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卒中的表现

脑卒中的表现

中风的最常见症状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其他症状包括,突然出现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麻木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行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等。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分三种类型。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然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少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持续时间短于2小时,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脑内无明显梗死灶。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

与TIA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患者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

3.完全性卒中(CS)

症状较TIA和RIND严重,不断恶化,常有意识障碍。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4.脑卒中预兆

研究发现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

(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脑卒中的症状体征

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分三种类型: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然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少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持续时间短,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脑内无明显梗死灶。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与tia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病人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

3.完全性卒中(cs) 症状较tia和rind严重,不断恶化,常有意识障碍。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主要表现为短暂,一过性局限性神经性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症状自行缓解,不遗留神经系统阳性体征。TIA可反复发作,间歇时间无规律。

(1)颈动脉性TIA突发的对侧肢体麻木、力弱、感觉障碍、单眼黑蒙,如在优势半球可有失语;

(2)椎动脉性TIA突发眩晕、复视、双眼黑蒙、共济障碍、构音及吞咽困难,可有同向偏盲,每次发作轻瘫的部位不恒定,常伴有枕部头痛。

2.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

发病似卒中,临床表现与TIA相似,但神经功能障碍时间超过24小时,一般在一周左右恢复正常。头颅CT或MR扫描可发现脑内有小梗死灶。

3.进展性卒中(SIE)

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发展,呈阶梯样加重,需6小时以上病情发展达高锋。主要原因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塞。

4.完全性卒中(CS)

突然出现中度以上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病情发展在6小时内达到高峰,以后神经功能障碍长期存在,很少恢复。主要表现有偏瘫、偏盲、失语、感觉障碍,常有意识障碍。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

1、短时间内出现头痛,呕吐,偏身无力或/和麻木,口角歪斜,讲话不清,嗜睡,烦躁,甚至不省人事,这在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中是比较严重的。

2、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还表现在发病初期多有血压升高,心率快,呼吸急促,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偶见视乳头水肿。

4、多数出血性脑中风病人脑膜刺激呈阳性。

5、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出血量大或出血靠近丘脑者常有高热,瞳孔小,昏迷及颞叶勾回疝表现。

6、桥脑出血:交叉性瘫痪,即出血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即病源侧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双眼向患侧凝视;重症者双瞳孔缩小,昏迷,去脑强直或四肢瘫痪,高热,中枢性呼吸困难等。

7、小脑出血:多表现头晕,频繁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行走基底部加宽。出血量大者可表现突然昏迷及枕骨大孔疝表现。

8、脑室出血:重症者出现昏迷,双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等。

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1) 感染性血管炎,包括梅毒性血管炎、细菌性血管炎、真菌性血管炎和病毒性血管炎。

(2) 原发性血管炎,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结节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takayasu综合征、wegner肉芽肿、淋巴细胞性动脉炎、过敏性动脉炎。

(3) 继发性血管炎,为系统性或全身疾病引起所引起,包括自身免疫病合并血管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重叠性胶原病和干燥综合征) 以及感染、药物和肿瘤相关的过敏性血管炎。

(4) 不能分类的血管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血栓闭塞性血管炎、moya-moya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cogan综合征、孤立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脑出血是脑卒中吗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以上就是关于脑出血是脑卒中吗的介绍,在出现了疾病的情况后,我们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是严重的疾病,在不注意了后会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也要注意对疾病的预防,特别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脑卒中到底是什么病

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脑溢血脑卒中是什么?

