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交能力的3个技巧
提高社交能力的3个技巧
信容举止:讲求文明礼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想要提高社交技能,首先要保持文明礼貌。文明礼貌包括仪容整洁、举止得体、用语文明、待人有礼等基本内容,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形成尊重与被尊重的默契与和谐,才可能让交际顺利进行,持续发展。
礼尚往来:蕴含真情实感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回避的事情,送礼送什么是一个颇费脑筋的问题。在日常的礼尚往来中,有一种”隆过而不杀不及”的现象,”隆”即高规格、富豪型,”杀”是俭省、从简之意,不少人认为,礼送得越多越大,越能交到好朋友,越能说明关系不一般。殊不知礼仪过度,作为表情达意手段的礼尚往来就变成了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如有人把请柬叫做”奉通知单”,把回礼叫做”还债”,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比之那些”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胃出血”的湖吃海喝,余秋雨的这顿饭无疑吃得文明、文雅、更具品位。文化渗透在生活之中,且为我们所喜闻乐见,激活生活中的文化沉淀,浓厚交际中的文化气息,的确是让您的交际更具品位的一种好方法。
面对矛盾:保持理智态度
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都我们陷入社交矛盾当中的时候,要理性的对待,这些矛盾是一些小是小非甚至无所谓是非的问题,可我们往往能躲过一头大象,却躲不过一只苍蝇,原因就在于我们在矛盾面前失去了冷静的头脑,缺乏理智的态度,鲁莽冲动,意气用事,结果不但没有化解反而激化了矛盾,把原来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变成了棘手难办的大麻烦,使自己陷入被动难堪的境地,也给他人带来诸多不快。
患有厌食症的女孩大多有自闭症症状
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女孩大多有着自闭症的症状特点。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表明可能有女性自闭症患者因其厌食症状而被误诊或忽略,需要引起更多注意,而如提高社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一些自闭症治疗方法则或可作为治疗厌食症的一个新手段。
英国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66名年龄介于12岁至18岁、患有厌食症的女孩和1600名没有厌食症的同龄人进行了自闭症特征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通过自闭症光谱量表(AQ)测试她们的自闭症特征,使用系统商(SQ)测试她们的系统化能力,使用情商(EQ)测试她们的共情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患有厌食症的女孩,在自闭症光谱量表测试的得分比其他同龄人高出5倍,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女孩显示有自闭症广泛表型(BAP),而其他同龄人中只有15%的人具有这一特征;在系统化能力和共情能力测试方面,相比于其他同龄人,厌食症女孩的系统商测试得分更高而情商测试得分更低,这表明她们的系统化能力超常而共情能力缺损。系统化能力超常而共情能力缺损被认为是导致自闭症患者产生社会认知障碍和非社会性特征的两大原因。
厌食症是一种因害怕肥胖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有许多女性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类似的性格倾向。乍看上去,厌食症和自闭症是两种非常不同的病症,但它们却有着许多相同的表象,如态度和行为表现刻板僵硬、非常自我、过度追求细节等。“传统上,厌食症仅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饮食障碍,但新研究表明,在女孩厌食行为表象背后,还有着自闭症的诸多特征,”剑桥大学领导该项研究的西蒙·巴伦·科恩教授说,“两者都有着很强的兴趣系统,厌食症患者更关注体重、形象和食物摄入量等问题。”
研究人员指出,自闭症多被诊断出现于男性当中,而新研究则表明,女性当中的自闭症患者或许多被忽略或者误诊为厌食症了。这一研究结果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角度,对于那些患有厌食症的人,尽可能帮助她们提高社会交往技巧,适应变化环境,不失为一种新的干预治疗方式。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自言自语 提高社交能力
自言自语能够消除各种消极情绪,让人变得更加积极,健康,在社交中更如鱼得水。
用游戏提高宝宝社交能力
1、全家猜猜猜
妈妈爸爸与孩子坐在一起相互提问题,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熊泰迪的小朋友是谁?一起猜测家里的亲戚、朋友以及孩子的小伙伴、幼儿园老师等,还可以扩展到家里的物品以及社区的设施,如医院、派出所等。
2、结识新朋友
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交往的对象,和他一起制定交友计划,比如:一个月内认识几个朋友,采取什么方式,达到什么目的等等。与孩子一同设计各种漂亮可爱的便条,便条上有问候语、自我介绍、门牌号码或联系电话等等。让孩子随身携带便条,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时,亲手将便条交给他们,当然,选择对象时要注意安全性,最好将范围控制在下区内。
3、易子而教
为了克服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固有的局限性,有必要扩大孩子的生活环境,变更活动范围。假期里,两个家庭都外出旅游时,相互交换孩子;在隔壁邻居之间进行短期“易子”活动;有亲戚关系的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到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
4、盒子里的秘密
参加人数4-5人,大家依次把一个小盒子往下传递。规则:音乐停止时,拿着盒子的人才可以拆开盒子看礼物;音乐再起时,拆开的盒子要被盖好继续传递。一轮传递结束后,遵守规则的人能够能得到盒子里的礼物作为奖励。
5、一日之际在于晨
利用晨练时光,充分调动孩子热情: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锻炼身体;识别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人;了解社区内各种生活设施和服务项目,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这些服务。
如何预防自闭症
1、提高语言技艺:孤僻的孩子的语言技巧会显著提高,他们会尝试发出各种声音,并用他们自己的声音做试验。有了一定语言技巧的孤僻孩子,他们说话的方式也会改变,他们可以使用更长的句子,用更适合的词去描述事物,会正确的使用“我”和“你”。语言技巧的掌握会激起使用者渴望交流的愿望。
2、减小对声音的敏感度:他们将能更好地处理噪音。能够达到一边听到其他的声音一边做不同的事。因为他们不再感到围绕在他们周围声音的威胁,并且开始逐步地建立他们与周围发生事情的联系,由此减少了急躁的情绪。
3、减少挑食:那些挑食的人开始能接受各种食品,包括那些以前从来不吃的种类。
4、防治自闭症的常见方法还包括会主动的与人说话,更好的听从别人的意见。
5、减少抵触心理:当他们抵触心理减少时,会表现出与人交流的渴望,社交能力也会逐步的增强。
6、提高社交技巧:他们会开始寻找接触新的人群,也会懂得怎么与人交流。
7、开始学会专注:使孤僻的人变得调谐,能够专注做某一事情。
孤独症最好治疗方法是什么
