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中医辨证
癃闭中医辨证
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淋沥不畅,甚至闭而不痛,少腹急满,口苦而黏,或口渴不欲饮,大便不通,舌质红,苔黄腻,脉实数。
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大便溏泻,小便短少,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渴而欲饮,脱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
情志抑郁或恼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或点滴而出,胸胁胀满或痛,舌红苔薄或薄黄,脉弦。
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线,甚至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牵及外阴,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尿频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小儿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花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尿频的中医辨证
一、膀胱湿热: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小便短黄浑浊,口干而粘,小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见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肾阴亏虚:尿频而短黄,伴眩晕耳鸣,咽乾口燥,颧红唇赤,虚烦不寐,腰膝酸软,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硬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三、肾气不固:尿频而清长,或兼尿遗失禁,伴面色晄白,头晕耳鸣,气短喘逆,腰膝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四、肺脾气虚:尿频清长,或伴遗尿失禁,兼见唇淡口和,咳吐涎沬,头眩气短,形寒神疲,纳减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失眠中医辨证
失眠可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常见临床类型有原发性睡眠障碍、继发性睡眠障碍、假性失眠。下面就介绍一下失眠的中医辨证疗法有哪些。
一、肝郁化火
从中医角度看,压力及郁闷之气会影响肝的健康。人们承受压力时,肝是第一线作战的大将军,所以经常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而“气”多便成“火”,使身体一直处于亢进的状态,很难入眠。
【助眠秘诀】——碰上压力大时,补充能舒肝减压的食物,比如绿色及口感带酸的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梅子及绿色蔬菜。此外,肝火旺时容易口渴,需要喝充足的水。中医推荐可以镇静情绪的玫瑰花茶、薰衣草茶,若要加强促眠效果,可以加入少量具安神作用的酸枣仁一起喝。
二、食滞胃脘
中医有一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明白指出肠胃没顾好,造成胃气失和、消化不良、腹胀不适,很难一夜好眠。适当的三餐分配要像倒金字塔,就是早餐吃得丰盛充足,午餐适中,晚餐则清淡少量。但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早上空着肚子赶上班,到了晚上忙于交际应酬,或借由吃一顿好的来解除压力。一直到上床就寝,可能肠胃还在拼命工作,无法休息,夜里当然睡不安稳。
【助眠秘诀】——1、晚餐掌握“77”原则。尽量晚上7点以前(或至少睡前3小时)进食,吃7分饱就好,菜品轻淡为宜,避免高油脂的肉类及蛋糕点心。
2、经常腹满胀气的人晚上要少吃胀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青椒、土豆、红薯、芋头、玉米、香蕉、面包、柑橘类水果等。
3、辛辣刺激的辣椒、大蒜及生洋葱,会让一些人感觉胃“烧得慌”,因而影响睡眠。4、用餐之后不要马上躺下睡觉,稍微走一走,帮助消化。
三、心阴亏损
经常熬夜加班,会一点一滴耗损体内的“阴气”,变成“阴虚”体质,就算精疲力竭上了床,却睡不着,要不就是脑袋里连番上演各种梦境,觉得没法好好休息。时间长了更会发现,记忆力也在不断下降。如果你是这种“夜猫子”,就需要“滋心阴、养心神”了。
【助眠秘诀】——香甜的桂圆可补血,也是滋养心阴的好食物,和适量的红枣、莲子及糯米一同煮成粥,早上食用;或用6颗桂圆肉、10克莲子及芡实,加500毫升水煮成茶饮,每天早晚温热喝一次,能养心安神。但感冒中,或有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的人,不宜吃桂圆。
四、心脾两虚
这一类的人除了心神慌乱、健忘、精神疲惫、睡得浅而容易醒来之外,还伴随有脾胃(消化系统)不适的问题,例如拉肚子、消化不良等。
【助眠秘诀】——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是“四神汤(莲子、淮山、芡实、茯苓)”,另外像红枣及薏仁也都有补益脾胃的效果。
中医辨证脾虚
脾是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脾脏”不是同一概念。中医诊断“脾虚”,是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因此,在了解“脾虚”之前,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脾的第三个功能是“统血”。“统血”是指脾能使血液稳定地在血管内流动而不溢于脉外,这是脾的“控制、固摄”功能。当脾的统血功能减退,就容易发生出血,如皮下出血而见青紫瘀斑点,或消化道出血而见呕血(咖啡色呕吐物)、便血(柏油样大便),或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
综上所述,当脾的三大功能减退,出现上述各类症状,均可诊断为“脾虚”。但每个人的表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造成脾虚的原因很多,一般多由饮食失调,久病重病,身心过度疲劳,或好逸恶劳,缺少运动等原因所致。经调查统计,脾虚多见于小儿和中老年人。
现代研究证实,脾虚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对外防御能力减退而经常感冒、腹泻,对内防突变能力减退而易患癌症。与脾虚有关的疾病有消化不良、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慢性结肠炎、小儿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轻度脾虚可通过饮食调养纠正,宜常吃红枣、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糯米粥、小米粥、牛肉汁、蜂王浆、麦芽糖等健脾食品。
治疗脾虚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等。
