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解表
麻黄性味辛、苦、温,附子性味辛、甘、大热,细辛性味辛温,都属于温热性的药材,一起食用能够去除体内湿寒之气,对人体的风寒感冒及宫冷、心腹冷痛等寒性疾病都具有缓解作用,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
中医治脑瘤有效果
对于脑瘤,大多数中医工作者均采用活血破瘀、苦寒清热抑瘤之法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我认为根据患者证候表现,采用温热之品以通脉活络、化痰散结,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现就个人经验,略述如下:
如治姚某,女,33岁,2005年7月21日以脑瘤术后来我院治疗。患者体胖,约90kg,平素身体健康,但在2005年5月15日早晨起床着地时突感到右侧下肢麻木、战立不稳、畏寒怕冷,急送铁路医院诊治,经核磁共振发现:左侧脑部可见3cm×2.5cm脑膜瘤。后经手术取出瘤体,活检确诊为良性脑瘤,术后不到1个月,脑膜又膨出颅外约2.8cm×2.5cm大小,瘤体有水囊感,前来我院经CT确诊为脑瘤复发。
患者当时面色苍白,声音低微,表情淡漠,畏寒怕冷,纳呆少食,呕吐频繁,间断性抽搐,脉迟沉。中医辨证:症瘕聚集,寒气凝结,脉络不通。依证立法,宜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灸麻黄15g,制附子30g,细辛10g,服用三剂后,抽搐渐渐停止,尿量增加,膨出的脑膜瘤缩小。右侧肢体仍然瘫痪,经用附子人参补阳还五汤加减,并采用吸氧疗法半个月后,患侧肢体可以抬动,上肢已动。效不更方,继用当归20g,云苓50g,泽泻30g,人参20g,附子50g,麻黄10g,红花20g,丹参20g,车前子60g,独活20g,羌活20g,半夏15g,台乌药15g。以此方先后内服20余天,头皮塌陷,复查CT显示瘤体缩小至1.2cm×0.5cm,患侧肢体开始活动,前臂已可抬起。
继用针灸和药氧疗法加以治疗,食纳增加,体重减轻,精神好转。
通过对此病例的治疗观察,我体会到:采用温热药物治疗脑瘤,具有显著的疗效。据有关文献记载,多数中医学者都认为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法治疗脑瘤,应当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然而,岂不知肿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阴长阳衰、寒血凝滞、瘀血内结,因而我提出治疗肿瘤应以温通脉络、消散肿块、化痰散结为大法,以附子为君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继承了医圣张仲景所创的麻黄桂枝汤,用辛温发汗之法,开解皮腠,通调水道,使尿量增加,脑压下降,瘀血得化,从而热能化冰,斩关夺将,破阴回阳,辟秽开络,化瘤为血,散结活血,气血得利,经络得畅,脑瘤顽疾自可削减,以致消失而痊愈。
斑疹的偏方
斑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症状为皮肤有红斑,并且非常痒会使人时不时的用手去抓,如果情况糟糕,甚至会抓出伤口,甚至会出现感染的症状。因此斑疹成了让许多人都头疼的问题,而他们却无计可施,并不能治愈斑疹。寻用偏方治疗斑疹就成了一种时尚的治疗方法,我们提供了几种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密陀僧50克,黄芩30克,黄连30克,儿茶30克,硫黄90克,苦参90克,枯矾50克,黄柏30克,缎石膏60克,煅龙骨90克,虎杖40克,地榆40克,黄丹60克,煅甘石90克,紫草30克,徐长卿60克,五倍子60克,铅粉50克,乌贼骨120克,白蔹60克,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面用菜油调敷患处,如痒严重者加石碳酸,如顽癣严重者加少量白砒,用手沾药膏用力擦患处至热,至药散尽,使药物参透皮肤,一日3-5次,如患处是湿的干掺,千万不能入口。
2以「回阳收纳」为主(回阳以收纳正气,正气振奋,以驱赶病邪)应服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汤剂以化阴邪。内伤阴证发斑在今天极为多见,但医生多数都是按照外感阳证去治疗,实在误人不浅。现代人面部多生斑疹,亦属此类。所以,一定要注意所表现出的症状。在治疗时,应该先服用四逆汤40~50剂,然後再服用麻黄附子汤十几剂就可以恢复。如果症状较轻,直接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
3无疱疹的可以服用白通汤使寒湿邪气加速表出,由「乾性」快速转变为「湿型」,或在体内通过其他形式排出;出现红疹或水泡的,应该服用三五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助真阳一臂之力。
以上就是本文提到的几种针对斑疹的偏方,都是较为有效的偏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相关医生的指导选择有用的偏方,在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时,应该及时的换一种偏方,或者是去医院就医,以便更好更快的达到治疗的效果。
感冒中医治疗
感冒中医治疗
外感风寒
【症状】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前胡、甘草。
加减:风寒郁闭较甚,加麻黄、桂枝;咳痰较甚者,加杏仁、浙贝母。
风寒夹湿
【症状】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肢体关节酸楚疼痛,咳嗽声重,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
