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三伏天艾灸必须连续不能中断吗 三伏天艾灸哪个位置

三伏天艾灸必须连续不能中断吗 三伏天艾灸哪个位置

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体质及疾病症状都不同,需要根据病症来确定艾灸的位置。一般来说正常人艾灸的部位主要起到的是温中益气的效果,而如果是需要治疗疾病的人群建议先咨询相关医生后再确定艾灸的位置。

正常人群一般建议艾灸关元、足三里。足三里作为后天之本、气生之源,代表着脾胃的健康,艾灸此穴位可以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适合气血两虚、消化不好的患者。

而关元为任脉的穴位,艾灸此穴位具有补肾益损、理气和血、温经通络的作用,不论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艾灸能治咳嗽吗 外感咳嗽艾灸

主要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咙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的方法,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根据所选穴位进行无瘢痕灸,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待灸穴位皮肤表面,置麦粒大的艾炷于穴位上,每穴3-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解表散寒止咳。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喉燥咽痛,常伴随恶风身热,头痛,鼻流黄体,口渴等表热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列缺穴,合谷穴,肺俞穴,大椎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主要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感,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取定喘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润燥,宣肺止咳。


艾灸一次多久合适 艾灸什么时间段做最好减肥

艾灸是具有一定促进减肥的作用的,通常艾灸关元、归来、足三里、太冲、肾俞、命门、肝俞等部位,可以起到减肥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使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灸20次;也可以用温灸器灸,把温灸盒置于腹部和背部穴位上施灸30分钟,背部和腹部穴位交替使用,每日灸1次,连续灸20次;其次也可以隔姜灸,取枣核大的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灸1次,连续灸20次,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减肥效果。


中医艾灸技术的操作规程

一、辨证施灸

艾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恢复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的失调而达到治病目的;在使用艾灸疗法寸,必须严格按照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治疗的基本规律选取不同的部位、经络、穴位、时间及补泻方法以辨证施灸。

二、选择体位

病人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和进行灸疗操作有一定的影响。部分重证和体力衰弱的病人,体位的选择更为重要,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者要采用卧位。不舒服的体位在操作期间往往可因移动肢体而引起意外。总之,选择体位以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肢体舒适并能持久为原则。

三、点穴

施灸时必须取准穴位,述需嘱附病人不可移动体位,以保持穴位的准确。此外,还需使施灸的部位平直,一方面以便艾炷能平放,防止施灸时艾炷滚下,透烫伤皮肤;另一方面,艾条灸及温针灸寸能使火力集中,热力深透肌肤。

四、置住与点火

点穴后,不同的艾灸疔法有不同的置炷要求,如艾炷灸,可先涂些大蒜液、凡土林,然后将艾炷粘贴其上;温针灸则在针刺入穴位后,将艾绒掉在针柄上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1~2cm的艾条施灸,置炷完毕,可用线香点燃艾绒,艾炷灸从尖端开始,烧近皮肤时,若病人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周围用手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续灸,一般可灸7~9壮。断灸从底部开始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

落枕能艾灸吗 落枕艾灸操作方法

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施灸者手持艾条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至微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分钟。

艾炷隔姜灸:选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5里面的姜片,大小根据穴区部位和选择的艾炷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把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集中思想,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烧伤皮肉,并且要坚持治疗。


助你彻底摆脱痛经的8种中医针灸

艾条灸: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附子饼灸: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姜灸: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隔姜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药灸:取红花、蒲黄、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药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经来出现疼痛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液灸:取复方丹参液,或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等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酊灸:取云南白药酊,或麝香风湿油,或正红花油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艾灸对胆结石的作用 艾灸治疗胆结石施灸方法

1.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施灸者右手持艾条垂直悬起于穴位上,约离皮肤一寸,直接照射,以患者觉得温热舒服,以致微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2.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再将艾炷放置在选定的穴位上,用中,小艾炷施灸,每穴3-5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如何针灸能彻底告别痛经

艾条灸:

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姜灸:

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

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隔姜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药灸:

取红花、蒲黄、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药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经来出现疼痛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酊灸:

取云南白药酊,或麝香风湿油,或正红花油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

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液灸:

取复方丹参液,或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等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

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艾灸治咳嗽灸哪些地方

风寒袭肺
主要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咙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的方法,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根据所选穴位进行无瘢痕灸,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待灸穴位皮肤表面,置麦粒大的艾炷于穴位上,每穴3-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解表散寒止咳。

