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吞咽唾液可以保胃养胃
长期吞咽唾液可以保胃养胃
唾液属于中医所指的“津液”范畴。中医认为,津液起着滋润和保护组织器官、营养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中医自古将“鼓漱咽津”作为一个养生手段。具体做法是:坐位,上身自然挺直,自然呼吸,轻闭双目,舌在口腔里搅动,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依次轻轻搅动各36次,然后用舌尖顶住上腭部1~2分钟,促使唾液腺分泌,待口中唾液满时,鼓腮含漱36次。漱津后,将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此功清晨、午休、睡时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长期练习鼓漱咽津,不仅能阻止五脏邪火上炎,还可使四肢的气血流畅,不生疾病,防止衰老。现代医学也认为,唾液中除了99%的水,还含有黏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多种有机物。研究证实,唾液具有滋润并清洗口腔的作用,它能滑润食物便于吞咽,溶解食物使之作用于味蕾从而引起味觉,唾液淀粉酶还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的溶菌酶还具有杀菌作用。
因此,鼓漱咽津不仅对消化系统有益,还具有滋补增津、强身健体、杀菌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如能在此基础上配合叩齿法(即将上下齿相叩撞),保健效果更佳。我国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其养生之道中就有“津常咽,齿常叩”之说。
大寒运动养生
◎吞津咽液,补肾健脾
大寒时节的养生关键在养护脾胃,为了取得更好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吞津养生法。”
所谓“吞津”,就是指吞咽唾液。我们古代的养生学家把唾液放在了和精、血同样重要的地位,认为这三者都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并称唾液“金津玉液”。《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脾归涎,肾归唾”。李时珍则说:“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
唾液对脾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在液为涎”,所谓“涎”,就是指唾液中清稀的部分,有助于消化。经常吞咽唾液,可以减轻脾胃负担,有利于胃消化食物以及脾运送营养,从而起到健脾利胃的作用。而肾则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在液为唾”,所谓“唾”,就是指唾液中浑稠的部分。“津”通“精”,是由于肾精转化而成,不要吐出去,咽下可以滋养肾精。正是因为吞咽唾液能达到健脾利胃、补肾益精的作用,所以养生专家才会建议大家平时多用“吞津养生法。”
“吞津养生法。”非常容易操作:先柔和地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三十六次,要贴着牙床牙面,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这样按摩牙龈对局部血液循环非常有利,可以增加牙龈部位营养和血液的供给。这样应该能渐渐感觉到唾液的产生,不过先不要咽下,等唾液越来越多后,用舌头抵住上颚,使唾液聚焦,然后用唾液洗漱口腔,最后分三次把这些唾液咽下即可。
◎健脾操
【功效】调养脾胃,防治消化不良、肠胃炎。
【方法】
1.双腿盘坐在床上,双手掌放在膝盖上,双目微闭,舌舔上腭。
2.以腰部为轴,慢慢旋转,旋转时腰部要尽量弯曲,上身前俯。先自右向左旋转30次,再自左向右旋转30次,每旋转1次约25秒钟,全部完成约30分钟左右。
【提醒】
以上动作每天在睡前做1次。
口水强迫症的两种症状
触发的同时伴想象唾液吞咽的过程,或是对唾液是否能吞完产生质疑,于是开始认识到唾液集中在口腔会促使唾液大量分泌,随后开始想象如果意识不能离开口腔后会发生什么事,对主观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产生恐惧,由此进入思维和行为的矛盾并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触发的同时伴随着对唾液吞咽过程的各种想象,并有可能被别人听到了吞咽唾液的声音,主观上认为在别人面前吞咽唾液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非常害怕因此而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想象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可能出现的局面,在重要场合或者重要人物面前紧张,害怕自己会不停地吞咽唾液而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意识被动地集中在口腔并促使唾液大量分泌,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开始刻意地逃避某些场合和某些人,害怕影响到自己的社交和发展前途,于是加重病情的发生,由此进入循环。
缓解胃酸的方法
1、饭后马上嚼口香糖,咀嚼的时候可以促进唾液腺增加唾液的分泌,此时吞咽次数也随之增多,这些吞咽的唾液可以冲走涌上食道的胃液,使回流入胃中的胃酸得到稀释,也就消除灼烧不适的感觉。
