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长跑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用脚掌着地跑的快

长跑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用脚掌着地跑的快

长跑的时候,脚部有个向后用力蹬地的动作,蹬地动作的正确与否,和长跑的速度有很大关系,而在跑步的时候,都是脚前掌向后蹬地,脚跟不能向后蹬地,脚跟着地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向上向后的,而且由脚跟着地后再转变到脚前掌着地所需时间较长,这就影响了前进速度,用脚前掌着地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向上向前的,而且脚前掌着地后可以很快向后蹬地,缩短蹬地时间,所以用脚前掌着地比用脚跟着地跑得快。

长跑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长跑时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长跑时一般用脚前掌着地,而不是用脚跟着地。

一般来说跑步用脚掌着地,比脚跟着地更能保护膝盖,不易受伤,除此之外,长跑时最好用脚掌着地的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跑时脚哪个部位先着 脚掌着地减少运动损伤

脚跟着地对人的震动大,而脚前掌着地能得到脚弓缓冲,防止身体受到震动,如果用脚后跟着地,脚弓不能缓冲,容易使老子,内脏,下肢关节受到震动,发生头晕,肚子疼,膝关节疼和脚跟痛等现象。为了防止发生上述现象,长跑时最好还是用脚前掌着地。

跑步前脚掌着地还是后脚掌 跑步后脚掌着地的缺点

后脚掌着地的方式会让身体重心位于腿后,而身体是往前运动的,此时会造成“刹车效应”。跑步时膝盖会不断的受到迎向运动脚的冲击力,同时又要撑起身体重心向前,因此容易造成膝盖压力过大,造成膝盖受伤。

跑步后脚掌着地相对于前脚掌着地膝盖更接近伸直,导致膝盖受到更多的冲击力。

跑步脚后跟着地怎么回事

触地点靠前会更好吗?

很多跑友都觉得,前脚掌先着地的跑法不容易受伤,这种跑姿提高了减震的能力,因为它用到了你的跟腱对能量进行储存和释放,因此你还能跑得更快。

脚离地→跟腱拉伸,储能→前脚掌着地→跟腱收缩,释放弹力→产生推进力

虽然95%的跑者都本能地用脚跟先触地,但在很多跑步专家看来,越来越多的脚跟跑者会采用更加触地点更靠前的跑法。专家们觉得,当我们改成全脚掌或前脚掌的跑法时,触地点前移可以减少冲击负载,促进我们的肌腱的能量存储和释放,从而使我们更快更高效。

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脚都被鞋子保护着,所以现在的人类已经鲁莽地开始用脚跟着地了,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可以感觉到脚跟撞击的那种危险的冲击力。如果恢复到更自然一些的全脚掌跑法,我们可以避免伤害,而且能跑得更高效。

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这种认为触地点更靠前可以降低受伤率,并且提高效率的想法从来没有被证明。在一项针对1600多名跑者的受伤几率与不同触地点的研究中,结果显示,无论是前脚掌还是脚跟着地,跑步的受伤几率没有差异(1-3)。

全脚掌跑法的拥趸通常会引用发表在《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期刊上的研究:全脚掌着地的跑者可以降低50%的受伤几率(4)。不过,这项研究的问题是,被试的16名跑者都是NCCA第一级别的高水平运动员(NCAA Division I,美国校际体育赛事最高级别),而且他们本身都是自然采用这种全脚掌跑法的。虽然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采用全脚掌跑法很自然,而且这种姿势也算是高水平的标志,可是这一点对于希望从习惯脚跟着地转向全脚掌着地的跑者来说,却会造成很多麻烦。

在我的经验中,那些采用全脚掌跑法的世界级运动员(无论是孙英杰也好,野口水木也好)往往在生物力学上是完美的,他们拥有宽阔的前脚掌,适中的足弓高度,以及灵活的小腿(所以说,全脚掌跑法算是为亚洲马拉松运动员量身定制的)。在过去的30年里,我注意到,那些平足的休闲跑者在试图过渡到前脚掌跑法时,他们的足弓和踝关节经常会损伤,他们容易发生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而高足弓的跑步者在试图改成触地点靠前的跑法时,他们经常会扭伤踝关节,或者发生跖骨应力性骨折。

脚跟着地真的不好吗?

