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钙比摇晃更可怕
宝宝缺钙比摇晃更可怕
轻轻摇晃
不会造成硬膜下积液
家长通过摇晃来达到哄孩子的目的,这种习惯确实不好。
轻微的摇晃导致硬膜下积液的可能性较小,除非孩子本身脑部发育就不好,长时间摇晃或导致硬膜下积液。
“一般情况下,外伤、碰撞才会导致硬膜下积液。”齐林表示,硬膜下积液又称硬膜下水瘤,多是外伤后硬膜下腔出现的脑脊液积聚。
宝宝1周岁之前,颅腔不断扩大,生长的速度极快,确实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更应该关注其头部发育情况,比如宝宝的头围是不是过大,是否因缺钙引起了方颅等,大可不必因轻微摇晃了几下宝宝而过分担心。
缺钙比摇晃宝宝更“危险”
相比摇晃宝宝产生硬膜下积液的可能性,因缺钙引起的方颅更易诱发硬膜下积液。
方颅一般是缺钙引起的。正常的头颅是圆弧形的,没有棱角,而由于骨骼缺钙,软骨发育不良,不能钙化,不能沉积,额骨、顶骨、枕骨的类骨质增生而形成了畸形。
正因为颅骨钙化延迟,便更容易让脑部形成积液来填充大脑与颅骨之间的空隙,从而形成硬膜下积液,或颅内出血。
因此,缺钙比摇晃宝宝更易导致硬膜下积液。宝宝一定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来促进钙吸收,可以多让宝宝进行户外活动,但切记不要让太阳直射。
当然,补钙也不宜过量,否则也会使颅骨过早钙化,从而限制孩子的脑发育。
头围过大不一定就好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硬膜下积液情况?根据头围大小就可粗略判断颅内组织容量情况。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头大就是聪明的体现,其实这是错误的。
头围过大时要注意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宝宝来说,其头围大小只要在正常值内就好,不要因为自己孩子头比别人小,就觉得没别人家宝宝聪明。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必因为网上一些传言而过分紧张,并且自行判断用药,如果有什么疑问,最好到医院给宝宝确诊,并听取专家的意见。
宝宝缺钙比摇晃更可怕
【小婴儿不要再摇了】抱着孩子不断抖动,哭得越凶,抖得越厉害,直到孩子睡去,实际上孩子是被抖晕过去了。一岁半之前是婴幼儿大脑发育高峰期,由于出生后额叶尚未完全发育,脑组织的发育慢于颅骨的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地摇晃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而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
轻轻摇晃
不会造成硬膜下积液
家长通过摇晃来达到哄孩子的目的,这种习惯确实不好。
轻微的摇晃导致硬膜下积液的可能性较小,除非孩子本身脑部发育就不好,长时间摇晃或导致硬膜下积液。
“一般情况下,外伤、碰撞才会导致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积液又称硬膜下水瘤,多是外伤后硬膜下腔出现的脑脊液积聚。
宝宝1周岁之前,颅腔不断扩大,生长的速度极快,确实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更应该关注其头部发育情况,比如宝宝的头围是不是过大,是否因缺钙引起了方颅等,大可不必因轻微摇晃了几下宝宝而过分担心。
缺钙比摇晃宝宝更“危险”
相比摇晃宝宝产生硬膜下积液的可能性,因缺钙引起的方颅更易诱发硬膜下积液。
方颅一般是缺钙引起的。正常的头颅是圆弧形的,没有棱角,而由于骨骼缺钙,软骨发育不良,不能钙化,不能沉积,额骨、顶骨、枕骨的类骨质增生而形成了畸形。
齐林表示,正因为颅骨钙化延迟,便更容易让脑部形成积液来填充大脑与颅骨之间的空隙,从而形成硬膜下积液,或颅内出血。
因此,缺钙比摇晃宝宝更易导致硬膜下积液。“宝宝一定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来促进钙吸收,可以多让宝宝进行户外活动,但切记不要让太阳直射。”
当然,补钙也不宜过量,否则也会使颅骨过早钙化,从而限制孩子的脑发育。
头围过大不一定就好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硬膜下积液情况?齐林说,根据头围大小就可粗略判断颅内组织容量情况。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头大就是聪明的体现,其实这是错误的。
