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80后女性的心理障碍

80后女性的心理障碍

无爱症——我根本不会爱别人

爱而不得固然难过,但根本没有动情,才真让人郁闷。80后因为独生独处,产生了一批“无爱症候群”,到了适婚年龄,却仍然对别人动不了情。不懂爱亦不会爱。“相亲族”、“闪恋族”、“等爱族”……都是无爱症的表现。无爱,往往是由于被爱泡大而导致的,从未失去过,自然不懂得如何争取。80后中的大多数人,作为独生子女,从来不用和兄弟姐妹去分享父母的爱,很多需要还没产生就被满足了,所以根本就不会换位去思考别人的需要,因此也就不会爱。

安全风向标:失恋往往比自恋要好,至少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爱恋。先学习如何去满足别人的要求,发现这些需求,是治疗“无爱症”的第一步。

恐婚症--未婚改为已婚,接受不了

80后至少有一半不敢结婚。首先是因为现在的结婚条件变高了,买房、买车、懂理财、心理健康……但结婚的意义变小了--一张纸而已。所以80后宁愿同居,也不愿结束爱情长跑。在心理上,婚姻让80后感觉自己变老了,突然变成一个死板的大人。更重要的是,大多80后和父母组成的三口之家相当稳定,心理上不愿意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离开爸妈的家,创建自己的家,这是很难习惯的。所以婚姻的焦虑,往往是从这种脱离感开始的。

安全风向标:戴上戒指的那一刻,相信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恐婚,最根本的原因,是害怕自己不能承担婚姻的责任。所以,面对恐婚最治本的方法就是先搞定自己。请问问自己,你准备好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并为它承担责任了吗?

择业混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80后的跳槽问题,一直令长辈们头疼。似乎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说出“我不干了”……没有耐性,意志力不坚定,似乎的确是我们的问题。但导致择业混乱的,并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80后面对的世界,只要看看2008年发生的大事就知道--快速、多变、信息庞杂,压力巨大……大事越多,我们就越觉得自己渺小,渺小的人就算有需要可能也是白搭。何况80后生来就不愁吃喝,不爱看新闻联播,只喜欢猫起来跟自己玩儿--基本需求都满足了,所以大多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对80后来说,似乎更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我受不了朝九晚五”,“上司看不到我的与众不同”,“我憋屈,不能一展拳脚”,“我换了9份工作了,又想辞职了”……人生、职业发展都在“不想要”里反衬“需要”,没有主动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当然没有耐心和毅力。

安全风向标: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是非常难的事。首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先了解过去的自己,再问问将来的自己,职业规划,要从人生规划开始。我们需要想想2080年还活着的自己,他想拥有些什么呢?

心理问题的类型

一、一般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适和心理失调是较为普遍的,我们成年人都会时有体验。

例如,一段时间脾气暴躁、一段时间心情闷闷不乐、一段时间心理不安、一段时间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等。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以包括5个方面: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行为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

1、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疑病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瘴病性神经症等。

2、人格障碍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双重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等。

3、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

性心理障碍包括阳萎、早泄、性厌恶、性高潮缺乏等心理问题。

性心理变态包括露阴癖、窥阴癖、施虐癖、受虐癖、摩擦癖、恋物癖、异装癖、恋尸癖等等。

4、行为障碍

它包括自杀行为、攻击行为等。

性心理障碍可以治好吗

1、药物治疗

20世纪初,一些德国医生就采用性阉割手术治疗露阴癖、恋童癖等。有些学者应用女性激素使患者性冲动减弱,且不破坏性腺功能,但影响身心健康的副作用较大。

(1)对伴有攻击行为或伴有较强的自我伤害的性心理障碍者,可进行激素治疗(所谓的一时性药物阉割)。例如环丙孕酮具有促孕素和抗雄激素作用,口服50~300mg/d,或肌内注射,每隔10~14天用300mg的长效环丙孕酮。这种药物疗法可通过阻滞雄激素受体,在4周内起到抑制性欲和性交能力的作用。这种治疗不出现女性化,在停药数周至数月后可恢复其原有功能。但长期大剂量用药也可能会出现曲细精管硬化形式的睾丸萎缩。治疗禁忌证为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对青少年或年轻人的性心理障碍行为不适于激素治疗。

(2)抗雄激素:口服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30mg,2次/d,若无明显副作用,3天后改为每晚服1次,60mg/次,疗程10~18个月。该药属于抗睾丸素制剂,能明显减低生理的睾丸素效应,用以治疗露阴癖等性变态取得疗效,但主要副作用是产生抑郁状态。