1.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为:运动和语言障碍、呕吐、意识障碍、眼部症状、头痛头晕。

2.脑卒中即脑血管病,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类称为出血性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出血性卒中的原因多为高血压、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这类卒中的占脑卒中的40%左右;

另一类是缺血性卒中,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都属于此类。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动脉血管本身的硬化、狭窄,逐渐发展为阻塞;也可由心脏部位的栓子脱落后顺血流到脑内血管时阻塞。

那么通过小编今天的细心整理,希望大家能够清楚的知道脑溢血和脑卒中的区别,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区别,大家还要注意中风,也叫脑卒中,其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同样脑溢血也包含在脑卒中当中。

脑卒中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很多人对于脑卒中不清楚,脑卒中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

其实,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

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某些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仅有一侧肢体麻木或轻瘫,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调控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有高血压的人比没有高血压的人,脑卒中的危险增加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升高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高3倍;单纯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升高到159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0%。

但高血压又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不论什么性质的高血压,也不论使用什么手段或药物,也不论在高血压的什么阶段进行治疗,只要能使血压恢复至正常,并且坚持治疗2n3年,就会使脑卒中的风险降低40%。

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调控和药物选择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5%。脑血栓发生6小时以后,梗塞灶中心区域缺血坏死已难以恢复;但其周围缺血区或水肿区,经过适当治疗,其功能是可以恢复的,病理上叫“半暗带”,是急性期抢救的重点。恢复的关键是及早改善供血、供氧、供能,维持适当的血压。一般认为不应将血压降得过低。有研究认为,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脑缺血损伤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维持在180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维持在100n105毫米汞柱之间较好;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2003年美国建议,在急性卒中时,在病人病情稳定或好转前,应把血压控制在大约160/100毫米汞柱的中间水平。

如收缩压≥2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特别是合并心肌缺血、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则应当降压治疗。可选用尼莫地平。

出血性脑卒中的降压策略

出血性脑卒中常有一个血压先升后降的自然过程,早期血压升高常是机体自我调节的表现,有利于脑灌注;如果急于降压,势必影响脑血供应,带来更大的危险,甚至继发脑梗塞,影响脑、心、肾功能。一般认为,出血性脑卒中当血压超过220/130毫米汞柱时,应进行紧急降压治疗。但降压不宜太快,应使血压逐步降至安全水平,即使血压降低20%~25%。既往血压正常者降至160~170/95~100毫米汞柱,既往血压高者降至180~185/105~100毫米汞柱。

选择降压药时必须考虑全身特别是脑的情况,既能增加脑血流又不增加颅内压。较理想的药物为钙拮抗剂和acei,或者是硝普钠、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禁用利血平等中枢抑制剂和-β阻滞剂。有人认为重度高血压可用硝普钠,中度高血压可用拉贝洛尔或乌拉地尔,同时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血压控制

脑卒中易于复发或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脑卒中再发率极高,我国再发比例为27%,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为4%,75%为再出血。有大量资料表明,非急性期适当降压治疗可防治脑卒中复发。

此期将血压控制到什么程度,应根据年龄、原来血压水平、靶器官受损程度、对药物的反应等决定。一般在保证脑供血前提下,将血压降到尽量接近目标值。我们的意见是,原有高血压的患者目标值为140~150/90毫米汞柱上下,原来无高血压的应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上下,并应坚持长期用药。

应选既有良好降压效果又有扩张脑血管作用的降压药。研究表明,acei类降压药较好。国际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研究中,选用acei+利尿剂取得良好效果,使脑卒中再发率降低28%,总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26%。中国脑血管病后抗高血压治疗研究(pats),使用具有利尿和轻度扩血管作用的吲哒帕胺,提供了利尿剂可预防脑卒中再发的证据。国外也有利尿剂可引起血黏度增高的报告,应予注意。某些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效果也不错。β-阻滞剂不能增加脑血流量,故一般不用。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1、外伤:外伤性脑出血和脑梗塞在中青年人中占的比重较大,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大多发生在青年人,这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因素。

2、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酒精可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TX-A2)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形成,强烈的脑血管舒缩 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促发A型性格外露,都对脑卒中形成有影响。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者较老年人明显多,也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一 个原因。

3、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没有高血压人的4-7倍。从血压115/75毫米汞柱开始,血压每增高20/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就增加1倍,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以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

4、超重与肥胖:超重与肥胖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所谓“苹果型体形”即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是脑卒中和心脏病的易发因素。腰围男性≥90厘 米(2.7尺),女性≥80厘米(2.4尺),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腰围超标使心脑血管病首发年龄提前4-8岁。我国大约有30人超重,其中 60-72集中在年轻人,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5、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脑卒中的急救常识

