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头痛针灸治疗有效果吗 太阳穴平肝止痛

头痛针灸治疗有效果吗 太阳穴平肝止痛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中。

刺法:直刺或斜刺0.-0.5寸。

功效: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气不上下,头痛巅疾,太阳穴为祛风平泄肝阳止痛之要穴,主穴,用于治疗应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的头痛症状。


膝阳关透曲泉的针刺手法 曲泉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清热燥湿止痒。配带脉,中极,下髎,阴陵泉,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之黄白带下;配中极,血海,蠡沟,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之阴痒,湿疹。

2.本穴清热利湿。配中极,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配阴陵泉,大敦,照海,针刺泻法,治疗湿热脚气。

3.本穴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配气海,血海,三阴交,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肝气郁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配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针用泻法,治疗瘀血阻滞之产后腹痛。

4.配关元,中极,三阴交,太冲,大敦,针刺泻法,疏肝理气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疝痛,阴茎痛。

5.配悬颅,颌厌,太阳,太溪,太冲,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清利头目,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6.本穴舒筋利节,通络止痛,配环跳,阳陵泉,三阴交,昆仑,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下肢痿痹;配阳陵泉,阴陵泉,血海,膝眼,犊鼻,针刺泻法,治疗膝髌肿痛。

7.配关元,中极,肾俞,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肝肾,治疗肾虚阳痿,遗精等。

8.配百会,气海,三阴交,大敦,针刺补法,重灸百会,益气升阳,治疗中气下陷之阴挺。


头痛针灸有效果吗

头痛针灸有效果。

针灸疗法主要是以亳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经络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对头痛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神聪清头明目

定位: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

刺法:患者仰卧位或正坐位,后头痛者可取俯卧位,将穴位常规消毒,用26号0.5寸亳针均向百会方位斜刺或平刺,得气后行轻微捻转手法,配穴可用26号0.5-2.5寸亳针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可循环行针1-2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四神聪穴位于头顶百会穴前后各1寸处,脑为原神之府,故得名,针刺该穴位功能为安神,聪脑,临床上常用于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症。

太阳穴平肝止痛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中。

刺法:直刺或斜刺0.-0.5寸。

功效: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气不上下,头痛巅疾,太阳穴为祛风平泄肝阳止痛之要穴,主穴,用于治疗应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的头痛症状。

急性胃炎针灸有妙招

治法:升清降浊,理气止痛。

主方:天枢、梁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呕吐不止者加内关;寒湿犯胃加三阴交;湿热者加内庭;食积伤胃加下脘;肝气犯胃加太冲或阳陵泉;肝胃湿热加合谷、太冲。

操作:天枢、梁门、中脘可双侧取穴,其余可单侧取穴,以捻转提插泻法为主,寒症者可加艾灸或TDP照射。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天枢、梁门、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功能健脾化湿、和胃、调理气机;中脘疏通经络、调理脾胃;内关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合谷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

温馨提示:如果大家采取针灸方法治疗急性胃炎,一定要注意,针灸不同其他的方法,是针对穴位治疗的,所以,一定要了解相应的穴位,可以根据针灸再加上一下西药,进行治疗,这样有这双重治疗的效果,让您很快就会远离病痛的折磨。

太阳穴疼是怎么办

1、揉按太阳穴

用指腹按摩太阳穴的位置,由轻到重,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头晕脑胀的情况。

2、按摩两侧耳轮

双手按摩两侧耳轮位置,然后轻轻的弹敲后脑勺。

3、热毛巾

这种方法对于由于风寒感冒、神经性头痛等等情况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4、冷敷

这是一种最为有效同时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对于感冒发烧或者是酒后太阳穴疼效果都是非常的好。

5、针灸

中医针灸治疗太阳穴疼效果很好,并且见效非常快。

头痛的快速治疗方法

冷敷

冷敷是缓解头痛的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用冰袋或者凉毛巾直接敷在额头,能够快速缓解头痛症状,特别是感冒发烧,酒后引起的头痛效果很好。

