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性近视屈光性近视的区别
轴性近视屈光性近视的区别
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当眼轴变长了,眼睛自然也就近视了,这种轴性近视一般都是单纯性近视,很多的高度近视眼人士都伴有眼轴增长的。
轴性近视,一般是指其它的屈光成分基本正常,但是眼轴增长了,当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导致看远看不清。当眼轴每增加1毫米,近视度数增加300度。
屈光性近视是指眼轴不变长,或者是说在正常的范围指内,是由于晶状体等屈光因素改变而导致的近视。眼部各屈光成分出现异常,或者是各成分间组合异常,平行光线进入眼部,经过屈光系统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前形成近视。这种屈光性近视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曲率性近视,这种近视是因为角膜或者是晶状体表面的曲度增强,改变了屈率形态,曲率半径变短,而导致平行光线进入眼睛内聚焦在视网膜的前面。
另一种是屈光指数性近视,主要是由房水、晶状体屈光指数的增高而导致的屈光力增加,形成的近视。
屈光性近视主要是受眼科疾病以及其它因素影响晶状体的病变,影响屈光率而导致近视眼的形成。
不管是轴性近视还是屈光性近视,一般都是真性近视了,需要进行近视矫正,而对于青少年而言的话,轴性近视是最多的,即使配镜了,也要注意保护眼睛,减缓近视的发展。
近视眼会有哪些分类
一、按照临床病理分类
单纯性近视:即一般性近视,屈光度通常在600度以下的中低度近视,近视的进行性发展缓慢。眼球组织正常,不出现病理性改变。
进行性近视:即所谓的高度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其屈光度超过600度,最高可达4000度。一般发病较早,眼球轴径不断加长,眼球的许多组织可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二、按照近视的程度分类
低度近视:屈光度低于等于-300度者。
中度近视:屈光度在-300~-600度之间的近视。
高度近视:屈光度高于-600度者。
三、按屈光成分分类
轴性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展所致。
弯曲度性近视眼,是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屈光率性近视眼,是由屈光间质屈光率过高所引起。
四、按照眼睛调节作用的影响分类
假性近视:亦称调节性近视,其眼球轴径长度正常,但屈光间质的屈折力超出常度,一般为晶状体调节过度,因此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散瞳后近视的屈光度完全消失,表现为正视眼或远视眼。
真性近视:也称轴性近视,其屈光间质的屈折力正常,眼轴的前后径延长,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
混合性近视:真假性近视同时存在的状态。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有较多的降低,但仍为近视。青少年近视学子在学习任务繁重和身体发育过程中,多为此种近视状态。
近视眼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使他们生活在痛苦之中,所以大家从小就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莫让近视眼纠缠你。文中对于近视眼的分类的简单介绍,希望会对大家更好地认识近视眼有所帮助。
近视眼的分类
1.按照临床病理
单纯性近视:即一般性近视,屈光度通常在600度以下的中低度近视,近视的进行性发展缓慢。眼球组织正常,不出现病理性改变。
进行性近视:即所谓的高度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其屈光度超过600度,最高可达4000度。一般发病较早,眼球轴径不断加长,眼球的许多组织可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2. 按照近视的程度
低度近视:屈光度低于等于-300度者。
中度近视:屈光度在-300~-600度之间的近视。
高度近视:屈光度高于-600度者。
3.按屈光成分
⑴轴性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展所致。
⑵弯曲度性近视眼,是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⑶屈光率性近视眼,是由屈光间质屈光率过高所引起。
4.按照眼睛调节作用的影响
此类近视一般属于单纯性近视范畴。
假性近视:亦称调节性近视,其眼球轴径长度正常,但屈光间质的屈折力超出常度,一般为晶状体调节过度,因此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散瞳后近视的屈光度完全消失,表现为正视眼或远视眼。
真性近视:也称轴性近视,其屈光间质的屈折力正常,眼轴的前后径延长,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
混合性近视:真假性近视同时存在的状态。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有较多的降低,但仍为近视。青少年近视学子在学习任务繁重和身体发育过程中,多为此种近视状态。
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