齐林表示,头围过大时要注意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宝宝来说,其头围大小只要在正常值内就好,不要因为自己孩子头比别人小,就觉得没别人家宝宝聪明。”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必因为网上一些传言而过分紧张,并且自行判断用药,如果有什么疑问,最好到医院给宝宝确诊,并听取专家的意见。
小孩晃头主要是因为它
1、宝宝缺钙
如果宝宝有缺钙情况,有的也会表现为摇头。因为宝宝缺钙,就会表现为多汗,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其头颅不断摩擦枕头,即是我们看到的宝宝晃头现象。这种现象如果持续时间久了还会导致宝宝后脑勺头发变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枕秃”。
提醒:婴幼儿缺钙初期,宝宝容易受惊,经常出汗,睡觉不安稳,精神状态不佳,晚上哭闹不止;在身体特征上表现为出牙延迟、枕秃、鸡胸、手镯、下肢畸形、“O”形腿或“X”形腿等。如果宝宝经常摇头,妈妈们要注意观察宝宝有无这些症状,如果有的话最好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并注意多给孩子补充钙质。
2、宝宝湿疹
如果宝宝在检查脑部发育都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摇头频繁,睡眠时哭闹,这可能是由于皮肤疾病引起的。湿疹也是引起宝宝摇头的原因之一。有湿疹的宝宝自己不会用手抓,所以只能用摇头来蹭痒。
湿疹是一种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的皮肤病。得了湿疹,会出现皮肤脱屑、潮红、水泡、糜烂、结痂等症状,范围可波及耳道内、外耳及耳后皮肤。
3、平衡系统发育不成熟
4-6个月的宝宝喜欢摇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宝宝前庭功能的自我锻炼。只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宝宝去练习。比如让宝宝玩转椅、秋千,趴在大的健身球上前后左右转动,都可帮助宝宝促进双侧内耳发育成熟、平衡。
如何正确使用婴儿摇篮
如何正确使用婴儿摇篮?首先,要注意宝宝的年龄,一定要等到宝宝能坐起来之后再把他放在摇篮里,其次,给宝宝使用婴儿摇篮的时候,要轻轻摇晃,幅度不能太大,而且要注意匀速摇晃,最后,每次使用婴儿摇篮的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如何正确使用婴儿摇篮
摇篮不是必需品,要等到宝宝能坐起来后(大概6个月大或更大),再把她放在摇篮里。摇篮一定要牢牢放在地上,每次使用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摇篮底部一定要结实而且面积大,尽量不要在水泥地面或者瓷砖等坚硬的表面上使用,以防止摇篮倾倒。一定要使用附带的保险背带。当周围有孩子嬉戏时,不要把婴儿放进摇篮里,因为他们可能会撞到或者碰翻婴儿。不要把宝宝单独放在摇篮里而无人照看。
1、定期检查摇篮。在使用摇篮的过程中,要把活动架的活动部位要定期检查,是否在连接过程中非常可靠。螺钉、螺母是否松动。如果宝宝用力运动是否会翻倒等。
2、注意摇晃幅度频率。在给宝宝使用摇篮时,一定要注意对晃动幅度与震动程度的合理把握。科学的频率是低于48次/分钟,摆幅以5-25CM为宜,摆幅不宜太大,频率切忌猛烈。
3、最好整体摇晃。要整体摇晃不要局部摇晃,因为大部分双手人为摇晃会局部摇晃,可以借助摇篮整体摇晃。很多带宝宝的父母或者长辈因为心情或者情绪的问题,影响双手摇的幅度、频率,不管心情多不好,都要保持匀速摇晃宝宝。如果很难改变喂养宝宝的人摇的习惯,可以借助智能摇篮或者摇篮。
4、宝宝哭闹时别摇太快。宝宝哭闹的时候不要误以为摇的越快宝宝越舒服和享受,这样对宝宝的脑发育有影响。
5、不要为逗宝宝开心摇晃太高。个别家长逗宝宝开心把宝宝向高处抛这些行为都是错误的。如果用电动摇篮,会比手动摇篮方便一些。因为,电动摇篮智能摇摆控制,也是根据医学界多年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摆幅调整。
6、摇篮不得在靠近火源及其它强热源(如电取暖器、煤气取暖器等)
新生宝宝护理全攻略
问题 1要不要将宝宝的手脚包起来?
