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锻炼应警惕的危险因素

老人锻炼应警惕的危险因素

一、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症状。和人一样,骨骼也有自己的自然生长周期。开始,骨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是为增龄性骨丢失。 在从婴儿期开始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合理营养、适度锻炼和避免不良嗜好等措施来获得最高的峰值骨量,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的最好方法。骨骼进入老化期后,上述三方面措施也是预防骨质疏松,尽可能减低骨丢失率的方法。

很多人以为补钙就能防止骨质疏松。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观点。缺钙只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种,盲目、一味地补钙极可能诱发其他症状。科学证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某些营养素的不足或过量密切相关。如蛋白质、钙、钾、微量元素(锌、铜、锰)、维生素(A、B、C、D)不足,以及蛋白质、磷、钠过量等,都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

二、谨慎运动强度

对老年人而言,为预防和延缓肌肉萎缩,参加适量的运动是很有必要的。足不出户地躺在家里颐养天年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多的老年朋友都意识到选择户外运动来保持活力,广交朋友,晚年生活才会更充实,更舒心,也更有滋味。

殊不知,运动中也有不少危险因素存在。比如出汗过多会引起机体脱水,造成心血管负担过重、体温调节__紊乱等问题。专家指出,老年人的体液平衡调节能力较低,在运动的前、中、后都应注意补充含有适宜浓度的钠等电解质的饮料。能量消耗大如长时间耐力运动,或血糖控制机能差时,还应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饮料。

此外,老年人参加较大强度运动时,对维生素B6、B12和叶酸的需求量会增加。而且这三种维生素对心血管疾病等有预防作用,保证足够的摄入量对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是很重要的。运动可以加速过氧化反应的速度,在无系统训练的人群、老年人和妇女中更易造成肌肉的损伤。抗氧化类营养素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对心血管疾病、肿瘤等也有预防作用。专家建议参加运动锻炼的老年人应每天额外补充维生素E。

三、适量补充维生素

足量的钙摄入可以抑制骨量丢失,运动锻炼结合补钙可以进一步改善骨代谢。运动可以影响铁和锌等微量元素的代谢,在营养素供给与成年人相当的情况下,老年人贫血的发病率增加。参加运动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铁的缺乏。因此铁和其他与造血有关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应该有充足的供给。而如果锌供给不足,可以促使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

总之,老年人由于胃壁细胞萎缩的生理变化,小肠吸收功能的下降,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所以适量、合理地在膳食之外补充某些维生素对老年人是至关重要的。

​老人最忌讳的10个动作

起居:起床、如厕是危险时段

1.用力排便

“我见过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泉说,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2.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3.起床太猛

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

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生活:吃得快、嗓门大都危险

4.狼吞虎咽

“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刘德泉说,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5.嗓门过大

“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刘德泉建议,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

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6.站着穿裤子

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

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运动:上楼、弯腰该留神

7.上楼梯过快

人上了年纪,不仅肌肉骨骼衰老,神经系统也退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院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表示,比如上一个20厘米的台阶,老人的脚很可能并没抬那么高,但负责指挥运动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滞后”,这时就很容易发生摔伤了。陆一帆建议,老人走楼梯,好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慢勿快,等一个脚掌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8.强行弯腰

美国梅奥诊所提醒,所有过度弯屈的动作都不适合老人。“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关节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变少,大幅度弯腰易造成牵拉伤和关节错位。”陆一帆说,如果弯腰过快过猛,会导致脑部血压剧烈变化,诱发脑出血。“在弯腰捡东西时,也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再捡。”

警惕人群: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关节炎患者。

9.提重过重

老人的肌肉和骨骼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所以,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比如提重物、搬家具,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用哑铃、拉力器等选择合适的强度。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扛重物或举过重的哑铃,容易导致骨折。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患者。

10.忽然回头

老人颈动脉血管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脖子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导致昏厥。转脖子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平衡,也非常容易跌倒。陆一帆提醒,老人运动颈部,可以将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摆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老人平时还忌讳猛回头,比如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回头。”白玉龙说。

