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管孩子的缠人现象
不要管孩子的缠人现象
宝宝怕生很正常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六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怎么宝宝越大越没出息了呢?”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这个家伙是谁?”正确的做法:一开始,让陌生人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宝宝受到惊吓,然后让宝宝逐渐去适应。
“乐此不疲”搬运工
宝宝长到一岁多时,可以满地乱爬乱走,不少爸爸妈妈开始头疼了:小家伙特喜欢搬东西,只要能拖得动的东西,就会从这头搬到那头,又从那头搬到这头,忙得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其实,爸爸妈妈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当宝宝发现许多东西会因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很有成就感。正确的做法:要多鼓励宝宝,在他能够得着的地方放些容易搬运但不会让孩子受伤的东西。
缠人的孩子
“太热了,不要老是挨我那么近!”
“……”
“你这个孩子真让人心烦!”
“……”
“去,到那边玩去!”
“……”
“你不知道妈妈太忙了吗?”
“……”
“你真是个缠人的孩子!”
儿童的心理分析:
“我最爱妈妈!所以我老想靠近妈妈身旁。妈妈有股香味,我最爱妈妈!所以,我老想呆在妈妈跟前。我想对妈妈撒娇!
可是妈妈老是说我碍事儿!为什么我不能和妈妈依偎在一起?那些小娃娃一年到头都在妈妈怀里抱着,为什么我就不行?
这一类儿童的心理状态也许就是这样的吧。他渴望着母爱,热烈地寻求着母爱。所以妈妈让他到旁边玩去,他感到妈妈太无情了。
纠缠不休的行为是渴求母爱的表现。妈妈不理解孩子的心情,尽说些令他寒心的话,结果遭到他的怨恨。
妈妈的高招:
纠缠不休,是否就证明是渴求母爱?其对待办法也集中在这一点上。
不理解孩子这种心理的母亲,始终在考虑如何赶走孩子,说一些冷淡疏远的话或做出推开孩子的举动。这样一来,孩子觉得他对母亲的感情遭到了拒绝,越发增强了执拗的性格。
母亲越想推开孩子,孩子就越想接近母亲,恰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这时候,母亲就应该想一想:“这是孩子需要母爱的表现,所以应该适当地爱抚他,让他知道母亲对他的爱。”
当孩子陷入这种状态的时候,母亲的温情就显得特别重要。贴脸,亲吻,背负,拥抱,都是必要的。对于形影不离,紧紧缠着妈妈不放的孩子,除了给他极大的满足之外,别无他法。
“那样娇生惯养好吗?”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种孩子的心理,已倒退到婴儿状态,所以用这种对待婴儿的办法对待他,不必有什么顾虑。
孩子画画不要限制想象力
孩子画画不要限制想象力
画画,不仅能让孩子领悟生活之美,更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大人这样指导:太阳应该是圆的、花朵应该是红的……方形的太阳、绿色的花朵总会被嘲笑和指责。
事实上,孩子的画不仅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影像,更体现出其丰富的想象力,大人不应过多地限制。
4--9岁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老师和家长不仅不应过于限制,还应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帮他们丰富想象力,拓展思维。
有些孩子学绘画之初就学简笔画,一事物一画法的固定模式被灌输进去,他们的画也都是固定形状、固定颜色。长此以往,孩子渐渐不再主动思考、不再主动观察世界,只是机械地记住老师、家长教的事物怎么画,他们的创造力也就一点点被消磨殆尽。
学绘画,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鼓励他们多去自然界中观察。那么,家长在对孩子画画的指导中,该怎么做呢?