1.训练干预方法
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
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
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谈起孩子存在的社交问题,山师附小的薛菲老师深有感触。她说,虽然大多数孩子还称不上是“社交障碍”,但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有五六个孩子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孩子都喜欢交朋友,但如何与人交往,怎么能让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确实困扰着不少孩子。”山东省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韩老师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难题:高一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班后的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学生则苦恼如何处理好高压下的同学关系。“虽然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只是交往困难,还未达到交往障碍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咨询的却不多。”在一知名初中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透露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其中社交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济南五中团委谭国辉表示,社交能力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而缺乏玩伴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国外的孩子之所以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上比较出色,是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分不开的。而国内的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
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再加上很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和同龄人交往少导致孩子社交技巧差,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又不愿和人交往,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谭国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比例并不小,并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的重视,但家长对此却明显关心不足。记者随机调查了30多名家长,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关心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的交往情况,其中三成多家长甚至不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
据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但超过七成的家长从未邀请过孩子的好友到家中做客,对孩子好友的家庭背景也不甚了解。“小孩子嘛,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好的,没个常性。”家长刘女士说,她知道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但也就止于认识,谈不上了解。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在学校的表现,一般不会和老师谈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在和孩子交流时,学习和在校表现也排在前面,只有当孩子主动聊起朋友时,家长才会顺便问一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学期间,还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只要不和同学闹矛盾影响学习就行。”孩子上初中的薛女士说。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孩子多是自己独立解决,自己很少过问。
除去上课、兴趣班和写作的时间,孩子每天最多有2-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能和同伴玩耍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更有超过四成的孩子只有周末才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和同学住得远。小区里的孩子又不熟悉。”家长张女士说,她也希望上四年级的女儿能多和同龄人玩玩,变得开朗些。家长宋先生则无奈地说,上初一的儿子只要有空就钻到屋里玩电脑,想让他找同学比上天都难。
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邵咏梅介绍,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家里不会有很大的异常,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是家长可以发现的。比如,孩子的朋友很少,对上学的情绪不高,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朝气蓬勃表现脱节。
济南电台心理热线主持人杨清说,孩子在家里如果过于沉默,总是看电视,还有撒谎、偷拿家长钱、厌学的情况时,家长该提高警惕了。
邵咏梅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反映孩子的情绪焦虑、紧张、脸红心跳,稍有一点不顺和批评就受不了,自己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不能控制,或者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的话,家长就该注意了。
如果社交障碍已经形成,最好介入心理治疗。
杨清说,很多孩子的社交障碍本身就是由身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家长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向亲朋倾诉,或者只是自己想当然、自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向心理方面的专家求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定义孩子是否社交困难,引发孩子社交困难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孩子存在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纪林芹。
记者: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社交障碍的?据您了解现在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多吗?
