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下血的推拿疗法
崩漏下血的推拿疗法
1、血热
(1)取坐位,本人用一拇指甲掐另一手断红穴[示(食)、中指蹼问]。
(2)取仰卧位,用拇指按压隐白、三阴交、血海穴各3分钟。
2、气虚
(1)取仰卧位,用掌摩法摩小腹5分钟;再用示(食)指、中指直推法由下至上推气海、石门、关元、中极穴,反复数次。
(2)取俯卧位,用指擦法直擦背部督脉和足太阳经,反复擦10遍;再横擦气海、肾俞、命门、白环俞各1分钟。
3、血瘀
(1)取仰卧位,用拇指揉地机、血海、行问、三阴交各2分钟;再用掌按法按中极、关元穴各2分钟;最后用掌摩法摩下腹部2分钟,以下腹部有热感为度。
(2)取俯卧位,家人用禅推法推膈俞、肝俞、脾俞、三焦俞穴各2分钟;再用手掌按压八髎穴50次以上。
4、肝肾阴虚
(1)取坐位,用拇指按揉四神聪穴5分钟。
(2)取仰卧位,用掌按法按压关元穴2分钟;再用掌摩法摩小腹2分钟;最后用指指按揉血海、三阴交、照海穴各2分钟。
(3)取俯卧位,家人以拇指腹推揉督脉5分钟;再用禅推法推膈俞、肝俞、肾俞各2分钟;最后用拇指按压涌泉穴3分钟,力度偏重。
崩漏下血的防治方法
1.恢复卵巢功能,调节月经周期。通常是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续服用20天,用药最后的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对于有排卵性功血,在排卵前期可以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这样也可以调节月经周期。
2.中医中药治疗。在治疗和调节内分泌功能和止血方面,中医有着很好的疗效,所以患者也可以请中医治疗。
3.注意身体保健多参加以下体育锻炼。但是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同时要增加营养,多吃些含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蔬菜和水果。
4.用药物止血。药物止血的方法主要是促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和促使子宫内膜生长。
5.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更换内裤。经常出血宫颈口处于松弛状态,细菌、病毒很容易侵袭阴道,诱发妇科炎症。
6.保持心情愉悦,做到生活有规律。不熬夜。
崩漏下血如何预防
1.注意身体保健
要增加营养,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劳逸结线路,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睡眠要充足,精神愉快,不要在思想上产生不必要的压力。这对功血崩漏的防治很有效。
2.恢复卵巢功能
一般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用20天,用药最后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一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合理治疗,可以很快痊愈。对于有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排卵前期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望调节月经周期。
3.应用药物进行止血
药物止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可注射黄体酮;一种是使子宫内膜生长,可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再用些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芳酸和止血敏等,一般都可以达到治疗功血崩漏的目的。
崩漏的推拿疗法
血热者出血量多,色紫红或紫黑,质稠,并有热象;气虚者出血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血瘀者量时多时少,淋沥不断,夹有血块,少腹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肝肾阴虚者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色鲜红,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
治疗崩漏要根据症状的缓急,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对暴崩下血的应急用药物固摄止血;若漏下不止、淋漓不尽的当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不同病因施以按摩手法,调冲任,理气血,引血归经。血热取坐位,本人用一拇指甲掐另一手断红穴[示(食)、中指蹼问]。
取仰卧位,用拇指按压隐白、三阴交、血海穴各3分钟。气虚,取仰卧位,用掌摩法摩小腹5分钟;再用示(食)指、中指直推法由下至上推气海、石门、关元、中极穴,反复数次。
取俯卧位,用指擦法直擦背部督脉和足太阳经,反复擦10遍;再横擦气海、肾俞、命门、白环俞各1分钟。血瘀取仰卧位,用拇指揉地机、血海、行问、三阴交各2分钟;再用掌按法按中极、关元穴各2分钟;运用崩漏推拿疗法最后用掌摩法摩下腹部2分钟,以下腹部有热感为度。取俯卧位,家人用禅推法推膈俞、肝俞、脾俞、三焦俞穴各2分钟;再用手掌按压八髎穴50次以上。肝肾阴虚,取坐位,用拇指按揉四神聪穴5分钟。取仰卧位,用掌按法按压关元穴2分钟;再用掌摩法摩小腹2分钟;最后用指指按揉血海、三阴交、照海穴各2分钟。取俯卧位,家人以拇指腹推揉督脉5分钟;再用禅推法推膈俞、肝俞、肾俞各2分钟;最后用拇指按压涌泉穴3分钟,力度偏重,都能有效的缓解崩漏。
崩漏下血日常应注意什么
治疗上虚则补之法,热则清之。西医的女性生殖器炎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崩漏注意事项及预防保健
(1)月经量多,来势猛急时,首先解决的是减少经量问题,以免并发休克等危险。
(2)大出血是不能自己治疗,会引起虚脱(神昏、冷汗、糊话等)危及生命时,应速送医院,切勿贻误病情。
(3)先行止血,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再作治“本”自疗,即原因治疗。
(4)崩漏停止后仍要进行体质调理性治疗,预防反复。
(5)严禁房事,外阴保持清洁,毛巾盆具要消毒。不宜坐浴。
(6)经量多,来势猛烈时,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少翻动,上半身宜稍垫高以利经血排出。
(7)患者以及家属切忌紧张焦躁。更会迫使血流妄行,经量增加。
(8)饭菜品种要杂,荤蔬混合食用,并且容易消化。
崩漏下血如何治疗
1女性出现崩漏下血的情况,首先需要止血,有的人只是由于阴道有损伤,软组织挫伤等原因,出血不多,但是阴道疼痛,需要在医生建议下使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要谨慎,最好到大医院拿药,不要自己去药店拿。
2月经不调出现的崩漏下血情况,多在青春期,有时候出血过多,会造成贫血,可以调整月经周期,喝一些中药调理,也可以适当的使用孕酮类药物,激素药物,避孕药有调经作用,但是不能随便乱使用,必须谨遵医嘱。