(3)抗焦虑药:丁螺环酮15~20mg/d。

(4)抗抑郁药:氯米帕明(氯丙咪嗪)50~150mg/d,氟西汀20~60mg/d。

(5)对脑下垂体-性腺系统有抑制效应的抗精神病药物也可应用,如硫利达嗪用以治疗露阴癖或其他性变态患者也取得初步疗效,但疗效还不确切,有待深入研究。

2、性心理咨询与治疗

(1)评估:首先应排除器质性原因,如果能确定性障碍是由预期性焦虑所致,常可排除器质性原因。重要的是,医生应克服同病人谈性问题时的羞怯,语言应接近病人,恰如其分,避免用生僻的专业术语或较庸俗的语言,应详细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个人史及性问题的既往史(早期性体验、性知识学习史、过去与现在的性行为及夫妻关系)。

(2)行为疗法:厌恶条件疗法对各型的性变态有明显疗效。可用想象性内隐致敏法结合厌恶条件化疗法可获得更好疗效。

行为治疗即用厌恶技术来消退患者病态行为的条件反射,同时采取建立异性恋的行为疗法以增强治疗效应,并培养正常的性行为的方法。主要是以指导和练习为主,是属于行为治疗的性问题咨询及详细回顾精神动力学过程。治疗时常需要将伴侣请来,单独或成双进行治疗。对于心理动力学因素上较清楚的性心理障碍行为,建议做围绕着冲突和改变结构的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的厌恶条件化疗法,对多种形式的性变态,均有迅速取得明显疗效的效果(Marks和Gelder,1967;Evans,1967;李从培等,1985)。应用想象性内隐致敏法,即想象达到兴奋高潮的性变态渴求体验场景,结合厌恶条件化疗法获得更好疗效。在治疗时,请患者应用想象性内隐致敏法,想象某种具体性变态渴求的高度兴奋状态场景时,利用电兴奋治疗机(698国产电兴奋机),电极连接患者的一侧腕部内关穴-外关穴上固定好,然后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治疗,首先请患者按照上法性想象回忆达到性想象的兴奋高潮时,患者用手示意表示业已达到高潮。医生即在此时给20~70mA交流电刺激(电量调节适度),每次治疗约1min,此时即打断了变态性兴奋渴求,休息片刻后再重复做1次,每场次可重复做3次,以10~15次为1疗程。通过这种厌恶性条件化结合内隐致敏法,即可增强消除性变态行为的效果,达到治疗的目的。除了消除性变态以外,在此种措施以后采取建立异性恋的行为疗法,会更加增强治疗效应。

在上述消除措施以后即在每场次的结束时,消除性变态治疗后即应用可引起异性恋的异性图片或幻灯片重复出现,以期予以阳性强化,形成条件化联系,产生阳性反应。露阴癖、窥淫癖、摩擦癖患者显效很快,效果较好较巩固,只有同性恋效果较差。治疗效果的好坏,与患者是否具有强烈治疗愿望有明显关系。如缺乏求治愿望,病程持续时间过长则疗效较差。

(3)认识领悟疗法:治疗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和恋物症效果较好,但必须要求病人有求治愿望,并和医生合作。医生应设法启发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使之认识到自己心理缺陷所在和这种病态行为的幼稚性,不是成年人的行为。使患者通过医生的启发性谈话,并联系幼年经历,逐步有所领悟并下决心克服。

(4)性治疗:近年来,有人将应用于性生理障碍的性治疗方法,应用于性心理障碍患者,对于已婚而患有性行为方法异常者,有明显疗效。通过一些特定的训练,使患者掌握感觉集中技术,唤起自然的性反应,建立正常的性生活。

3、性身份障碍的治疗

(1)心理治疗:原发性易性症患者几乎没有求治愿望,因而矫治极为困难。极个别的原发性易性症经行为疗法治疗有效,动力心理疗法无明显疗效。

(2)手术治疗:变性手术前首先应做染色体检查,除外Klinefelter综合征(47,XXY)等。要让他们了解手术中可能遇到的以及手术后将发生的问题。还应让易性症患者用异性激素治疗1~2年,让他们体验作为异性生活、工作的感觉,使其冷静下来,做好心理准备。在此阶段应由精神科医生定期检查,并进行心理治疗。

