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拔罐用的煮药罐具优势是什么

拔罐用的煮药罐具优势是什么

把配制成的药物装人袋内,放人水中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0-15分钟。使用时按蒸汽罐法吸拔于患处。此法多用于风湿等症。药物处方:(1)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二钱(6克)。(2)川椒、桂枝、防风、当归、杜仲、牛膝、麻黄、桑寄生、川乌、红花各一两(30克)。(3)羌活、独活、紫苏、蕲艾、石菖蒲、香白芷、防风、当归、茜草各五钱(15克),莲须、大葱各二两(60克)。

拔罐时如何起罐才正确

拔罐后如何起罐

专家表示,起罐时别使劲往下拔,要一手握罐,一手压旁边的皮肤,让空气慢慢进去,罐自然就下来了,拔罐之后皮肤上的紫斑一般两周便能消失。

另外,拔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留罐时间要根据病情、部位决定。一般留罐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泡。若是起泡比较细小,则不用特别处理,一般会自行消退。起泡较大时最好到医院处理,先局部消毒,然后用消毒针具刺破,敷上消毒纱布。

其次,根据所拔部位面积大小选择适宜的罐,像宽阔而肌肉丰厚的背部、大腿处,可以使用中罐或大罐,而小腿、手臂和颈肩部则比较适合用小罐。

第三,吃得过饱、过度劳累、饥渴时,空腹时也不宜拔罐。

第四,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有大血管的部位,皮肤有过敏、水肿或者溃疡的部位,都不宜拔罐。

第五,孕妇腰骶部和腹部也禁用拔罐疗法,以防流产。

除了以上内容需要注意外,在家里拔火罐时要防止火灾和烧伤皮肤。另外,选择拔罐器时,一定要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无破损,以防止割伤皮肤。

拔罐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

(2)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3)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利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罐:抽出空气。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

二、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又称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人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郁血为止。

三、以综合运用分类

1.药罐: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病等症。常用药处方为:麻黄、蕲蛇、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2/3~1/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2.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有痠、胀、重、麻等得气感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痛。

3.针药罐:在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即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

4.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叩刺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火罐有哪些种类

临床上常用罐有三种:玻璃罐、竹罐、陶罐。

拔罐的方法

1.火罐:是用火在罐内燃烧,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绕一圈后,迅速退出,快速地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简便安全,不受体位限制,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

(2)投火法: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扣于施术部位。

(3)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4)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盅等,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其内,置于应拔部位,用火点燃,将制度迅速扣下。

2.水煮法:先将配制好的药物放在布袋内,扎紧袋口,放进清水煮成适当的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液内煮15分钟左右,用镊子取出竹罐,倒干罐内药液,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本法配合药物加强疏风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风湿痹痛和某些软组织病证。所使用的药物多为疏风活血通络的中草药。

起罐

拔罐时,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局部皮肤瘀血时,将罐取下。取罐时,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松脱,不可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若罐大而吸附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特殊用法

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火罐还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①走罐:亦称推罐。即先在施术部位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润滑油,再用上述方法将罐拔住,然后医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以及病变部位,往返推动,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此法适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②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或充血为度。

③刺络拔罐: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

适应范围:

拔罐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痹证(如腰腿痛、肩背痛),胃肠道疾患(如胃痛、腹痛),肺部疾患(如咳嗽、哮喘)。

刺络拔罐法适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某些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

注意事项

①患者体位要舒适,根据部位选用大小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较丰满,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火罐脱落。

②拔罐时火力要足,罐口靠近拔罐的部位,操作要迅速轻巧,做到稳、准、快,才能将火罐拔紧,否则影响疗效。

③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④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⑤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后,覆盖敷料,以防感染。

角制罐

用牛角或羊角加工制成。用锯在角顶尖端实心处锯去尖顶,实心部分仍需留1-2cm,不可锯透,作为罐底。口端用锯锯齐平,打磨光滑。长约10cm,罐口直径分为6cm、5cm、4cm三种。其优点是经久耐用。

竹制罐

用直径3-5cm的坚实成熟的竹,按节截断,一端留节年底,一端去节作口,罐口打磨光滑,周围削去老皮,做成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形如腰鼓的竹罐。长约10cm,罐口直径分为 5cm、4cm、3cm三种。其优点是轻便、廉价。不易破碎;缺点是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强,不易观察皮肤的变化。

陶制罐

由陶土烧制而成,形如石臼,罐口平滑,鼓肚,口底稍细,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优点是吸力强;缺点是易破碎,不易观察皮肤的变化。

