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心血虚怎么调理
心气虚心血虚怎么调理
1、心血虚是因心血不足,心体失养,故要避免外界的恶性刺激,以免突受惊恐,加重心神不宁之症。
2、心血虚,宜安静休息,不宜过劳或思虑过度,暗损心血加重病情。但也不宜过逸,否则气血运引不畅,因“久卧伤气”,导致气血停滞,可诱发“厥心痛”,应在体力许可范围内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气血畅行。
3、心血虚患者可按摩膈俞、神堂、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穴轻揉按压五分钟,每日2~3次。
4、精神及生活护理较为重要,要使病人克服急躁、惊恐、焦虑的不良情绪。病人居处的环境应安静,严禁喧哗,且应空气新鲜,干净舒适,以保证病人能安静休息。
5、心气亏耗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脉象的变化。过快、过侵及促、结、代等间歇脉,要及时调整方药,观察病情,结合病情迅速进行辨证处治。
什么是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为心主之宫城。手少阴心经循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另则是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所以,临床以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此外,某些舌体病变,如舌痛、舌疮等症,亦常归属于心。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阳暴脱;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及痰火扰神证。此外,由于脑为神明之 府,且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将瘀阻脑络证、小肠实热证也一并归于心病证候中讨论。
保护心脏的食物有哪些 葡萄
葡萄性平,味酸甜,有补气血的作用。《本草纲目》中有葡萄“滋养强壮,补血,强心利尿。治血虚心跳”的记载,由于葡萄中所含的葡萄糖、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都很丰富,对大脑神经有补益和兴奋作用。因此,对心气不足型和心血不足型心悸,以及神经衰弱及贫血体弱者心悸心慌之人,常食葡萄,尤为适宜。
心肺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的区别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心悸气短,久咳不已,咳喘少气,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声音低怯,头晕神疲,自汗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分析] 本证多由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致使心气亦虚;而当心气先虚时,其宗气耗散,亦加重肺气不足。宗气不足,心之鼓动力弱,故见心悸,脉细无力;肺气虚则肃降无权,气机上逆则咳喘;宗气不足,则气短乏力,声音低怯,动则尤甚;胸阳不振,肺气不宣,则胸闷;肺气不能敷布津液,则痰稀;肺主一身之气,心主血脉,今心肺气虚,全身功能活动减弱,肌肤及头面供养不足,则面白无华,头晕神疲;表卫不固则自汗;舌淡白,脉细无力为气虚之征。
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亏虚,脾气虚弱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夢黄,或皮下出血,妇人月经量多色淡,或崩漏或经少、经闭,吾淡,脉细弱。
[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失调,或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致心血耗伤,脾气受损所致。脾气虚弱,生血不足或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可致心血虚;心血不足,无以化气,则脾气变虚,因而形成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脾气虚,脾失健运,故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脾气虚,摄血无力,故皮下出血,月经量多,或崩漏;气血生化无源,故经少,经闭;舌淡,脉细弱,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不充之征。
虚劳的注意事项
肺气虚: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用补肺汤。
心气虚:心悸,劳则尤甚,自汗,用七福饮。
脾气虚:面色萎黄,纳呆,食后胃脘不舒,便溏,用加味四君子汤。
肾气虚:腰膝酸软,用大补元煎。
心阳虚:神倦,形寒肢冷,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疼痛,用保元汤。
脾阳虚: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用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腰背酸痛,遗精,阳萎,多尿或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用右归丸。
肺阴虚:干咳,咽燥,咳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
心阴虚:心悸,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用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口干唇燥,不思饮食,便结,干呕,用益胃汤。
肝阴虚: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筋惕肉润,用补肝汤
肾阴虚:腰酸,遗精,两足痿软,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咽痛,用左归丸。
心血虚: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舌淡,脉细弱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用养心汤。
