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婴儿肠套叠

婴儿肠套叠

婴幼儿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

宝宝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1、饮食改变

在宝宝4到6个月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因为这个时候妈妈会给宝宝添加辅食增加乳量。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病毒感染

由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侵染,可能造成肠套叠。

3、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有肠套叠的发病史那么宝宝有可能遗传到这个疾病。

4、肠管疾病

先天性肠重复畸形、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等一些肠管疾病都会引发肠套叠。

婴儿肠套叠的治疗

用空气灌肠法。发病1~2天之内,一般状况较好的患儿,用空气灌肠既是诊断,又是治疗。早期病例可将套入的肠管推回,复位后患儿安静入睡,症状消失,排出大量粪便及气体,这时给患儿口服肠内不吸收的活性炭1克,炭末一般6~12小时由粪便排出即可证实肠道彻底贯通了。

晚期就诊患儿,如发病超过1~2天,患儿可有高热、脱水、精神萎靡,腹胀、休克等症状,或虽早期病例,但空气复位失败,则用手术治疗。

从年龄看腹痛小儿腹痛

不同年龄的小儿的腹痛,其好发疾病亦各异。对于3岁以下尤其小婴儿而言,其语言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所以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仅用哭吵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了,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好向医生介绍便于诊断。这一阶段多见肠套叠、小婴儿肠绞痛、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

肠套叠

对于婴幼儿尤其2岁以下的阵发性的哭吵,不容易安慰,哭吵持续约10-15分钟,间隔15分钟至一两个小时,可伴呕吐以及排暗红色或者果酱色大便,一定要当心,可能是肠套叠。婴儿肠绞痛

多见于生后早期,多在4个月后缓解,原因不清楚。

嵌顿疝

在婴幼儿中也能见到,一般这样的小儿有疝气的病史,一定要告诉医生,家长还当注意疝皮肤的颜色改变。

婴儿肠胀气

表现为婴儿突然大声啼哭,腹部膨胀,两拳紧捏,两腿间及腹部蜷曲。多见于一岁内的小婴儿,因过食奶类、糖类或腹内吞人了大量气体产生腹胀而导致腹痛。

特别提醒

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护理上,尽量少让婴儿空吸奶嘴,不要在配方奶粉中加糖,对莫名的婴儿哭吵应当去医院。此外小儿夜啼,一到夜晚就不睡觉而哭吵,反复发作,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内脏神经发育未成熟有关的

3岁以下儿童腹痛的特点

不同年龄的小儿的腹痛,其好发疾病亦各异。对于3岁以下尤其小婴儿而言,其语言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所以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仅用哭吵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了,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好向医生介绍便于诊断。这一阶段多见肠套叠、小婴儿肠绞痛、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

肠套叠

对于婴幼儿尤其2岁以下的阵发性的哭吵,不容易安慰,哭吵持续约10——15分钟,间隔15分钟至一两个小时,可伴呕吐以及排暗红色或者果酱色大便,一定要当心,可能是肠套叠。婴儿肠绞痛

多见于生后早期,多在4个月后缓解,原因不清楚。

嵌顿疝

在婴幼儿中也能见到,一般这样的小儿有疝气的病史,一定要告诉医生,家长还当注意疝皮肤的颜色改变。

婴儿肠胀气

表现为婴儿突然大声啼哭,腹部膨胀,两拳紧捏,两腿间及腹部蜷曲。多见于一岁内的小婴儿,因过食奶类、糖类或腹内吞人了大量气体产生腹胀而导致腹痛。

小儿肠套叠如何进行防治

肠套叠典型表现有腹痛、呕吐、黏液血便、腹部肿块。腹痛多为阵发性疼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四肢躁动,全身冷汗约持续数分钟,可突然安静,如此交替发作,反复不止。腹痛发作时常伴有呕吐,次数频繁。病初起大便可能正常或稍稀,继而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果酱样。当小儿哭闹时,腹部常可摸到腊肠样、硬而光滑能活动的肿块。小儿肠套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极易使肠管套叠部分的肠系膜血液循环受阻,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甚至引起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小儿之所以容易发生肠套叠,与小儿胃肠道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有关,成人肠管的长度是身长的4.5倍,婴儿为6倍多,可见小儿肠管相对较长。同时,小儿小肠肠系膜长,易活动,婴幼儿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肠蠕动不规则。临床观察表明,如突然改变食谱,添加辅助食品不当,或环境和气候的改变,驱虫药物使用不当等,都可诱发肠蠕动功能紊乱和肠管环状肌持续痉挛而发生肠套叠。

小儿急性肠套叠怎样治疗?

