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患者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蛔虫病患者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1、教育蛔虫病患者勤剪指甲,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和未洗净的瓜果及被蝇污染的食物。
2、蛔虫病患者加强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灭蝇、防蝇工作以防虫卵扩散。
3、蛔虫病患者服驱虫药后宜多吃粗纤维及通便食物,如粗粮、含麸食品、芹菜、非菜、小白菜、白萝卜、土豆、香蕉、苹果等。
4、孕妇患蛔虫病时,症状与普通蛔虫病患者一样,但因为由于子宫增大,腹部可移至脐和子宫周围,或右上腹部。如疼痛剧烈,且持续较长时间,会引起子宫收缩,可能导致流产或者早产,因此孕妇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5、蛔虫病患者不宜单独使用松弛胆道括约肌的药物。
6、蛔虫病患者不宜在服驱虫药时吃油腻食物,以免增加对西药的药物吸收而引起中毒。
7、蛔虫病患者不宜吃辛辣燥热的食物,以免引起便秘而影响驱虫效果。
8、蛔虫病患者不宜服用诃子、五倍子、金樱子、芡实等收涩药物,以免引起便秘,不利于虫体的排出。
9、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蛔虫病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食未经洗净的瓜果。
蛔虫病发作时,患者脐周围疼痛、食欲不振或异食癖,有时有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也可发生营养不良或贫血。由于蛔虫产生的毒素而使小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头痛、易怒、夜睡不稳等。如蛔虫寄生不多,也可以无任何症状。
蛔虫病的诊断
(1)成虫寄生者,根据近期排虫或呕虫史即可诊断。
(2)儿童反复出现腹部或脐周一过性隐痛,或伴偏食、夜间磨牙、腹部膨隆等均可提示蛔虫感染。如有合并症,则应根据相应的症状、体征和有关检查结果酌情判断;如出现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考虑肠蛔虫病并发症的可能性;儿童患者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扪及腹部条索状肿块时应注意蛔虫性肠梗阻的可能性。
(3)农村收获季节,出现集体人群突发性发热、咳嗽、哮喘而排除其他原因后,可结合病史、体征,考虑急性蛔虫幼虫所致肺炎的可能性。
(4)如肠内仅有雄虫寄生而粪中虫卵阴性时(占感染者3%~5%),可用驱虫药物行诊断性治疗。
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粪便涂片查虫卵是最简单、快速、可靠的肠蛔虫病确诊依据。酌情选择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如胃肠吞钡检查可显示蛔虫的形态与数量;腹部X 线平片对诊断蛔虫性肠梗阻或肠穿孔性腹膜炎有重要价值;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是胆道蛔虫病的直接证据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急性大量感染初期及幼虫移行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据报道,急性蛔虫性肺炎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40%~80%。胆道蛔虫病与胆道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高。
2.病原检查 大便直接涂片方法简单,蛔虫卵检出率高,是目前诊断肠道蛔虫病的主要方法。三片法阳性率达90%以上。直接涂片阴性者,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改良加藤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但方法较为复杂。肺蛔虫病或蛔虫幼虫引起过敏性肺炎时,痰中可检出蛔虫幼虫。
3.免疫学检查 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阳性可提示早期蛔虫感染或有雄虫寄生,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IgG及IgE 呈高水平,但并无特异性。
其他辅助检查:
1.B 型超声检查 腹部B 超对胆道蛔虫病者,可显示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但阳性率并不高。
2.X 线检查 胃蛔虫病患者X 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大小与蛔虫相似的可变性圆条状阴影;若多条蛔虫平行聚集,则阴影如“稻米状”;虫体截面投影则呈“豆粒状”或“串珠状”影像;挤压后使虫体舒展散开,则上述影像随亦之变化。十二指蛔虫病患者,X 线检查可见弧形、环形、“弹簧形”或“8”字形等影像。