玻璃罐

玻璃拔罐是目前家庭最常用的拔罐,各大医药商店的器械柜均有出售。它是由玻璃加工制成,一般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其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使用时可观察到拔罐部位皮肤充血。淤血程度,便于掌握情况;缺点是易摔碎损坏。

挤气罐

挤气拔罐常见的有组合式和组装式两种。组合式是由玻璃嗽叭筒的细头端套一橡皮球囊构成;组装式是装有开关的橡皮囊和橡皮管与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罐连接而成。其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方法简便,罐口光滑,便于观察。

抽气罐

抽气罐常用青、链霉素药瓶,将瓶底磨掉制成平滑的罐口,瓶口处的橡皮塞应保持完整,留作抽气用;医药商店的器械柜也有出售成品真空枪抽气罐,它是有机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制成,形如吊钟,上置活塞便于抽气。其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可随意调节罐内负压,控制吸力,便于观察等。它是家庭最适用的抽气拔罐。

拔火罐多久拔一次最好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角法就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而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曾经盛行拔罐疗法

常用工具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等。

1.竹罐

(1)材料与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3)缺点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故不宜用于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与制作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

(2)优点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3)缺点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3.抽气罐

(1)材料与制作抽气罐为一种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树脂材料制成,采用罐顶的活塞来控制抽排空气,

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于选定的部位。

(2)优点抽气罐不用火、电,排除了不安全隐患且不会烫伤皮肤;操作简便,可普遍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是目前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

拔火罐的方法步骤

1、竹罐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2、玻璃罐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

3、抽气罐排除了不安全隐患且不会烫伤皮肤;操作简便,可普遍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

拔罐疗法是怎么发展的

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称之为“角法”,是一种用挖空的兽角(动物犄角)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脓肿后以角来吸拔脓疮、吸除脓血的外治法。早在两千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古人用“兽角”做成罐具治疗疾病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牛角来治疗痈肿,鉴于当时此法盛行,若使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故书中特别强调要慎重选择适应症。

在唐代,拔罐工具有了突破性改进,人们掌握了竹筒的制作工艺,采用水煮吸拔的方法,最后发展成现今的水罐、药罐,大大丰富了拔罐疗法的内容。

到了宋金元时代,拔罐疗法的名称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而使用竹罐;拔罐方法也进一步由单纯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然而,此时的药罐法,药物种类及用量均较少,是药罐法的开端。

在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的较多的是将竹罐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较之宋代的药筒法,无论是药物种类及剂量,还是使用方法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清以前,文献记载的诸多拔罐疗法,虽在罐具、吸拔方法、药罐等方面有所改良和提高,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却不能脱离疗痈疮疡这类外科阳热实证。至清代,拔罐法有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其次,拔罐方法上有较大进步,拔罐部位上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再者,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已从单一的外科发展到内科多种病症的治疗。

拔罐操作的分类

拔罐方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法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用。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操作方法:

1)投火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操作时用软纸条稍折叠,或卷成纸卷(较罐的深度约长2cm),点燃后烧去3cm左右时,迅速投入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2)贴棉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但用于小型罐具时吸拔力较小。操作时用0.5~1cm的脱脂棉一块,四周拉薄后略蘸酒精,贴于罐内壁上中段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3)滴酒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操作时在罐内上中段滴乙醇数滴(也可用药酒),然后将罐横转1~3周,使乙醇均匀附于罐壁上(勿使乙醇黏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点燃后平持罐底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4)闪火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及罐法,尤其适用需要连续拔罐的情况,在临床中最为常用。操作时止血钳或镊子夹住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速抽出棉球或纸片,速将罐子罩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需要较大的吸拔力时,可将燃烧的乙醇棉球在罐内上中段的罐壁旋转涂擦,使乙醇沾在罐壁上燃烧,然后迅速将棉球抽出并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为提高效率,临床中常用细铁丝将纱布缠绕在7~8号的粗铁丝上,制成闪火器备用。操作时,将闪火器伸入乙醇瓶内蘸一下乙醇,然后轻轻挤压或甩出多余的乙醇,再点燃使用。每蘸—次乙醇,连续拔多次罐,不用时吹灭即可。注意必须在乙醇即将燃尽时及时吹灭火焰,若需要继续拔罐时再重新蘸乙醇点燃。闪火器上的纱布烧得不完整时及时更换,以保证火力充足,并防止纱布脱落而致烫伤。