出现症状后的47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阻,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目前,不少医院在治疗小儿肠套叠时仍使用钡剂灌肠术。这一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传统方法可能给小儿造成意外的伤害,如在整复(使发生套叠的肠管复位)中,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小儿肠穿孔,这会使钡剂漏溢入小儿腹腔内,从而对小儿造成严重的伤害,引起致命的腹膜炎。冬季气温变化大,宜及时给小儿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发热症状的出现;适当补充水分,注意科学喂养,这样就会减少肠套叠的发生。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伴有腹膜炎、病程超过47小时的肠套叠病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平时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

预防小儿肠套叠,应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适当安排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多让小儿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增加活动量,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和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宜过食肥腻之品,食品应新鲜、清洁。避免因腹泻而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原因是什么呢

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急性常见于4~10个月婴儿,慢性常见于成人 ,慢性与肿瘤等有关。 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5.遗传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预防婴幼儿肠套叠的几个小妙招

肠套叠在小儿外科较为常见,指的是某段肠管进入到了临近的肠腔内引起肠道梗阻的现象。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多发生在添加辅食或断奶时,由肠功能紊乱导致的,治疗不及时引发严重并发症。以下小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婴幼儿肠套叠。

首先当婴儿到了添加辅食的阶段,应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的辅食之前要确定宝宝已对前期添加的辅食已完全适应,新的辅食一般需要的适应期为5-7天,避免同时添加多种新食物。

在为婴儿添加食物的量应当适当控制,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逐渐增多;还应当遵循从稀到稠的原则,应当以米汤开始,其后逐渐变为米糊、米粥,应从流质、半流质进而导致半固体流食,让婴儿肠道有充足的适应时间。

炎热的夏季或孩子身体感到不适时应避免为其添加新的辅食,这段时间孩子的食欲下降导致适应能力较差,此时加入新的辅食将会导致肠胃不适可能引起肠套叠,因此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添加辅食。

此外,预防宝宝肠套叠的有效方法是避免宝宝腹泻,父母应多留意天气变化适时为宝宝增减衣物,日常饮食应科学喂养避免过饥过饱,同时宝宝睡觉时要保护好宝宝小肚子。

当孩子出现因疼痛不停哭啼、呕吐、暗红色果酱样便以及腹部可触及明显包块时,说明孩子出现了肠套叠,需紧急送医治疗。

相关推荐

一岁左右的宝宝为何总哭闹

宝宝哭闹的原因1 身心理需求:我需要爸爸妈妈 当小儿出现肚子饿、尿布湿了、需要被照顾者抱起等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哭闹的情况。如果是因为以上的原因而哭泣,通常只要满足了孩子的需求,针对他的需求去安抚他,通常两三分钟后宝宝就不再哭泣(先天特殊气质的孩子则不然)。3个月内的宝宝最好安抚,等到宝宝大了,他的需求也愈来愈多,哭泣的情况就需要家长更费心地去观察。 宝宝哭闹的原因2 身体出了状况:我生病了 婴儿的哭闹都应该尽量去安抚,如果发现满足了所有的生理、心理需求,宝宝仍旧哭个不停,持续哭泣达15分钟以上,家长就应该

宝宝大便有血丝是肠套叠吗

在学习育儿知识的过程中,妈妈们都会接触到“肠套叠”。当宝宝突然出现大便中带血丝的状况时,妈妈们应该第一时间排除肠套叠的可能,特别是当宝宝在便血的同时伴有呕吐、阵发性哭闹时,请及时送院。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两岁以下幼儿,多发于天气变化较大的季节。 由于婴幼儿肠发育不完善,当饮食不合理或者因为受凉、炎症、腹泻原因,都会造成肠功能紊乱,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如果发现及时,则很容易治疗。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气腹情况,严重的危及生命。