正是由于脚掌在不同的区域吸收的冲击力不同,脚跟与中/前脚掌跑法收到的运动损伤也会有差异。

在一项详细评估习惯采用足跟跑法和习惯采用脚掌跑法的跑者在生物力学上的差异的研究中,来自麻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研究人员证明,那些前脚掌跑法的跑者,脚踝处受到的冲击要比膝盖受到的冲击更多(5);对于脚跟跑者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因为膝盖的受力增加了,他们在脚踝处就减轻了肌肉劳损。这与其他几个研究一致,证实了脚跟或全脚掌跑法都不会改变脚触地期间存在的总体受力,它们仅仅只是将力传递到其他关节和肌肉:触地点靠前,则会用到足弓和小腿吸收冲击力,而触地点靠后,则会更多地用到膝盖吸收冲击力。总之,选择触地点不同不会改变总体受力,它只是改变冲击力被吸收的位置。这就像是生物力学版的“Nobody Rides for free”:You‘ve gotta pay to play。

从跑步的经济性来看,在那些评估跑步的代谢成本的研究中,也没有给出触地点靠前更有利的确的结论。

事实上,大多数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休闲跑步者明显是用脚跟跑法更有效率。在一篇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的论文中,科学家测算了在不同速度下跑步和行走时不同触地点的关节扭矩,机械功以及肌肉活动(6)。这项研究的结果证实,在行走的时候,脚跟先触地降低了代谢成本,达到了惊人的53%。在效率上,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慢跑者(他们通常以只比步行的速度快一点的速度跑步)都是脚跟先触地的。另一方面,研究显示,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中多达三分之一都是全脚掌着地(7)。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对于快跑者来说,无论脚跟还是全脚掌跑法都同样有效率,而大多数休闲跑者用脚跟跑法更有效率,那么在什么样的速度下脚跟跑法就失去了代谢的优势?

在一项计算机模拟进行效率评估的研究中,麻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7:36每英里(4:43每公里)的速度奔跑时,脚跟跑法要比非脚跟跑法省力将近6%(8)。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6:25每英里(3:59每公里)是脚跟跑法和全脚掌跑法同样有效的转折点,此时这两种跑法的效率一样的(9)。这些研究证实,尽管高水平的跑者以触地点靠前比较高效,但是大多数休闲跑者采用后跟跑法会更有效率。

总之,如果让休闲跑者选择脚跟跑法还是全脚掌跑法时,除了速度不快,单凭脚跟跑法在代谢上的优势,很多休闲跑者会认为脚后跟跑法更舒服也就不足为奇了(10)。这种效率的加成也解释了为什么将近35%的跑者在穿上极简款或者赤足款跑鞋时仍会继续用脚跟先触地,就算受到的冲击会更大:因为脚跟触地的经济性难以让人放弃(11)。

慢跑小步好还是大步跑好 跑步落地姿势的推荐

推荐全掌模式,也就是脚跟先着地,然后碾压过渡至全脚掌的方式。原因是长距离跑,除非你是顶级马拉松运动员,不建议始终保持前脚掌着地,这样你的腿部肌肉强度很大,不利于坚持完成训练。

前后脚掌的优缺点 跑步后脚掌着地的优点

后脚跟着地是我们平时走路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大多数初跑者会采用的方式。它是我们最习惯的步行跑步方式,不必要刻意训练。

后脚跟着地的方式使得跑步时可以借助于大腿的力量,相对于前脚掌着地小腿用力更少,帮助节省体能。

后脚跟着地跑步时落地点和起步点相差仅30厘米左右,身体基本正直,在慢速跑步时采用这种方式更易于保持稳定。

1.后脚掌着地然后滚动到前脚掌本身就具有一点的缓冲作用。只要注意跑步时膝盖依旧保持微屈而不是伸直,步子不要起的太高太大,体重不会过重,就不会对膝盖造成太大的冲击。