中国人习惯将宝宝包得密密实实的,认为这样宝宝较有安全感,而且也不会因为身体反射动作而受到惊吓,可是西方的父母却喜欢让宝宝手脚自由活动,以便促进其身体感觉发展,究竟宝宝的手脚该不该包起来呢?
正解
新生儿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脚,往往会因为身体痉挛或一些突发的声音,而产生惊吓反射动作,并且容易从睡梦中惊醒。包裹他的手脚,可以让他重温母体中的安全感,慢慢适应外界的环境,同时也能帮助婴儿保持体温,因此,医师建议,满月以前的宝宝在睡觉的时候,最好将其手脚包起来,等到满两个月以后,宝宝开始想探索外界,也比较不容易受惊了,就可以脱离襁褓。
问题 2宝宝要穿多少才不会着凉?
南方有句谚语:“婴儿没有六月天”,也就是说婴儿怕冷、不怕热。因此,为了避免宝宝着凉感冒,爸爸妈妈拼命给孩子加衣服,全身裹得像个小粽子,可是反观欧美日等国家,即使大冷天,宝宝也穿得不多,这使得新世代的父母产生“宝宝该穿多少,才不会着凉”的困扰。>>>新生儿戴手套害处多
正解
婴儿的新陈代谢比成人快,所以也比较怕热,冬天时固然应该穿得保暖一点,但是天气热的时候,穿太多反而会令宝宝不舒服,加上他的体温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在给他穿衣时,必须更注意环境的冷暖变化。一般而言,大人觉得冷,必须穿多时,就给宝宝多穿一件;大人觉得热,必须少穿时,就帮宝宝多脱掉一件,而夜晚则比白天多穿一件。
问题 3宝宝哭的时候,该不该抱他?
新手父母最怕听到宝宝哭,一来是舍不得,二来是怕吵到邻人,于是宝宝一哭,就赶紧抱他起来,可是几次之后,聪明的宝宝立刻发现,“哭”是吸引大人来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变成一种习惯,这可累坏了没有经验的父母,在抱与不抱之间,左右为难,万一家中的婆婆妈妈再插手干涉,问题就更复杂了。
正解
哭,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婴儿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尿片湿了、肚子饿了、想睡觉了或是生病了……,家长应该先检查一下,如果这些因素都排除了,宝宝还是哭个不停,就表示他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这时候就应该先和他说说话,安抚他的情绪,如果还是无效,才把他抱起来,万一妈妈们太忙,不能马上抱他,让他哭一会儿,也是可以的。
问题 4可不可以摇晃宝宝?