风热犯肺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喉燥咽痛,常伴随恶风身热,头痛,鼻流黄体,口渴等表热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列缺穴,合谷穴,肺俞穴,大椎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风燥伤肺

主要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感,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取定喘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润燥,宣肺止咳。

咳嗽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内伤咳嗽艾灸

主要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其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大椎,风门穴,取仰卧位,取膻中,天突,丰隆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10-2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祛痰除湿,止咳。

主要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粘稠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肋胀满,或咳引胸疼,面赤,伴随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等症。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太渊,三阴交,俯卧取肺俞穴,丰隆穴,阴陵泉穴。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主要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肋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尺泽,三阴交,行间,俯卧位取肺俞穴。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理气化痰,肃肺止咳。

主要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舌上少津,脉细数。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太渊,三阴交,孔最,俯卧位取肺俞,膏肓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滋阴润肺,敛肺止咳。


艾灸的基本方法

艾灸的基本用具

艾炷:由艾绒制成,呈圆锥状。在艾灸疗法中,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相应大小的艾炷。通常来说,较大的艾柱用来灸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如背部、腹部。较小的艾炷用来灸四肢或头面部。另外儿童宜用较小的艾炷。

使用艾炷灸时,将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

艾条:由艾绒卷材的棒状灸具。判断艾条的好坏主要依据艾绒的纯度。一般艾条的包装上会表明艾绒的等级,如艾绒等级为1:6,表明制成1千克艾绒,所需艾叶为6千克。等级越高,纯度越高,品质也越好。

使用艾条灸时,点燃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

艾灸的辅助器具及使用步骤

艾灸盒: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

艾灸盒的使用步骤:

①点燃艾条,让艾条充分燃烧。

②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上的卡子里。插入长度要小于艾灸盒的高度,又要和盒子保持一定距离。

③将艾灸盒盖按照正确的方向改好,艾条要靠近艾灸盒底部且不触及铁丝网。

④用艾灸盒上的绑带绑在需要施灸的身体部位。在艾灸过程中可通过艾灸盒上的孔眼随时观察艾条的燃烧状态,及时舔掉艾灰,并调整艾条的位置。

艾灸罐:艾灸罐可以在全身不同的部位使用,使用起来很方便。

艾灸罐的使用步骤:

①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②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

③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就可以手持艾灸罐施灸。

④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治疗痛经中医针灸有8法

隔盐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姜灸

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隔姜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艾条灸

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药灸

取红花、蒲黄、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药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经来出现疼痛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液灸

取复方丹参液,或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等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酊灸

取云南白药酊,或麝香风湿油,或正红花油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手脚冰凉艾灸哪里

命门穴

命门穴位置:取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肚脐相平的区域。

艾灸方法:用艾条灸10到15分钟,艾罐灸20到30分钟,温灸至皮肤稍见红润为度。每天灸一次,每月20次。

好处:命门穴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宿之处,具有强肾固本之功效,经常艾灸命门穴,可以温肾壮阳,治疗手脚冰凉,夜尿多等症。

阳池穴

阳池穴位置:该穴位于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艾灸方法:将艾条一端点燃,使其距离皮肤2到3厘米,以周围皮肤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0到15分钟,每月连续灸10次。

好处:阳池穴是人体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艾灸,可以增强身体元气,使元气的运行更加顺畅,输送更为有力,可以有效达到四肢末端,从而对手脚起到很好的温煦作用。

涌泉穴

涌泉穴位置:该穴位属于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

艾灸方法:将艾条点燃后,靠近涌泉穴,施予温和灸,以使穴位局部感到潮热舒适为宜,每次灸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灸一次,每月灸10次。也可以在每晚睡觉前,先用热水泡脚,再点两个艾条艾灸涌泉穴15分钟。

好处:涌泉穴是人体重要的肾经穴位。而肾阳虚人群容易出现手脚发凉的现象,艾灸涌泉穴对于改善怕冷症有帮助。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将腿屈伸,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即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三寸,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宽度即为三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一横指处,就是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将艾条点燃,放置于穴位上,距离大约两厘米,使温热感穿透肌肤,注意艾灸时让艾条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让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每周艾灸一到两次,每次灸15到20分钟。

好处:足三里穴是强身健体的万能血,而艾条属阳,用艾条熏这个穴位,可以去除脾胃寒湿,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的作用,对于改善手脚冰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大椎穴