1、假性近视:捐远视力低于1.0,用负球镜片司以矫正至1.0者。但在使用睫状肌麻痹药(阿托品、后马托晶)或作雾视后,近视消失,呈正视或远视。这类近视主要是由调节紧张造成的,因此调节松弛后近视也就消失。通常见于年龄较小,发病时间较短,屈光度较低者。
2、真性近视:指其近视状态在使用睫状肌麻痹药戍雾视后,近视屈光度仍不变。这类近视主要是由于器质性因素,眼轴延长造成的,与调节已无明显关系。通常见于年龄较大,发病时间较长,屈光度较高者。
3、中间性近视(或称半真性近视):指其近视状态在使用睫状肌麻痹药或雾视后,近视屈光度降低,但还不能全部消失者。这类近视既有调节因素,也有器质因素,调节松弛后减少的屈光度是凋节紧张的结果,余下的屈光度则是器质性因素的结果。
在学校近视调查中显示,年级愈低,假性近视愈多,年级愈高,假性近视愈少。这就提示我们近视的发生,可能有由假性—>半真性—>真性的过程。但是是否还可能有不经假性阶段,直接形成真性近视者,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怎样防止戴眼镜让眼睛凹进去 近视可以自我恢复吗
根据情况决定。
近视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首先屈光性近视是临床上所说的假性近视,主要是由于眼肌疲劳、调节力下降所表现出的视力障碍,这种情况如果程度不是很严重,通过合理的物理训练和眼部的理疗,是有可能让度数逐渐消失的。
但是轴性近视在临床上成为真性近视,是没有任何办法自我恢复的,轴性近视是指眼轴增长所导致的形态改变,而导致的近视,只能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提高矫正视力,比如佩戴矫正眼镜或者是进行近视手术等,因为眼轴增长之后,眼球的形态是不可逆的,增长的眼球是不可能再缩回去的。
轴性近视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
轴性高度近视患者,房较深,瞳孔较大,眼球因前后轴长而显得稍有突出。
眼底检查常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色素减少,脉络膜萎缩,其小血管网消失,大血管可以透见,使眼底显现出红褐色相间的粗大条纹状,称豹纹状眼底。在视盘颞侧可见一白色或灰白色新月形斑,称为近视半月斑,这是由于巩膜向后伸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与视盘颞侧边缘脱开,露出巩膜或部分脉络膜与巩膜之故。
轴性近视眼发生在青少年,在发育生长阶段,近视随年龄的增长,度数逐年加深.发育成熟以后即不发展或发展缓慢。其近视度数很少超过6D,眼底不发生退行性变化。
少数轴性近视发生较早(在5~10岁之间即可发生),且进展很快,25岁以后继续发展,近视度数可达15D以上,常伴有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称为变性近视外(也称为病理近视)
一般有遗传因素的高度近视患者在成年以后,近视也是不短加深的,而且很多可以发展成病理性的.
①、曲率性近视眼:由于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近强所致。
②、屈光率性近视眼:由于屈光介质的屈光率过高所引起。
①剪断6条眼外肌将不会形成轴性近视眼。
②不做近距离工作或学习将不会形成轴性近视眼;
③轴性近视眼者停止近距离工作或学习,将使轴性近视停止发展或好转;
④轴性近视眼者戴全矫正眼镜,长期近距离工作或学习,将使眼轴长度继续增加,主要为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成年人眼球发育已经成熟,即使从事近距离学习或工作,也很难形成轴性近视眼。
⑤轴性近视眼者不戴矫正镜或戴欠矫低度数眼镜,长期近距离工作或学习,眼轴长度将不会增加或增加缓慢。
⑥青少年正视眼者,长期近距离学习时,戴适当度数的凸透镜,将不会发展成为轴性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
1.按照近视的程度
⑴3.00D(300度)以内者,称为轻度近视眼。
⑵3.00D~6.00D(300度~600度)者为中度近视眼。
⑶6.00D(600度)以上者为高度近视眼,又称病理性近视。
2.按照屈光成分
⑴轴性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展所致。
⑵弯曲度性近视眼,是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⑶屈光率性近视眼,是由屈光间质屈光率过高所引起。
3.假性近视眼
又称调节性近视眼。是由看远时调节未放松所致。它与屈光成分改变的真性近视眼有本质上的不同。
视眼眼球突出应该怎么办
近视眼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近视发生的原因大多为眼球前后轴过长(称为轴性近视),其次为眼的屈光力较强( 称为屈率性近视)。近视眼随着眼轴延长近视屈光度增加,其眼球突出度亦随之增加。
近视眼眼球突出是由于近视导致的眼轴变长造成的,目前没有较好的治疗办法。但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眼球突出:
(1)近视镜可以防治眼球突出:青少年由于眼球仍处于发育期,调节性近视极易发展为轴性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眼,眼球前后径显著延长,外表即表现为眼球突出,如果近视一开始就正常戴镜矫正,这种情况就会有所减轻,甚至可以不发生。
(2)配戴硬质隐形眼镜:可以防止再突出。
(3)激光治疗近视:通过细微地切削角膜,改变其曲率达到治疗目的,理论上应该是可以使突眼改善,但由于切削的量很小,仅有数十或者一百多微米,因此对眼睛的外形看不出什么影响。
弱视与近视有什么区别