纪林芹:社交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比较少,但存在缺乏社交技巧、轻微自闭等社交困难的孩子却不在少数。像我了解的很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社交障碍患者,他们很想和小朋友打交道、交朋友,但他们不懂与人正确交往的技巧,只能用骂人、打人这样的破坏性方式来表达。
记者:您认为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纪林芹: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孩子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孩子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此外,在校期间学生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少,课后和同伴的交往时间少,看电视这种缺乏互动的娱乐和上网聊天等虚拟社交过多,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然而,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存在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于家庭教育。
孩子3岁从进入幼儿园起正式迈出家庭环境,开始进入社会环境,这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这一时期家长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并且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将来就不会出现社交困难。
记者: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社交困难,远离社交障碍呢?
纪林芹:家长要抓住学龄前的社交技巧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特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社交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你玩完了,我再玩可以吗?”其次,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权益,如用小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欺负应该怎样处理,和人交往时既要谦让又不能没有原则。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分享精神、抗挫折能力等。
对于已经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家长要找出孩子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对于社交退缩型的孩子则要多给孩子创造和人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机会,鼓励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谈起孩子存在的社交问题,山师附小的薛菲老师深有感触。她说,虽然大多数孩子还称不上是“社交障碍”,但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有五六个孩子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孩子都喜欢交朋友,但如何与人交往,怎么能让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确实困扰着不少孩子。”心理咨询室的韩老师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难题:高一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班后的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学生则苦恼如何处理好高压下的同学关系。“虽然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只是交往困难,还未达到交往障碍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咨询的却不多。”在一知名初中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透露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其中社交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记谭国辉表示,社交能力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而缺乏玩伴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国外的孩子之所以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上比较出色,是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分不开的。而国内的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
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再加上很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和同龄人交往少导致孩子社交技巧差,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又不愿和人交往,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谭国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比例并不小,并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的重视,但家长对此却明显关心不足。记者随机调查了30多名家长,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关心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的交往情况,其中三成多家长甚至不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
据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但超过七成的家长从未邀请过孩子的好友到家中做客,对孩子好友的家庭背景也不甚了解。“小孩子嘛,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好的,没个常性。”家长刘女士说,她知道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但也就止于认识,谈不上了解。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在学校的表现,一般不会和老师谈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在和孩子交流时,学习和在校表现也排在前面,只有当孩子主动聊起朋友时,家长才会顺便问一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学期间,还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只要不和同学闹矛盾影响学习就行。”孩子上初中的薛女士说。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孩子多是自己独立解决,自己很少过问。
除去上课、兴趣班和写作的时间,孩子每天最多有2-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能和同伴玩耍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更有超过四成的孩子只有周末才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和同学住得远。小区里的孩子又不熟悉。”家长张女士说,她也希望上四年级的女儿能多和同龄人玩玩,变得开朗些。家长宋先生则无奈地说,上初一的儿子只要有空就钻到屋里玩电脑,想让他找同学比上天都难。
主任、心理治疗师邵咏梅介绍,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家里不会有很大的异常,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是家长可以发现的。比如,孩子的朋友很少,对上学的情绪不高,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朝气蓬勃表现脱节。
主持人杨清说,孩子在家里如果过于沉默,总是看电视,还有撒谎、偷拿家长钱、厌学的情况时,家长该提高警惕了。
邵咏梅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反映孩子的情绪焦虑、紧张、脸红心跳,稍有一点不顺和批评就受不了,自己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不能控制,或者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的话,家长就该注意了。
如果社交障碍已经形成,最好介入心理治疗。
杨清说,很多孩子的社交障碍本身就是由身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家长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向亲朋倾诉,或者只是自己想当然、自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向心理方面的专家求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定义孩子是否社交困难,引发孩子社交困难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孩子存在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纪林芹。
记者: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社交障碍的?据您了解现在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多吗?
纪林芹:社交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比较少,但存在缺乏社交技巧、轻微自闭等社交困难的孩子却不在少数。像我了解的很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社交障碍患者,他们很想和小朋友打交道、交朋友,但他们不懂与人正确交往的技巧,只能用骂人、打人这样的破坏性方式来表达。
记者:您认为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纪林芹: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孩子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孩子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此外,在校期间学生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少,课后和同伴的交往时间少,看电视这种缺乏互动的娱乐和上网聊天等虚拟社交过多,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然而,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存在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于家庭教育。
孩子3岁从进入幼儿园起正式迈出家庭环境,开始进入社会环境,这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这一时期家长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并且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将来就不会出现社交困难。
记者: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社交困难,远离社交障碍呢?
纪林芹:家长要抓住学龄前的社交技巧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特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社交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你玩完了,我再玩可以吗?”其次,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权益,如用小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欺负应该怎样处理,和人交往时既要谦让又不能没有原则。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分享精神、抗挫折能力等。
对于已经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家长要找出孩子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对于社交退缩型的孩子则要多给孩子创造和人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机会,鼓励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