3产后子宫恢复不好,或者阴道损伤,都会造成崩漏下血,止血后需要治疗子宫方面的疾病,有炎症要及时做好消炎治疗,不要忽视,否则会变成慢性炎症难以治愈,准备闭经的妇女,也要适当服用一些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
崩漏下血期间要注意饮食不要过于进补,这个时期比较容易贫血,要等到止血后才能进行补血和各种营养的补充,生活上不要太劳累,最好能够戒烟戒酒。
崩漏下血应怎么护理
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 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 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
5血热妄行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6、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
崩漏下血可以分为几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黄芪、阿胶。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右归丸( 《景岳全书》 )加党参、黄芪、三七。
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3.脾虚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代表方: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 )。
常用药: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
4.血热型(湿热)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净;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代表方:清热固经汤( 《简明中医妇科学》 )。
常用药: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生甘草
5.虚热型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色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 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伤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代表方:上下相资汤( 《石室秘录.燥证门》 )。
常用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6.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而漏下,经色黯有血块;舌质黯紫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
如何预防崩漏下血
崩漏对女性朋友的健康有一定的伤害,做好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崩漏的发生几率。像产后的妈妈们,因为生产后体力消耗过大,加上照顾宝宝也辛苦,身体可能吃不消导致崩漏发生,如何预防崩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始:
1、注意身体保健。要增加营养,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劳逸结线路,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睡眠要充足,精神愉快,不要在思想上产生不必要的压力。这对功血崩漏的防治很有效。
2、应用药物进行止血。药物止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可注射黄体酮;一种是使子宫内膜生长,可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再用些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芳酸和止血敏等,一般都可以达到治疗功血崩漏的目的。
3、恢复卵巢功能,调节月经周期。一般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用20天,用药最后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一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合理治疗,可以很快痊愈。对于有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排卵前期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望调节月经周期。
如果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足预防工作,保障身体健康,就能降低功血崩漏的发病率了。
崩漏下血中医辩治
(1) 清而止之,用于崩漏的热证。症见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崩漏的热症常与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扰动血海有关。治宜用清滋之品,如牡丹皮、生地、白薇、地榆、之类。至于苦寒降泻之品如黄连、黄柏、栀子等宜慎用,以免苦寒伤阴。
(2) 温而止之,用于崩漏属于虚寒者。症见出血量少,色淡,伴小腹冷痛。用药不宜辛滑燥热之品,而拟用鹿角胶、巴戟天、狗脊、菟丝子、以及参、芪等温阳益气、水中补火为当。若寒较甚者,可酌加吴茱萸、炮姜、乌药、香附等温经理气止血。
(3) 补而止之,用于崩漏属肝肾脾胃三阴三阳气血失调,功能衰弱,冲任亏损的证候。临床表现为经血不时而下,淋漓不尽,伴乏力、多梦、纳差等症。一般以肝肾两虚或脾肾两虚为多见。肝肾两虚治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药如女贞子、旱莲草、寄生、杜仲等。在脾肾两虚型中,不是确有中气下陷、清阳不举的证候,一般不宜用升麻、柴胡之类,以免摇其根株,动其浮阳,以速其祸。
(4) 泻而止之,用于崩漏气滞血瘀者.临症见胸腹胀痛,血色深黑有血块.治宜活血化瘀,通因通用.常用赤芍、茜草、乳没、三棱、莪术、三七等。
崩漏下血的偏方有哪些
崩漏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
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成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
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血瘀、气虚、气郁和肝肾阴虚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导致。
以下是五个中医偏方帮助治疗崩漏:
1、艾叶30克,烧存性,以小米稀饭送服。
2、石榴皮100克,煎服浓汁,加蜂蜜调服,日1剂,连服3天。
3、棕搁炭、乌梅炭各15克。研为细末,黄酒或淡醋进服,日2次。
4、荔枝壳50克,炒微黄,水煎服。
5、晚蚕砂100克,炒黄为末,每次服15 克,黄酒或淡醋送服,日2次。
