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体癌的概述
子宫体癌的概述
月经每月来一次。子宫内膜则以月经形式剥离脱落排出。如果这种子宫内膜的细胞发生癌变时便是子宫体癌。
现今,日本每年估计约有2500名妇女患此病,约占女性生殖器官癌瘤全体的10%.子宫体瘤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治愈确率高
如果月经十分规律,按月潮经时,可以不必担心患子宫体癌。
然而,绝经以后由于子宫内膜不能周期性剥离脱落,子宫内膜细胞可能发生癌变,进而逐渐地发生浸润。
但是患有子宫体癌时,由于癌浸润可较长时间局限于子宫腔内,因而手术将子宫切除便能获得很高的治愈确率,是比子宫颈癌容易治愈的癌瘤。
易患癌的人
易患子宫体癌的年龄是50岁年龄段。从年龄分布峰来看,50岁年龄段的后半期居高,较子宫颈癌可晚10年左右。因此,子宫体癌患者的80%左右发生于绝经以后。未满40岁发病者相当少,大约为5%.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症、肥胖、糖尿病、不孕症者容易患子宫体癌,所以这些人必须注意重视体检。
集体检诊对象
子宫体癌患者的97%可有不正常阴道出血。
现今日本贯彻执行老年人保健法,在检诊子宫体癌时,问诊如有最近6个月以内出现生殖器官不正常出血,再对照以下好发人群,应该想到有进一步检诊子宫体癌的必要。
①50岁以上者。
②绝经以后者。
③不孕妇女、月经不规律者。
此外,末次妊娠在5年之内者,多无发生子宫体癌的可能。
癌的发展程度
①0期 一般认为在发展成为子宫体癌前的一段时期里,可有所谓的癌前病变的发生过程,这就是子宫内膜增殖症。
子宫内膜增殖症中,最最接近癌的便是不典型增殖症,可以将其划分为0期癌。
0期癌除去不典型增殖症外,还有上皮内癌或者是显微镜下检查尚难分辨出是否是恶性的。
②I期 因为癌局限于子宫体部,所以子宫腔长8厘米以内时为Ia期,长于8厘米者为Ib期。
③II期 癌变超越子宫体部,浸润到子宫颈部。
④III期 癌变扩散到子宫以外部位,但尚未超越小骨盆腔。
⑤IV期 癌变扩散超出小骨盆腔而危及膀胱与直肠等。
子宫体癌的症状
子宫体癌医学上称之为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生殖道恶性瘤之一,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5%。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目前还没有明确,但是与以下几种因素相关:
首先,绝经延迟。我国女性的绝经年龄为45~55岁,平均绝经年龄49岁。因此,如果女性超过55岁仍未绝经应引起重视,尤其存在月经不规律的女性应及时就诊,必要时行分段诊刮术除外子宫内膜癌的存在。
什么是子宫体癌
子宫体癌显然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癌症,女性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不但要做好检查和治疗,还应做好预防,而子宫体癌也分为多种类型,但生活中很少有女性知道什么是子宫体癌,更不了解子宫体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详细来了解这种疾病。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子宫体癌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与任何年龄,平均年龄55岁左右,50%~70%在绝经后发病。肿瘤组织起源于内膜腺体者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子宫体癌的80%。
子宫癌与滴虫感染有什么关系
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 又称子宫体癌,绝大多数为腺癌。 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近20年来,由于医学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妇女寿命相应延长,更多的达到子宫体癌发病的危险年龄,特别是绝经后妇女普遍采用激素代替疗法,其剂量及使用方法又欠妥当,这些因素导致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有所增高。
滴虫感染是由滴虫所引起的一种性病,好发在35岁至50岁的年龄层。
滴虫感染与子宫癌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相信这是很多人比较疑惑的一个问题,专家指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宫颈细胞学出现的核异质是因炎症引起的,阴道滴虫感染不会引起宫颈癌。
感染阴道滴虫病时,宫颈细胞学有时可以出现核异质,且在宫颈癌患者的涂片中有时也有滴虫存在,因此曾经有人怀疑阴道毛滴虫有致癌作用。但后来又发现,这些细胞学的改变可以逆转,当滴虫性阴道炎治愈后6~12周,宫颈细胞学涂片可以转为正常。
因此,关于生殖道滴虫病是否能够导致宫颈癌曾经有过异议。有的学者认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宫颈细胞学出现的核异质是因炎症引起的,阴道滴虫感染不会引起宫颈癌。我国上海及江西对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后明确指出,阴道滴虫是引起宫颈癌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专家们提出,防治阴道滴虫病对我国农村预防宫颈癌有现实意义。
子宫体癌的可疑元凶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子宫体癌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与任何年龄,平均年龄55岁左右,50%~70%在绝经后发病。肿瘤组织起源于内膜腺体者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子宫体癌的80%