当孩子被诊断为弱视后,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和近视一样得戴眼镜?对此,天津市河北区小儿斜弱视门诊的何琪医生表示,无论是病症表现,危害程度,还是治疗方法,弱视和近视之间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近视是一种看近清楚、看远不清楚的病症。它多发生在青少年期,其形成主要和照明不好、阅读姿势不当及近距离工作较久等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近视被分为两种:
一、眼轴生长过长导致的轴性近视;
二、眼屈光力过强导致的屈光性近视。
这两种近视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治疗轴性近视,建议采用西医的验光配镜或者激光手术矫正,而中医按摩治疗屈光性近视的效果更佳。
其次,弱视是一种矫正视力
什么是近视眼
近视是一种眼睛看不清远处,但看到的症状。在折射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上收敛,但在形成视网膜的焦点,造成视觉上的失真,导致远处的物体模糊不清。近视与轴的2类。其中,严重的屈光近视。屈光性近视可以达到600度以上,即高度近视。
1、近视眼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所以近视眼不能看清远方的目标,若将目标逐渐向眼移近、发出的光线对眼呈一定程度的散开,形成焦点就向后移,当目标物移近至眼前的某一点。此点离眼的位置愈近,近视眼的程度愈深。
近视眼的原因主要是前后轴太长(轴性近视),其次是眼的屈光力较强(称为屈率性近视)。近视在一个年轻的年龄发生,遗传因素有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发生和发展,并缺乏照明,阅读姿势,近工作是等待有密切的关系之间。
2、大部分近视眼发生在青少年,在发育生长阶段度数逐年加深,到发育成熟以后即不发展或发展缓慢。其近视度数很少超过6D,眼底不发生退行性变化,视力可以配镜矫正,称为单纯性近视。
另一种近视发生较早(在5~10岁之间即可发生),且进展很快,25岁以后继续发展,近视度数可达15D以上,常伴有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称为变性近视。此外,习惯上常将3D以下近视称为轻度近视,3~6D者称为中度近视,6D以上者称为高度近视。
3、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然而采取预防措施的人却是极少,主要是没有准确而轻便的仪器。我国的近视,20%是在没有及时的发现而形成近视,60%的近视是由假性近视慢慢演变成为真性近视,20%是由遗传决定。
如何正确鉴别真假性近视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视力假性近视是真性近视眼之前的一种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及时缓解,眼睛发生了器质性改变就形成了真性近视。判断真假近视眼需要做散瞳验光。那么,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如何区别?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怎么判断真假近视?
真性与假性近视均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近视力好。假性近视为功能性,多发生于青少年,视力可在数周或1~2个月内下降,适当休息后又可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真性近视为器质性改变,不能自然恢复。在使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进行屈光检查,可能如下三种情况:
1、真性近视:使用阿托品后近视屈光度无明显改变。
2、假性近视:使用阿托品后远视力恢复正常,近视状态消失,检影后为正视眼或远视眼。
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如何区别?
(1) 云雾法:
让病人双眼同时戴+3.0D球面镜,看远物持续3分钟,然后去掉右镜片,立即查得裸眼视力,视力进步者为假性,不进步者为真性;再以同法检查左眼。此方法不十分确切。
(2) 睫状肌麻痹法:
在于用睫状肌麻痹药放松调节,使睫状肌松弛,使眼处于静态屈光状态,再查视力及验光确定。用1%阿托品滴眼剂,每日1-2次,连续3-4天;或2%后马托品或0.5%托品酰胺每5-15分钟一次共6次。滴眼前、后分别查小孔镜下裸眼视力,若散瞳后视力不变为真性近视,视力增加为假性近视;验光有近视屈光度为真,无近视屈光度为假。这是公认的鉴别诊断最可靠方法。
(3) 动态检影法:
不用散瞳,先查双眼远、近裸眼视力。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又无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为鉴别对象。另外还可做作33cm距离同位动态检影。
3、混合性近视:使用阿托品后,近视屈光度明显降低,但不视为正视眼。
假性近视是功能性的,由调节痉挛引起,眼轴正常。多见于年龄较小,发病时间较短,屈光度较低的儿童少年。假性近视不应戴近视眼镜,经休息和恰当治疗可以恢复正常。
真性近视是器质性的,由眼轴变长、角膜弯曲等原因决定,与调节无明显关系。多见于年龄较大,发病时间较长,屈光度较高的青少年。真性近视应戴近视镜以矫正远视力。
混合性近视是真性近视附有假性近视成分,既有器质性改变又有功能性因素,经治疗可有部分改善,但了需要用眼镜矫正远视力。