很多人都有经验,宝宝吵闹的时候,只要摇一摇他,就可以获得暂时的宁静,有些宝宝甚至必须靠大人摇晃才能入睡,然而也有人认为大力摇晃宝宝,会对脑部器官伤害,摇晃宝宝真的有这样的危险性吗?该怎么摇,才正确呢? >>>过量摇晃宝宝易损伤其大脑
正解
婴儿喜欢被摇晃,但是却可能因为用力过猛,而表出现不安、嗜睡、流口水、四肢无力、抽筋、痉挛、呕吐、呼吸加速、体温下降(心跳过慢)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昏迷、死亡,这便是所谓的婴儿摇晃症候群,主要是因为婴儿的头部较重(占了身体总重量的25%),而且脑部的水含量较多、髓鞘发育不成熟,加上他的颈部支撑力不够,被摇晃时,脑部容易受到压迫与扭曲,因此,医师呼吁,家长要摇晃宝宝时,只能轻轻地前后、左右晃,不可旋转、上下晃动,或突然改变方向;另外,类似摇晃的动作也会导致同样的危险(反覆将宝宝抛到空中、将宝宝架在肩背上摇动、将宝宝放在大人腿上晃动、抱着宝宝旋转等),也应尽量避免。
摇晃宝宝可能会引发摇晃综合症
爸爸妈妈知道吗?摇晃宝宝可能会引发“摇晃综合症”。由于新生儿的头颅相对而言较大,宝宝的骨骼又很软,加之婴儿没有自我的保护动作,因此,猛烈的摇晃会让宝宝脑内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对宝宝健康造成隐患。爸爸妈妈在哄睡婴儿时,要避免猛烈的摇晃和举抱小宝宝。
那么,既然摇晃宝宝睡觉对健康不利,可不可以抱着宝宝睡觉呢?对宝宝来说,抱睡不仅会让宝宝睡得不深,身体蜷曲在妈妈的怀中,无法自由舒展,全身肌肉得不到 休息,从而影响到睡眠质量;长时间的抱睡会让宝宝养成不抱不睡的坏习惯,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对妈妈来说,如果经常抱着新生儿睡觉,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休 息,拖累妈妈的精神,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婴儿睡觉要抱着睡怎么办
某些疾病会影响宝宝的睡眠,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岁以内的宝宝,尤其是6个月内的宝宝,患佝偻病时往往不容易入睡,入睡后会突然惊醒,大哭不止,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当请医生进行诊治。
在排除了佝偻病的影响后,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来说,妈妈可以适当地抱一抱,陪一陪,宝宝需要妈妈的抚摸、搂抱等触觉感受,特别是新生儿,这样能帮助宝贝安静下来,加强睡意,也可防止新生儿出现惊跳反射。但不要让宝宝养成抱着睡、陪着睡的习惯。
如果宝宝已经形成抱着睡或陪着睡的习惯,一定要坚持把这个习惯纠正过来。比如,宝贝睡觉时尽量不要抱他,这样做宝贝会不习惯,会哭闹,但如果妈妈坚持不抱,也许第一天宝贝会哭20~30分钟,第二天只哭10分钟,第三天也许根本就不哭了,逐渐就能改掉抱着睡的习惯。
如何正确抱宝宝
1.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颈、头,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这一方法比较多用于把宝宝从床上抱起和放下。
2.腕抱法
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从宝宝身上伸过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托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这一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姿势。
3.不要竖着抱宝宝
新生儿的头占全身长的1/4。竖抱宝宝时,宝宝头的重量全部压在颈椎上。宝宝在1-2个月时,颈肌还没有完全发育,颈部肌肉无力,应防止这种不正确的怀抱姿势对宝宝脊椎的损伤。这些损伤当时不易发现,但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生长发育。所以抱宝宝不宜笔直的竖抱。
宝宝摇头怎么回事 缺钙引起
如果宝宝有缺钙情况,有的也会表现为摇头,因为宝宝缺钙,就会表现为多汗,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其头颅不断摩擦枕头,即我们看到的宝宝晃头现象。
要注意观察宝宝有无多汗、夜啼、睡眠不安、枕秃等缺钙情况,如果有的话最好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并注意多给孩子补充钙质。
宝宝学走路的技巧 脱手站立
宝宝刚开始离开辅助物时,会摇摇晃晃,会因为害怕不愿意脱手站立,爸爸妈妈可以递给宝宝一些他单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大娃娃等,使他必须两只手来拿,这样就可以让宝宝不知不觉放开双手,独自站立。宝宝站得较稳时,爸爸妈妈可以试着把玩具放在另一边,引宝宝转动身体,在过程中练习平衡能力。还可以慢慢训练宝宝学习蹲--站,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宝宝摇头是怎么回事
第一类 正常情况下的宝宝摇头 前庭系统的发育