子宫体癌 趋向年轻化
子宫体癌是我国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的病症之一,子宫体癌的真正发病原因有很多,好发于绝经后妇女,但这些年中,这种病症已经在绝经前甚至更为年轻的女性中也有发现。妇产科专家王主任介绍,子宫体癌的早期征象其实很容易察觉到,如阴道非正常出血、白带突然增多,下腹疼痛,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妇科检查,以确定诊断。
子宫体癌的可疑“元凶”
肥胖:肥胖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普遍过多,而且过多脂肪将增加血浆中一种叫雄烯二酮的物质,这种物质是子宫体癌的主要因子。
糖尿病:有数据显示,糖尿病病人患子宫体癌的危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因为体质的因素,过胖,同时伴有高血压病症的女性尤其该注意,研究资料显示,肥胖病人患子宫体癌的可能性随体重的增加而上升。
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癌患者一般会有月经紊乱、量多的现象,而且每次月经量要比正常妇女高3倍,所以月经不调且原因不明的女性,要对子宫内膜癌保持警惕。
为什么卵巢癌是妇女肿瘤中威胁最大的疾病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生殖系统癌中占第三位,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据资料统计,卵巢恶性肿瘤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2.9%。近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率尚有上升的趋势,有报道,近40年来增加了3倍。因防癌普查普治,子宫颈癌及子宫体癌的癌前病变得到治疗,子宫颈浸润癌及子宫体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卵巢癌早期则无明显症状,又缺乏较好的早期诊断和鉴别方法,一旦发现为恶性时,往往已属晚期病变,治疗效果不满意。到目前为止,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仍仅为25~30%。所以,在妇女生殖系统癌中,卵巢癌是造成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对妇女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
卵巢癌治疗方法有很多,目前仍以外科开刀为主,免疫疗法、化学药物、放射线治疗为辅。癌症患者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尽早治疗。
肿瘤药有用吗
宫体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可辅助放疗和化疗。手术范围及放疗、化疗的合理选择,直接取决于影响其预后的诸因素。对腺瘤样增生或0期病变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生育要求。对于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年龄患者,近年来已证明通过恢复排卵,使子宫内膜逆转为分泌期可使病变消失。但由于致病因素可能依然存在,故对这些妇女应进行定期随访。对于已超出生育年龄的腺瘤样增生患者,子宫切除是首选疗法。
Ⅱ期子宫内膜癌的处理基本同宫颈癌,即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但现今报道的最佳结果乃是通过体外和腔内放射后行子宫切除的综合治疗。这可能由于宫体癌一般发展较缓慢,大多数病灶仍局限于子宫,即使可能转移至宫旁和盆腔淋巴结者,以术前放疗可望杀灭癌瘤,并能缩减宫体部癌瘤,随后即使手术不尽广泛亦能根治;另方面,宫体癌的多数患者已年过半百,许多是肥胖者,且有重要内科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使其不适宜更广泛子宫切除及区域淋巴结切除术,故术前结合放疗有其辅助效用。
孕激素治疗的最大优点是不良反应小,特别是无一般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严重不良反应,且应用方便,不需住院治疗,但偶有注射部位疼痛、发红者,少数患者有轻度浮肿、血压升高、痤疮及孕腺疖肿等,但均能耐受,故患者乐于接受。肝功能障碍患者忌用。
中医治疗子宫肿瘤
中药治疗因首选以红豆杉为主要成分的产品,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豆杉毒性很大,不能单独服用,正常人服用后,都可能会产生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白细胞下降等严重毒副作用,表现主要为头昏、瞳孔放大、恶心、呕吐、弥散性腹痛、肌无力等,严重者出现心动缓慢、心脏骤停或死亡。
子宫体癌症状
一、症状 极早期无明显症状,以后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
1、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因阴道排液异常就诊者约占25%。
3、下腹疼痛及其他:若癌肿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
二、体征 早期子宫内膜癌妇科检查可无异常发现。晚期可有子宫明显增大,合并宫腔积脓时可有明显触痛,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易出血。癌灶浸润周围组织时,子宫固定或在宫旁扪及不规则结节状物。
根据以上症状,再进行辅助检查,是否为子宫内膜癌多可确诊。因此妇女应随时注意自己月经的变化,注意阴道分泌物的性状;一旦出现症状,及早到医院检查。
