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的特征
淋巴结的特征
是淋巴管向心行程中不断经过的淋巴器官,为大小不等的灰红色的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直径约2~25mm,质软色灰红。其隆凸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进入,而其凹陷侧称淋巴结门,有1~2条输出淋巴管及血管和神经出入。全身淋巴结约800多个。
淋巴结常成群聚集,也有浅、深群之分。多沿血管分布,位于身体屈侧活动较多的部位。在四肢,淋巴结多位于关节的屈侧;在体腔内多沿血管干排列或多位于器官门的附近。胸、腹、盆腔的淋巴结多位于内脏门和大血管的周围。
人体某器官或某部位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淋巴结称为该器官或该部位的局部淋巴结。
结巴特征
发生口吃时,发音器官可出现抽搐性运动与各组肌肉的痉挛。言语是由横隔膜的呼吸筋造成声音带和构成言语的舌、唇、口盖等共同的正常活动下所产生的,当这些差不多全部发生痉挛失去了自由活动时,便形成了口吃。口吃患者在说话时或在有发言意欲时,呼吸突然一、心理障碍:恐惧、悲观、消极、萎靡。
1.恐惧心理是口吃朋友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我们对说话、口吃、交际极度恐惧,我们竭力逃避说话、逃避交际、掩饰自己的口吃,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换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恐惧症:口吃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电话恐惧症等等。
2.悲观心理起因口吃也是加剧口吃症状的一大心理因素。因为口吃,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我们所遭遇的挫败太多,因而我们感到口吃是治不好的,这辈子是完了,进而对前途感到无望;反之,极度悲观心理又加剧了口吃的症状,造成恶性循环。
3.消极情绪也是导致口吃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上的溃败、情场上的失意,会使你的精神遭受沉重的打击,若转不过弯来,有可能会使你一蹶不振。这时的消极情绪与我们的口吃没有必然联系,但却是导致我们口吃的一根导火线。
4.由于长期的口吃,在交际场合受挫,会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萎靡状态之中。主要体现为缺乏斗志、精神恍惚、意志薄弱、对生活丧失信心。这种心理也是腐化人心灵的一剂慢性毒药。{口吃的特征}
二、性格缺陷:自卑懦弱、自我封闭、抑郁羞怯、优柔寡断、寡情焦躁。口吃者的性格严重变态、复杂和矛盾。
1.口吃者大多非常自卑,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个性懦弱怕事,受人欺凌也不敢保护自己,而是逆来顺受。
2.口吃朋友常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与外界隔绝开来。尽量回避一切人来客往;工作、学习、购物时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惧。我们对环境异常敏感,没有朋友、害怕交际,过着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
3.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是口吃者的一大性格缺陷,情绪整天处于孤寂、不愉快、忧虑、悲伤、失望之中;害羞也是一种过于自我的表现,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在人前总是表现出一副忸忸妮妮的样子,不能落落大方的表表现自己。
4.优柔寡断好像是大多数口吃朋友的通病,他们在遇事时缺乏主见、犹豫不决。{口吃的特征}
5.口吃者初始是因为害怕说话、害怕口吃、害怕交际,于是回避与亲友的一切交际,久而久之在与人相处时变得越来越冷漠;在外人看来,可能我们是一个性情温和的老好人,实际上我们有性格暴躁的一面,当你与最亲密的人相处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对他们发无名之火,甚至对他们暴喝如雷。
三、行为畸形:表现之一是我们逃避热闹、孤独喜静。表现之二是我们常立志、常矢志,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想改变自己,但行动力太差,不能恒而持之。表现之三是我们在社交场合嘴欲言而嗫嚅、身欲行而趔趄,行动拘谨、手足无措等。
四、言语病态:表现为急、快、猛、重,欲说不能;脸红心跳、脸部肌肉扭曲、体态动作古怪等。口吃病基本上兼有以上四大特征,我们在为自己制定矫治方案时只有兼顾多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口吃病按不同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难发性:想说的话说不出来,很费劲,第一个字的发音特别困难,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也只能在喉部发出低微、沉闷的声音,如“嗯……嗯……嗯……同志们。”
连发性:讲话时在某一字音上要连续多遍才能继续说下去,如“你、你、你干什么去?”