宝宝肠子打结的急救方法

肠子为何会“打结”?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到邻近肠腔内而形成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中医称其为“癖气”,亦有称之为“盘肠内吊”的。 我国婴幼儿肠套叠发病率较高,男孩居多,约占2/3。该病多发生于1岁以内,尤其是4~10个月的肥胖婴儿。2岁以上者发病明显减少。肠套叠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较多,其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肠套叠的产生是肠管运动机能发生紊乱致肠蠕动不规则的结果。导致肠蠕动紊乱因素在婴幼儿生活中并非少见,如饮食习惯的改变、从单纯吃奶到附加半流质食物及断奶、肠炎腹泻

肠套叠还能排大便吗

肠套叠主要是肠梗阻的症状,腹痛呕吐停止大便,也有部分肠套叠表现为不完全梗阻,会有稀便。如果是肠套叠一般都有进食后呕吐。 这种情况一般不是肠套叠,考虑是急性肠炎 建议去小儿内科就诊,如果不放心可以做个小儿肠套叠彩超,排除肠套叠可以口服杜拉宝等止泻药物,配合口服妈咪爱或者丽珠肠乐等肠道活菌,肚脐贴小儿腹泻贴,如果大便次数多建议静脉补液。

肠套叠的症状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如下: 1.腹痛: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的症状,但是由于宝宝自己不会详尽讲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2. 呕吐:呕吐常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呕吐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3.果酱样大便:在发病初期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

肠套叠能治好吗 婴儿肠套叠要住院几天

肠套叠一般需要住院进行复位治疗,一般大部分情况采取气钡灌肠,少部分是手术治疗,如果采取气钡灌肠,气钡灌肠复位成功一般观察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如果没有呕吐、腹胀等情况,有肛管排气,进食后可以考虑出院,但如果是手术治疗,是病情比较严重者,需要住七到十天。

宝宝肠子打结的急救方法

导致肠蠕动紊乱因素在婴幼儿生活中并非少见,如饮食习惯的改变、从单纯吃奶到附加半流质食物及断奶、肠炎腹泻或患菌痢时,肠蠕动都会加剧。此外肠道寄生虫及其毒素亦可使肠运动发生反常。 有一天,我们医院住进了两位肠“打结”(医学上叫肠套叠)的患儿: 一位叫小明,刚一岁半,长得胖胖的。两天前突然一改往常不停地哭闹,还捂着肚子嚷“肚子痛”,吃进去的东西全吐出来了。父母急忙带着他来医院看病。做B超发现,他的一节小肠居然套进了大肠里面,医生诊断为“急性肠套叠”,并立即用空气灌肠复位的方法,把小明的肠子“打通”。第二天小明又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肠套叠多大宝宝会得

一般小儿肠套叠易发生在4-12个月大小的宝宝身上,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且无明显原因。而4-12个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日前,刚出生6个月的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随即,医生们利用空气整复法为其进行了治疗,加上腹外手法推拿,孩子病症很快消失,当即停止了哭闹。“宝宝腹痛时,不懂得诉述病情,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大意。 ”该院妇儿产科宋少俊主任介绍说,肠套叠作为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80%发生在2岁

婴幼儿肠套叠如何早期发现

婴幼儿肠套叠在临床上有四大表现:腹痛、呕吐、血样便、腹部肿物。有的病儿并不一定完全具备上述四种表现,所以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在肠套叠的早期,如果病儿营养状况良好,体温也正常,小儿也不会述说腹痛,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小儿的面容苍白比较明显,精神不振也比较突出。 对于婴幼儿肠套叠,关键是提高警惕,在夏秋季千万不可当成一般的痢疾,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痢疾在发病前都有高烧,以后出现脓血、粘液样大便,痢疾小儿多在12个月以上。肠套叠以6个月左右为多见,只要细心观察,完全可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