警惕人群:脑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较差者。

老人冬季锻炼要避开危险

■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生活好了,老人的身体素质提高的很快,不少老人六七十岁仍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这当然是好事。可是操主任认为,老人一定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老人的身体好并不等于身体和年轻人一样能承受各种各样的考验。老人应该清楚自己已经进入老年了,不服老,事事逞强是行不通的,因为岁数带来的身体问题已经存在了,只是可能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在脑子里要有一根弦儿——“我的岁数已经大了”。另外,有的老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发展没有清楚的认识,总拿以前说事。这种对身体的认识需要每年一到两次的体检,用数据来说话。老人凭自己的感觉觉得自己身体好,其实经过体检一查就会发现,他们已经出现了高血压、心脏病的先兆,或是骨关节有了一些病变。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中没数,在锻炼时最容易出现问题。

■冬夏两季并不是最适合运动的季节

老人锻炼还要考虑季节性。现在的天气非常寒冷,在外面待的时间长一些,身体对于寒冷的环境会做出一些自然的反应,像血管就会收缩。而这种收缩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是非常不利的,极有可能出现危险。同样夏季天气炎热,血管应该扩张,相对较低的气压下,老人锻炼时可能造成憋闷、供氧量不够,对上面的两种常见急病也有不良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冬夏两季,老人出门锻炼时应该尽可能地选择舒缓一些的运动,防止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巨大冲击让自己不能适应而出现危险。

■合理运动需控制好几大要素

第一,运动时间不能太长。有的老人觉得运动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其实是一种误解。运动时间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随时调整。如爬山,虽然山里空气好,又很清静,适合放松心境,但是城里的老人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乘车,再加上爬到山上再下来,实际花费的时间非常多,活动时间很长,运动量其实很大,一些老人的身体可能吃不消,意外发生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第二,运动的节奏自己要学会控制。有的老人觉得太舒缓的运动(如散步)不够劲儿,其实运动节奏太快或加量加得太快都容易让身体不能适应,出现相反的效果。国外的研究显示,较快速的跑步和爬山对老人而言应该属于大量的运动,游泳属于中大量的运动,耗氧量都非常大,而人们通常认为的一周爬一两次山并不属于通常认为的经常运动的范畴,身体是很难适应的。所以冬季锻炼应该从运动量小、运动时间短的活动开始,不要上来就给自己加码,免得身体出现不良反应。

老人秋季养生法

一、节饮食养肺生津老年人由于五脏衰弱,肠胃薄弱,如果饮食生冷无节,饥饱无常,势必伤胃犯病。因此,秋季老年人应少吃多餐,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

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秋风萧瑟,自然界凄凉的景色容易导致老年人悲观伤感的消极情绪。因此,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精神保健,可适当选择琴棋书画、养花种草、玩物赏鸟等文化娱乐活动,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安度晚年。

三、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秋季温差变化较大,风寒邪气极易伤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较易患感冒、肺炎、肺心病,甚至发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有条件的可坚持用冷水洗脸、擦鼻,甚至冷水浴,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四、警惕秋季易发病 秋季的特殊气候特点,极易发生“秋燥咳嗽”、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发作、胃病、风湿病、哮喘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应结合自己体质情况重点防范,积极控制原发疾病,警惕秋季易发病的发生。

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秋天的气候转凉,是室外运动的好时机,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长寿养生秘诀 动与静=2:1

动则养形,静则养神,老人锻炼应该动静结合,每天分配的时间约为2:1。动指每周5天,每天30~60分钟运动,推荐走路锻炼。

老人运动最重要是把握度,锻炼时感觉不吃力,微微出汗即可。锻炼后,老人应变得精神更好、食欲增加。

静指静养。静坐能放松神经,缓解压力,可以每天早晚进行,每天约10~30分钟,静坐时可放空心思,或听听轻音乐。

此外,看书看报、聊天下棋有健脑作用,也属于静养的一种。需要提醒的是,不论看书,还是下棋,都要控制坐着不动的时间,最好半小时就起来走动一下。

老人这些动作做得太快小心要命

1、避免用力排便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危害: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发病,其主要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 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

△方法对策: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2、看报打牌不宜久坐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危害:久坐不动会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方法对策: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

3、起床不要太猛

△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危害: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