2.人体后脚掌具有特有的足底脂肪垫结构,可以帮助缓冲震动。

3.专业跑鞋也会有脚后跟处的缓冲减震处理,从而帮助卸力,减少对膝盖的冲击。

长跑脚跟还是脚掌着地 长距离跑穿什么服装

长距离推荐速干且有一定保暖效果的装备,原因是首先跑步会产生汗液,快速吸收和排出能够保证舒适体感,维持运动表现,然后就是长距离跑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保暖的服装能够减少身体对产热的支出,使你续航时间更长。

跑步穿什么鞋最好 跑步时脚跟着地容易产生垂直冲击力

跑步时,足部着地方式主要分为脚跟着地、脚掌着地,以及脚尖着地三种。研究作者指出,跑步人口越来越多,几十年来,虽然大家都想减少运动伤害发生,但跑步受伤比率还是居高不下。现代跑步者多半穿着有气垫的跑步鞋,并可能以脚跟着地,当跑者以脚跟着地,足部每次落地,就会产生垂直冲击力,若以前足着地,就比较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无论要改成新款跑步鞋,还是要改变足部着地习惯,都应该循序渐进,并在专业指导下逐渐做改变,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相关推荐

希望孩子走得早就要早开始趴

不要教孩子站,教孩子走,应该顺其自然 尽早开始趴着,后面的动作顺水就可以形成! 来看看崔玉涛医生的专业讲解《宝宝站得早,会影响发育吗?》,视频内容来源:太平洋亲子网-亲子课堂: “首先,对待孩子的站,一定要确定,是他自己扶着东西站起来的,还是大人扶着他站起来的。大人扶着他站起来,是百分之百的错误,没有任何可以去考虑!如果孩子自己扶着站起来,我们要看他是不是脚跟已经着地了,如果他全脚掌着地脚跟着地的情况下,那我们就可以让他自己站,如果他扶着站起来脚尖着地的话,就要控制他站。 因为脚尖着地的话,整个下肢肌

跳绳头痛是怎么回事 跳绳有什么技巧

1.跳绳方法是用前脚掌起跳和落地,切记不可用全脚或脚跟落地,以免脑部受到震动,当跃起在空中时,不要极度弯曲身体,而成为自然弯曲的姿势。跳时,呼吸要自然有节奏。 2.握绳的方法两手分别握住绳两端的把手,通常情况下以一脚踩住绳子中间,两臂屈肘将小臂抬平,绳子被拉直即为适合的长度。 3.摇绳的方法向前摇时,大臂靠近身体两侧,肘稍外展,上臂近似水平,用手腕发力作外展内旋运动,使两手在体侧做画圆动作,每摇动一次,绳子从地经身後向上向下,回旋一周,绳子转动的速度和手摇绳的速度成正比,摇动越快,则绳子回旋越快。 4.停

高抬腿有什么作用 高抬腿的动作要领

动作要求:躯干正直,肩和双臂放松,提起脚跟保持高重心。一腿伸膝蹬地一腿屈膝前摆,大腿积极下压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稍向前下方伸出,接着前脚掌迅速向前下方着地着地要积和富有弹性。双臂屈肘前后摆动,步幅小频率快,整个动作配合要协调连贯。 动作要求:躯干正直,保持高重心大小腿折叠高摆大腿,与地面平行,另一充分伸展。然后摆动腿大腿下压用前脚掌着地。两臂屈肘前后摆动步幅小频率快,整个动作快速有力。 动作要求;两脚前后站立,躯干稍有前倾。后面的腿以膝领先,大小腿折叠前摆,同时支撑腿蹬地充分伸展并送髋,蹬摆结束瞬间,摆动

步前脚掌着地还是脚掌 步前脚掌着地的缺点

脚掌着地的落地方式对小腿肌肉群、脚踝、足弓等部位要求更高,它虽然缓冲了膝盖受到的冲击力,但却把这部分力量转移到了足踝部。对跟腱、足弓、踝足部肌肉、小腿三头肌、韧带、筋膜的压力却变大了。因此前脚掌着地步方式要求下肢力量要够强,否则很容易出现小腿三头肌疼、跟腱疼、胫骨前肌疼、踝关节疼等症状。 如果踝关节稳定性相对较差,那么不建议用此方式步。 在用前脚掌着地的方式步时,身体会略微前倾,膝盖也会微屈,那么这也要求步时要达到一定的速度,以便身体可以保持稳定前进。如果是慢速步,是不适合用前脚掌着地的方式