5)架火法:本法适用于俯卧、仰卧的大面积部位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平坦部位,施术部位不平时,可在施术部位涂些凡士林,以利于黏着架火物品。然后用不易燃、不传热、直径2~3cm的物品,若用墨水瓶盖、药瓶盖等胶木或橘皮等物品,置于应拔部位的中心,再放一乙醇棉球于其上,点燃后立即将罐扣上。它的特点是不受燃烧时间的限制,吸拔力强,但适用部位限制。

(2)水罐法

是指用沸水煮罐以形成罐内负压的排气方法。先将竹罐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不宜超过5分钟),再用筷子或镊子将罐夹住(罐口朝下),将水液甩干净,迅速地用折叠的消毒湿毛由捂一下罐口,吸去水液,立即将竹罐扣在应拔部位,扣罐后,手持竹罐按于皮肤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3)抽气罐法

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调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空气唧筒排气法:将用青、链霉素空瓶1个(瓶口加盖挖皮塞,将瓶底切去,边缘磨平),紧贴皮肤扣于被拔部位,然后将10~20ml注射器针头穿过橡皮塞刺入瓶内,把瓶内空气抽出,使产生负压,即可将瓶吸住。

2)橡皮球排气罐排气法:用橡皮排气球连接罐具而成。操作者用一手将罐具底部紧按在应拔部位,另一手不断挤压排气球,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橡皮球尾部若安装有开关旋钮时,排气前要打开旋钮,达到负压时再关闭旋钮。组合式罐具在排气时可以用一只手进行操作,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并关闭气门,然后取下橡皮排气球。

3)电动吸引器排气法:首先通过接通电动

吸引器的电源,启动机器,把负压控制旋钮顺时针方向调到最大负压值,用手掌将吸管口堵住,观察真空表,证实机器性能良好时,再将负压调节到所需数值即可应用。一般拔罐约需40~53.31kPa,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负压值。使用时,将吸引管连接在罐具顶端的接口处进行排气,待罐内形成适宜负压时拔下吸引管即可。根据负压大小,具体部位和病情需要决定防置时间。

二、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也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法

闪罐法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用腕力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的拔罐方法。若罐子已热,可换罐拔之。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强,适用于肌肉萎弱、局部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此法不仅可避免非治疗所需要的瘀斑,还增强了对某些病症的疗效,扩大了拔罐法的适应范畴。

(4)留罐法

留罐法指将罐吸拔住后,在应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又称坐罐法。留罐时按皮肤表面的反应情况,又可以分为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上罐后留置时,达到皮肤潮红,即起罐,为充血性罐。达到皮下出血,皮肤有紫点或紫斑时,为瘀血性罐。对于某些不能用其他罐法的部位,可选用留罐法。如治疗肩周炎,后背可以摇罐,前胸则采用留罐。一般留置5~10分钟,吸力强的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此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在背部拔多个罐时,宜遵照从上(头部方向)往下用留罐法的顺序,先拔上面,后拔下面,同时罐具型号也应当上面小,下面大。

(5)走罐法

走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又称拉罐法、推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旋罐法、滑罐法等。走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分上涂一层润滑剂作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用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右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旋转移动;移动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提起,以另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平行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需加大刺激量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即用力将罐取下重拔,反复操作多次,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将罐起下。用水、香皂液、酒类等容易挥发的润滑剂时(用香皂液作润滑剂拔走罐时,又称滑罐法),应随时在前进方向涂擦润滑剂,以免因润滑剂不够引起皮肤损伤。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若吸附时间较长,皮肤隆起明显,则不易推移,强行推移则易撕破皮肤。过度肥胖、皮肤松弛者,应在火罐的上方压紧皮肤后推移。一般,走罐可先走督脉,两走夹脊,然后膀胱经,亦可以膀胱经为主。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因证实拔住后就较难移动,用力过大会造成患者疼痛甚至皮肤损伤。在推拉旋转几次之后,才能补充润滑剂或停歇。此外,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怏则易致疼痛。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

(6)摇罐法

摇罐法是指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同时也起到了按摩作用。摇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揺罐的作用。