肝血虚: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用四物汤。
心脾两虚的症状有哪些
心脾两虚是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的病症。多由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引起。 本症状以心血虚、脾气虚为特征。心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则失眠多梦。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眩晕健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则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气血两虚则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细弱。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心主血,两者在生理病理上均有联系。 临床以心悸失眠,纳差腹胀,便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心脾两虚证,广义包括心脾气虚,心脾阴虚,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常见。
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临床以心悸失眠,纳差腹胀,便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心脾两虚证,广义包括心脾气虚,心脾阴虚,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常见。
心脾两虚可以吃养血安神片吗
心脾两虚分很多种情况:心血虚,心气虚,心阴虚等,脾气虚,脾血虚,脾不统血证等。而养血安神片它所治的是心脾气血虚证和脾不统血证(心悸失眠,多梦易惊,健忘头晕,面色萎黄,食少体倦,便血,如果是女性,还有可能会月经不调),所以如果不是上述症状最好不要吃。
心阴虚治疗偏方
偏方一饮食疗法
1.一般饮食宜忌可参阅前述病证。水证虽属阴虚,常兼有虚火一面,因此,饮食宜以高蛋白饮食,既富营养,又易消化。适当多食甘凉一类鲜果和蔬菜,切切忌食辛辣化火之食物,以免动火耗阴,加重病情。
2.食疗方:
(1)芝麻粥:将黑芝麻适量,淘洗干净,晒干后炒熟研碎,每次取30克,同粳米60克煮粥。作点心或晚餐服食。本粥有润五脏,填骨髓,补气虚的作用,对心阴亏损,形体赢瘦者服之颇宜。
(2)荷叶粥:将新鲜荷叶一张,洗净煎汤,再将荷叶汤同粳米60克,冰糖适量煮粥,作早晚餐,温热服食,对本证亦有辅助治疗作用。
偏方二
老年人的心阴不足,用药常虚不受补,补之失当,则易助邪,所以味厚、粘腻等大补之品往往不相宜。只宜清补、平补、缓补、调补为佳。要达到补不助邪,补之能受,方为恰当。药物可选用黄精、玉竹、麦冬、北五味、沙参、元参、何首乌、生地等;若嫌滋腻,适当加砂仁、白蔻仁、橘红等和胃之品以监之。
偏方三外敷药物
心阴虚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出现厥心痛时,可用膏药外贴,以急则治标止痛。
1.心气虚、心血虚证治中外敷药物均可选用,详参心气虚、心血虚证外敷药物内容。
2.冠心止痛膏:药用丹参、当归、川芎、红花、乳香、没药、公丁香、降香等研为粗末,以95%酒精浸制成流浸膏,加樟脑、冰片、二甲苯麝香、苯海拉明、橡胶、羊毛脂等捣制成硬膏,并涂于布面即可。敷贴于内关、膻中(或心俞)间隔6~12小时后行第二次贴膏,换膏时,先用热毛巾轻擦局部皮肤,1~2小时后再贴药,一周为一疗程。
偏方四气雾疗法
由于心血虚而致"厥心痛"或"真心痛"时,可用热证气雾剂(丹皮、川穹、冰片),在舌下粘膜处,喷射1-2次,3分钟内多数可止痛。
窦性心律过缓的治疗
窦性心动过缓 在中医里属于:心悸,怔忡,心动悸的范畴。而造成心悸,怔忡的原因很多,如: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肺气虚,气血两虚,痰饮内停,水饮内停,水气凌心,气滞血瘀,痰火扰心,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等等。
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成为怔仲。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如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与痰浊又常常互结为患。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脉象以迟脉为特点,或兼见结脉。代脉。
心肌缺血食欲不振怎么办
中医认为,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主要有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气郁、心血瘀、痰湿郁阻、心阳虚等等。一般,临床心肌缺血的证候很少有单一的气虚或血虚,大多都有相对复杂的兼证,如气虚痰阻、阴虚血瘀、心肝气郁、心肾阳虚等。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证候表现辨证分析以施治疗处方。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中医在缓解治疗心肌缺血时往往会有非常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笔者近期在门诊和病房治疗的几例心肌缺血患者,都是在用西药改善缺血不效的情况下单用中药方法,均收到了满意效果。
对于心肌缺血的防治,主要有以下方面:
1、防重于治最为先,脏腑协调保安全。
2、预防缺血调情志,心胸畅达血瘀难。
3、中药治疗在辨证,虚实寒热理法兼。
4、汤丸输注缓急用,病症兼治不可偏。
中药防治小验方:
益气通脉饮
黄芪9g 黄精9g 石菖蒲9g 丹参12g 红花3g
适用于气虚血瘀者,表现为易疲乏,胸憋闷或有隐痛,唇舌淡或瘀。开水沏泡代茶饮用,每日一剂,可以多次冲泡;可长期使用。
三参通脉饮
丹参12g 三七参3g 党参9g 薤白6g 生山楂9g
适用于气滞血瘀,心血瘀阻者,表现为心胸疼痛、痞闷,舌唇淤滞。开水沏泡代茶饮用,每日一剂,可以多次冲泡;可以长期使用。
鸡心的功效与作用 补血益气
鸡心还具有补血益气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贫血、心气虚、心血不足而导致皮肤暗黄无光泽、面色失去红润、手脚冰冷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