这些就是治疗崩漏的几个偏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偏方。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妇科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都会使病情恶化,所以不管选用哪种方法,患者一定要时刻关注身体变化,对疾病及时的治疗。
崩漏的历史沿革
1. 历代医著对崩漏论述不断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的妇科血崩证。
2.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漏下”之名和宿有症病,又兼受孕,症痼害胎下血流不止,以及瘀阻冲任、子宫之病机、治法及方药。在同篇的胶艾汤证中,对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止、妊娠下血三种不同情况所致的阴道出血症作了初步鉴别,并以胶艾汤异病同治之。又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年五十,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温经汤主之,是冲任虚寒兼瘀热互结导致更年期崩漏的证治。此外,本篇还记载“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和以脉诊断半产漏下。《内经》论崩和《金贵要略》论漏下,为后世研究崩漏奠定了基础。
3. 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有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受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 明代医家对崩漏的认识较为深刻,如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三法的内涵。
5. 清代《傅青主女科》又指出“止崩之药不可读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创制了治疗气虚血崩昏暗的“固本止崩汤”和治血瘀致崩的“逐瘀止血汤”,均为后世常用。
崩漏下血吃什么食物好
月经崩漏饮食1、黑木耳炒肉片
原料:黑木耳50克、瘦猪肉100克。
制法:黑木耳用清水浸泡到软,洗净,瘦猪肉洗净,切片后淋上浆,腌制10分钟。起油锅后下猪肉片炒热,再加黑木耳炒熟就可以。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血。
适应症: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血热型月经崩漏,经色紫红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
月经崩漏饮食2、香菇蒸蚌肉
原料:蚌3个,香菇20克,姜、葱适量。
制法:香菇去蒂,清水浸泡发大,洗净,切丝;鲜蚌洗净,去壳取肉,生姜去皮洗净,榨汁;葱去须洗净,切粒。用食盐、姜汁、生粉、黄酒拌蚌肉后,加入香菇丝,葱粒,文火隔水蒸熟即可。
功效:滋阴清热,补中益气。
适应症: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血热阴虚型或者气阴两虚型月经崩漏,且经色红,气短口干,面白唇红,大便结,小便黄等。
月经崩漏饮食3、红枣炖猪皮
原料:猪皮100克,红枣50克。
制法:猪皮切块,红枣洗净,一起装入碗内,隔水炖熟就可以。
功效:补脾和血,调理冲任。
适应症:脾虚型月经崩漏。
月经崩漏饮食4、莲藕花生猪骨汤
原料:莲藕250克、猪骨500克、花生100克、红枣10个。
制法:莲藕带藕节洗净,切小块;红枣(去核)洗净、花生、;猪骨洗净,斩小块。全部原料一齐入砂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煮3小时,最后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气,止血调经。
适应症:月经过多,气虚型月经崩漏,经期延长,经色淡而稀,或者经行吐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崩漏下血的偏方有哪些
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情,特别在青春期妇女和更年期妇女中多发,会严重影响月经,使女人在月经期会出现极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月经紊乱,使女性感到更加不适,脾气也会更加的暴躁,现在很多患者会用以下的几种偏方来治疗崩漏,以下偏方确实有着很明显的治疗效果。
崩漏的偏方
崩漏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
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成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
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血瘀、气虚、气郁和肝肾阴虚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导致。
以下是五个中医偏方帮助治疗崩漏:
1、艾叶30克,烧存性,以小米稀饭送服。
2、石榴皮100克,煎服浓汁,加蜂蜜调服,日1剂,连服3天。
3、棕搁炭、乌梅炭各15克。研为细末,黄酒或淡醋进服,日2次。
4、荔枝壳50克,炒微黄,水煎服。
5、晚蚕砂100克,炒黄为末,每次服15 克,黄酒或淡醋送服,日2次。
这些就是治疗崩漏的几个偏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偏方。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妇科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都会使病情恶化,所以不管选用哪种方法,患者一定要时刻关注身体变化,对疾病及时的治疗。
什么是崩漏下血
崩漏是对女性身体损害较大的病症,因此了解崩漏产生的原因和对症下药,调理身体非常重要。产后妈妈们发生崩漏的原因是什么呢?西医认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是崩漏的范畴,和女性内分泌系统紊乱有关。中医上认为,崩漏多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具体病因如下:
1、血热妄行——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2、气滞血瘀——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
3、暴崩致脱——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4、气血两虚——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5、脾肾两虚——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6、肝肾阴虚——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