三、 以综合运用分类

(1)针罐法

针刺拔罐应用非常普遍,掌握好针灸疗法,针刺前后配合拔罐,治疗的病症及疗效均会有所扩大。

1)留针罐法: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剌,待施毕补泻手法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不宜使用过长过细的针,留在体外的针身、针柄不宜过长。此法多用于风湿痹痛。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2)刺络拔罐法:是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肢针(梅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的一种方法。方法:先在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擦净皮肤即可。此法在临床治疗中较常用,而且适用证广,见效快,疗效好,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清热止痛、疏经通络等功能。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3)火针拔罐法: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其高温速刺选定的腧穴或病位,勿过深,快速出针,出针后立即拔罐5~10分钟,能够造成病变局部完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周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功。注意避开血管、神经及颜面等暴露部位。本法适用于寒湿性关节炎、良性结节肿块等,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的作用。

(2)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法: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以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在临床上可根椐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两用摄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病、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改变,一般多选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

2)贮药罐法: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1/3~2/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贮药罐法有利于药物更多地被皮肤吸收。用药不同,药效各异,局部作用更为明显,兼有拔罐、药物的双重作用。

拔罐的介绍

常用工具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等。

1.竹罐

(1)材料与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3)缺点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故不宜用于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与制作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

(2)优点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3)缺点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3.抽气罐

(1)材料与制作抽气罐为一种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树脂材料制成,采用罐顶的活塞来控制抽排空气,

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于选定的部位。

(2)优点抽气罐不用火、电,排除了不安全隐患且不会烫伤皮肤;操作简便,可普遍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是目前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

(3)缺点无火罐的温热刺激效应。

肩周炎拔罐位置示意图 肩周炎拔罐治疗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用小火罐或小硅胶罐,小抽气罐吸拔头部腧穴以及面积较小的腧穴,背部及肌肉丰厚处腧穴可选用中等大小的罐具。

阳陵泉,中平穴,阴陵泉,条口,承山等腧穴可以采用煮药罐法,选用合适型号的玻璃火罐,另煎桃红四物汤药液,每罐内放置3-5毫升药液,对上述穴位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

急痛症可采用刺络拔罐法,对肩髃,肩贞,阿是,手三里,大杼等腧穴进行点刺出血后,再用闪火法拔罐。具体操作为,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至微出血,或用梅花针重叩该区域,以全部渗出血珠为度,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隔1-2日操作一次。

拔罐用的金属罐有哪些优势

多以铜、铁、铝制成,状好竹罐。其优点是不易破碎,消毒便利。缺点是导热过快,成本价高,无法观察吸拔部位皮肤变化,故而现已很少应用。

拔火罐的技巧有哪些

拔火罐的技巧有哪些

一、选材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来拔罐,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二、拔火罐前的准备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被拔罐者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

三、拔火罐时的操作

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四、时间

一般拔15到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五、拔火罐的误区

一次不行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地拔,就不信这火罐拔得没效果。大有一种“世上无难症,只怕有心人”的决心,其实,这样做也是不行的。拔火罐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拔满全身,因为这样可以全面治疗,增进治疗效果。可是在一个地方反复的拔,那就得不偿失了。

拔火罐的工具选择

1、竹罐

(1)材料与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3)上述大家知道了原来竹子也可以用来制作火罐,竹罐的好处有很多,但是竹罐的缺点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故不宜用于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与制作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

(2)优点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3)缺点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拔罐有哪些注意事项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等。1.竹罐(1)材料与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2)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3)缺点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故不宜用于刺血拔罐。

2.玻璃罐(1)材料与制作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2)优点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3)缺点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3.抽气罐(1)材料与制作抽气罐为一种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树脂材料制成,采用罐顶的活塞来控制抽排空气,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于选定的部位。(2)优点抽气罐不用火、电,排除了不安全隐患且不会烫伤皮肤;操作简便,可普遍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是目前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3)缺点无火罐的温热刺激效应。

药罐疗法比拔罐更有效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痛、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常用药罐法有何疗效新特点?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药液煎煮后,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再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

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痛、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拔火罐的工具选择

1、竹罐

(1)材料与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3)上述大家知道了原来竹子也可以用来制作火罐,竹罐的好处有很多,但是竹罐的缺点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故不宜用于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与制作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

(2)优点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3)缺点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相关推荐

拔竹罐减肥的原理大揭秘

拔竹罐的原理 拔竹罐也叫竹罐刺血疗法,属于刺血疗法的一种,千百年来一直秘而不传的民间治病绝技。和以往的拔罐器具不同,中药竹罐采纯天然的竹子进行拔罐,效果更好。那么为何要采竹罐呢? 1、采的竹罐多为内径和拇指大小差不多的竹罐,俗称“拇指罐”。 药罐内水蒸气冷却成水产生的负压要比“闪火罐法”大的多,但由于药罐的口径较小,皮肤凸入罐内较少,所以基本上没有疼痛的感觉、不会留下难看的印记,而且拔罐部位基本上不受限制。 2、使竹罐刺血疗法治疗。 竹罐内的水蒸汽温度降低后凝结成水,就产生很强的负压,吸力更强,