热敷

热敷只要对风寒感冒,受凉,血管痉挛,神经性头痛有很好的作用,可以用热毛巾或者暖手宝之类的东西直接敷在额头,起到很快缓解头痛的作用。

药物治疗

用药物治疗头疼可以对症下药,比如感冒了我们可以选择吃一些百服宁,对乙酰氨基酚或者中药柴胡口服液等等。由于高血压或者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疼的毛病要服用活血止痛的药物。

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头痛效果很好,起效非常快,主要穴位有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用银针针灸,需要找专业医生。

听轻音乐

轻音乐有镇定作用,有助于纾解偏头痛。

深呼吸

深呼吸是缓解紧张性头痛的好方法。深呼吸能够改善大脑缺氧,对头疼有很快缓解的作用。

用辣椒察治头

治疗偏头痛最古老的方法是使用辣椒中一种辛辣的成分—辣椒辣素,直接用辣椒擦头可以治疗头痛。

穴位按摩

如果同时当你头疼的时候可以选择按以下几个穴位,对缓解头疼有一定的疗效,百会穴,在头壳的正中央。太阳穴,在额头的两侧。列缺穴,在手腕内侧。可以有效的帮助您缓解头疼哦。

葱白治头痛法

将25克葱白掏烂如泥,将白附子、川芎各 25 克研成细末 与葱白调和 摊于牛皮纸上 敷于两太阳穴 1 小时后取下可缓解头痛。

偏头痛针灸什么穴位

1、悬颅治疗偏头痛

灸。艾条灸5~10分钟。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配伍:悬颅配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悬颅配丝竹空、太阳、风池,有疏风明目的作用,主治目外眦痛。悬颅配人中,有通经消肿的作用,主治面肿。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赤痛。《类经图翼》: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2、阳辅治疗偏头痛

膜→胫骨后肌。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特异性: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功效与作用:清热散风,疏通经络。阳辅穴有疏肝调气、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病症:阳辅穴主治头、胸胁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等。

3、风池穴治疗偏头痛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位置大体与耳垂齐平。风池穴是胆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对于风邪导致的头痛,自古以来都有奇效,经过多年总结,我们知道它,丰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对同眩、肩膀酸痛、头痛等有特效。

4、风府穴治疗偏头痛

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主要治疗头痛、眩晕、颈痛等头顶病症以及巾风、癫狂、痴呆、咽喉肿痛、失音等症。

5、太冲治疗偏头痛

太冲属于肝经,主治肝经风热病症,如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等。这几个穴位一起用,每天都在临睡前按上三分钟,对于风湿性头痛的治疗特别有效。

头痛针灸哪些部位

四神聪清头明目

定位: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

刺法:患者仰卧位或正坐位,后头痛者可取俯卧位,将穴位常规消毒,用26号0.5寸亳针均向百会方位斜刺或平刺,得气后行轻微捻转手法,配穴可用26号0.5-2.5寸亳针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可循环行针1-2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四神聪穴位于头顶百会穴前后各1寸处,脑为原神之府,故得名,针刺该穴位功能为安神,聪脑,临床上常用于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症。

太阳穴平肝止痛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中。

刺法:直刺或斜刺0.-0.5寸。

功效: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气不上下,头痛巅疾,太阳穴为祛风平泄肝阳止痛之要穴,主穴,用于治疗应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的头痛症状。

天柱穴疏风散寒

定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陷中,也是颈部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即是此穴。

刺法:天柱穴烧山火行针2次。

功效:《灵枢经·厥病》曰: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故取天柱以疏风散寒,解表通络,疏通太阳经气,以达到解表止头痛之功效。

中医针灸治疗阳痿的方法

针灸方式:

①肾气虚弱。取会阴、长强、肾俞为主穴,取三阴交、曲骨、然谷、曲泉为配穴。会阴针1.5寸;针长强穴时,针尖向上与骺骨平行刺入0.5~1.5寸,局部多有痛胀,或放射至肛门部,古人在针此穴时,以大痛为度;肾俞穴刺1寸.三穴在得气之后向左向右交叉捻转,用补法。配穴得气后左右交叉捻转用补法,留针5分钟。每次针主穴3个,配穴1~2个。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次并用艾条雀啄灸会阴穴49次。

