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用脚掌着地跑的快
长跑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用脚掌着地跑的快
长跑的时候,脚部有个向后用力蹬地的动作,蹬地动作的正确与否,和长跑的速度有很大关系,而在跑步的时候,都是脚前掌向后蹬地,脚跟不能向后蹬地,脚跟着地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向上向后的,而且由脚跟着地后再转变到脚前掌着地所需时间较长,这就影响了前进速度,用脚前掌着地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向上向前的,而且脚前掌着地后可以很快向后蹬地,缩短蹬地时间,所以用脚前掌着地比用脚跟着地跑得快。
长跑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长跑时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长跑时一般用脚前掌着地,而不是用脚跟着地。
一般来说跑步用脚掌着地,比脚跟着地更能保护膝盖,不易受伤,除此之外,长跑时最好用脚掌着地的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跑时脚哪个部位先着 脚掌着地减少运动损伤
脚跟着地对人的震动大,而脚前掌着地能得到脚弓缓冲,防止身体受到震动,如果用脚后跟着地,脚弓不能缓冲,容易使老子,内脏,下肢关节受到震动,发生头晕,肚子疼,膝关节疼和脚跟痛等现象。为了防止发生上述现象,长跑时最好还是用脚前掌着地。
跑步前脚掌着地还是后脚掌 跑步后脚掌着地的缺点
后脚掌着地的方式会让身体重心位于腿后,而身体是往前运动的,此时会造成“刹车效应”。跑步时膝盖会不断的受到迎向运动脚的冲击力,同时又要撑起身体重心向前,因此容易造成膝盖压力过大,造成膝盖受伤。
跑步后脚掌着地相对于前脚掌着地膝盖更接近伸直,导致膝盖受到更多的冲击力。
跑步脚后跟着地怎么回事
触地点靠前会更好吗?
很多跑友都觉得,前脚掌先着地的跑法不容易受伤,这种跑姿提高了减震的能力,因为它用到了你的跟腱对能量进行储存和释放,因此你还能跑得更快。
脚离地→跟腱拉伸,储能→前脚掌着地→跟腱收缩,释放弹力→产生推进力
虽然95%的跑者都本能地用脚跟先触地,但在很多跑步专家看来,越来越多的脚跟跑者会采用更加触地点更靠前的跑法。专家们觉得,当我们改成全脚掌或前脚掌的跑法时,触地点前移可以减少冲击负载,促进我们的肌腱的能量存储和释放,从而使我们更快更高效。
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脚都被鞋子保护着,所以现在的人类已经鲁莽地开始用脚跟着地了,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可以感觉到脚跟撞击的那种危险的冲击力。如果恢复到更自然一些的全脚掌跑法,我们可以避免伤害,而且能跑得更高效。
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这种认为触地点更靠前可以降低受伤率,并且提高效率的想法从来没有被证明。在一项针对1600多名跑者的受伤几率与不同触地点的研究中,结果显示,无论是前脚掌还是脚跟着地,跑步的受伤几率没有差异(1-3)。
全脚掌跑法的拥趸通常会引用发表在《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期刊上的研究:全脚掌着地的跑者可以降低50%的受伤几率(4)。不过,这项研究的问题是,被试的16名跑者都是NCCA第一级别的高水平运动员(NCAA Division I,美国校际体育赛事最高级别),而且他们本身都是自然采用这种全脚掌跑法的。虽然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采用全脚掌跑法很自然,而且这种姿势也算是高水平的标志,可是这一点对于希望从习惯脚跟着地转向全脚掌着地的跑者来说,却会造成很多麻烦。
在我的经验中,那些采用全脚掌跑法的世界级运动员(无论是孙英杰也好,野口水木也好)往往在生物力学上是完美的,他们拥有宽阔的前脚掌,适中的足弓高度,以及灵活的小腿(所以说,全脚掌跑法算是为亚洲马拉松运动员量身定制的)。在过去的30年里,我注意到,那些平足的休闲跑者在试图过渡到前脚掌跑法时,他们的足弓和踝关节经常会损伤,他们容易发生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而高足弓的跑步者在试图改成触地点靠前的跑法时,他们经常会扭伤踝关节,或者发生跖骨应力性骨折。
脚跟着地真的不好吗?