嚼口香糖不要少于15分钟,这样才能保证口腔中产生充足的唾液来稀释食道和胃中的胃酸。
2、可以面食为主,如面条、馒头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碱,可有效稀释胃酸,而且面条是很好的养胃食物。
3、胃酸时可准备一些苏打饼干,小苏打是碱性的,可以中和胃酸,暂时缓解胃酸型胃痛。
老年人吃饭细嚼慢咽的好处
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人们每天都需要进食,以此吸收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食物进入口腔之后,首先是牙齿对其进行咬、切、撕、嚼等加工,在舌头的搅拌下与唾液充分混合,成为食糜,才能吞咽进入胃内,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肠道做进一步消化吸收。食物咀嚼得越细,就越能减轻胃肠负担,易于使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从而加速食物的消化,而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也会明显提高。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各种腺体的退化,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牙齿脱落咀嚼力差,如进食过快,势必增加胃肠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促进唾液分泌。古代养生家曾告诫人们:唾液莫随便吐出,唾液是“甘露”,是“金津玉液”。唾液不仅具有湿润、消化食物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人的食欲,杀菌去残,中和胃酸,既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保证健康的重要分泌物,也是人体防止病原体侵害的第一道门户。如果长期随便乱吐唾液,养成了一种坏习惯,那就会使人面黄饥瘦,不思饮食。近年来,科学家试验证明:唾液淀粉酶还是一种天然的防癌剂。美国医学专家主张,每口饭须咀嚼30次,以充分发挥唾液的灭菌、防癌作用。
预防口腔疾病。咀嚼对于口腔是一种柔和的刺激。食物在口腔内细细咀嚼,不仅对口腔软组织、牙床具有良好的按摩刺激作用,而且对牙齿本身还能起到良好的“清扫自洁”作用,能减少病菌的生长繁殖,对预防牙龈炎,牙周炎有重要意义。咀嚼时,牙齿所受的压力频频传给颌骨,还能防止颌骨老化。另外,细嚼慢咽还可使牙龈的血循环丰富,使牙齿得到更多的血液和营养,增强牙齿的坚固性,避免过早脱落。
有利减肥美容。吃饭细嚼慢咽还有减肥的效果哦,很多人之所以发彭就是因为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导致的。如果细嚼慢咽会让血糖增高从而产生饱腹感,食物摄取量就会减少,所以细嚼慢咽不仅能够减肥还会让我们细细品味食物的美味。
宝宝吃饭不要狼吞虎咽
宝宝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宝宝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这时期小儿的乳牙已出齐,可以吃一些较硬的或各种粗纤维食物。要教小儿用前门牙(切齿)和小磨牙将食物咬断,捣碎食物,再用大磨牙净食物嚼碎磨细。
在咀嚼的同时,唾液腺不断地分泌唾液(口水)与食物混合搅拌,咽下后进入胃里。经过胃液的消化使食物消化吸收。要教小儿将食物细嚼慢咽,这样能促进上下颌骨发育,加强了颞下颌关节运动,能防止牙齿排列不齐、错位。在细嚼时,通过摩擦和唾液的冲洗,增强了牙齿的自洁作用,防止牙齿疾病。
狼吞虎咽吃下的食物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就进胃肠道,会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咀嚼食物能够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唾液和胃液分泌,而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又会进一步促进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少咀嚼就会导致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食物缺少消化液的中和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食物没有充分的咀嚼就进入肠胃道时,与消化液接触的表面积就大大缩小,相互无法充分接触。这样,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营养成分也会大大减少。
总之,它影响了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容易产生消化道疾病。另外,有些食物比较粗糙,如果没有充分咀嚼就咽入消化道,可能会使消化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所以,一定要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狼吞虎咽,而要让他把食物充分咀嚼,细嚼慢咽为佳。
长期吞咽唾液可以保胃养胃