②命门火衰。取长强、会阴、命门为主穴,取肾俞、关元、太溪为配穴。针主穴得气后向右捻转3600停,再捻,如此30秒,取针。针配穴得气后留针5分钟。另以艾条作雀啄灸,先关元后会阴穴,各49次。

③湿热下注。取肝俞、行间、曲泉、会阴为主穴,取阳陵泉、膀胱、水分为配穴。先针主穴,捻转泻法不留针。后针配穴,平补平泻。7次为1个疗程。

④肝气郁结。取太冲、会阴、曲骨为主穴,取行间、中极、急脉、太溪为配穴配先针太冲、行间、中极穴,泻法不留针。其他穴位平补平泻。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⑤惊恐伤肾。取胆俞、肾俞、长强、心俞、神门、阳陵泉等穴。以艾条雀啄灸胆俞、肾俞穴各49次;针长强、心俞、神门穴。长强穴刺痛出针,心俞、神门穴捻转补法,阳陵泉穴深刺泻法。

针灸最为中医治疗不可忽视的一块,对于治疗阳痿也是有着它独到的效果。阳痿虽然是一个让男性患者很痛苦的一件事,不过患者朋友一定不能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不然只会加重病情。心理因素是引起阳痿的重要原因。患者朋友一定要放松心态,积极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委中穴的主要功效

腰背委中求。委中,首见于《灵枢•本输》。委,曲之义,中,正中,中央。因穴在腘窝中央正中,委曲之处,须膝腘屈曲,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别名,血郗,委中央,中郗,郗中,腿凹,屈膝内。定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简易取穴法:在腘窝横纹正中央,屈膝或俯卧取之。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膀胱经循行人身之背面,包括头、项、背、腰、臀及下肢后正中,是人身最长的经脉,共有67个穴位,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都分布在膀胱经上。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是人身之藩篱,有卫外作用。委中穴因属从背腰而来的两支膀胱经脉在腘窝的会合处,所以该穴是治疗腰背疾患的要穴。《灵枢•终始》篇云:“病在腰者取之腘。”《丹溪心法》云:“腰曲不得伸,针委中出血立愈。”人身体后面的疾患,应取委中穴为主治疗。临床应用时有几条大原则:一是对属于膀胱经循行头、项、背、腰、臀、下肢后正中的疾患,应首选委中;二是属于外感实证的腰背疾患用委中治之效果好;三是委中穴一般不用灸法,临床多施以平补平泻或刺络拔罐放血法。具体临证运用如下:委中配大椎、肝俞、肾俞、大肠俞治疗腰背痛。

大椎是诸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肝俞是肝的背俞穴。外感风寒,膀胱经经气失畅,以致背部疼痛,掣及两胁,咳嗽加重,或背部发紧,或肩胛骨内侧缘疼痛等,有明显压痛者,即可选用上穴。针刺大椎时,针尖向痛处,用合谷刺法,使针感传至痛处效果更好。一般情况下,各种腰痛以脊柱两侧效果好,因该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用委中配肾俞、大肠俞可标本兼治。如有明确的外感风寒病史亦可在肾俞、大肠俞、委中拔火罐;如属虚寒性腰痛,可在肾俞穴施以灸法,刺络拔罐后施重灸法即“三重法”治疗慢性虚寒腰痛效果更好。诸如西医之急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腰肌劳损等均可以此为据进行施治。

委中配秩边、承山治腿痛、痔疮痛。腰痛连及臀部,沿下肢膀胱经疼痛即合并有坐骨神经痛时,要加刺秩边穴,针时要求针感能下传至足趾部效果才好。如有外痔疼痛者,以毫针刺秩边,针尖斜向会阴,配合委中、承山刺络拔罐放血有即刻止血止痛的作用,若病久已有漏管形成的疗效差。

相关推荐

针灸治疗中风面瘫

1、针灸:如果你是一个面瘫患者,但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式,然后看看如何针灸是为它治疗。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的操作,通过一个多宿主用针,带走经络,采用不同的针刺在不同的阶段点上去,和针灸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国辨证论治的原则。再次疮早期表浅穴位应少深,怎么要轻。适当增加穴位恢复使用增强的还原方法。通常治疗往往采取阳明经穴,经络及经络邵阳那封面,这对三种经络的脸,针灸周围性面瘫效果极佳,不仅,而且也造成了中枢