大椎穴位置:人低头时,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即为大椎穴。

艾灸方法:用点燃的艾条,正对大椎穴上翻,以患者能忍耐的热度危险,温和间隔灸;如果是身形肥胖的人群,可以用双眼艾灸盒艾灸,身材偏瘦的人则用单眼艾灸盒,每次艾灸10到20分钟。

好处:艾灸大椎穴也是治疗手脚冰凉的首选,大椎穴属于督脉,具有贯通督脉上下,通督行气的作用,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颈椎病,艾灸大椎穴也是很好的治疗方式。

神厥穴

神厥穴位置:该穴位于脐窝正中。即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艾灸方法:使用方四眼艾灸盒,开始用两根艾条熏,然后逐渐增加艾条根数,循序渐进施灸,每次艾灸施灸在20到30分钟,在穴位附近上下移动艾灸,热度以自己适应为适宜。

好处:艾灸神厥穴有温暖全身的功效,阳虚体质的人群艾灸该穴位可以很快打通任脉,改善手脚冰凉的现象。

晚上几点后不能艾灸 技巧二

进行艾灸的时候,艾条上提时,速度要快,避免热感中断;要是艾灸的时候感觉太热,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动艾条,以连续地温热刺激穴位。


相关推荐

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怎么办 第七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

艾灸技术的分类

一、艾条灸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分无药艾条(清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无药艾条用薄棉纸(长28cm、宽6cm)像卷烟卷一样将艾绒卷成直径1.5cm、长20cm的艾卷。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宜燃烧,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质量约 10g,可燃烧约1小时。有药艾条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

艾灸对闭经有作用吗 艾灸治疗闭经方法

艾条温和灸:艾灸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每次选4到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艾炷无瘢痕直接灸:将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油以粘附艾炷,用中小艾炷,放小艾炷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即扫除艾炷,更换新的续灸,连灸3-7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艾炷隔附子饼灸:在施灸穴位上放厚4毫米的附子饼片,中穿数孔,放艾炷灸,使皮肤有温热

艾灸排毒如何操作

将新鲜的生姜切成厚约0.3里面的生姜片,用针在生姜片上扎数个小孔,放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有灼痛感,可以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到10壮。隔蒜灸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0.3厘米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用大,或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需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辨证加灸

1、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左右脚各有一穴。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涌泉穴。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作用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2、气海穴的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施灸方法:用艾条艾灸气海穴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作用功效:温阳

艾灸治疗湿疹效果好吗 艾灸治疗湿疹的正确方法

艾条雀啄灸:艾条火头像麻雀啄食一样,在穴位皮肤上下移动,使局部产生温热感觉,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艾炷无瘢痕直接灸:选择合适的体位,在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以粘附艾炷,用中小艾炷,放小艾炷点燃,皮肤感到灼痛即扫除艾炷,更换新的续灸,连灸3-7壮,穴下皮肤充满红晕为度。每日施灸一次,或在瘙痒发作时施灸,每穴每次灸10分钟左右,施灸时以患者无疼痛且有温热感为度。

呕吐艾灸哪里可以缓解

呕吐应该辩证分型来取穴进行艾灸,具体分型如下: 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

多囊卵巢综合症可以艾灸吗 多囊卵巢综合症如何艾灸

大椎、命门、肾俞、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复溜穴。由于多囊卵巢的艾灸需要长期坚持,考虑到方便性,一遍不建议进行温和灸,推荐使用艾灸盒。腰腹部、大椎穴主要用六针艾灸盒,大火力,大面积覆盖。其他部位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艾灸罐即可。一般建议每个穴位艾灸15-30分钟左右。每个穴位开始艾灸的时候要连续灸2-3个疗程,如果症状改善了,可以隔日艾灸或隔三岔五艾灸

三伏天艾灸哪个部位

因人而异。三伏天进行艾灸是没有一个特定的位置的,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进行艾灸前,医师会判断一下,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艾灸,比较常见的艾灸部位如下:1、有妇科类疾病人群可以艾灸: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等穴位;2、面黄色斑人群可以艾灸: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等穴位;3、骨关节不适可以艾灸:阿是穴、大椎穴、命门、肾俞等穴位;4、有暑湿症人群可以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原发性痛经怎么治 艾灸治疗

关元穴艾条温和灸,或用温灸盒实针,10-15分钟位置: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三阴交艾条温和灸,艾灸10分钟左右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功效: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血海艾条温和灸,艾灸10分钟左右位置: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功效:化血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