1、这是孩子前庭系统发育需要寻求的刺激,前庭是维持平衡的器官,多数婴儿会有一个前庭“自我刺激”的阶段,会做出上下跳、摇头晃动身体的动作。有3%~15%婴儿还会用头去撞击其他物体。
2、前庭自我刺激通常是在婴儿6~8个月的时候开始,这也是前庭敏感度达到高峰的时候。这种行为可在短时间内消失,也可持续较长时间,大部分在1~1.5岁消失。
第二类 宝宝摇头要警惕的情况
1、宝宝缺钙。如果宝宝有缺钙情况,有的也会表现为摇头,这时妈妈们要注意观察宝宝有无多汗、夜啼、睡眠不安、枕秃等情况,如果有的话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以此排除缺钙的可能。还有平时要注意多给孩子补钙,并且多多晒太阳。
2、宝宝湿疹。如果宝宝在检查脑部发育都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摇头频繁,睡眠时哭闹,这很可能是由于皮肤疾病引起的。湿疹也是引起宝宝摇头的原因之一。有湿疹的宝宝自己不会用手抓,所以只能用摇头来蹭痒。
3、室内温度过高宝宝如果睡觉时不停的摇头,还有可能是室内的温度太高,或是被子盖的太多,宝宝太热头痒而摇头。此种情况妈妈们就要注意宝宝睡觉的环境温度要适宜,不可过热。比如夏季在室内温度控制在25度最适宜宝宝睡觉。
4、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新生儿期的宝宝会经常出现惊颤、用力使小脸通红,头左右摇动,这是由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化没有完成,其兴奋容易扩散,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日趋完善就会慢慢消失。
5、平衡系统发育不成熟4-6个月的宝宝喜欢摇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宝宝平衡系统发育不成熟,宝宝前庭功能进行自我锻炼,于是出现摇头晃脑的情况。
6、患有中耳炎或外耳炎如果宝宝患有中耳炎或外耳炎,由于耳朵不舒服,便会让宝宝想要用摇晃脑来改善,时常还会伴随着抓耳朵的动作。这时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剧痛、烦躁、哭闹的现象。
7、患有抽动症如果孩子除了摇头还出现以下症状,那么您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患有抽动症。
1) 眼部肌肉抽动:表现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
2)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
3)颈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
4)上肢抽动症状: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
5)下肢抽动症状: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步态异常等。
6)喉部发声抽动:表现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
宝宝哭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宝宝哭的时候,该不该抱他?
新手父母最怕听到宝宝哭,一来是舍不得,二来是怕吵到邻人,于是宝宝一哭,就赶紧抱他起来,可是几次之后,聪明的宝宝立刻发现,“哭”是吸引大人来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变成一种习惯,这可累坏了没有经验的父母,在抱与不抱之间,左右为难,万一家中的婆婆妈妈再插手干涉,问题就更复杂了。
正解
哭,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婴儿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尿片湿了、肚子饿了、想睡觉了或是生病了……,家长应该先检查一下,如果这些因素都排除了,宝宝还是哭个不停,就表示他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这时候就应该先和他说说话,安抚他的情绪,如果还是无效,才把他抱起来,万一妈妈们太忙,不能马上抱他,让他哭一会儿,也是可以的。
可不可以摇晃宝宝?
很多人都有经验,宝宝吵闹的时候,只要摇一摇他,就可以获得暂时的宁静,有些宝宝甚至必须靠大人摇晃才能入睡,然而也有人认为大力摇晃宝宝,会对脑部器官伤害,摇晃宝宝真的有这样的危险性吗?该怎么摇,才正确呢?
正解
婴儿喜欢被摇晃,但是却可能因为用力过猛,而表出现不安、嗜睡、流口水、四肢无力、抽筋、痉挛、呕吐、呼吸加速、体温下降(心跳过慢)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昏迷、死亡,这便是所谓的婴儿摇晃症候群,主要是因为婴儿的头部较重(占了身体总重量的25%),而且脑部的水含量较多、髓鞘发育不成熟,加上他的颈部支撑力不够,被摇晃时,脑部容易受到压迫与扭曲,因此,医师呼吁,家长要摇晃宝宝时,只能轻轻地前后、左右晃,不可旋转、上下晃动,或突然改变方向;另外,类似摇晃的动作也会导致同样的危险(反覆将宝宝抛到空中、将宝宝架在肩背上摇动、将宝宝放在大人腿上晃动、抱着宝宝旋转等),也应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