首先,幼儿期是培养孩子最基本的想象力、表现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不受限制地去画出想要的东西,不必在乎比例对不对、画得像不像。
比如,人物的脑袋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三角形的或其他任何形状。如此,在孩子的笔下,才会有多姿多彩、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画面。
这是孩子在大胆地、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创作,家长则应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鼓励和保护。
其次,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
孩子在4岁左右基本能画出形象;5岁能把感兴趣的事情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来;6岁开始能做图案游戏,抽象化表达事物;9岁后的画逐渐变得能让成人理解。
因此,9岁前,没必要让孩子上绘画班或学习绘画技巧。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画画日”,准备好场地和材料,还可以邀请小伙伴一起画画。家长要做的只是在旁边静静地关注,而非告诉孩子“应该这样画、那样画”。
.
小孩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回事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是假冷真热。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孩子本来发高烧却手足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又慢慢热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尽管孩子的手脚冰冷,但内脏却处于发热状态,这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多见,这是正常的病理表现,应多给宝宝喝水,及时降体温,促进循环代谢。
如何发现孩子性早熟现象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注意也不仅仅停留在吃得饱、穿得暖的水平上。实际上,现在的小孩是吃得非常的丰富,很多父母甚至把燕窝、虫草等等补品也一气塞给儿童。加上现在的许多经营者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在食物中添加了这样那样的促进成熟的物质。儿童如果长期进食这样的食品,也往往容易导致性早熟。
实际上,现在儿童成熟的年龄与20年前相比,已经提前了许多。也许大部分的家长还有印象:在自己念书的年代,许多都是在读了中学以后才开始发育,而一些男孩子更是到了高二、高三,甚至大学以后才开始迅速发育、长高。而现在的小孩子,发育的年龄已经大大提前。一般来说,读小学高年级的同学都基本开始了发育。所以,我们把目前的儿童性早熟的年龄定为:男孩在九岁以前,女孩在八岁以前开始发育。
那什么是开始发育,家长又怎样才能尽早发现呢?
女孩子比较好观察。一般如果出现乳房的隆起,就可能是青春期发育启动了。而男孩子如果是已经变声,甚至长出胡子才发现,就比较晚了。男孩的发育往往是从睾丸的增大开始的。如果男孩子的睾丸长得比鸽子蛋大的时候,也应是男孩发育的开始了。
因为性发育早期的表现都比较不明显,而小朋友自己对此又不甚明了。这一切都是要靠家长的细心、经常观察,及时发现,尽早就诊。因此,可以在每个月的同一时间,由同性别的家长检查孩子的第二性征,比如妈妈检查女儿的乳房,爸爸观察儿子的睾丸。
有些时候,部分的儿童的性发育可能是以体毛的出现开始的。如果在例行的检查中,发现小孩不到发育的年龄,又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就必须到医院找专门的儿童内分泌医生进行诊治。有些性早熟的孩子可能从五岁甚至四岁以前就开始了,所以例行检查不能到上了小学以后才进行,而是越早开始,越早形成习惯越好。
性早熟不但可能引起儿童心理自卑,让孩子觉得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同时,也因为过早的发育而使最终的身高受到影响。有些不正常的性早熟,甚至可能是某些肿瘤发生的预兆。各位爸爸妈妈,从现在开始,经常关注孩子的发育吧。
婴儿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回事
婴儿发烧手脚冰凉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孩子本来发高烧却手足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又慢慢热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尽管孩子的手脚冰冷,但内脏却处于发热状态,这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多见。
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缠足概况
(一)缠足的基本过程
缠足,各地有各地的叫法,苏州一带叫缠脚,杭州一带叫绕脚,北方称作裹脚,四川叫包脚。关于缠足的具体操作,由于是陋习又会引人不适,本文不多做介绍,只说一说缠足的基本过程。
古代女子缠足一般是从五六岁时开始,这个年龄段的女子脚骨不会太脆,便于缠足以后的行走。缠足一般是由母亲操作,家庭经济好一些的可以请脚婆来裹,她们经验丰富,缠起来更加利索。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缠足所带来的痛苦,她们可能并不清楚,因此在开裹之前,母亲就会采取诱惑的手段让孩子接受缠足,并且在初次缠足的时候特意缠松一些。等到孩子开始接受缠足的时候,便会越缠越紧。