继发性易性症患者通过此实验阶段,可认识到变性手术并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其中一部分人则心悦诚服地接受心理治疗。偶有原发性易性症患者通过激素治疗就解决了问题,不再要求进一步的变性手术。

4、性偏好障碍治疗

(1)药物治疗:尤其是对于心理治疗无效的病人,目前多倾向于使用非激素性影响性欲的药物(如碳酸锂、利舍平等)治疗。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的临床效果也已经得到了初步认可,可考虑应用。

(2)心理治疗:主要有行为矫正法(厌恶疗法)、认识领悟疗法、性治疗等。结婚对于多数患者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促进其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未婚单身者应建立正常疏泄性欲的行为模式,自慰一般为最佳选择。必要时可考虑治疗性行为限制或强制性行为纠正治疗,一定程度的法纪处罚有时非常必要。

(3)对易性症,病人一般期望接受激素治疗,或用手术改变性别,其他的治疗性建议多被强烈地拒绝。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社会性困境在这些人中较常出现,所以可进行引导性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用性激素进行治疗[一般男病人用雌二醇,女病人用睾酮(睾丸酮)],可使病人感到卸掉了负担。鉴于伦理道德因素,手术改变性别如今已有了肯定的评价,一般先进行心理治疗与激素治疗。对男性病人进行乳房与阴道成型手术比对女性病人进行阴茎成型的效果好。手术后解剖和社会方面的效果是有区别的,一些人手术后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发展过程,另一些人术后效果不很理想或带来不幸的后果。

5、性指向障碍治疗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当然不是针对同性恋本身,而是对于冲突的、自我不和谐的性体验。同性恋者的亲属常常寻求帮助,并寻求转为正常化的可能性,对此可提供一些科普的性教育资料,以减轻负担,达到理解。常用的心理治疗主要有精神分析(包括精神分析取向的各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技术)、行为矫正(如系统脱敏、厌恶治疗等)以及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对于人格和自我发育水平较低者,难以进行较深入的精神分析治疗,而支持性心理治疗加上行为矫正技术比较容易被接受。

治疗中应注意,改变引起性兴奋的“客体”是治疗最困难的部分,性兴奋和性高潮是对行为治疗最有力的强化。应注意设定的治疗目标不宜过高,强烈的挫折感会冲淡(甚至抵消)已经取得的初步疗效,其羞耻或内疚的引发,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

许多同性恋者就诊,并不是要改变他们的性取向,而是由于情绪上的困难或苦恼。他们可能既不谈性问题,也不谈情绪问题,而只谈失眠、头痛等躯体症状。对于伴有冲突的、自我不和谐的性体验要求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应视其自我适应困难的烦恼,有针对性地做情绪疏导和认知治疗,消解各种挫折造成的心结,帮助他们适应自我与社会,包括自我适应、异性适应、社会适应。使他们认识到,不改变性兴趣,也应接受、悦纳自我,造就自在自为的心态,求得心理平衡,改善社会适应。提示他们,应采取适当的行为约束以适应社会,在与异性恋者相处中,互相尊重,以免发生矛盾。

对于来寻求帮助的同性恋者的亲属,医生可提供一些科普的性教育资料,以减轻负担,达到理解。

(2)药物治疗:对于各种情绪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与异性恋相同。常见的焦虑或抑郁情绪障碍,可给予抗焦虑或抗抑郁剂对症治疗。

性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一、遗传因素: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一定的人格缺陷有关,但各型间缺乏特定的和一致的人格,如露阴癖最多见于具有抑制性特征的内向性人格的人。家族性易性癖病例的发现也提示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二、躯体因素: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类性腺活动阶段有关,一般在青春期开始明显,随年龄增长至更年期,性心理障碍的行为亦趋向缓和。

三、环境因素:家庭的影响对性心理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招致严惩的后果。与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程度有一定联系。

四、性心理障碍的病理心理本质:Freud认为变态的性活动是他们幼年性经历的再现和延续。因此,在成人表现出强烈的幼年儿童式性活动就是性心理障碍的病理心理本质。怕羞、胆怯拘谨及缺少排解心理困境和应变能力的个性,创伤性心理诱因等都是发病的条件。

性心理障碍患者适合吃的食物

1、性心理障碍多食优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主要是指各种动物性食物,如鸡、鸭、鱼、瘦肉、蛋类,可提供人产生精子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一些动物性食品本身就含有一些性激素,有利于提高性俗及精液、精子的生成。