拔罐的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程 1.术前准备 医师在拔罐之前应该严格认真的检查和讯网病患的身体情况,在确认患者并无适应证和禁忌证之后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拔罐治疗。 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患者保持仰卧的姿势平躺在病床上,这个姿势适于对前额、胸腹、头

拔罐操作的分类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法 利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它最常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常的有下列几种操作方法: 1)投火法:本法多于侧面横拔位。操作时软纸条稍折叠,或卷成纸卷(较罐的深度约长2cm),点燃后烧去3cm左右时,迅速投入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2)贴棉法:本法多于侧面横拔位,但于小型罐具时吸拔力较小。操作时0.5~1cm的脱脂棉一块,四周拉薄后略蘸酒精,贴于罐内壁上中

拔罐疗法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晋唐时期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

选对穴位拔罐更有效

拔罐疗法我国传统医学技术,应拔罐可以帮助人体调整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而且具有易于观察罐内皮肤变化,便于掌握拔罐时间等优势,而广泛应于家庭中。但想利拔罐疗法来调理和改善体质,首先需要选对穴位。 拔罐方法:单纯拔罐法。根据保健的侧重点,每次选3~4个穴位。抽气罐或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1嗽为l疗程,2个疗程间隔5天。 1、 呼吸系统保健:大椎、风门、肺俞、尺泽、孔最。 2、 生殖系统保健:肾俞、关元、气海、命门、八麛、、八、秩边。 3、 消化系

中药拔罐超前诊断

中药拔罐作为一种特殊的预测健康的方法,具有超前诊断的特点,因为气血运行的变化始于组织形态之前,只有气血失调到一定程度时,组织细胞才会发生形态改变,中药拔罐可以在气血失调的早期即能发现这些微小变化,故中药拔罐诊断有着区别其诊法的优势,也没有危险性,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中药拔罐的超前诊断作在预防医学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人体内只要出现了微小的变化,无论有无自觉症状,生化检查或物理检查否异常,都会在相关经络穴位和局部相应区域有气血运行障碍,以拔罐部位皮肤不同形态、颜色、疼痛、发痒等各种异常反应被迅速发现。更

孕妇背部可以拔罐

现代人大多久坐少动,容易造成背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拔罐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而且背部比较平整,肌肉丰厚,易于拔罐,尤其拔膀胱经,最普遍的一种养生手段。目前临床上的做法主要顺着膀胱经从颈部到背部进行走罐,然后会在特定穴位上留罐。 拔罐优势的疗效它可以疏通经络、疏风散寒,对于普通感冒或受寒造成的肩背腰部疼痛,辅助治疗效果最好。感冒可选择大椎穴、肺俞和风门穴;背疼多在疼痛部位进行拔罐。留罐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不应超过15分钟,通常以5分钟左右最为安全。 最后要提醒的:体质虚弱的

拔罐器与拔火罐方法如何选择

拔罐器有几种 竹罐 坚固的细毛竹,截成长约6—9厘米的竹管(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者重量较大,容易脱落,过短者由于管腔容积小,吸引力亦小不易吸着),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约为3厘米、4.5厘米、6厘米不等。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管壁的厚度约2~3分,砂纸磨光,口圈必须平正光滑。 竹罐的特点:轻巧、价廉、不易跌碎、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易爆裂漏气。 陶瓷罐 由陶土烧制面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外展,形同腰鼓。口径的大小不一,口径较小的较短,口径大的则较长。特点吸力

什么中医拔火罐疗法?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以罐为工具,利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拔火罐(8张)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一种古老的民间医术,儿童同样适。还称“拔罐子”。有火罐、气罐等。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古称“角法”。这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

拔罐火罐好还吸气的罐好 拔火罐好还拔气罐好

拔火罐还拔气罐都拔罐的方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具体好坏也无绝对说法,视使者的需求而定。 拔火罐指利燃烧时的热量,使罐内气体膨胀而排除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可选玻璃罐、竹罐、陶罐来拔罐。 拔气罐主要抽气罐,将其紧扣在皮肤上,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而产生负压,从而吸附在皮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