【治则】疏风祛湿,散寒解表。
【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
加减:无汗可加豆卷、苍术;痰多加半夏、陈皮。
外感风热
【症状】发热恶风,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口干渴,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散清热。
【方药】银翘散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加减:鼻塞头痛明显,加苍耳子、辛夷、白芷;咽痛较重,加元参、马勃、板兰根;口渴甚,加天花粉;热甚,加黄芩。
风热夹燥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鼻咽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头身疼痛,口干而渴,舌红少津,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银翘散合桑杏汤
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桔梗、芦根、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栀子皮、梨皮。
外寒内热
【症状】恶寒无汗,肢体酸痛,心烦,咳嗽气急,声音嘶哑,咽喉肿痛,舌尖红苔微黄,脉数。
【治则】宣肺散寒,清热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加减:内热较重,加黄芩、栀子、芦根;咳嗽重,加前胡、桑白皮;肢体酸痛明显,加羌活、独活。
外感暑湿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中粘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大便不爽,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暑祛湿,宣肺解表
【方药】五味香薷饮加味
香薷、扁豆、厚朴、茯苓、甘草、青蒿、山栀、鲜荷叶。
加减:若表湿偏重,肢酸头昏重者,可加豆卷、藿香、佩兰;里湿偏重,脘痞呕甚者,加苍术、白蔻仁、清半夏、陈皮;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
气虚感冒
【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出,倦怠无力,短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则】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参苏饮
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半夏、陈皮、前胡、桔梗、木香、枳壳、生姜、大枣。若平素气虚自汗,反复感冒者,可用玉屏风散进行预防。
阳虚感冒
【症状】恶寒重而发热轻,头疼身痛,自汗出,咳吐白痰,鼻塞流清涕,面色fD白,形寒肢冷,语声低微,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治则】助阳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
加减:咳嗽痰多,加杏仁、半夏。
血虚感冒
【症状】发热微恶寒恶风,无汗头痛,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
【治则】养血解表,疏风散寒
【方药】七味饮
葱白、豆豉、葛根、生姜、生地、麦冬。
加减:口渴咽干,加天花粉、芦根;热重,加银花、连翘、黄芩。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风寒,头痛无汗,头晕心烦,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咳嗽少痰,舌红脉细数。
【治则】滋阴解表、疏风宣肺
【方药】加减葳蕤汤
玉竹、葱白、豆豉、桔梗、薄荷、白薇、甘草、大枣。
加减:心烦口渴甚者,可加黄连、竹叶、天花粉;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加鲜茅根、生蒲黄、藕节;大便干燥,加生地、玄参。
基本疗法
治法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
【症状】风寒感冒;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
【疗法】大椎行灸法。
敷贴疗法: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人鼻孔(两侧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钟,每日4。5次。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
【症状】风热感冒;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风热感冒多见于夏秋季。
【疗法】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冷空气过敏怎么办 中医治疗
有冷空气过敏的人,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玉屏风散三方合用,对于治疗冷空气过敏症状有很好的疗效。一般来说,只要出现冷空气过敏症状,都建议去医院治疗,可选择中医或者西医,早就诊,早康复。
中医怎么治疗膝关节痛