正是由于脚掌在不同的区域吸收的冲击力不同,脚跟与中/前脚掌跑法收到的运动损伤也会有差异。
在一项详细评估习惯采用足跟跑法和习惯采用脚掌跑法的跑者在生物力学上的差异的研究中,来自麻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研究人员证明,那些前脚掌跑法的跑者,脚踝处受到的冲击要比膝盖受到的冲击更多(5);对于脚跟跑者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因为膝盖的受力增加了,他们在脚踝处就减轻了肌肉劳损。这与其他几个研究一致,证实了脚跟或全脚掌跑法都不会改变脚触地期间存在的总体受力,它们仅仅只是将力传递到其他关节和肌肉:触地点靠前,则会用到足弓和小腿吸收冲击力,而触地点靠后,则会更多地用到膝盖吸收冲击力。总之,选择触地点不同不会改变总体受力,它只是改变冲击力被吸收的位置。这就像是生物力学版的“Nobody Rides for free”:You‘ve gotta pay to play。
从跑步的经济性来看,在那些评估跑步的代谢成本的研究中,也没有给出触地点靠前更有利的确的结论。
事实上,大多数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休闲跑步者明显是用脚跟跑法更有效率。在一篇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的论文中,科学家测算了在不同速度下跑步和行走时不同触地点的关节扭矩,机械功以及肌肉活动(6)。这项研究的结果证实,在行走的时候,脚跟先触地降低了代谢成本,达到了惊人的53%。在效率上,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慢跑者(他们通常以只比步行的速度快一点的速度跑步)都是脚跟先触地的。另一方面,研究显示,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中多达三分之一都是全脚掌着地(7)。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对于快跑者来说,无论脚跟还是全脚掌跑法都同样有效率,而大多数休闲跑者用脚跟跑法更有效率,那么在什么样的速度下脚跟跑法就失去了代谢的优势?
在一项计算机模拟进行效率评估的研究中,麻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7:36每英里(4:43每公里)的速度奔跑时,脚跟跑法要比非脚跟跑法省力将近6%(8)。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6:25每英里(3:59每公里)是脚跟跑法和全脚掌跑法同样有效的转折点,此时这两种跑法的效率一样的(9)。这些研究证实,尽管高水平的跑者以触地点靠前比较高效,但是大多数休闲跑者采用后跟跑法会更有效率。
总之,如果让休闲跑者选择脚跟跑法还是全脚掌跑法时,除了速度不快,单凭脚跟跑法在代谢上的优势,很多休闲跑者会认为脚后跟跑法更舒服也就不足为奇了(10)。这种效率的加成也解释了为什么将近35%的跑者在穿上极简款或者赤足款跑鞋时仍会继续用脚跟先触地,就算受到的冲击会更大:因为脚跟触地的经济性难以让人放弃(11)。
慢跑小步好还是大步跑好 跑步落地姿势的推荐
推荐全掌模式,也就是脚跟先着地,然后碾压过渡至全脚掌的方式。原因是长距离跑,除非你是顶级马拉松运动员,不建议始终保持前脚掌着地,这样你的腿部肌肉强度很大,不利于坚持完成训练。
前后脚掌的优缺点 跑步后脚掌着地的优点
后脚跟着地是我们平时走路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大多数初跑者会采用的方式。它是我们最习惯的步行跑步方式,不必要刻意训练。
后脚跟着地的方式使得跑步时可以借助于大腿的力量,相对于前脚掌着地小腿用力更少,帮助节省体能。
后脚跟着地跑步时落地点和起步点相差仅30厘米左右,身体基本正直,在慢速跑步时采用这种方式更易于保持稳定。
1.后脚掌着地然后滚动到前脚掌本身就具有一点的缓冲作用。只要注意跑步时膝盖依旧保持微屈而不是伸直,步子不要起的太高太大,体重不会过重,就不会对膝盖造成太大的冲击。
2.人体后脚掌具有特有的足底脂肪垫结构,可以帮助缓冲震动。
3.专业跑鞋也会有脚后跟处的缓冲减震处理,从而帮助卸力,减少对膝盖的冲击。
长跑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长距离跑穿什么服装
长距离推荐速干且有一定保暖效果的装备,原因是首先跑步会产生汗液,快速吸收和排出能够保证舒适体感,维持运动表现,然后就是长距离跑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保暖的服装能够减少身体对产热的支出,使你续航时间更长。
跑步穿什么鞋最好 跑步时脚跟着地容易产生垂直冲击力
跑步时,足部着地方式主要分为脚跟着地、脚掌着地,以及脚尖着地三种。研究作者指出,跑步人口越来越多,几十年来,虽然大家都想减少运动伤害发生,但跑步受伤比率还是居高不下。现代跑步者多半穿着有气垫的跑步鞋,并可能以脚跟着地,当跑者以脚跟着地,足部每次落地,就会产生垂直冲击力,若以前足着地,就比较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无论要改成新款跑步鞋,还是要改变足部着地习惯,都应该循序渐进,并在专业指导下逐渐做改变,千万不要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