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站姿和坐姿是怎样的
正确的站姿和坐姿是怎样的
正确的坐姿
1女士正确的坐立姿势:入坐要轻而稳,女士着裙装要先轻拢裙摆,而后入坐。面带笑容,双目平视,嘴唇微闭,微收下颌。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
2男士正确的坐立姿势: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至少坐满椅子的2/3,脊背轻靠椅背。起立时,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起立。谈话时,可以侧坐,此时上体与腿同时转向一侧
正确的站姿
1女士正确的站立姿势:头正,双目平视,嘴唇微闭,下颌微收,面部平和自然。双肩放松,稍向下沉,身体有向上的感觉,呼吸自然。躯干挺直,收腹,挺胸,立腰。
2男士正确的站立姿势:双臂放松,自然下垂于体侧,手指自然弯曲。双腿并拢立直,两脚跟靠紧,脚尖分开呈60度,男子站立时,双脚可分开,但不能超过肩宽。
坐骨神经痛与站姿、坐姿、睡姿
坐骨神经痛与站姿、坐姿、睡姿关系密切,好多都是平时姿势不对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1、站姿:正确的站立姿势是膝关节微屈,自然收腹,挺胸抬头,使身体的重心从耳后的乳突向下经髋关节的中心横轴、第二骶骨前面,到膝关节前部和踝关节前方,落在承重的足上。此时人体的重力线正好通过腰椎椎体或椎间盘后部,可有效地防止髓核再次突出。站立姿势不良,特别是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膨)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两眼平视,下颌稍内收,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足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这样整个骨盆就会向前倾,使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再由两下肢传至足,以成为真正的“脚踏实地”。此时人体的重力线正好通过腰椎椎体或椎间盘后部,可有效地防止髓核次突出。
劳动时应采取的站立体位是:膝关节微屈,臀大肌轻轻收缩,自然收缩腹肌,这样可使骨盆轻微后倾,腰椎轻度变直,减少腰骶角的角度,增加脊柱支撑力,减轻椎间盘的负担。
长时间一个姿势站立是不可能的,可以改为“稍息”的姿势,即一侧脚向前跨半步,让体重放在一侧下肢上,而使另一侧下肢稍加休息,两侧交替。站立不应太久,应适当进行原地活动,尤其是腰背部活动,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一旦发现不良站立姿势应及时纠正,良好的站立姿势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髓核再次突出。
2、坐姿:正确的坐姿是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两下肢并拢。如有可能,最好在双脚下垫一踏脚或脚凳,使膝关节略微高出髋部。如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则应在上述姿势的基础上尽量将腰背紧贴并倚靠椅背,这样腰骶部的肌肉不会太疲劳。另外,不宜坐低于20cm的矮凳,应坐有靠背的椅子,这样可以承担躯体的部分重量,使腰背部相对处于松弛状态,减少腰背劳损的机会。
3、睡姿:人的睡眠姿势大致可分为仰卧、侧卧和俯卧三种方式。仰卧时,只要卧具合适,四肢保持自然伸展,脊柱曲度变化不大。侧卧一般不必过于讲究左侧还是右侧卧位,因为人在睡眠中为了求得较舒适的体位,总要不断翻身,一夜约 20-45 次。俯卧位时胸部受压,腰椎前凸增大,易产生不适感。所以,正确的睡眠体位应该是仰卧和侧卧位。有条件的患者,仰卧位时应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以便双髋及双膝微屈,全身肌肉放松,椎间盘压力降低,减小椎间盘后突的倾向,同时也降低髂腰及坐骨神经的张力,这样能有效地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最佳体位,侧卧一般不必过于讲究右侧还是左侧卧位,以人体感觉舒适为宜。
久坐成病 三种错误坐姿你中招了吗?
研究表明,坐着前倾时腰椎所受的负担,较站着前倾时的负担大,而站着前倾的负担又逼正确坐姿的负担大,正确坐姿的负担又比正确站姿的负担大,而正确站姿的负担又比平躺时的负担大。总之,以前倾坐着时腰椎的负担为最大。另外,坐在椅子边缘,头颈前伸,胸部内扣,这样的坐姿也会使腰背部肌肉紧张。
研究显示,多数办公室人员肌肉疼痛与不正确的坐姿和不健康的工作习惯有关。科学家把这些不正确的坐姿分为形象的三大类。
第一类:“懒洋洋型”。这类坐姿的标准形象是:弯着腰瘫坐在椅子上,后背的中部抵住椅子靠背,两手前伸握住鼠标。这类坐姿非常容易导致腰疼和消化不良。
第二类:“电脑迷型”。人们常常在电影和电视里看到这类电脑迷的形象:他们的脸紧紧靠向电脑显示器,两肩高耸,两只手缩在电脑键盘上。因为这类坐姿会使背部肌肉过于紧张,它常常会引起后背和脖子疼,导致颈椎问题。
第三类:“绘图员型”。这种姿势常见于电脑绘图员。他们往往把一只手长时间地放在鼠标上,这会导致背中部痛。
如果你的坐姿出现问题,也容易引发腰背痛,或颈椎病,甚至腰椎间盘突出,应该予以纠正。工作生活中还应该避免久坐,每45分钟左右就要站起来休息5-10分钟,活动一下腰部,使肌肉得到放松。
如何避免患上坐骨神经痛
1.不良站姿矫正
常见错误站姿:驼背、腹部外凸、斜肩、耸肩。
危害:站立姿势不良,特别是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膨)出的隐伏根源。
正确站姿:膝关节微屈,自然收腹,挺胸抬头,使身体的重心从耳后的乳突向下经髋关节的中心横轴、第二骶骨前面,到膝关节前部和踝关节前方,落在承重的足上。此时人体的重力线正好通过腰椎椎体或椎间盘后部,可有效地防止髓核再次突出。
劳动时正确站姿:膝关节微屈,臀大肌轻轻收缩,自然收缩腹肌,这样可使骨盆轻微后倾,腰椎轻度变直,减少腰骶角的角度,增加脊柱支撑力,减轻椎间盘的负担。
