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白喉杆菌的所致疾病

白喉杆菌的所致疾病

白喉杆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腔内,经飞沫或污染物品传播。

细菌感染机体后,在鼻、咽粘膜上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局部由于细菌和毒素的作用,渗出的纤维素和白细胞及坏死组织凝固在一起,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由于咽、喉、气管粘膜水肿及假膜脱落,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细菌一般不入血,只是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与易感组织细胞如心肌、肝、肾上腺或支配咽、腭肌等的外周神经结合,可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内脏出血和神经麻痹。

临床上表现有心肌炎、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

咽拭子采集的原理

正常人咽峡部培养应有口腔正常菌群,而无致病菌生长。咽部的细菌均来自外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和其他外部因素下可以出现感染等而导致疾病。因此,咽部拭子细菌培养能分离出致病菌,有助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的诊断。

由于呼吸和食物都通过口腔,因此口腔中会有形形色色的细菌寄生。如卡它球菌、各种葡萄球菌、各种链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杆菌等。另外还有厌氧菌,如消化球菌、拟杆菌及类酵母菌的存在。

流感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咽部是此类病毒聚集较多的地方。咽拭子标本就是用医用的棉签,从人体的咽部蘸取少量分泌物,采取的样本就是咽拭子标本,为了检验呼吸道疾病病毒类型,往往通过咽拭子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检测出该病毒类型。

白喉杆菌的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白喉棒杆菌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咽白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传染源

许多年前,白喉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白喉在发达国家已很少见,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的疫苗已经广泛应用。自1980年以来,美国只有不到5例的白喉发生,但白喉杆菌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如果没有广泛接种疫苗,会导致此病的暴发流行。近50年中,最大的一次暴发流行正发生在现在的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其他国家。

2.传播途径

白喉杆菌通常是随咳出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此种病菌很少会因接触患者日用物品如衣服、玩具等而传染。通常,病菌在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表面或附近部位繁殖,并引起这些部位感染。有些类型的白喉杆菌可释放毒力极强的毒素,而损伤脑和心脏。

3.人群易感性

不同年龄组对白喉杆菌的易感性差别较大。新生儿可通过胎盘及母乳从母体获得免疫,这种免疫生后3个月显著下降.1岁时基本消失。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逐渐增强。感染本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情况与流行特征

白喉在全世界各地都发病,高发区为温带。我国建国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进行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发病季节在秋冬季。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年龄明显推迟。

白喉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感染后在局部表层组织内繁殖,往往不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感染部位局部血管充血、扩张,纤维蛋白渗出。细菌外毒素致局部粘膜细胞坏死,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炎性细胞、坏死组织及细菌等凝结形成本病特有的假膜,覆盖在病变表面。假膜周围及其深部组织有明显水肿。咽部的假膜与基部组织粘连很紧,不易脱落。气管粘膜具有纤毛,毒素吸收少,但如假膜脱落可致窒息。外毒素通过血行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导致毒血症,以心肌和神经系统受累为主。

什么是白喉疾病

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 床特征为咽、喉、鼻部粘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 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 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 以秋季、冬季较多。

白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简称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长约2~3μm,宽0.5~1μm。在涂片上,常呈V,X,Y字排列,一端或两端膨大,菌体内有浓染颗粒,称异染颗粒。用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Albert染色时,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Ponder染色时,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白喉杆菌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使碲盐还原,菌落变黑,按其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白喉杆菌可分轻型、中间型及重型。以往认为轻型多产生咽白喉,中间型和重型多为流行株,引起的病情重。目前则认为3型菌可产生相同的毒素,患者病情的轻重与分型无明确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轻型菌增多的报道。采用噬菌体裂解法、菌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法以及毒力试验等对分离到的白喉杆菌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本病进一步的了解。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局部黏膜或皮肤生长繁殖。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多肽,有较强的毒性,人的致死量为130ng/kg体重,主要侵犯神经、心肌和肾上腺。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Tox)的β噬菌体,才具有分泌外毒素的能力,并使人致病,若将无毒株与噬菌体处理后可变为有毒株,将有毒株置于含抗白喉杆菌噬菌体血清培养基中反复转种,可失去产毒能力变为无毒株。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临床上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进行毒力检测。近年来有些临床报道,从白喉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的白喉杆菌无毒力,无毒力菌株如何引起临床症状,尚不清楚,须进一步研究。白喉外毒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可刺激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二是很不稳定,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到75℃,均可减少或完全丧失其毒性。因此,若以0.3%~0.5%的甲醛溶液处理,经过1个月,可使其毒性丧失,而抗原性仍保存,成为类毒素,可作为预防注射及制备抗毒血清之用。白喉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冷冻、干燥,在玩具、衣物上可存在数天,造成间接传播,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0.1%升汞及5%苯酚溶液1min即可杀灭该菌,加热58℃ 10min即可死亡。

(二)发病机制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后,仅在表层上皮细胞内繁殖,一般不引起菌血症。当局部黏膜有损伤时,如患麻疹、猩红热、百日咳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白喉杆菌的侵袭力增强。在白喉杆菌的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不但可引起局部病变,还可引起全身性中毒性病变,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此毒素有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两者通过二硫键连接,B亚单位无直接的毒性,但它有一个受体结合区和一个转位区。B亚单位可以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膜受体pro-hHB-EGF)结合,结合后通过转位区的介导,可输送A亚单位进入宿主胞质内(图1)。