△方法对策: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

4、不要狼吞虎咽

△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危害:不少老人在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吃饭过快,一来不利于消化,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来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5、嗓门不能太高

△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危害:老人说话的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与他人发生争执,血压波动则会更大。

△方法对策:老人说话要平心静气,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

6、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 △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危害: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

△方法对策: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动作”,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

更年期是乳腺疾病的多发期

女性一般在50岁进入绝经期,绝经后乳房缺乏雌激素的刺激而逐渐萎缩,腺体逐渐退化被脂肪组织代替。由于以上的一系列变化,绝经期的女性乳房体积缩小。但也有些肥胖的女性,乳房体积反而增大,这是由于腺体被过多的脂肪组织所代替,而不是乳腺仍在发育。有些女性由于导管扩大形成囊肿,和残留的乳腺以及增生的纤维组织夹杂在一起,使乳房出现不规则的结节。

乳腺癌是与雌、孕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的一种肿瘤,处于更年期前后的妇女比其他年龄组更易发生,而这期间一些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也会为年老后发生乳腺癌埋下隐患。

1、避免坏情绪。围绝经期妇女由于体内激素的不稳定状态使她们常常脾气急躁、易怒、情绪紧张、抑郁焦虑,免疫力因此大大降低,当人出现抑郁、沮丧情绪时,会促使体内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过剩,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免疫功能下降。如果不良情绪持续半年以上,其患乳腺癌的几率则大大提高。

2、慎用保健品。女性要警惕生活中的隐形雌激素,长期使用这些外源性雌激素会大大增加乳腺癌的发生率。比如一些声称能去皱返老还童的化妆品、滋阴保养卵巢的保健品以及一些有丰胸效果的美容美体产品等。研究表明,滥用雌激素现已成为更年期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3、警惕肥胖。更年期妇女容易出现体内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肥胖。脂肪是雌激素的前体,过量脂肪刺激合成过多的雌激素和催乳素,作用于乳房组织,就易导致乳腺癌。此阶段一定要避免高脂饮食,积极锻炼,如短时间内体重增加过多要警惕乳腺癌。

更年期女性应该对乳房的细微变化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于突然出现的异常感觉,如体积、形态变化,乳头出水等情况都应特别警惕。

老年人如何预防脑出血

早期预防并及时治疗高血压。老年人一旦被确诊患有高血压,就应维持服药治疗,并定期复查。

维持乐观情绪,避免大喜或盛怒。做到心情温和,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人的情绪安然,就不会引起血压升高,从而也就减少了脑出血的发病几率。

在饮食上,老年人应做到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搭配适量的瘦肉、鱼、蛋等。冠心病、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患者应戒烟酒。

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超负荷的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用力排便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老年人预防便秘,可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韭菜、水果等。也可做适当的运动及凌晨起床前腹部的自我按摩。

蹲便时,人的下肢血管会产生严重的屈曲,加上屏气排便,腹内的压力增高,可使血压升高,从而增加脑出血的危险。

多数老年人都患有脑动脉硬化,加上血管壁较脆弱,若不警惕跌倒极易造成颅内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因此,老年人在日常运动和磨炼时要特别警惕,避免跌倒。

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左上肢和左下肢,尤其是多用左手,不仅可以减轻大脑左半球的累赘,还能磨炼大脑的右半球,加强右半球的和谐功效。医学钻研表明,脑出血最易产生在血管对比脆弱的右脑半球。所以预防脑出血,最好的法子是经常在早晚用左手转动两个健身球。

体内缺水时,会使血液变稠,血流变慢,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的产生几率。因此,老年人要养成平时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晚睡前、晨起时,饮一两杯温开水,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老年人在季节交替时要注意保暖,使身材适应天气的变更。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态,进行一些合适的体育锻炼。如溜达、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小心心血管病发病的魔鬼时间

专家们指出,要是能在高峰到来之前用药,无疑能减少猝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此,专家们提出了一种生物节律健康法,认为早起早睡,生活规律,能有效地降低这种危险因素。与此同时,还可配合药物治疗。通常服用的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在服后24小时左右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因此,一天一次的药物应在早晨6点服用,一天两次的应在早晨6点和下午3点服用,一天三次的应在早晨6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服用。这样就有可能抑制双高峰的出现,减少猝发心脏病和脑中风的危险。