2.不良坐姿矫正
常见错误坐姿:翘脚、弯腰、身体歪斜。
危害:坐姿不对容易将上半身整体重量积压在腰部、臀部,是腰臀部位肌肉持紧张状态,造成血液流通不畅,脊椎弯曲等。
正确坐姿:是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两下肢并拢。如有可能,最好在双脚下垫一踏脚或脚凳,使膝关节略微高出髋部。如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则应在上述姿势的基础上尽量将腰背紧贴并倚靠椅背,这样腰骶部的肌肉不会太疲劳。另外,矮凳不宜低于20cm,应坐有靠背的椅子,这样可以承担躯体的部分重量,使腰背部相对处于松弛状态,减少腰背劳损的机会。
3.不良睡姿矫正
人的睡眠姿势大致可分为仰卧、侧卧和俯卧三种方式。仰卧时,只要卧具合适,四肢保持自然伸展,脊柱曲度变化不大。侧卧一般不必过于讲究左侧还是右侧卧位,因为人在睡眠中为了求得较舒适的体位,总要不断翻身,一夜约 20-45 次。俯卧位时胸部受压,腰椎前凸增大,易产生不适感。
正确的睡眠体位:应该是仰卧和侧卧位。有条件的患者,仰卧位时应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以便双髋及双膝微屈,全身肌肉放松,椎间盘压力降低,减小椎间盘后突的倾向,同时也降低髂腰及坐骨神经的张力,这样能有效地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最佳体位,侧卧一般不必过于讲究右侧还是左侧卧位,以人体感觉舒适为宜。
汗蒸后后背疼怎么缓解 肌肉劳损
因为一直以来不正确的睡姿、坐姿、站姿或者过度劳累等导致后背部肌肉劳损,恰好在汗蒸后体现出来,于是就有了汗蒸后后背疼痛的症状。
平时采用正确的睡姿、坐姿、站姿等工作生活,并且每天做半小时拉伸运动,不要过多劳累,经常健身,就能慢慢缓解肌肉劳损了。
腰肌劳损如何预防 保持正确姿势
正确的站姿、坐姿、卧姿对于腰部的健康至关重要。在平时,应做到抬头平视,站立时要收腹、挺胸,使脊柱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
改善站姿和坐姿也能瘦臀
一、站姿
常见不良站姿:
1、不要弯腰驼背,下巴突出,有些人睡过高枕头导致脊椎往前,看起来就像鸵鸟。
2、很多女生想要营造翘臀感,所以屁股特别用力,这样可是会造成尾椎的压力。
3、照镜子观察自己肩膀放松是否平行,不要耸肩。
真确站姿:
侧面看起来是一直线,没有太多凹凸。抬头挺胸是第一步。
二、坐姿
错误的坐姿:最容易生成错误的腿型和小腹,爱穿短裙的女孩们绝对要注意!
1、翘脚很容易影响到骨盆,女生骨盆歪了会引起身体很多症状。2、长期内八字会造成O型腿,腿型自然不雅观。3、坐在椅子上很容易两手放松驼背,要注意!
真确坐姿:
1、两腿平行自然放下,脚掌自然成45度。
2、坐椅子尽量不要坐到底,很容易靠着椅背驼背。
不难发现很多身材匀称的美女们,姿态其实都很好,不管是站姿、坐姿还是走路,都落落大方,除了身型上的影响外,好的站姿和坐姿也是培养自信的好方法。错误坐姿和站姿现在就改正过来吧,将会变得小腹变平坦,臀部变翘翘哦!
高血压怎样通过中医治疗
降压枕疗法
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其性大寒,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雅疼等功能,及袪瘟解热之良药”。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大寒,用石膏枕头,以寒克热,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长期坚持使用,能将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
石膏降压枕气功疗法
一般取内养静功法,可以取坐姿或站姿。坐姿是坐于椅子上,双腿分开自然踏地,两手放于大腿上,手心向下,全身放松,心情怡静,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口唇轻闭,双目微合,调整鼻息。站姿是身体自然站立,双脚分与肩平,两膝微屈,两手抱球放于身前,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调整呼吸。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
腰椎间盘突出怎样预防 纠正不良姿势
注意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和习惯,保持正确的站姿、坐姿、劳动的姿势以及睡姿,避免久坐、长时间的弯腰动作及腰部的过度及过于剧烈的动作,防止腰部受累。
高血压的中医保健疗法
1、足浴疗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水的温度一般保持在40度左右,太高太低都不好;水量以能没过脚踝部为好,双脚放热水中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手按摩脚心。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泡脚治疗高血压,可有效地防止药物的毒副反应,且效果较好,由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要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激素刺激一般采用外用中药法效果比较好。
2、气功疗法
一般取内养静功法,可以取坐姿或站姿。坐姿是坐于椅子上,双腿分开自然踏地,两手放于大腿上,手心向下,全身放松,心情怡静,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口唇轻闭,双目微合,调整鼻息;站姿是身体自然站立,双脚分与肩平,两膝微屈,两手抱球放于身前,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调整呼吸。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