3.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可发现十二指肠及胆管内蛔虫,取出钻入壶腹孔的虫体可使胆绞痛迅速缓解,并可对胆管阻塞进行减压与引流。
蛔虫病总扰人饮食宜忌要重视
一、蛔虫病饮食忌吃食物:
1、蛔虫病患者忌吃油炸、香炒食物小儿在吃了油煎、油炸及香炒的食物后,出现腹痛现象,是由于这些食物进入胃肠后,引起寄生虫躁动不安,蛔虫病导致腹痛。故烤羊肉、炒花生、炒葵花子等应禁食。
2、蛔虫病患者忌吃生冷饮食生冷食物最易损伤脾胃,造成运化失调,故小儿应禁忌过食冷饮,如冰淇淋、冰糕、冰冻饮料等。在气候转冷之季,特别是北方,冻梨、冻柿子等都应禁食,一般水果也要放室内一段时间后再食用,并忌多吃。
3、蛔虫病患者忌吃不洁食物虫症的成因,是由于食人不洁食物,如蛔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等。故要纠正儿童坐地游戏、吮手指等坏习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吃未经消毒、洗净的蔬菜、水果,水果要去皮食;肉类必须煮熟煮烂,防止病从口入。
4、蛔虫病患者忌吃油腻食物食入过分油腻食物可阻滞脾胃,使其运化失调,积湿成热,为寄生虫在体内生存创造有利条件,故不要过食肥肉、鸡汤、羊肉等。
二、蛔虫病多吃的食物:
1、胡椒绿豆散缓解蛔虫病:
组成:胡椒、绿豆各4大粒。
用法:上二味同研成细末,酒调服。
功效:安蛔止痛。
主治:蛔虫病,突然发生胃脘及右胁部疼痛,痛引背心及右肩,并常伴蛔虫吐出,平时脐周腹痛时作,面黄肌瘦,鼻孔时痒。
2、桃叶汁饮缓解蛔虫病:
组成:鲜桃叶60片。
用法:把新鲜桃树叶洗净打烂,开水冲泡,连渣服下。
功效:安蛔驱蛔。
主治:蛔虫病,小儿脐周腹痛,鼻孔作痒,饮食欠佳,睡中蚧齿流涎,面黄肌瘦。
蛔虫的危害有哪些
肠道驱虫即驱治蛔虫、钩虫、蛲虫和鞭虫等肠道寄生虫。这些寄生虫的感染率较高,我国约有5亿~6亿人受蛔虫感染,在小儿及中小学生中的感染率更高,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国家教育部已明文规定,对幼儿园和中小学生进行集体驱虫,提倡一年中服用两次驱虫药,其中秋冬季服药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上述寄生虫的药物主要有: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咪唑(肠虫清、“两片”)、左旋咪唑和噻嘧啶(驱虫灵)及哌嗪(驱蛔灵)等。
蛔虫病的主要表现为:上腹经常隐痛(尤以脐周为主),食欲不振,容易饥饿,明显消瘦,有的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因蛔虫能分泌神经毒素,刺激患者神经中枢,故可出现精神不安、烦躁易怒、浑身瘙痒和夜间磨牙等症状;有的智能发育障碍,记忆减退,学习难以专心;钩虫和严重蛔虫患者,大多患有贫血症,甚至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而导致消瘦或身材矮小;有的病儿还有精神萎靡、烦躁易怒、睡眠不安、夜间易惊和磨牙,甚至易发脾气及头痛等症状。
蛔虫对小儿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蛔虫有三大恶习:随意游走、爱“钻孔”、扭曲打结。肠管内蛔虫,若钻进胆管引起胆道蛔虫症、胆管炎、胆囊炎,表现为剧烈腹痛,满床翻动,严重呕吐,不能进食;若钻入阑尾,即为“蛔虫性阑尾炎”,表现为发热、右下剧痛,尤以脐周疼痛为最,若延误治疗可致阑尾穿孔而导致腹膜炎,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蛔虫钻入肝脏,可引起肝脓肿,表现为高烧不退、肝肿大,黄疸遍布全身;蛔虫钻入阑尾,可引起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等。若蛔虫多条互相盘结成团、堵塞肠道,即为“蛔虫性肠梗阻”,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同时腹部出现包块,严重者可致肠坏死,死亡率极高。特别要注意的是:昏迷的蛔虫病孩子,有时会被上窜的蛔虫堵塞了气管,导致窒息、死亡的危险。因此,得了蛔虫病,决非“可治可不治”的小病,必须认真对等,积极治疗。
以上就全面介绍了蛔虫的危害,所以在全面了解以后,如果自己体内有蛔虫,那么为了不危害自己的身体,一定要在全面了解以后,尽快的通过有效的治疗,让自己体内的蛔虫,能通过全面的治疗,让自己身体蛔虫彻底的去除,这样才能保障身体的健康。
蛔虫病治疗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为主要目标。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取蛔虫。
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3-4天无效且症状加重,有明显并发症,即行胆总管探查取虫,引流胆汁。胆囊坏疽者切除胆囊,胆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有其他并发症时做相应处理。术中、术后均须考虑驱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
用药原则:
胆道蛔虫诊断明确,首选给予解痉止痛,用A中阿托品+哌替啶,肌注,消炎,用A中抗生素药物,如:氨S+庆大+甲硝唑,如感染严重时可用B中抗生素,给予利胆,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虫药。按以上用药大多胆道蛔虫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另外,平时有肠道蛔虫病时,要定期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蛔药给予驱蛔治疗,预防胆道蛔虫病。
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典型者,先行A项检查,B超找到胆道蛔虫,是最可靠依据。有并发症时,示情况选用B项检查。注意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心绞痛等鉴别。
疗效评价:
1、治愈:经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者。B超示蛔虫已排出胆道;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经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者。
2、好转:经保守治疗症状减轻,但B超等检查蛔虫未完全排出胆道者,或出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者。
3、未愈:症状不消失,并出现夏科氏三联症;B超示胆道内仍有蛔虫。
外阴蛲虫病的治疗药品
甲苯咪唑 蛔虫病、蛲虫病、鞭虫病、钩虫病、粪类园线虫病、绦虫病。用法用量:1.治疗蛔虫病、蛲虫病可采用400mg顿服。2.治疗鞭虫病、钩虫病、粪类园线虫病时,一次200mg,每日2次,连服3天。第1疗程未完全治愈者,3~4周后可服用第2疗程。3.治疗绦虫病,1次300mg,每日2次,连服3天。不良反应因本药在肠道内吸收甚少,因此在治疗剂量内不良反应较少。有时可有恶心,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及头痛,偶有乏力,皮疹。禁忌:已知对此药过敏者。注意事项:1.在感染蛔虫较重的患者服药后可出现蛔虫游走现象,而引起腹痛或吐蛔虫,甚至引起窒息,因此为防止蛔虫感染较重的患者出现这种现象,可同时服用左旋咪唑。2.对诊断的干扰:本药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血尿素氮。
磷酸哌嗪 用于蛔虫和蛲虫感染口服,无需禁食,便泌者需加服导泻药。1.驱蛔虫成人常用量一次2.5~3g,睡前1次服,连服2日。小儿一次按体重80~130mg/kg,一日量不超过2.5g,睡前顿服,连服2日.2.驱蛲虫成人常用量一日为1.5~2g,分2次服,连服7~10日.小儿按体重一日50mg/kg,分2次服,一日量不超过2g,连服7~10日。不良反应:1.本品毒性低,副作用较轻,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感觉异常、荨麻疹等,停药后很快消失。过敏者可发生流泪、流涕、咳嗽、眩晕、嗜睡、哮喘等.2.白内障形成、溶血性贫血见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等较罕见.
小儿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病是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的,尤其是出现蛔虫病之后,这些蛔虫常常寄生在,我们的肠道内会造成,我们的甲状腺以及脾,肾严重的损伤。所以我们要及时的治疗蛔虫病,在生活当中及时的预防蛔虫病的发生。
蛔虫病一旦出现我们要及时的治疗,那么出现蛔虫病之后我们有哪些症状表现呢,出现蛔虫病之后,尤其是孩子经常会患有这种疾病,那么就会变得特别容易饥饿,而且还会特别挑食,经常哭闹腹泻。
出现蛔虫病之后,我们要及时的去治疗,在生活当中要预防蛔虫病的发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孩子的卫生习惯,更应该让他明白,使用过的玩具或者是,毛巾生活用品都需要清洁消毒。
蛔虫病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蛔虫寄生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吞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水、蔬菜水果等。蛔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不需要中间宿主,可以附在飞扬的尘土中,儿童吸入咽下后就会感染蛔虫病。儿童由于喜欢玩土,手上可能沾有蛔虫卵,如果饭前不洗手,蛔虫卵即可以通过手而被吞入胃内,所以儿童容易得蛔虫病。
儿童得了蛔虫病后,家长只要给他们服用蛔虫药,就可以将蛔虫杀死或驱出体外。经过驱虫治疗,一般3-4个月后检查粪便中没有虫卵就治好了。服用蛔虫药最好禁食油类食物。现在的蛔虫药一般毒性较小,但吸收后仍有可能产生头痛、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如果儿童患有蛔虫病其他并发症,则需要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