三、临床分期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规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之规定进行临床分期,对无法手术而行单纯放疗者,或先放疗后手术者仍用1971年临床分期。
女性常喝咖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女性常喝咖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日本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常喝咖啡的女性患宫体癌的风险要远低于不怎么喝咖啡的人。
从1990年到199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全国10个地区的约5.4万名40岁至69岁的女性进行了调查,主要了解她们日常生活中饮用咖啡的频率。到2005年末,她们中间有117人患上宫体癌。
研究人员依据她们饮用咖啡的频率,将她们分为每周喝咖啡不到2天、每天喝1杯至2杯、每天喝3杯以上等小组。与每周喝咖啡不到2天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至2杯的女性患宫体癌的风险降低约40%,每天喝3杯以上的女性患宫体癌的风险降低约60%。
宫体癌和宫颈癌、卵巢癌一样,是威胁女性的常见生殖器官肿瘤。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还表明,常饮咖啡的人,不论男女,罹患肝脏癌症的风险也都较低。
子宫体癌的症状
什么是子宫体癌
子宫体癌显然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癌症,女性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不但要做好检查和治疗,还应做好预防,而子宫体癌也分为多种类型,但生活中很少有女性知道什么是子宫体癌,更不了解子宫体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详细来了解这种疾病。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子宫体癌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与任何年龄,平均年龄55岁左右,50%~70%在绝经后发病。肿瘤组织起源于内膜腺体者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子宫体癌的80%。
子宫体癌的病因
子宫体癌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子宫体癌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多发生于未婚、未育及少育者,可能与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家族中妇女有癌肿史者,子宫体癌发生率也增加,说明此瘤可能与遗传有关。
子宫体癌的分类
根据癌组织的累及范围,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如下:
Ⅰ期,癌组织局限于子宫体;
Ⅱ期,癌组织累及子宫体和子宫颈;
Ⅲ期癌组织向子宫外扩散,尚未侵入盆腔外组织;
Ⅳ期,癌组织已超出盆腔范围,累及膀胱和直肠粘膜。
Ⅰ期患者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接近90%,Ⅱ期降至30%-50%,晚期患者则低于20%。
子宫体癌的症状
1、阴道出血
绝经后出现阴道持续性或不规则出血;尚未绝经者可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
2、阴道排液
少数病人在病变早期有水样或血性排液增加,晚期并发坏死感染时,可出现恶臭脓血分泌物。
3、疼痛
一般仅发生在晚期,当子宫颈管被癌肿组织堵塞导致宫腔积血或积脓时,可出现下腹胀痛或癌瘤刺激宫缩而引起疼痛,晚期癌浸润盆壁时,可出现腰腿痛。
4、检查
对绝经期延迟、不孕或生育稀少而多年不育者,或合并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之老年妇女,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怀疑子宫体癌:
绝经前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特别是绝经较长时间后又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者;
生育期子宫出血久治不育者;
宫腔内有持续排液者。
5、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大而软,阴道及宫颈无明显病变,有时可见息肉样组织自宫颈口向外突出;当宫腔积血或积脓时子宫可显著增大并有囊性感;晚期可在子宫旁扪到转移结节或包块。
6、分段论断性刮宫
先用小刮匙刮宫颈管,后探测宫腔深度并环刮宫腔,注意刮取两侧宫角组织。当刮出物多且呈豆腐渣样时,则子宫体癌可能性极大,应停止继续搔刮,以避免子宫穿孔、出血及癌肿扩散。将刮出物分别标明送病理检查。
7、细胞学检查
从阴道后穹窿取材作涂片查瘤细胞,阳性率较低;从宫腔吸液中找癌细胞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上面已经详细给大家介绍了子宫体癌,根据子宫体癌的分类的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不管是采用哪种治疗方法,大家都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听从医生的安排和建议,不要擅自做主,拒绝治疗等,其实,很多癌症患者通过治疗也恢复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