中阻性:患者在说话中突然说不出,停顿下来,下面的话过好长时间才说出来,如“他使我………吃了亏。”
往复性:同一句话中的若干个词,讲过以后又重复再讲,如:“小芳……小芳……小芳的爸爸是教师。”
伴随性:说话时伴有摇头晃脑、面部歪斜、唇颌颤抖、歪脖子、跺脚、瞪眼摆手甚至手舞足蹈、乱扔东西等动作,说话很费力,样子很难看,容易受人耻笑。
扁桃体炎的诊断鉴定
检查时可见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瘢痕并与周围组织有牵连,有时可见隐窝口封闭,呈黄白色小点,其上盖有菲薄粘膜或粘连物。隐窝开口处可有脓性分泌物或干酪样分泌物,挤压时分泌物外溢。舌腭弓及咽腭弓充血。下颌淋巴结肿大。
1.急性病容,面色潮红,有口臭,舌苔厚,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下颌角处的淋巴结往往肿大,并且有触痛。
2.咽部检查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有时渗出物可融合成膜状。
3.血液学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扁桃体炎已引起全身并发症时,血清中甲种,丙种球蛋白与粘蛋白多异常增高,而反应性蛋白检查多为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之效价增高,血沉亦多加快。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氨基酸定量,血清中α2蛋白高价,对病灶性扁桃体炎有重要意义。利用电子显微镜和血清荧光抗体检查,在扁桃体组织切片中,确定出扁桃体形成的质量变化(IgG占优势),如能确定这种变化主要位于隐窝-淋巴间质内(后者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这种功能),就有充分依据证明在腭扁桃体内有潜在性或活动性病灶存在。
卡波西肉瘤有哪些症状
在未患艾滋病的老年人卡波西肉瘤通常发生于足趾及腿部,表现为紫色或暗褐色斑块或结节,呈真菌样生长或浸润软组织及侵犯骨组织,约5%~10%会有淋巴结和内脏的播散.
伴有艾滋病的病人卡波西肉瘤可能是首发症状.仅仅表现为隆起的紫色,粉红色或红色的丘疹,或圆形,卵圆形褐色或紫色斑块,往往先出现在躯干上部的皮肤或粘膜.可在皮肤上广泛播散,并伴有内脏损害及淋巴结转移.可能会有广泛出血包括内脏出血.
可分以下5种亚型:
1.经典型卡波氏肉瘤classic Kaposi sarcoma)
早期损害最常见于足趾及跖部,呈淡红色,紫色或蓝黑色斑和斑片,并扩展和融合形成结节或斑块,有橡皮样硬度,看起来像暗紫色血管瘤,患肢可有水肿,以后斑块和结节亦可发生于臂部,手部,甚至扩展至颜面,耳,躯干或口腔,特别是软腭,病程呈缓慢进行性,可致下肢显著增粗,疾病早期,皮损可周期性缓解,结节可自然消退,遗留萎缩性和色素增深的瘢痕,胃肠道为最常见的内脏受累部位,肺,心,肝,结合膜和腹部淋巴结亦可受累,骨骼改变有特征性和诊断性,骨受累表现为骨质疏松,囊肿和骨皮质侵蚀,骨骼损害为疾病广泛播散的指征,本病进展缓慢,内脏及淋巴结罕受侵,预后较好。
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男性。
(2)皮损常见于下肢远端,手,前臂等处,后期可出现于面部,耳,躯干及口腔,特别是在软腭较多见。
(3)皮肤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淡蓝黑,青红丘疹或斑块,逐渐增大融合成大的斑块,结节,结节质硬如橡皮,可出现明显的局部淋巴水肿。
(4)可累及内脏,骨骼,内脏以胃肠道最常见,此外,心,肺,肝,肾上腺及腹部淋巴结也可累及,骨骼受累表现为骨质疏松,囊肿,甚至侵蚀皮质,骨骼变化富有特征性,有诊断价值。
(5)自觉烧灼,瘙痒或疼痛。
2.非洲皮肤卡波氏肉瘤(African cutaneous kaposi sarcoma)
常见于20~50岁的男性,可见四肢出现结节性,浸润性血管肿块,此型Kaposi肉瘤流行于热带非洲,呈局部侵袭性,常伴发下肢显著水肿,骨受累。
3.非洲淋巴结病性卡波氏肉瘤(African lymphadenopathic kaposi sarcoma)
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淋巴结受累,可有或无皮肤损害,呈侵袭性经过,往往在发病后两年内死亡,出现皮损前淋巴结,特别是颈淋巴结肿大,损害亦见于眼睑和结合膜,呈出血性组织团块并下垂,常伴发泪腺,腮腺和颌下腺肿大,与Mikulicz综合征相似。
4.艾滋相关卡波氏肉瘤(AIDS-associated Kaposi sarcoma)
好发于头,颈,躯干和黏膜,皮损开始为1或数个红色到紫红色斑,继而迅速进展为丘疹,结节和斑块,损害较小,分布广泛,进展迅速,暴发性者则可有淋巴结和系统性受累,内脏受累,最常见者为肺(37%),胃肠道(50%),淋巴结(50%)。
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主要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艾滋病患者。
(2)皮损分布广泛,多发生于头,颈,躯干,足底部。
(3)皮肤损害为红色斑疹,周围有苍白晕;以后变成紫色或棕色斑块或结节,苍白晕消失;皮损较小,直径约1cm左右,呈对称分布。
(4)可有口腔黏膜及胃肠道损害。
(5)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5.免疫抑制相关卡波氏肉瘤(immunosuppresSion-associated Kaposi sarcoma)
损害类似经典性卡波氏肉瘤,发病部位差别较大,内脏受累比率不等。
3.组织病理 提示为缺血性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淋巴淋巴系统的结构和配布特点
(一)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1、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端起始。