1、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紧急联系神经科医生。

2、在病人倒下的地方就地抢救,若必须移动时千万要小心。

3、切忌对脑中风病人摇晃、垫高枕头,前后弯动或捻头部等。

4、病人意识清楚,可让病人仰卧,头部略向后,以开通气道,不需垫枕头,并要盖上棉毯以保暖。

5、失去意识的病人,应维持仰卧体位,以保持气道通畅,不要垫枕头。

6、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所以要保持室温暖和,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有大小便失禁者,应脱去病人的裤子,垫上卫生纸等。

7、脑中风病人呕吐时,脸朝向一侧,让其吐出,以防堵塞气道。

8、脑中风病人抽搐时,迅速清除病人周围有危险的东西。用手帕包着筷子放入病人口中,以防抽搐发作咬伤舌头。

相关推荐

脑卒中有哪些典型表现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头痛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出症状。常为全头部劈裂样疼痛。而脑出血患者,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结构,约有80%~90%病人有剧烈头痛。特点是开始时疼痛位于病侧,当颅内压增高或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全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头痛多较轻微,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出现剧烈头痛。 (3)呕吐呕吐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喷射性呕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方法

1、传统脑卒中康复护理被临床视作后疗法,康复护理重点关注脑卒中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存在的遗留障碍。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为康复护理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就进行介入。介入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各不相同,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在患者病情发作24内,在监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期间即介入康复护理;针对脑梗死患者,3d后进行康复护理介入;针对脑出血患者,3~5d进行康复护理介入等。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时间的指导思想多为,在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控制、神经系统症状平稳48h后再开展康复介入。据临床调查研究认为发

脑卒中发作别摇晃患者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急救专家提醒市民,一旦身边有人怀疑是脑卒中的症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院,其间千万不要摇晃患者,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市急救中心专家李坚韧指出,脑卒中多数在家中发病,经常在患者过于用力、激动或活动中发病,也有人早晨醒来手脚不能动或不能说话。有的还表现为突发头昏、头痛,伴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专家还提醒,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对减少脑卒中引起的合并症很重要,因此拨打急救电话后,要让患者仰卧,头肩部稍垫高,让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

脑卒中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脑卒中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卒中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脑卒中必须的首要检查。 1、缺血性脑卒中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

脑卒中危害有多大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而脑卒中(俗称中风)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已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下面我从3个数字给大家讲讲脑卒中的危害。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增长率达8.7%。近

预防脑卒中的10个妙招

1、缓慢起床 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先在床上仰卧,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使肢体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引起头晕。然后慢慢坐起,稍活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这样血压不会有大的波动。 2、饮水一杯 漱口后饮白开水一杯,既有冲洗胃肠的作用,又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通畅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3、当心晨练 高血压患者不宜做跑步、登山等激烈运动,只宜散步、做柔软体操、打太极拳,可增强血管的舒缩能力,缓解全身中小动脉的紧张,利于降压。天气越来越好了,早上出门锻炼的人多起来了,有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

脑卒中是中医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 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 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 第三,药物治疗

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目前而言公认的引起脑中风的首要的危险因素。且血压的高低以及高血压的持续时间是与中风的发生率成正比关系。如果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将大大增加中风的发生机会,即使无明显症状的高血压病患者也是如此的。 2、高脂血症 因为高脂血症的患者血液之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会大量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大量减少。这些改变将促进胆固醇的沉积,形成动脉硬化,并增加血液黏度。故降低血脂就是中风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

1.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 2.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 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 第三,药物治疗。 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保守的、治疗

脑中风与脑卒中的区别

中风(卒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来了,糟糕的语言,半身不遂,或没有昏迷,只有嘴歪,偏瘫的临床主要症状的疾病。看到由于疾病和疾病,病情变化迅速,风是好的变化特征相似,因此一个中风和死亡。 中风是一群脑出血性,和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也称为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有一个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塞、脑血栓)两大类,与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致命的疾病。 中风(中风)是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