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硬皮病最新治疗方法有哪些
(1)辨证论治:本病以寒凝、湿热、血瘀、痰阻、脉络受阻为标;以肺、脾、肾之阳虚、气虚为本;本虚标实症候为主要表现。
①寒邪阻络,肺卫不宣:
主症:四肢逆冷,手足遇寒变白变紫,颜面或皮肤肿胀无热感,而渐渐变硬,或有咳嗽、发热恶寒,或胸闷气短,舌苔白薄,脉浮无力或涩。
治法:补气宣肺,通脉散寒。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黄芪25g,白芍25g,桂枝15g,炙麻黄15g,炮附子15g,穿山甲15g,生姜15g,大枣10枚,细辛3g,王不留行10g。
加减:皮肤水肿时加白芥子15g,土茯苓25g,浙贝母15g;皮肤变硬时加皂角刺15g,土鳖虫15g,僵蚕15g,刺猬皮15g。
②寒凝腠理,脾肾阳虚:
主症:四肢逆冷,手足遇寒皮肤变白变紫,颜面或肢端皮肤变硬、变薄,伴有身倦乏力、头晕腰酸、腹胀或吞咽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肾散寒,健脾化浊,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味。
熟地25g,白芥子15g,鹿角胶15g,肉桂15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炮姜炭15g,炙麻黄10g,甘草15g。
加减:皮肤变硬者可加水蛭10g,土鳖虫15g;皮肤肌肉萎缩者加黄芪25g,桂枝15g,刺猬皮15g,水蛭10g。
现在人们生病总是想着采取西药治疗,虽然西药治疗疾病很有效果,但是很多疾病例如慢性病通过西药治疗会有副作用。所以小编认为要想治疗硬皮病,可以采取中医治疗,长期坚持下去虽然不能彻底治疗硬皮病,但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继续发作下去。
细辛的治病验方
第1步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
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第2步治偏头痛:
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第3步治伤风鼻塞:
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第4步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第5步治鼻塞不通:
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第6步治牙齿痛久不瘥:
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第7步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第8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9步治风入腹,切痛烦冤:
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第10步治口臭及匿齿肿痛:
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第11步治耳聋:
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第12步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
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第13步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
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第14步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
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第15步口舌生疮:
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第16步鼻中息肉:
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生附子是什么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传统医学认为,附子是一款温经逐寒、宣通气血的好药材,特别适合脾胃虚寒、肝肾功能减退的中老年怕冷人群暖身食用。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被称之为“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本草纲目》载:“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 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分为可将附子分为黑顺片、白附片,这两者可以直接入药,此外还有淡附片、炮附片。《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元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附子味辛、甘,性热;归心、脾、肾经;有毒;但是张仲景大用附子,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对附子的应用,具有独到见解与体会。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中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等。
