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竹的针刺方法
攒竹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内侧端,正中线外侧0.5寸(眼眶上切迹处)。
简易取法:
1.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向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处,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刺向下与额平面成45°,沿皮下刺。
深度:用亳针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0.3-0.5寸,或横刺透鱼腰1-1.5寸,留针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及眼眶周围有胀痛感。
阳白针刺错误副作用 阳白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头维,太阳,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 治疗风热头痛。
2.配太阳,合谷,少商,睛明,上星,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目赤痛。
3.配太阳,睛明,太冲,侠溪,行间,针刺泻法,清泻肝胆,治疗肝胆火盛目赤痛。
4.配太阳,丝竹空,瞳子髎,风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少阳风热之目外眦痛。
5.配肝俞,肾俞,风池,睛明,针刺补法,滋阴养肝,治疗肝阴不足之目干涩痛。
6.配鱼腰,睛明,太阳,丝竹空,承泣,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入中之眼睑瞤动。
7.配头维,丝竹空,攒竹,地仓,颊车,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侵袭之口喎,上胞下垂,额肌麻痹等。
头维针刺方向 头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太阳,率谷,合谷,针刺泻法,清泻胆经,治疗胆经郁热之偏头痛。
2.配风池,角孙,睛明,攒竹,太阳,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明目,治疗风热外袭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等。
针灸攒竹的功效 攒竹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额神经支配,额神经是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额部皮肤及上睑。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眶上动,静脉。
3.眼轮匝肌:由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支配。
4.皱眉肌:位于眼轮匝肌眶部及枕额肌额腹的深面,两侧眉弓之间肌纤维起自额骨鼻部,斜向外伤,终于眉部皮肤。受面神经颞支支配。
花粉过敏眼睛痒该怎么办 针灸疗法
出现花粉过敏眼痒的患者可以采取针灸疗法治疗,但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功效:祛风化湿,清热解毒,通络止痒
取穴方法
晴明:于目内眦外上方陷中取之。
攒住: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太阳: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合谷:用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曲池:位于人体手肘弯曲有横纹的凹陷处
阴陵泉
针法:晴明直刺0.5寸。攒竹向下凭此0.3寸。太阳向下凭此0.5寸。合谷直刺0.5寸。曲池直刺1.5寸。阴陵泉直刺1寸。
攒竹的针刺方法 针刺攒竹功能主治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宣调太阳经气,起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之功,以解表为主,多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眉棱骨痛,面赤颊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雀目,眼睑瞤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诸症。
甲亢中医疗法怎么样
(1)取毫针刺激人体的一定穴位,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中度刺激。取穴及配穴:①臑会、气舍、间使、太冲、太溪,可滋阴降火,平肝潜阳,适用于阳亢火旺者。若突眼者,可加取天柱、风池;失眠者、加胆俞、心俞;潮热者,加大椎、劳宫;盗汗者,加阴郄、后溪;易饥、消瘦者,加三阴交、足三里。每次留针20分钟。②合谷、天鼎、水突、关元、照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两虚者,若心悸怔忡者,加取内关、神门;便溏、呕吐者,加取内关、公孙、脾俞、天枢。每次留针15分钟。
(2)处方:肝俞、气瘿、合谷、内关、足三里。瘿肿较大者加刺肿块局部;烦躁失眠者加神门。操作:以上诸穴均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针气瘿穴(相当水突穴,视甲状腺肿大程度,而定位稍有出入)时,针体呈45°角自腺体边缘刺进肿块中心,作小幅度的捻转、提插,轻刺激,留针30分钟。烦躁失眠加泻神门,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3)处方:风池、睛明、攒竹、鱼腰、太冲、瞳子髎、三阴交。便秘者加支沟;心悸者加内关。操作:刺睛明时用32~34号细针,用左手食指把眼球向外轻轻压开,注意进针时避开浅表血管,进针一寸左右后作小幅度的捻转,出针后用干棉签压迫局部1~2分钟。攒竹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瞳子髎透太阳,均用平补平泻法,太冲、风池用泻法进行强刺激,三阴交用补法,中度刺激。便秘、心悸分别加泻支沟、内关。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4)处方:心俞、肝俞、肾俞、太冲、太溪、三阴交、内关。多汗配阴郄;心悸配神门;眼突明显加刺目眶周围腧穴。操作:肾俞、太溪、三阴交用补法,中等刺激;心俞、肝俞、太冲、内关用泻法,强刺激;多汗阴郄用平补平泻法;心悸加泻神门;眼突明显加攒竹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四白穴针尖略向上斜,均用平补平泻。得气后可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针灸巧治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以单侧眼睑颤动及眼角、嘴角抽动为特征,多呈进行性发展,可渐致同侧各面肌痉挛。若病因不除,甚至会双侧发作,令人一脸怪相,说话用眼均不方便。
根据《灵枢官针》中有关“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的记载,笔者将仿针刺与足部按摩结合起来,创竹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优于局部取穴针灸,对发病在一年以内者效果尤为显著。
具体方法是:选择坚韧的竹扦削制成竹针,消毒备用。取足部反射区之脑、三叉神经、肝、肾、眼、耳区,十四经穴太冲、太溪、解溪、涌泉。先行竹针点刺,再以指腹揉按之。每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两天。可单针治疗,也可多针集束使用。
本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足部反射区原理设计的。治则遵循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养血舒筋,缓急制动,立意上病下取、以下治上。竹针能比金属针进行更大范围的区域性多点集束式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和经络传导,使大脑皮质和受损神经获取充分的良性调节信息,从而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修复受损神经,或者解除病理性压迫和干扰,缓解面肌痉挛。
眼皮跳按什么穴位 攒竹穴
位置:天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
按摩方法:四指并拢弯曲置于攒竹穴,拇指指腹置于太阳穴。食指从攒竹穴位置开始刮眉,刮至眉毛尾部。接着食指的第二节指关节回到攒竹穴,微微用力顺时针打圈5下,逆时针打圈5下。持续上诉动作五次。
主治:口眼斜歪、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眼脸跳动、眼睛充血等眼部常见疾病。
针刺攒竹穴怎么正确操作
攒竹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内侧端,正中线外侧0.5寸(眼眶上切迹处)。
简易取法:
1.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向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处,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刺向下与额平面成45°,沿皮下刺。
深度:用亳针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0.3-0.5寸,或横刺透鱼腰1-1.5寸,留针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及眼眶周围有胀痛感。
功能主治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宣调太阳经气,起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之功,以解表为主,多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眉棱骨痛,面赤颊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雀目,眼睑瞤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诸症。
注意事项
为预防局部出血,攒竹穴施针时不宜深刺,出针时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本穴一般禁灸。
鱼腰的准确位置图 鱼腰针刺操作手法
取正坐或仰卧位,两目平视,于眉毛中间,下对瞳孔处,可横刺,沿皮向两旁刺入,透攒竹或丝竹空穴,深0.5-1寸(治眶上神经痛),针的深面为额骨眉弓和其骨外膜,局部有胀感,扩散至眼球时,眼球有发胀感。禁灸。
攒竹什么意思
攒竹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穴”:“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穴”。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
印堂在什么位置 印堂的配伍疗法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简易针灸疗法》)。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针灸学简编》)。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类经图翼》)。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9.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针灸便用》)。
10.角弓反张痧: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11.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简易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