2、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壁与静脉相似,外形呈串珠状。
3、淋巴干:由淋巴管汇合形成,全身淋巴干共有9条: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以及肠干。
4、淋巴导管:有两条,胸导管(左淋巴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胸导管的起于乳糜池,位于第11胸椎与第2腰椎之间。乳糜池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胸导管穿经膈肌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再上行至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沿途接受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干和左锁骨下干。收集下半身及左上半身的淋巴。右淋巴导管短,收集右支管纵隔干,右颈干和右锁骨下干的淋巴,注入右静脉角。
(二)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1、淋巴结lymphnodes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成群聚集,多沿血管分布,按所处动脉命名。
2、脾spleen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季肋部,第9-11肋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3、胸腺thymus位于胸骨柄后方,分左右两叶。
急性扁桃体炎症状有哪些呢
急性扁桃体炎症状一:起病急、恶寒、高热、可达39~40°C,尤其是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及全身酸困等。
急性扁桃体炎症状二: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幼儿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闹不安。儿童若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时可妨碍其睡眠,夜间常惊醒不安。
急性扁桃体炎症状三:面颊赤红,口有臭味,舌被厚苔,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下颌角处的淋巴结往往肿大,并且有触痛。白细胞明显增多。根据局部检查可见到不同类型扁桃体炎有不同表现。
急性扁桃体炎症状四:扁桃体及腭弓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隐窝口有黄白色脓点,有时渗出物可融合成膜状,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于拭去而不遗留出血创面,淋巴滤泡充血,肿胀、化脓,扁桃体形成蛋白色小隆起。
卡波西肉瘤的症状有哪些
1.经典型卡波氏肉瘤classic Kaposi sarcoma) 早期损害最常见于足趾及跖部,呈淡红色、紫色或蓝黑色斑和斑片,并扩展和融合形成结节或斑块。有橡皮样硬度,看起来像暗紫色血管瘤。患肢可有水肿。以后斑块和结节亦可发生于臂部、手部,甚至扩展至颜面、耳、躯干或口腔。特别是软腭。病程呈缓慢进行性,可致下肢显著增粗。疾病早期,皮损可周期性缓解,结节可自然消退,遗留萎缩性和色素增深的瘢痕。胃肠道为最常见的内脏受累部位。肺、心、肝、结合膜和腹部淋巴结亦可受累。骨骼改变有特征性和诊断性。骨受累表现为骨质疏松、囊肿和骨皮质侵蚀。骨骼损害为疾病广泛播散的指征。本病进展缓慢,内脏及淋巴结罕受侵,预后较好。
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男性。
(2)皮损常见于下肢远端、手、前臂等处,后期可出现于面部、耳、躯干及口腔,特别是在软腭较多见。
(3)皮肤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淡蓝黑、青红丘疹或斑块,逐渐增大融合成大的斑块、结节,结节质硬如橡皮。可出现明显的局部淋巴水肿。
(4)可累及内脏、骨骼。内脏以胃肠道最常见。此外,心、肺、肝、肾上腺及腹部淋巴结也可累及。骨骼受累表现为骨质疏松、囊肿,甚至侵蚀皮质。骨骼变化富有特征性,有诊断价值。
(5)自觉烧灼、瘙痒或疼痛(图2)。
2.非洲皮肤卡波氏肉瘤(African cutaneous kaposi sarcoma) 常见于20~50岁的男性,可见四肢出现结节性、浸润性血管肿块。此型Kaposi肉瘤流行于热带非洲。呈局部侵袭性。常伴发下肢显著水肿,骨受累。
3.非洲淋巴结病性卡波氏肉瘤(African lymphadenopathic kaposi sarcoma)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淋巴结受累,可有或无皮肤损害。呈侵袭性经过,往往在发病后两年内死亡。出现皮损前淋巴结,特别是颈淋巴结肿大。损害亦见于眼睑和结合膜,呈出血性组织团块并下垂。常伴发泪腺、腮腺和颌下腺肿大,与Mikulicz综合征相似。
4.艾滋相关卡波氏肉瘤(AIDS-associated Kaposi sarcoma) 好发于头、颈、躯干和黏膜。皮损开始为1或数个红色到紫红色斑,继而迅速进展为丘疹、结节和斑块。损害较小,分布广泛,进展迅速。暴发性者则可有淋巴结和系统性受累。内脏受累,最常见者为肺(37%),胃肠道(50%),淋巴结(50%)。
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主要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艾滋病患者。
(2)皮损分布广泛,多发生于头、颈、躯干、足底部。
(3)皮肤损害为红色斑疹,周围有苍白晕;以后变成紫色或棕色斑块或结节,苍白晕消失;皮损较小,直径约1cm左右,呈对称分布。