牙齿酸弱鉴别
牙齿酸弱是指牙齿于咀嚼食物时酸弱无力而言。《日华子诸家本草》称为"齿【齿 楚】","【齿 楚】"即"牙齿接触酸味的感觉"。《中国医学大辞典》有"齿寒"条,即"齿酸楚也"。本症与口酸不同,后者是口中有酸味而牙无异常感觉,本症则为牙齿酸弱,咀嚼无力。
鉴别,常见症候脾肾气虚牙齿酸弱:牙齿酸弱,遇冷则甚,遇热亦感不适,甚则咀嚼无力,脉沉弱,舌淡红,苔薄白。风冷外客牙齿酸弱:牙齿酸弱,遇冷见风则甚,喜食热物,恶冷食,脉弦紧,舌淡暗,苔白滑。鉴别份析上两证候的共同点为牙齿酸弱,咀嚼无力,时轻时重。脾肾气虚牙齿酸弱以正虚为主。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又齿与胃关系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脾肾气虚,齿失荣养,故酸弱无力。
风冷外客牙齿酸弱以邢客为主。风冷之邪客于齿,则酸弱无力。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多见于老年人且历时较久,冷热之物皆不适宜,无明显诱发因素;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喜热而恶冷,齿间常有风吹感。脾肾气虚牙齿酸弱,治宜健脾补肾,取核桃仁细嚼或能减轻,可用青蛾丸加减治之;风冷外客千齿酸弱者,治宜温经散寒,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治之。
斑疹的偏方有哪些
1、密陀僧50克,黄芩30克,黄连30克,儿茶30克,硫黄90克,苦参90克,枯矾50克,黄柏30克,缎石膏60克,煅龙骨90克,虎杖40克,地榆40克,黄丹60克,煅甘石90克,紫草30克,徐长卿60克,五倍子60克,铅粉50克,乌贼骨120克,白蔹60克,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面用菜油调敷患处,如痒严重者加石碳酸,如顽癣严重者加少量白砒,用手沾药膏用力擦患处至热,至药散尽,使药物参透皮肤,一日3-5次,如患处是湿的干掺,千万不能入口。
2以「回阳收纳」为主(回阳以收纳正气,正气振奋,以驱赶病邪)应服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汤剂以化阴邪。内伤阴证发斑在今天极为多见,但医生多数都是按照外感阳证去治疗,实在误人不浅。现代人面部多生斑疹,亦属此类。所以,一定要注意所表现出的症状。在治疗时,应该先服用四逆汤40~50剂,然後再服用麻黄附子汤十几剂就可以恢复。如果症状较轻,直接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
3无疱疹的可以服用白通汤使寒湿邪气加速表出,由「乾性」快速转变为「湿型」,或在体内通过其他形式排出;出现红疹或水泡的,应该服用三五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助真阳一臂之力。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温经助阳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去除体内寒气的同时,还可以推动体内阳气起到温养经脉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体阳气,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经助阳的功效。
中医治疗不同硬皮症的方法
①寒邪阻络,肺卫不宣:
主症:四肢逆冷,手足遇寒变白变紫,颜面或皮肤肿胀无热感,而渐渐变硬,或有咳嗽、发热恶寒,或胸闷气短,舌苔白薄,脉浮无力或涩。
治法:补气宣肺,通脉散寒。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中医治疗不同硬皮症
黄芪25g,白芍25g,桂枝15g,炙麻黄15g,炮附子15g,穿山甲15g,生姜15g,大枣10枚,细辛3g,王不留行10g。
加减:皮肤水肿时加白芥子15g,土茯苓25g,浙贝母15g;皮肤变硬时加皂角刺15g,土鳖虫15g,僵蚕15g,刺猬皮15g。
②寒凝腠理,脾肾阳虚:
主症:四肢逆冷,手足遇寒皮肤变白变紫,颜面或肢端皮肤变硬、变薄,伴有身倦乏力、头晕腰酸、腹胀或吞咽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肾散寒,健脾化浊,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味。
熟地25g,白芥子15g,鹿角胶15g,肉桂15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炮姜炭15g,炙麻黄10g,甘草15g。
加减:皮肤变硬者可加水蛭10g,土鳖虫15g;皮肤肌肉萎缩者加黄芪25g,桂枝15g,刺猬皮15g,水蛭10g。
③痰浊血瘀阻络:
主症:身痛皮硬,肌肤顽厚,麻木不仁,头晕头重,肢酸而沉,面部表情固定,吞咽不利或胸闷咳嗽,或肌肤甲错,指甲凹陷,指端溃疡,舌黯苔腻,脉沉涩或沉滑。
治法:祛痰活血通络。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注意事项 解毒透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散寒解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解毒透疹的作用,对于一些麻疹透而不畅、皮疹初起等皮肤症状来说,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