此外,平时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或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一般以次日没有疲劳感为宜。
前列腺癌的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可将前列腺癌辨证分型为肾气虚亏证、湿热蕴积证、瘀血内结证等,根据其不同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1、肾气虚亏证
主证:夜尿增多,尿意频数,尿流稍细,腰膝酸软,体力较差,时有怕冷,喜温喜热,口干不欲饮,舌质淡红或淡紫,苔自或少苔,沉脉或细脉。
治法:滋阴补肾,益气健脾。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熟地、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枸杞子、女贞子、蓑冬、益智仁、补骨脂、淫羊藿、黄精、党参、太子参、白术、甘草、黄芪。
2、湿热蕴积证
主证:病情发展,小便不畅,尿线变细,排尿无力,滴沥不通或成癃闭,小腹胀满,大便干燥或秘结,腰酸肢痛,口干口苦,舌质红或紫暗,苔黄腻,脉滑数或细弦。
治法:利湿清热,散结通水。
方药:八正散加减。篇蓄草、翟麦、木通、赤芍、金钱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白茅根、丹参、泽兰、土茯苓、薏苡仁、土元。
3、瘀血内结证
主证:小便滴沥,尿如细线,或癃闭不通,小腹作痛,时痛剧难忍,烦躁不安,舌质紫暗,脉涩或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通水消结。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炮山甲、丹参、败酱草、瞿麦、马鞭草、猪苓、薏苡仁。
胸痹中医辨证
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心痛疼痛发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沉。
癃闭中医辨证 如何预防癃闭
1.生活起居相宜,顺应季节变化。尤其要注意下身保暖,勿受凉。
2.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戒除不良因素,如忍尿不解等。
3.久病体虚,首当保证休息,不可劳倦太过,宜起居有节,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积极治疗淋病、水肿、结石、肿瘤等疾病,对防止癃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4.定时活动,增强体质,以不疲劳为度。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做广播操等。
5.调畅情志,避免忧郁恼怒、七情过激,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畅。可配合练内养功、放松功或听音乐、读书报等,帮助移情易性。
6.饮食规律。戒烟酒。
哮喘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认为病根在“痰”字上,是由于痰饮潜伏于肺腧,一遇外邪引动,则立发哮喘。但“痰”有“寒痰”与“热痰”之分,因于寒痰者称之为寒哮,因于热痰者称之为热哮。
所谓“寒哮”,多因外寒犯肺,聚液生痰,加上饮食生冷,寒饮内停,于是寒痰内伏于肺,遇寒而发。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舌苔白滑等。从临床实践看,哮喘属于寒哮者为多。
所谓“热哮”,缘于过食肥甘,或酸咸太过,以致积痰蕴热。也可由寒痰内郁化热,转化为痰热胶固,内郁于肺,随感即发。表现为哮喘气粗,咳呛阵作,痰浊稠黄胶粘,排吐不利,烦闷不安,面赤自汗,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等。
由于哮喘属于顽固的慢性病,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所以,养生与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具体养生方案:
选用杂粮养生法,特别推荐经常食用豆浆萝卜汁、南瓜蜜糖、栗子粥和落花生粥。上诉杂粮方案在以前的篇幅或以后的篇幅中均有配料介绍。只要坚持经常食用,常可收到满意的养生效果。
胃热中医辨证
胃热,中医认为是胃受了邪热,或过量食用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苦、口臭、口干、口腔糜烂、牙龈肿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胃热病人平常喜欢吃冰冷的食品,不喜欢吃热的食品,常常在大量饮食冰冷食品后有舒适感;胃热疼痛时,多伴有胃内糙杂感。部分胃热患者会感到胃胀、没食欲,而某些胃热患者则由于胃部过度活跃、蠕动加快,表现为胃口大开,不断进食。
引起胃热的原因有很多,嗜酒、嗜食辛辣、过量食用肥腻食物等饮食不当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热;而气滞、血淤、痰、湿、食积等也会郁结化热、化火,导致胃热(胃火);此外,肝胃不和,也会引起胃热(胃火)。
郁证中医辨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纳呆食少,或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喜冷饮,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满闷,胸胁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伤欲哭,多疑易惊,或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哭号叫骂,舌淡苔薄,脉弦。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中医辨证脾虚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鼓胀中医辨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怯寒肢肿,脘腹痞胀,头身困重,尿少便溏,苔白腻,脉濡缓或弦迟。
腹大坚满,脘腹绷急,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发黄,小便短赤涩,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腹大胀满,入暮尤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懒言,脘闷纳呆,怯寒肢冷,浮肿尿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失眠,齿鼻时有衄血,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腹大胀满,按之即起,胁下痞胀或疼痛,食欲不振,食后胀甚,嗳气不适,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
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刺痛,面色黯黑,或面颈胸臂有红丝赤缕,口燥便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