咳嗽针灸哪些部位 咳嗽针灸辩证施治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身热头痛,口干咽痛,或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透表清热,宣肺止咳。处方:身柱八阵,神道八阵,大椎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命门段;合谷,曲池,列缺。针灸手法:杵针用泻法,或泻法。方义: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故取身柱八阵,大椎八阵,神道八阵以疏风清热解表,并疏通河车路加强疏表宣肺之功;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故取合谷,曲池,列缺宣肺解表,诸穴配合,使肺

偏头痛怎么办

1、中医治疗偏头痛一般从风、痰浊、血淤等方面辩证论治。如阳上亢,风火为患的头风,多表现为突然头痛,呈跳痛或胀痛,疼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可选用羚羊角汤为基本方进行治疗,药物选用羚羊角粉、钩藤等。对于头痛时手足发凉,遇冷加重,恶心呕吐,舌质淡者,一般为虚寒证,可用吴茱萸汤治疗。不同证候要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一般是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2、要强调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人头痛的特点选择中

坐骨神经痛针灸哪里

坐骨神经痛针灸基本疗法治法: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一般用泻法,也可以配合灸法或拔罐。针灸处方:肾俞,大肠俞,腰3-5夹脊,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针灸方法:环跳,阳陵泉为每次必取穴位,环跳穴宜深刺,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使针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一旦得气即可留针,阳陵泉也需深刺,以同样手法使针感达到足背。针灸方义:病邪滞留于腰脊,臀部,腿部,所以选取肾俞,大肠俞,腰3-5夹脊,

针灸改善偏头痛

偏头痛是头痛常见的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可见于任何年龄。首次发病常于10~3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偏头痛的主要表现为:1.头痛起病初期往往先为一侧头痛,自颞部开始,出现胀痛、钻痛或搏动性痛,然后扩展至整个半侧头部或全头部,或头沉、紧压、麻木感,但每次头痛可只局限于一侧,亦可左右两侧交替发生。发作前可幻视和偏盲的先兆,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头痛的程度逐

列缺针刺方法 列缺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太阳,风府,外关,针刺泻法,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头痛,痛连项背,项强,恶寒发热等。若风寒偏头痛,加率谷,阳陵泉;风痰头痛,加上星,中脘,丰隆,印堂;项强,加天柱,风门,后溪。2.配肺俞,合谷,针刺泻法,宣肺止咳,治疗各型咳嗽。若风寒疏肺,加外关,风门;风热壅肺,加尺泽,大椎;痰湿阻肺,加脾俞,太白,丰隆;火犯肺,加俞,太冲;风痰咳嗽,加太渊;寒饮伏肺咳嗽,加尺泽,

头痛针灸治疗效果吗 中渚穴祛风通络

定位:位于手背第4,5指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刺法:用28号1.5寸亳针向上斜刺左侧中渚穴0.5-1.0寸,强刺激手法,使针感上达头部,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痛后起针。功效:偏头痛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多因风邪侵袭,上犯头部,经络阻遏,气血不通,或郁气滞,循经上扰所致,取中渚穴能祛风通络,舒筋活血,理气降逆镇痛,故治之。

针灸哪些穴位可以治疗头痛

针灸治头痛穴头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头痛穴局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趾背神经。头痛穴原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特点: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哪些

三叉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一、针灸治疗1.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也可用电刺激治疗机作电针治疗。2.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

疝气中医能治好吗

一、 刺灸法1、寒疝治则:温经散寒,缓急止痛处方:关元 三阴交 大敦 气海方义:疝气为任脉主病,足厥阴经绕络阴器,故取任脉关元、气海,疏通任脉气血,加灸可温化寒湿;大敦为治疝之常用穴;三阴交温通足三阴之经气,以化寒湿。随证配穴:厥逆—灸神阙、足三里。操作:毫针刺,泻,并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2、湿热疝治则:清热化湿,消肿散结处方:归来 关元 太冲 阴陵泉 三阴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