瘀胁痛。
3.配间使,膻中,少泽,针刺泻法,疏肝解郁,通络行乳,治疗肝气郁结,乳络阻滞之缺乳,乳痈,乳癖。
4.配合谷,水沟,间使,针刺泻法,疏肝解郁,开窍醒神,治疗气机逆乱,蒙蔽神明之气厥证。
5.配章门,石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理气行滞,活血散结,治疗瘀血阻滞之胁下聚集。
6.配中脘,公孙,阳陵泉,内关,足三里,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泄泻,腹胀,呕吐,呃逆,吞酸等。
7.配肝郁,行间,中枢,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针刺泻法,疏肝健脾,治疗肝郁脾虚之腹痛,腹胀,泄泻,饥不欲食。
8.配日月,支沟,三阴交,阳陵泉,内庭,太冲,针刺泻法,疏肝利胆,治疗湿热胁痛,黄疸。
9.配液门,外关,太冲,侠溪,大陵,针刺泻法,清肝泄热,治疗伤寒热入血室。
10.配肺俞,肝俞,经渠,太冲,膻中,针刺泻法,平肝降火,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肝火灼肺之咳喘。
崩漏中西结合治疗
中西结合治疗急救处理: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淡红,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晄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尺部尤甚。若血崩出现虚脱时,可立即针刺入中、合谷、百会(灸)。并急煎独参汤。若出现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证时,可用参附汤加炮姜炭。必要时应输血。常用中成药:当归膏、乌鸡白风丸、定坤丹(丸)、健妇丸等。常用止崩漏中药:蒲黄、血余炭、艾叶炭、益母草、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苎麻根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针灸疗法体针疗法取中极、三阴交、隐白。脾虚加脾俞、关元;肾虚加气海、关元、命门;血热加合谷、曲池;肝郁加大冲、大敦;湿热加阴陵泉、合谷;阴虚加太溪、大冲、照海;瘀血加血海、膈俞。常用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有减少血量作用。神阙、隐白,艾灸20分钟后,可减少出血。耳针疗法:取穴为子宫、内分泌、皮质下,针刺,留针15~20分钟。西药止血剂:如维生素E、叶酸、止血环酸、 EACA等。急救处理:血崩出现虚脱时,针刺人中、合谷,艾灸神厥、隐白,20分钟。急煎独参汤。必要时输血。单方验方乌梅120g,红糖适量,1剂日,水煎当茶饮。棕桐炭、百草霜各30g,共研未,白开水送服。西药止血:可选用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三合激素、复方黄体酮或维生素K安络血、止血敏等。
有很女性选择中医治疗方法,但要知道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更为具体的,通过自己的症状来正确的选择就医,女性面对崩漏不能滥用药物,若用错药物会使病症反而加重,事半功倍,以上就是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并且能够有效的治疗崩漏症状!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常用配伍疗法
1.配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脾俞,中脘可灸,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等。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补益脾胃,如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治疗脾虚泄泻,完谷不化;配中极,天枢,中脘,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可灸,温补脾肾,如配肾俞,关元,水分,足三里,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配肾俞,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配胃俞,肾俞,关元,复溜,治疗气虚阳微之噎膈;配肾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脾肾亏虚之劳淋。
4.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补益肺脾,如配肺俞,太白,太渊,治疗脾肺两虚之咳嗽,气喘;配肺俞,气海,足三里,治疗脾肺气虚之小儿遗尿。
5.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益气养血,如配胃俞,足三里,治疗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头之头痛,眩晕;配膈俞,肝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血枯经闭;配膻中,乳根,足三里,治疗气虚血少之乳汁不足;配大肠俞,胃俞,天枢,足三里,治疗气血不足之便秘。
6.配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中脘可灸,温中化湿,治疗寒湿阻遏之阴黄。
7.配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针刺补法,补益心脾,治疗心脾两虚之健忘,失眠,心悸,眩晕等。
8.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针刺补法,益气止崩,治疗气虚崩漏。
9.配肝郁,膈俞,太冲,针刺泻法,行气化瘀,治疗气结之癥瘕积聚。
10.配膀胱俞,小肠俞,中极,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固精,治疗湿热下注之遗精。
足通谷的功效与作用 足通谷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疏通经气,安神益智。
主治:头像痛,目眩,鼻衄,癫病。
配伍:配攒竹,眉冲治疗目眩,头痛;配少商,隐白,申脉治疗癫病。
针灸隐白留针多久 隐白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趾背神经分布。足背内侧皮神经属绯浅神经在足背的分支之一,到该穴皮肤的神经来自第1骶神经。