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现在近视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近视的发病向年轻化发展,不良的用眼习惯和看书习惯都会导致近视的发生,而青少年又处于身体成长期,体质较差,加上看书及看电视的原因,对于近视我们应该更正面的认识,下面从医学角度介绍一下近视形成的原因。
(1)眼的屈光力正常,而眼轴变长
因此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必然在视网膜前聚焦成像,这叫轴性近视。一般认为眼轴延长1毫米,可增加 3D屈光度。
(2)眼轴在正常范围内,但屈光间质的屈光力过强
如角膜或晶体的弯曲度比正常人大,称屈光性近视。
(3)由于晶体的屈光指数改变所致的为屈光指数性近视
临床上将—3D屈光度以下称轻度近视,—6D屈光度以下称中度近视,—6D屈光度以上称高度近视。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发现近视的成因跟晶状体及眼睛的屈光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患者是患有近视,要及时的就医,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盲目的滴眼药水,配合医生的指导佩戴眼镜,同时结合食物疗法使眼睛远离近视,走向健康。
近视眼的分类有哪些
按照临床病理分类
单纯性近视:即一般性近视,屈光度通常在600度以下的中低度近视,近视的进行性发展缓慢。眼球组织正常,不出现病理性改变。
进行性近视:即所谓的高度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其屈光度超过600度,最高可达4000度。一般发病较早,眼球轴径不断加长,眼球的许多组织可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按照近视的程度分类
低度近视:屈光度低于等于-300度者。
中度近视:屈光度在-300~-600度之间的近视。
高度近视:屈光度高于-600度者。
按屈光成分分类
(1)轴性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展所致。
(2)弯曲度性近视眼,是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3)屈光率性近视眼,是由屈光间质屈光率过高所引起。
按调节作用分类
此类近视一般属于单纯性近视范畴。
假性近视:亦称调节性近视,其眼球轴径长度正常,但屈光间质的屈折力超出常度,一般为晶状体调节过度,因此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散瞳后近视的屈光度完全消失,表现为正视眼或远视眼。
真性近视:也称轴性近视,其屈光间质的屈折力正常,眼轴的前后径延长,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
混合性近视:真假性近视同时存在的状态。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有较多的降低,但仍为近视。青少年近视学子在学习任务繁重和身体发育过程中,多为此种近视状态。
近视眼的分类多种多样,以上所述近视眼的分类仅供广大的朋友们作参考,具体详情请咨询相应近视眼方面的专家。如果您是一位近视眼患者,建议您及早的治疗近视眼,以防近视眼越来越严重,最后不能完全治愈近视眼。
屈光近视和轴性近视到底有什么区别
1.目前学术上对近视的分类比较复杂,如果一定要说近视需要分几类的话,首先应该明确分类的标准。
2.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而屈光不正又包括单纯近视、单纯远视、单纯性近视近散、单纯性远视远散以及混合散光。而您这里提到的轴性近视应该与指数型近视是一个类别的分类标准,这里简单说下指数型近视,主要是指人眼各个屈光组成部分曲折光线的能力过强造成的近视(说法比较通俗,我没有严格按照书本的定义说)。而轴性近视是指眼轴前后径的延长造成的近视(成像焦点位于视网膜前)。轴性近视以A超测量眼轴长度,通常眼轴每延长1毫米对应实际约-3.00DS的近视(及近视300度)。一般高度近视都会伴有明显的眼轴拉长,但是由于眼球在眼眶里是有一定的富裕空间的,所以高度近视不一定都存在明面的眼球外凸。
3.如果要明确您现在的近视性质的话,需要您去医院做个线性A超测量眼轴的长度,参考临床参考值和您实际的屈光度数即可了解您近视的性质。
4.轴性近视和指数型近视都可以形成大度数的近视,至于哪种是无止境发展的,这里我只能说只有病理性近视是不可预测并始终存在恶化可能的,但是此种情况非常少见!
5.按照目前的学术统计,我国近视人群,特别是青少年期间形成的近视,轴性近视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
眼球突出能不能得到改善
近视分许多类型,有屈光指数性近视、轴性近视、曲率性近视、单纯性近视等,其中轴性近视即使不配戴眼镜也会有眼球突出的表现,眼球突出是由于眼轴较正常眼轴长造成的,而其他类型的近视很少有眼球突出的表现,另外,眼球突出与眼眶脂肪的多少,眼眶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是否戴眼镜无关。如果是轴性近视,双眼屈光度有差异,可能会造成双眼眼轴的长短有差别,但这种差别靠肉眼很难分辨,只有通过A超检查才能明确。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有眼球突出的情况,最好到医院进行眼底、眼压、眼轴等检查。
建议你还是做检查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眼球突出,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对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