女子一旦缠足,除了洗脚之外就不能解开裹脚布,哪怕睡觉也要裹着。为了防止受苦挣脱裹脚布,在缠足之后还要用针线将接口一一缝住。等到女子十二三岁足部基本成型之后,母亲就会从裹脚人变成监督人,日常的换洗工作就由女儿自己完成。由于所谓的“不烂不小,越烂越好”,有些母亲会在给女儿裹脚的时候故意在裹脚布里放置瓦砾、碎石等等,甚至用针刺刀划的方法让脚上的肌肉溃烂,使得缠足效果更好。
俗语所说的“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缠足女子洗脚需要经过拆裹脚布-洗脚-缠裹脚布的过程,富贵人家基本隔日一洗,而贫苦人家基本半月才洗一次,并且只有在出嫁、庙会等重要节日期间才会勤洗脚。女童裹脚往往几个月才洗一次。福建民谣“天光起来就缠足,缠得污秽满床褥”说的就是这个。同样,古代女子在沐浴的时候,为了不把裹脚布弄湿,往往使用坐浴,人坐在盆中,脚搁在外面。
尽管缠脚之后十分疼痛,但裹完之后,还要多多下地走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裹脚后的行走,才能让脚越裹越小。
关于缠足的疼痛,清代作家李汝珍在小说《镜花缘》中便写了林之洋在女儿国被缠脚的事情,裹脚的经过就不再详谈,只说裹完脚之后“林之洋两只金莲被众宫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熏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凹段,十指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不知不觉那足上腐烂的血肉都已变成脓水,业已流尽,只剩几根枯骨,两足甚觉瘦小。”
(二)缠足后的小脚生活
裹完脚之后的女子行走是十分困难的,女子脚小难行,就必须扶墙拄拐。关汉卿《闺怨》中说“行一步叹息,两行愁泪脸边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小脚的保护,古人又似乎达到了一种境界。在古代,小脚被视为女性身体中最为隐秘的部分,最能代表女性,因此女人的小脚不会被外人看到。洗脚的时候要白天关门洗脚,晚上洗脚不点灯。即使结了婚以后,为了不让自己的丈夫看到裹脚的方式,妻子只能放下帷帐,独自躲在床上裹。
既然女子的脚是这样神秘,那么她所穿的鞋,也就让男人格外好奇。在古代画作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女子的脚都是被裙子挡住的,这就造成古时女子的鞋容易被偷。更有甚者不惜重金,只为摸一下小脚。听起来这够荒唐的,但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真有一个人这么干了。当时北京有一个女子脚十分细小。有一个富翁,眼睛虽然瞎了,但是爱莲之心不死,竟然花费五十金求得一碰。
古代女性缠足隐含的性文化
在中国古代,女性不仅在社会地位上受到歧视,在身体上也受到了当时一些愚昧思想的迫害,为了配合男性的性需求,竟要求女性缠足。在宋代还曾掀起了一股"以大足为耻"的风气,缠足在明代更是发展到鼎盛,在当时竟被认为是时髦。
女子缠足是中国古代三大性畸形现象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所以,过去西洋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时候,总以中国男人的长辫子和中国女人的小脚作为中国愚昧、落后的象征。
关于中国女子缠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比较有可信性说法的是关于南唐后主嫔妃记载。记载大意是这样的:南唐后主有宫女嫔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璎珞,中作品色瑞莲,令嫔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以后,此风从宫内传向宫外--有些人认为这就是女子缠足之始。女子缠足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民国初年才逐渐禁绝,但是直到全国解放后,少数边远地区仍有存在。
事实上,女子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性压迫,主要是为了满足男子的性欲。男子既然要求女子为夫守贞,就要限制她的行动,不让她对外多接触,剥夺她和其他男子交往的机会,为此,缠足是一个"妙法"。
古人认为,女子的足小不盈握,惹人怜爱。由于足小,走起路来娉娉婷婷、扭扭捏捏,也会使男子浮想联翩,可以"昼间欣赏,夜间把玩"。女子的小脚还是一种性感带。对此,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生理角度做过一些研究。有的日本学者发现女子缠足后,为了正常站立行走,两腿及骨盆肌肉需要经常绷紧,所以,她们阴部的肌肉较紧,男人和她们性交,有与处女性交的感觉。
古代有许多人,尤其是文化人,都是"拜足狂",对三寸金莲大加吟咏。例如宋代的苏子瞻写过一首吟咏女子缠足的《菩萨蛮》词,被认为是最早歌咏女子缠足的词。
在这种对三寸金莲如痴如狂的情况下,居然还出现了一些"研究"金莲的专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清朝的李渔和方绚了。根据李渔的"研究",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子的喜爱及方便爱抚。
然而,专家认为,即使有不少学者的研究认为,三寸金莲在生理上是符合事实的,但是仍让人感觉不舒服。它也充分暴露了中国古代的男性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把女性摧残、扭曲到什么地步!