步前脚掌着地的好处

减震缓冲 足部的大多数关节都集中分布在了脚掌的位置,所以脚掌的弹性比脚跟来说相对较好,在步的时候,能够缓冲来自外部的震动,对我们的脚部起到保护的作用。 省时省力 前脚掌是比较宽的,后脚掌比较窄,由此可知前脚掌着地会比后脚掌着地更利于身体平衡,让步者不容易摔倒,而且前脚掌着地发力会更快,能提升步的速度,使动作更轻巧省力,的也能够更快更久。

扁平足能穿高跟鞋吗 扁平足的运动处方

1.直立,脚前掌着地,做两臂上举的动作,中心要放在前掌上。在举上臂时抬前脚掌,手臂放下时脚跟着地,反复做30次。 2.赤脚,坐在椅子上做足趾的屈伸运动,做50次。 3.坐在椅子上用较低滚动圆木棍,两脚各滚50次。 4.用前脚掌着地行走,向前行走50步,向后行走50步。 5.两手扶窗台,前脚掌着地,做蹲起动作。连续做30次,每天早晚各做1次。

最伤身姿:脚掌或脚尖先着地

最伤身姿:脚掌或脚尖先着地 步时,脚的哪个部位先着地尤为重要。若全脚掌着地,冲力较大,易引发胫骨骨膜炎,长期冲击还易成O型腿,或者造成膝、踝、髋等关节软骨损伤,形成骨关节炎;若脚尖先着地,会强烈刺激小腿肌肉,使小腿变粗,形成“萝卜腿”。此外,“内外八字”步容易造成膝关节等部位的损伤,还易形成X、O型腿;过分前倾或后仰会引发肩颈背部异常。 最佳姿势:大腿带动小腿,脚跟先落地 正确的步姿势是,上体稍向前倾,头位于躯干正上方,两肩稍提,两肘屈成90度,两手半握拳;动中,两臂放松前后自然摆动,大腿积极

练太极拳穿什么鞋 太极鞋

太极鞋是专门练太极拳时穿的鞋子,有布制和皮制两种。它的鞋底比较大,一般是牛筋底,耐磨,舒适。太极拳的脚部动作非常多,前脚掌着地捻动或者是脚跟着地捻动都有,因此穿着舒适的太极鞋可以达到有效保护脚部的效果。

错误姿让你小腿变粗

错误步方式一、速度太快 如果你练步只是为了塑身,并没有运动员般的目标,那么放慢你的速度。具体速度因人而异。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个伴一起,能够做到说完一个整句子而不被呼吸打断,这个速度就合适了。速度的提升必然会刺激小腿肌肉的生长。 错误步方式二、步幅大速度慢 经常参加马拉松的者的长距离训练,他们通常都会保持180BPM的步频,同时将步幅控制的比较小。 步幅相对小、速度慢的练习是考验肌肉的耐力,会将肌肉纤维变长,有利于形成好看的比目鱼肌,就是让小腿看上去更细。而不是像爆发力训练那样把肌肉纤维变粗。

步时脚落地和蹬起的方式对速度和身体有影响吗

落地 落地分为分脚掌脚跟落地。 短的时候,为了加速受力点转移,我们会省去脚掌着地这一步,直接以脚尖着地,受力点从头到尾都在脚尖内部转移,我们可以更快地完成从缓冲到用力的周期。但是这样会加重小腿肌肉的鸭梨,不宜。对身体的影响就是身兼用力和缓冲,小腿肌肉负担大(为什么是小腿不是脚掌了?对,你猜对了。因为推动我们脚掌和脚趾运动的肌肉主要在小腿,靠肌腱与脚掌相连。),理论上如果我们如跳芭蕾一样,用脚趾头着地并用力蹬地,可以再压缩这个周期的耗时,不过脚趾恐怕会骨折… 的时候考虑更多是耐力,对于肌肉,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