2、性心理障碍患者适当摄入脂肪。调理表明,长期素食的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推迟,雌激素分泌减少,性欲降低并影响生殖能力。男性由于必需脂肪酸摄入减少,精子生成受到限制,性欲下降,甚至不育。

3、性心理障碍患者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研究证明,维生素A和E是与维持性功能并延缓衰老有关的维生素。它们在促进睾丸发育、增加精子的生成并提高其活力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维生素C对性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其富含于鲜枣、山楂、青椒、西红柿等果蔬中。

如何预防性心理障碍

如何预防性心理障碍?我们要知道性心理障碍和性心理卫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如果那些有性心理障碍的患者从未接受过正确的性心理卫生教育的话,很有可能不能正确认识到性心理障碍这种疾病的危害性。

性学专家特别指出,正确的性心理卫生教育是预防性心理障碍的重要预防措施,性心理卫生教育必须从儿童成长时期就要开始,父母既不能对孩子的性发育进行放纵和诱惑,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性禁忌和性封闭。既不能让孩子接触色情事物,也不能使其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或其他不良印象,并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科学的解释,这样子才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们学会如何预防性心理障碍。

如何预防性心理障碍?从性身份障碍的预防做起

首先,我们要建立恰当的母子关系,母婴接触过程中,既要避免接触过少,也要避免接触过分,尤其是男孩子,应该为其创造“父子认同”的机会,避免母子间“共生”关系延续过长。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性身份指定和符合其生物学性别的行为训练有较重要意义,使每个儿童都有健康合理的家庭生活,尽量避免某些亲子关系紊乱,也有助于预防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如何预防性心理障碍?从性心理卫生教育做起

第一、预防性心理障碍要从性道德教育抓起

所谓性道德是指规定每个人性行为的道德规范,性道德渗透在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及社会道德之中,性道德标准应具备自愿的原则,无伤原则,爱的原则,具备性道德观念,可以正确控制生理本能表现出的性要求,而不造成对他人的骚扰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可以使自己的恋爱及以后的家庭组成沿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性道德教育应贯穿于青少年时期品德教育之中,具有高尚品德及情操的青年人,一定会有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第二、预防性心理障碍要从性知识教育抓起

目前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进行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解剖,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少年甚至大学生的性知识目前主要来源于科普书刊和文艺宣传,极少得到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指导,因此,青少年时期性知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青少年时期的性心理卫生教育工作已逐步展开,但对其重视的力度依然不够,同时,我们的性心理学专家提醒我们的家长们,只要发现自己的孩子的某些性偏离倾向有频发或固定趋势时,应及时处理,此时态度要严厉,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协助处理,经过耐心的解释和教育,并结合环境调整,其异常性行为可得到完全纠正。这样子才不会给日后孩子的性取向等问题埋下隐患。

性心理障碍怎样防治

1、性心理教育

目前青少年时期的性心理教育工作已逐步开展,但对其重视的力度依然不够,根据目前国内有关该问题的教育趋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儿童期性别角色教育:角色是社会在文化与个人关系中产生的,是与某一特定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自古以来,由于男女不同性别构成的特殊性,使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对男女性别角色都逐渐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如男女着装,婚姻,性心理,性行为和性道德都有特定的规范。性别错扮(因家庭长者对子女错误的异性期盼和装扮)和性别角色行为误导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身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性别角色的健康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给予正确的角色期盼和性别角色装扮,使子女能根据自己的服式,颜色等装扮来识别性角色;要予以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为引导,根据儿童性别特点开展有益于性别形成的游戏活动,注意男女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避忌,不做与该性别角色相悖的事情,从小形成与性别角色相适应的男子汉与姑娘行为;给予相应性别角色的知识教育(性知识,性道德)和心理诱导;家长要认真扮好自身性别角色,给子女做好榜样。

(2)性知识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进行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解剖,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少年甚至大学生的性知识目前主要来源于科普书刊和文艺宣传,极少得到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指导,因此,青少年时期性知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3)性道德教育:性道德是指规定每个人性行为的道德规范,性道德渗透在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及社会道德之中,性道德标准应具备自愿的原则,无伤原则,爱的原则,具备性道德观念,可以正确控制生理本能表现出的性要求,而不造成对他人的骚扰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可以使自己的恋爱及以后的家庭组成沿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性道德教育应贯穿于青少年时期品德教育之中,具有高尚品德及情操的青年人,一定会有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当发现孩子的某些性偏离倾向有频发或固定趋势时,应及时处理,此时态度要严厉,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协助处理,经过耐心的解释和教育,并结合环境调整,其异常性行为可得到完全纠正。