血液循环差的表现
1.头晕、视力模糊
大脑对氧气的缺乏非常敏感,一旦血液循环差,血液来不及给大脑供血,便会发生头晕、目眩、头痛等现象。尤其是三高人群更会因此而发生缺血性中风。
2.麻木
体循环差,手脚,尤其是距离心脏最远的腿部、脚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现象。另外,久坐后发生腿麻现象,也是因为体位导致血液无法到达肢体引起。
3.浮肿、发青紫色、手脚冰凉、唇色苍白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有记忆力减退、胸闷、呼吸不畅等表现。
另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也是血液循环异常的表现。
突然站起来头晕与血液循环有关吗?
不少人都有过这种现象,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子。
首先,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即蹲着时,血液集中在人体下肢,猛然站起来,心脏要泵血给大脑,但是泵血速度低于站起速度时候,便会导致大脑的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并不是血液循环有问题的表现。
其次,低血压、低血糖是青春期女孩的常见,也与血液循环没有直接关系。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事情也影响血液循环!
戴婚戒,影响手部的血液循环;穿着bra睡觉,影响乳房和胸部的血液循环;衣着过紧,影响整个体表的血液循环。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尤其要注意。前几年发生过,一个出生三天小孩截肢的事件,原因是母亲的头发太长,缠绕在孩子的手指上,等到发现时,组织已经坏死,只能切除。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方法
1、要保持安静,立即让小儿平卧
脸向右边,解开衣扣以利呼吸,及时清除口鼻中黏液,防止吸入呕吐物或其他分泌物而窒息。
2、防止孩子咬伤舌头
把筷子缠上布垫放在上下磨牙之间,如果牙关紧闭不必强行内插。立即用手指压住人中、合谷。
3、进行物理降温
解开孩子的领口、裤带,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头颈部、两侧腋下和大腿根部,也可用凉水毛巾较大面积地敷额头部降温,但一定不要湿敷胸腹部。
中国式逗小孩主要现象
早教专家表示,让孩子喝酒致残致死等伤害人身安全的案例比较极端,但中国人逗弄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大人像耍猴一样逗弄孩子做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怂恿孩子说脏话以取乐,这在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比较多见,后果是污染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和混淆是非,而在城市中则可能常见一些言语的戏弄。比如说,有人会逗孩子说:“你妈妈生了弟弟不爱你了。”或者说:“你妈妈回不来了。”
孩子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会把大人的玩笑话当真,听到这样的话会觉得很恐惧,没有安全感,有的小孩会因此惊慌哭泣,大人却以此取乐。而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具有攻击性,伤害自己,其实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对于有的孩子长得比较胖,有时大人会戏称其“小胖墩”、“小胖妞”。对此,儿童教育专家胡萍表示,孩子听到这样的称呼,会感知到自己不被尊重。在不被尊重的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他的人格建构当中就形成“别人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别人”的倾向,正因如此,也导致我们成人世界里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