白喉杆菌的特异防治

预防接种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6个月以上至3岁儿童应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百白破三联疫苗制剂或明矾淀白喉类毒素。8岁以上锡克氏试验阳性者也需接种。对密切接触过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内注射1000~2000单位白喉抗毒素作紧急预防,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以便延长免疫力。

白喉抗毒素做为特效治疗制剂,应在发病早期注射足量的白喉抗毒素,一般用量为2万~10万单位,作肌肉注射,重者可作静脉滴注。使用抗毒素血清之前进行皮肤试验,防止发生异种血清过敏反应。使用抗毒素的同时,应给予抗菌治疗,如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肌注,直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性为止。

天冬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抗菌

天冬块根还具有极好的抗菌疗效。天冬块根煎剂体外对炭疽杆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等各类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艾灸灰的功效与作用 消炎杀菌

艾灸灰能消炎杀菌,在体外对炭疽杆菌、α-溶血链球菌、B-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类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

决明子黄芪泡水喝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消炎抑菌

决明子种子的醇提取物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黄芪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因此用决明子黄芪来泡水喝的话可以起到消炎抑菌的作用。

毒血症的临床表现

毒血症的临床表现与致病菌所产生外毒素相关。例如白喉,白喉杆菌本身一般不侵入血流,但被吸收的外毒素则可与易感的组织结合,在临床上引起各种表现,如心肌炎、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症状。例如破伤风,其病原菌为破伤风梭菌,其产生的破伤风痉挛毒素造成破伤风特有的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症状。

艾灰的功效与作用 消炎杀菌

艾叶灰能消炎杀菌,在体外对炭疽杆菌、α-溶血链球菌、B-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类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

白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简称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长约2~3μm,宽0.5~1μm。在涂片上,常呈V,X,Y字排列,一端或两端膨大,菌体内有浓染颗粒,称异染颗粒。用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Albert染色时,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Ponder染色时,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白喉杆菌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使碲盐还原,菌落变黑,按其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白喉杆菌可分轻型、中间型及重型。以往认为轻型多产生咽白喉,中间型和重型多为流行株,引起的病情重。目前则认为3型菌可产生相同的毒素,患者病情的轻重与分型无明确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轻型菌增多的报道。采用噬菌体裂解法、菌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法以及毒力试验等对分离到的白喉杆菌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本病进一步的了解。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局部黏膜或皮肤生长繁殖。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多肽,有较强的毒性,人的致死量为130ng/kg体重,主要侵犯神经、心肌和肾上腺。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Tox)的β噬菌体,才具有分泌外毒素的能力,并使人致病,若将无毒株与噬菌体处理后可变为有毒株,将有毒株置于含抗白喉杆菌噬菌体血清培养基中反复转种,可失去产毒能力变为无毒株。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临床上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进行毒力检测。近年来有些临床报道,从白喉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的白喉杆菌无毒力,无毒力菌株如何引起临床症状,尚不清楚,须进一步研究。白喉外毒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可刺激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二是很不稳定,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到75℃,均可减少或完全丧失其毒性。

因此,若以0.3%~0.5%的甲醛溶液处理,经过1个月,可使其毒性丧失,而抗原性仍保存,成为类毒素,可作为预防注射及制备抗毒血清之用。白喉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冷冻、干燥,在玩具、衣物上可存在数天,造成间接传播,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0.1%升汞及5%苯酚溶液1min即可杀灭该菌,加热58℃ 10min即可死亡。

相关推荐

早上喝蜂蜜水有什么好处 抗菌作用

学实验证实,蜂蜜有抗菌的作用,尤其是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所以,常喝蜂蜜水也可以避免很多的疾病和炎症。

盐酸小檗碱片是指黄连素吗

黄连素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常用的盐酸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它的副作用较小。 盐酸小檗碱片的俗称是黄连素,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别名,属中成药,为止泻药类非处方药药品,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菌、链球菌、伤寒杆菌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肠道感染、菌痢等,近来还

经常吃山楂的好处 抗菌抗炎

山楂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藜的功效与作用 1.抗菌

藜的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异性溶血性链球菌和白喉杆菌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银杏果的营养价值 抑制病菌

银杏果中含有腰果酸,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辛夷的营养价值 抑菌作用

100%的辛夷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乙型链球菌、炭疽杆菌和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白喉的病变有哪些类型

分为局部假膜性炎症及外毒素引起的毒血症两方 面。白喉杆菌侵人咽部粘膜后即在粘膜表层组织中生长繁殖,一 般不引起菌血症。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其 病变表现为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坏死,并逐渐扩大融合,同时可见 局部粘膜血管扩张充血,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与 坏死细胞、白细胞和细菌凝结在一起,覆盖在破坏的粘膜表面, 形成本病的特征性假膜。

核桃叶的功效与作用 抗菌

核桃叶的水提取物,对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的杀菌作用强,还对枯草杆菌、霍乱弧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等有微弱的杀菌作用。

巴豆的营养价值 抗菌作用

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流感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决明子和荷叶喝多了有什么副作用 决明子有什么疗效

从决明子的中医功效来看,可以用于治疗肝火上扰或风热上壅头目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等症。 但从现代药理作用来看,决明子中所含的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成分,具有降压的作用,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及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可以起到一定抗菌消炎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