2、性身份障碍的预防

(1)建立恰当的母子关系,母婴接触过程中,既要避免接触过少,也要避免接触过分,尤其是男孩,应该为其创造“父子认同”的机会,避免母子间“共生”关系延续过长。

(2)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性身份指定和符合其生物学性别的行为训练有较重要意义,使每个儿童都有健康合理的家庭生活,尽量避免某些亲子关系紊乱,也有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3)注意社会环境的影响。

3、性偏好障碍的预防

预防工作应从儿童期开始,大力提倡科学的性教育和性知识普及,创造合理的异性接触环境,父母,家长应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及教养方式,清理整顿文化市场,避免不良文化的诱惑,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出现的早期性偏好障碍倾向,应在正面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4、性指向障碍的预防

青春期前是预防同性恋的最佳时期,预防要首先弄清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否容易促使其发育成为同性恋者,以及时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儿童,对于不能认同自己性别,或不能与同性伙伴建立满意关系的儿童,要高度注意,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儿童,家庭要十分重视,及时处理,不可认为孩子幼小而掉以轻心。

导致性心理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解读

1.脑结构功能受损因素:相关研究学者们发现到颞叶可致恋物癖、异性装扮癖、性施虐癖、恋尸癖,但都不能在多数病例上加以证实脑结构功能受损因素,在酒精中毒时可发现露阴癖、和恋尸癖,在颅脑外伤后产生露阴癖,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老年性精神病伴发性心理障碍行为的报道都有发现脑结构功能受损因素,有医学相关报道发现恋尸癖伴发于精神分裂症和酒精中毒的占百分之十一。

2.胎儿发育:有部分专家认为Y染色体降低了男性胎儿的生长速度,使得基因组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翻译,提示出生时男性胎儿不如女性胎儿成熟,这使得男性对大量的致病因素显得更敏感,更脆弱,男性性心理障碍多见可能与这一因素有关。

3.脑发育因素:人的大脑和性器官的性分化具有自发的向女性化发展的倾向,当男性胎儿睾丸分泌大量睾酮后才能诱导大脑和性器官的性分化向男性发展,因此男性性分化过程较女性困难,发生问题的机会相应升高,有人还提出性心理障碍患者血浆睾酮异常,但也未能为以后验证得以证明。

总而言之,我们知道了有性心理障碍的存在之后,不仅不能够视而不见,也不能任由性心理障碍发展下去,为了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性心理障碍怎么办

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当已歪曲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时多导致违纪,一般是有完全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

病因

1、遗传因素: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一定的人格缺陷有关,但各型间缺乏特定的和一致的人格,如露阴癖最多见于具有抑制性特征的内向性人格的人。家族性易性癖病例的发现也提示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2、躯体因素: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类性腺活动阶段有关,一般在青春期开始明显,随年龄增长至更年期,性心理障碍的行为亦趋向缓和。

3、环境因素:家庭的影响对性心理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招致严惩的后果。与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程度有一定联系。

4、性心理障碍的病理心理本质:Freud认为变态的性活动是他们幼年性经历的再现和延续。因此,在成人表现出强烈的幼年儿童式性活动就是性心理障碍的病理心理本质。怕羞、胆怯拘谨及缺少排解心理困境和应变能力的个性,创伤性心理诱因等都是发病的条件。

相关推荐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应激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创伤导致的精神障碍疾病。应激反应可表现为躯体性的应激性生理障碍,或心理性的应激性心里(精神)障碍,同时也是急性精神障碍。就其发生的过程而言,这两者无法绝然分开。但从应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观察,它们又各有所侧重,后者的症状主要是精神神经反应、心理功能障碍。 异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引起持续往不愉快环境的明显生活改变则可导致适应障碍。近年来,社会的相互交往与需求日益复杂,东西方文化理念冲荡混杂,生活节奏也加快加强,故这一类障碍的发病明显增多。所从心理障碍

男性性心理障碍有哪些表现

(一)同性恋 绝大多数人的性爱都是指向异性、排斥同性的(可以称为异性恋),如果相反,则称为同性恋。 同性恋者并不都完全排斥异性。一对同性恋者常有一人较主动,一人较被动,被动者的排斥异性的倾向较小,因此有些最后可以脱离同性恋而与异性结婚,造成主动者的“失恋”。完全的、终身的同性恋者较少;爱好同性但因受社会传统的约束而与异性结婚者,或以异性恋为主,对某些同性也有性爱的爱好者较多。同性恋者可以采取与异性夫妇一样的生活方式,有性挑逗及模拟的性交行为;但也有一部分是“精神恋爱”。近年来,因为发现艾滋病与同性恋关系密