根据冠心病发作的这种双高峰规律,冠心病患者的锻炼也需“拨误反正”,应将传统的晨练改为晚9时锻炼。有些人的心脏病突发就是因晨练不当所致。晚9时锻炼一方面避开了发病的高峰期,另一方面还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发病隐患。

冠心病患者的锻炼应适度,早起后可散散步,做做操,晚锻炼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项目进行,时间约40分钟左右,但必须遵循在锻炼中和锻炼后无明显不适感的原则。病情较重的患者,锻炼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锻炼时倒走并不科学

老年人腿脚本来就不灵便,脚底下稍微绊一跤或一打滑,就容易仰面摔过去。程东源告诉记者,这种摔法是最危险的,“人在摔倒时,会有自我保护意识。如果向前摔,手还可以帮助缓冲,将危险降低。但仰着摔的话,根本不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这就造成两种结果——如果是屁股先着地,有可能出现腰椎、尾骨损伤;如果是头部先着地,很可能导致颅内血肿。

“有的老人这样摔了一跤之后,当时还没什么事,可没过两天就去世了。”专家认为,不管何种情况,一旦仰面摔了跤,必须马上去正规医院就医。“这也许还有挽救的机会。”

“倒着走能治腰肌劳损”、“倒走200步胜过正走1000步”……在各大网站上,“倒着走”的作用被渲染得神乎其神。也因此,公园里、操场中、马路上总能见到倒着走的人。一位67岁的天津老人甚至扬言,要用10天时间从天津倒着走到北京。

而以下事件却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2007年1月,成都一62岁老人因练习倒着走,竟摔死在自家楼下;2006年3月,北京一位60多岁的大妈独自倒走时,不慎从1.5米高的水泥台上摔下来……

那么,最适合老人的健身方法是什么呢?

专家认为,对老年人来说,快步走比较安全,而爬山等运动项目由于易损伤膝关节,就不太适合。赵冬指出,其实老人锻炼应该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没必要太刻意。

如何降低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降低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关键因素,如脂肪性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降低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饮食可归纳为五类:

一是每天食物的总热量中脂肪所占的比率应低于20%。

二是每天要摄入豆制品食物约20-40克。

三是每天摄入足够硒元素(200微克)。

四是每天摄入维生素E(400-800国际单位)。

五是每天多饮绿茶。(其中三、四两项可用常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代替)。

另外,良性的前列腺增生、过度肥胖、缺少锻炼、吸烟、放射线或性传染的病毒也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中老年男性需提高警惕,如接受输精管切除术的患者患前列腺癌的机率会增加一倍。中老年男性定期检查前列腺也可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每年去医院接受检查,并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适量运动。这样可有效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什么细节不利于老人健康

起居:起床、如厕是危险时段

用力排便要避免。“我见过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泉说,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看报打牌不宜久坐。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起床太猛伤血管。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生活:吃得快、嗓门大都危险

狼吞虎咽伤心伤胃。“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刘德泉说,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血压跟着嗓门一块升。“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刘德泉建议,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相关推荐

衰老的表现 变化八:一动就喘

稍微做点家务、出门走几步路就喘不上气,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可能是心肺功能老化的表现。周迎春教授说,心肺功能一般从50岁左右开始衰退,肥胖、高脂血症等人群是心脏病的高危人群,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表现时更要警惕。 缓解方法:周迎春建议,运动能强健心脏,但心肺功能不好的中老年人不宜从事剧烈运动,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舒缓的有氧运动比较适合他们;运动最佳效果以心率在“170-年龄”之内、锻炼后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年轻人则要坚持锻炼、控制体重,能延缓心肺功能过早衰老。久坐是心脏的大敌,大家最好养成随时站立的习

脑卒中的医学定义是什么

是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脑卒中发病既有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无法干预的高危险因素,又和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可以干预的高危险因素有关。要摆脱这些可以干预的高危险因素,人们必须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膳食、增加体育锻炼、调节心理平衡,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积极有效地降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就会离开远去。