山东读者刘清洲提供:胃病或胃部不适在人群中很常见,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嗳气、上腹部灼痛等。如感觉上述不适,可立刻采取一个简单的措施———连续不断地咽唾液。几分钟后,上述症状就会明显缓解。如果是老胃病患者,除了按医嘱服药以外,每天有意识地连续咽几次唾液,也是非常好的辅助治疗手段。这是因为,胃液是酸性的,胃部不适往往为胃酸过多所致,而唾液是弱碱性的,可以起到一定中和作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教授陈泽奇点评:这位读者所说唾液中和胃酸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胃部不适。
唾液属于中医所指的“津液”范畴。中医认为,津液起着滋润和保护组织器官、营养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中医自古将“鼓漱咽津”作为一个养生手段。具体做法是:坐位,上身自然挺直,自然呼吸,轻闭双目,舌在口腔里搅动,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依次轻轻搅动各36次,然后用舌尖顶住上腭部1~2分钟,促使唾液腺分泌,待口中唾液满时,鼓腮含漱36次。漱津后,将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此功清晨、午休、睡时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长期练习鼓漱咽津,不仅能阻止五脏邪火上炎,还可使四肢的气血流畅,不生疾病,防止衰老。现代医学也认为,唾液中除了99%的水,还含有黏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多种有机物。研究证实,唾液具有滋润并清洗口腔的作用,它能滑润食物便于吞咽,溶解食物使之作用于味蕾从而引起味觉,唾液淀粉酶还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的溶菌酶还具有杀菌作用。
因此,鼓漱咽津不仅对消化系统有益,还具有滋补增津、强身健体、杀菌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如能在此基础上配合叩齿法(即将上下齿相叩撞),保健效果更佳。我国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其养生之道中就有“津常咽,齿常叩”之说。
经常胃酸怎么办
缓解胃酸的三种方法
1.嚼口香糖不要少于15分钟,这样才能保证口腔中产生充足的唾液来稀释食道和胃中的胃酸。
2.可以面食为主,如面条、馒头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碱,可有效稀释胃酸,而且面条是很好的养胃食物。
3.饭后马上嚼口香糖,咀嚼的时候可以促进唾液腺增加唾液的分泌,此时吞咽次数也随之增多,这些吞咽的唾液可以冲走涌上食道的胃液,使回流入胃中的胃酸得到稀释,也就消除灼烧不适的感觉。
怎样调理脾胃虚弱 吞唾液养生法
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
唾液的作用
口水即是由口腔周围的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它具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唾液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物质。
口水,在中医上被称为金津玉液。《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说,津液经过胃、脾、肺,散布到全身的所有血管当中。唾液里面含有天然的抗癌因子,如果人身上有一些会助长癌细胞生长的条件,唾液就可以对癌细胞造成威胁甚至杀灭。所以,中医自古以来很重视唾液养生法,就是这个原因。俗谚有云:“口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唾液有如此功效,只要人们每天依法炮制,持之以恒,自可永保健康美丽。
唾液的作用
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
2.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从而能不断尝到食物的味道;
3.清洁和保护口腔;
4.抗菌作用;
5.将食物中的淀粉转化成麦芽糖。
反胃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1、饭后马上嚼口香糖,咀嚼的时候可以促进唾液腺增加唾液的分泌,此时吞咽次数也随之增多,这些吞咽的唾液可以冲走涌上食道的胃液,使回流入胃中的胃酸得到稀释,也就消除灼烧不适的感觉。
嚼口香糖不要少于15分钟,这样才能保证口腔中产生充足的唾液来稀释食道和胃中的胃酸。
2、可以面食为主,如面条、馒头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碱,可有效稀释胃酸,而且面条是很好的养胃食物。
3、胃酸时可准备一些苏打饼干,小苏打是碱性的,可以中和胃酸,暂时缓解胃酸型胃痛。
妙招一:不要贪杯
过量喝酒容易造成酒精肝、酒精性肝硬化、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等。大量饮用啤酒,易使胃黏膜受损,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出现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腹胀和反酸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