​久用电脑心理死亡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98.5%,女性占1.5%。 这里提到的“心理死亡(早衰)”与“网络心理障碍”的范畴存在一定的交叠。有研究发现,长期较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人比正常人群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及强迫障碍等心理疾病。“用多了电脑,的确容易发生多种情绪障碍。”专家指出,所谓的这种“心理死亡(早衰)”跟网络成瘾有着莫大关联,二者有相通的地方。 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疲劳

青春期性教育 大学生的性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 性通常可以分为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行为三个方面。性生理是性心理的基础,性行为是性心理的后果,而性心理则是性的核心。按照国内外学者习惯上对青年期的划分,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速度开始减慢,而性心理发展正趋激烈的青年中期(17、18—21、22岁)。因此,他们所面临的性问题应该说主要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从笔者近年来所进行的调查和咨询情况及其他有关统计资料看,当前大学生中的性心理问题,无论是发生率、严重程度,还是其后果的危害性,都到了令人十分担忧的地步。这些性心理问题大致可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祸根

1、性取向倒错 性取向倒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性恋,虽然它不是病但绝对是性心理异常的表现。这种情况是由性指向障碍导致的,也就是在性欲方面和常人相异,出现“不合理”的取向和心态。 2、变态型性偏好 性偏好从字面理解是对性中某个元素有特殊兴趣。而变态型性偏好是性心理障碍的极端分子,此类人用非正常手段和方式谋求性满足,如穿着异性服饰,用非法手段获取异性衣物的“异装癖”;以暴露自己生殖器恐吓异性的“露阴癖”;用非法手段窥探异性日常生活和性活动的“偷窥癖”;甚至偏爱幼儿、儿童的“恋童癖”等等。这些都是在青少年时期性心

心理障碍的症状有哪些

1.性身份障碍的临床表现 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绝大多数为男性,他们厌恶自己的器官,要求手术转换性别。 (1) 男性性身份障碍:持久和强烈地为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并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或者固执地否定自己的男性解剖结构,如断言将

如何进行性心理障碍治疗

1.性心理教育 目前青少年时期的性心理教育工作已逐步开展,但对其重视的力度依然不够。根据目前国内有关该问题的教育趋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儿童期性别角色教育:角色是社会在文化与个人关系中产生的,是与某一特定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自古以来,由于男女不同性别构成的特殊性,使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对男女性别角色都逐渐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如男女着装、婚姻、性心理、性行为和性道德都有特定的规范。 性别错扮(因家庭长者对子女错误的异性期盼和装扮)和性别角色行为误导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身健康会造成严重

最易忽视的两种性心理障碍

无论是性洁癖还是性罪心理,其产生都有它们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许多人都认为性器官和性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肮脏、可耻的。 性洁癖,是指当事人口头上承认对方的生殖器和性行为符合卫生标准,但在心理上无法控制地感到对方很脏,从而引起对异性的厌恶并影响了性的和谐和夫妻感情。 性洁癖者有三种类型:肉体型、精神型和混合型。 肉体型的患者认为对方生殖器乃至生殖器的分泌物很脏,从而使自己处在迫不得已的厌恶心理状态下进行尽义务性质的房事; 混合型患者是前两种类型的表现兼而有之。性洁癖患者常嫌配偶生殖器脏,不仅要求对方洗净下身

心理疾病有哪些?

轻型心理疾病包括: 1、神经症 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2、职业性心理疾病 如: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3、性心理障碍 如:花痴(色情狂)、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恋物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 。 4、人格障碍 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 5、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如

男性性心理障碍如何防治

心理障碍病因复杂,其治疗也比较棘手,要视患者具 体情况而定。从小开始预防,即从胎儿抓起,注意孕期卫生,出生后科学喂养,为婴儿提供健康的环境,正确培养,加强青 春期性知识普及教育,加强婚姻法制观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引导向正常性行为方向发展。一旦出现不正常性心理障 碍,及时求治,防止其发展。目前有以下几种防治方法。(1) 精神分析疗法:它是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施行心理 疏导,从正面阐述正常性心理状况及性心理障碍的发生情况, 通过认识疗法,让患者对治疗的目的、意义、方法、效果等全 面了解。(2)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