老人手抖生活注意事项

1、睡眠充足 除晚上休息好之外,中午也要养成小睡的良好习惯。 2、坚持锻炼 常进行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活动,增强体质。 3、饮食规律 多餐少食,清淡为主,多吃维生素、高蛋白、木耳、香菇等食物。 4、戒烟忌酒 香烟里面含有尼古丁等致癌物质,不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温馨提示:老年人经常手抖要警惕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现就要及早治疗,从早期进行遏制,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

准妈妈警惕7大危险信号

危险信号1:阴道出血 潜在危险:宫外孕、先兆流产、胎盘早剥 在妊娠早期,如果发现有少量阴道流血,就警惕宫外孕的可能,及时作B超检查确定胎儿着床位置,患有输卵管炎症的准妈妈更容易发生宫外孕,加倍小心;同时,阴道出血也是先兆流产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准妈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胎药物,并卧床休息,如出血停止,说明胎儿能够保住;孕晚期如果出现胎盘早剥通常会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发生这种情况要赶紧就医,如果胎儿心跳仍在但较以前微弱,可能需要立即手术将胎儿取出,以保母婴安全。 危险信号2:腹痛 潜在危险:先兆流产、宫外

​老年人警惕癌症

老年人如有下列异常感觉与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 1.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变黑,或大便带黏液和血,要考虑结肠癌或直肠癌; 2.乳房发现硬块,边缘不齐,与皮肤粘连不活动,或乳头流血水、黄色水样液,要注意是否患乳腺癌; 3.女性绝经后阴道突然出血,考虑患子宫颈癌的可能; 4.鼻塞、鼻涕带少量血液,耳鸣,要提防鼻烟癌; 5.口腔黏膜如发现白斑,或慢性溃疡经久不愈,要提防癌变; 6.尿频,特别是夜尿次数增多,尿流变细,排尿困难,要提防前列腺癌; 7.如果尿血,尿时不感觉疼痛,要提防膀胱癌; 8.进食时胸骨后

瘦人跑步锻炼不可过量

偏瘦的人群在跑步等锻炼时,如果也认为锻炼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瘦人锻炼以无氧运动为主,有氧运动为辅。因为有氧运动燃烧卡路里,无氧运动为了增肌。对于已经没有什么脂肪的瘦人来说,需要的当然不是燃烧卡路里。 一般来说,一周锻炼5天,其中安排1~2天的锻炼计划中安排慢跑即可。其余均可以选择热身运动和无氧运动。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下,避免运动过量。

中风的危险因素

中风又叫脑卒中,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 中风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血压与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高血压会使血管的张力增高,也就是使血管紧崩,时间长血管壁的弹力纤维会断裂,引起血管壁的损伤,血液中的脂质物质容易渗透到血管壁内膜中,使脑动脉失去弹性,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很容易中风。 2.糖尿病:据国内资料统计,约有20%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5倍。由于糖尿病

关于卒中的三个六,一定要知道! 6项原则保平安

寒冷的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难免有些贪暖,此时时时警惕脑卒中可能正在背后虎视眈眈。要阻止悲剧的发生,重点防控好危险因素,尤其是遵守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控制好三高指标。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或过度疲劳,坚持按时服药、定期门诊检查,以达到控制好指标的目的。 2.适度锻炼。运动能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不要因为天气寒冷就停止运动。上了年纪的人更要注意,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做到劳逸结合,以散步、打太极拳等项

老人这些动作做得太快小心要命

1、避免用力排便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危害: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发病,其主要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 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 方法对策:如果有便秘症状,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2、看报打牌不宜久坐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危害:久坐不动会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

天气突变需警惕眼底出血

天气突变需警惕眼底出血,眼底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导致眼底出血的病因有很多,此病都是在无意间就发生了。 早上起床眼睛还好好的,可早晨锻炼回来后一只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了。近日,一位老大娘到医院看病,原来是眼底出血导致失明。 天气突变需警惕眼底出血,据介绍,最近气温突然下降,到眼科就诊的眼底出血患者有所增加,这类患者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人在发病前就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病。这类患者发病时,一般从视物模糊到完全失明只有几小时。因此医生提醒广大老年人,气温过低或气温突然下降时,尽量避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