(4)可有口腔黏膜及胃肠道损害。
(5)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5.免疫抑制相关卡波氏肉瘤(immunosuppresSion-associated Kaposi sarcoma) 损害类似经典性卡波氏肉瘤。发病部位差别较大。内脏受累比率不等。
临床表现的骨骼改变,有特征性和诊断性意义。结合组织病理检查的特点,即可诊断。
1.病史 患者有巨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史,或外伤等。
2.临床特点 老年人,发生于足趾、足弓部位的,多发性浸润性暗红色结节,易破溃,自觉疼痛。
3.组织病理 提示为缺血性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扁桃体炎有哪些检查方法
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粘膜及咽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50岁以上少见。根据病理可分为急性卡他性,急性隐窝性及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等三型,但就诊断和治疗而言,可分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两种。
(1)体格检查
1、急性病容,面色潮红,有口臭,舌苔厚,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下颌角处的淋巴结往往肿大,并且有触痛。
2、咽部检查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有时渗出物可融合成膜状。
3、血液学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诊断鉴别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及检查所见,诊断较易。须注意与咽白喉、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溃疡膜性咽峡炎、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及淋巴白血病等相鉴别。
小儿扁桃体炎的症状
⒈全身症状:起病急、恶寒、高热、可达39~40°C,尤其是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及全身酸困等。
⒉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幼儿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闹不安。儿童若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时可妨碍其睡眠,夜间常惊醒不安。
⒊检查:急性病客,面颊赤红,口有臭味,舌被厚苔,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下颌角处的淋巴结往往肿大,并且有触痛。白细胞明显增多。根据局部检查可见到不同类型扁桃体炎有不同表现。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常见感染病原有:
1.柯萨基B病毒(Coxsackie B病毒) 临床资料已证实,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Coxsackie B病毒及其毒素,病毒及其产物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
2.链球菌及金黄葡萄球菌 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
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 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
1.好发部位 非特异性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发生于回肠末端的肠系膜淋巴结内,空肠系膜淋巴结也可发生急性炎症,但临床上少见。感染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回肠末端肠壁各层内含有极为丰富的淋巴管网,末端回肠系膜内淋巴结,特别是中间群淋巴结的数量,远远多于空肠系膜的淋巴结,常成群分布,数目高达数百个,这是感染好发于此的基础。
(2)生理因素:由于回盲瓣的影响,食糜在回肠末端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这虽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是也增加了肠道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吸收量和肠系膜淋巴结感染的机会。
2.病理特征 炎症的早期,可见肠系膜内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相互不粘连,触之尚软,可以活动。后期淋巴结逐渐变硬,灰白色外观,同时腹腔内可有少量浆液性渗出液。镜下主要发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充血及水肿。少数病例,淋巴结呈化脓性改变,可形成脓肿,甚至相互融合成较大的脓肿,溃破后导致化脓性腹膜炎。受肠系膜炎症的影响,回肠末端、盲肠及阑尾等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存在,一般情况下,腹腔渗出液及肿大淋巴结穿刺做细菌培养大多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