2.皮下组织: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众多的小隔,脂肪组织位于小隔内,并分布有上述皮神经丰富的末梢分支及趾背动,静脉。由于上述解剖特点,所以针刺此穴时,疼痛感明显。
3.甲根:位于甲廓的深面。针如遇硬性阻力,即刺到甲根。
产后恶露不尽怎么调理 针灸调理
产后恶露反复不尽的女性,可以请中医师做针灸调理。以强刺激手法,促进子宫收缩,排净恶露。
针灸穴位: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穴。或灸隐白穴,有健脾止血作用。
功效:关元穴,能益元气、固冲任,调理胞宫,令血归经;气海穴,能益气摄血、生血;血海,三阴交为理血调经之要穴。四穴合用,以扶正为主,兼清余邪,调理冲任,统摄血行。
针刺关元能治什么病 关元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大补元气,益气摄血,如配气海,隐白,治疗肾虚崩漏;配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治疗气虚恶露不止;配足三里,太白,会阳,治疗气虚便血。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宜灸,温肾暖宫,如配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肾虚寒凝之痛经;配肾俞,子宫,气户,三阴交,太溪,治疗肾虚宫寒不孕症。
3.配血海,三阴交,太溪,水泉,针刺补法,调补冲任,治疗肾虚冲任不足之月经不调,闭经等。
4.配次髎,肾俞,中极,带脉,三阴交,针刺补法,灸关元,补肾止带,治疗肾虚带下。
5.配气海,归来,三阴交,太冲,针刺补法,调气行血,治疗气滞血瘀之痛经,闭经,产后腹痛等。
针刺隐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隐白针灸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足背向足底直刺与足背面成90°。
针刺深度:正坐垂足或仰卧,沿拇趾爪甲根及爪甲内侧缘所作直线交点处,斜刺,向上,进针0.1-0.2寸,或点刺出血,留针15分钟;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放射到附近。
作用主治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不欲饮食,尿血,便血,崩漏症。
注意事项
1.孕妇忌针刺隐白,本穴针感强烈,孕妇针刺该穴易因针感太强引动胎气。
2.禁用直接灸,瘢痕灸隐白穴。因本穴下肌肉浅薄,感觉敏感,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
子宫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置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
【生理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在腹内、外斜肌处;有腹壁浅动、静脉;布有腹下神经。
子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子宫穴主治病症
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阴挺,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可灸,艾炷炙5~7壮,或艾条炙10~15分钟(对受针着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针散刺,蜂针直刺,蜂针蜇刺)。
配伍应用
1、月经闭止或月经不调:子宫穴配下曲骨穴、经中穴、交仪穴(《奇穴治疗诀》)。
2、月经痛:子宫穴配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带脉穴、八髎穴(《建议针灸疗法》),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3、血崩漏下:子宫穴配中极穴(《针灸大成》)。
4、女人子宫久冷、女子不孕症:子宫穴配照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大全》)。
5、慢性盆腔炎:子宫穴配关元穴、血海穴、阴陵泉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穴配三阴交穴、隐白穴(《中国针灸学》)。
7、子宫脱垂:子宫穴配维胞穴、足三里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8、前列腺炎:子宫穴配归来穴、关元穴、筑宾穴、三阴交穴(《新医疗法手册》)。
崩漏能喝益母草吗 崩漏带下怎么治疗
崩漏带下是一个中医名词,治疗方式以中医治疗为主,而中医治疗崩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中医认为崩漏的整体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崩漏的急性期当以止血为主,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辩证施治,内服中药以止血。
针灸治疗崩漏的原则为:血热内扰、气滞血瘀者清热凉血、行气化瘀,只针不灸;肾阳亏虚、气血不足者温肾助阳、补气摄血,针灸并用,采用补法,以足太阳经腧穴为主,常见针灸穴位有关元,三阴交,血海、隐白、膈俞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配伍其他穴位施治。
按摩哪里对妇科好 按摩隐白穴调经统血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要穴,除此,隐白穴对于其他一些出血性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取穴:位于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开0.1寸,赤白肉际处。
穴位功效:该穴具有调经统血,扶脾温阳,清心宁神,温阳回厥的功效。
主治病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经期过长等妇科疾病,以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对症按摩疗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用力向下按压隐白穴,每日2次,每次3分钟左右,对子宫出血,崩漏以及月经过时不止有治疗和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