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会增加老人的死亡率
午睡会增加老人的死亡率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出语惊人:“午睡会增加老人的死亡率”。他根据以色列哈达沙大学医院的调查报告,向国人最认同的生活习惯——午睡提出质疑,并且认为午睡不仅不能补充精力,相反可能增加心脑血管“受伤”的概率,从而成为老人的“夺命杀手”。
博士研究认为,晚上睡眠时,心跳速度和血压会降低;早上睡醒时,心跳速度和血压又会恢复。这时,体内会有密集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的活动,从而可能增加心脑血管面临的风险。午睡与晚上的睡眠一样会造成心脑血管的压力变化,因此认为多一次午睡,等于多一次由低到高的状态变化,日复一日,很可能会促使心脑血管病的发作。
1、醒后不要马上起床,先在床上再躺上半分钟;
2、从床上坐起后在床边坐半分钟;
3、靠床边站立半分钟,而后再下床活动。这样渐进性的活动可以让身体各器官适应变化,减少猛然起床对血管的压迫,避免摔倒等危险,有利于心律的稳定。
高脂饮食会增加前列腺癌死亡率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与健康饮食,即蔬菜、水果、鱼类、全谷物、健康油脂相比,前列腺癌患者的饮食中如果主要是大量红肉和加工肉类、高脂乳制品、精制谷物(即西方饮食),其因前列腺癌所致的死亡率以及总体死亡率就会明显增加。这表明对心脏健康有益的饮食也许还能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该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癌症预防研究》上。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926名前列腺癌患者的健康和饮食数据进行了评估。这些男性在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平均14年的跟踪,根据遵循西方饮食还是健康饮食的模式把他们分成了四组。研究人员发现,与较少西方饮食的患者相比,主要以西方饮食为主的男性,因前列腺癌而死亡的风险高出2.5倍,总体死亡率风险也增加了67%。
老人应注意午休的误区
一、强撑着不睡
有的老人害怕中午睡了晚上睡不着,所以即使中午很困也坚持不睡。其实,适当时间的午休不会影响夜晚睡眠,反倒是坚持不睡会令大脑过度紧绷,更加疲惫。
二、凑合着睡
有的老人觉得午休就是眯一会,随意靠在沙发上或者躺椅上,甚至趴在书桌上就睡着了。这种方式非常不可取。靠在沙发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醒后有头昏、眼花等现象发生。尤其患有颈椎病的老人,午休一定不能凑合,即使睡一会,也尽量躺在床上,换上舒适的衣服,盖上被子再睡。
三、睡得太久
老年人午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时间过长,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促使脑组织毛细血管关闭时间过长,使脑的血流量相对减少,体内代谢过程逐渐减慢,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四、午饭后立刻睡
中午进餐后,胃肠蠕动加快,使得体内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大脑供氧明显下降,不宜立刻入睡,一般应餐后半小时之后再休息。
此外,午睡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睡前不吃油腻的食物,不能吃太饱。太饱会影响心脏正常收缩和舒张;油腻食物会增加血粘稠度,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睡姿应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以减少心脏压力;午休起床后先在床上做轻度活动,在心前区、胸部作5—10分钟按摩,慢慢坐起,然后下床喝一杯水。
午睡会增加中老年人高血压风险
午睡会增加中老年人高血压风险
午睡频率与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
为探索午睡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利弊影响,通过标准化问卷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午睡频率、打鼾、睡眠总时间以及个人健康状况等,检测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血脂和空腹血糖等指标,以此基线资料为基础进行横断面研究。
发现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职业、吸烟、体力活动、腰围、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打鼾和睡眠总时间后,无论受检者一般健康状况如何,其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随午睡频率增加而升高。
调整上述混杂因素后,相对于不午睡或午睡少于每周1次组,每周午睡1~3次和4次/周的高血压风险有所增加,比值比(RR)分别为1.05和1.16。
老年人午睡的好处不止是健康
据有关报道说,部分老人不宜午睡。据以色列研究人员对455名老人调查了6年后发现,在此期间去世的75位老人中,习惯午睡者的死亡率为20%,除去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午睡者的死亡率明显较高。
研究者认为,人在睡眠时,心率、血压均会降低,醒来再恢复,这种变化可能会增加血管受损的几率。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难道很多人长年的午睡习惯真的需要改改了吗?
专家认为:这种调查若做为一种指导式的医学定论,尚待考证。有些老人睡午觉已成为多年的习惯,如果硬要改变这种习惯,把生物钟打乱了,反而不利于健康。
人在睡眠时,心率相对缓慢,脑血流量少,脑细胞兴奋度降低,但它并不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有人认为,午睡时易出现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以午睡醒来才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现象。其实,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午睡时循环系统处于低动力状态,这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会产生发病的环境,但对健康的老人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对于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人,特别是因脑血管变窄而常出现头昏、头晕的人,和教授认为,他们最需要解决的不是午睡问题,而是应该从根本上治疗所患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很多,如气候、情绪、饮食、睡眠等。睡眠只是诱因之一,而前几种因素更应引起重视。
午睡可能是夺命杀手吗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黄顶立出语惊人:“午睡会增加老人的死亡率。”他根据以色列哈达沙大学医院的调查报告,向国人最认同的生活习惯———午睡提出质疑,并且认为午睡不能补充精力,相反可能增加心脑血管“受伤”的概率,从而成为老人的“夺命杀手”。
黄博士研究认为,晚上睡眠时,心跳速度和血压会降低;早上睡醒时,心跳速率和血压又会恢复。这时,体内会有密集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的活动,从而可能增加心脑血管面临的风险。午睡与晚上的睡眠一样会造成心脑血管的压力变化,因此认为多一次午睡,等于多一次由低到高的状态变化,日复一日,很可能会促使心脑血管病的发作。
对于黄博士的结论,医生们认为有些道理,但老人也不必太认真。关于午睡,东西方一直是观点相左的。中国人认为午睡能补充精力,有益健康,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可是西方一直认为在白天睡觉是浪费能源,不可取。但在此之前,国外的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午间睡眠可以使人的新陈代谢趋缓,消耗能源减少,从而避免早衰,就好像在冷冻的状态下睡眠可以使人“长生”一样。证明人类应该在午间有休息的时间。
其实,需不需要午睡和各人自身的体质、睡眠状态、年龄和有无疾病等条件密切相关。晚上睡得少、质量差,中午就该用午睡来给身体充充电。睡眠质量差的老人也能通过午睡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
至于黄博士的观点也不无道理。要缓解睡前和睡后心脑血管压力变化对血管的伤害,专家建议:1.醒后不要马上起来,先在床上再躺上半分钟;2.从床上坐起后在床边坐半分钟;3.靠床边站立半分钟,而后再下床活动。这样渐进性的活动可以让身体各器官适应变化,减少猛然起床对血管的压迫,避免摔倒等危险,有利于心律的稳定。
血压过低的老人不宜午睡
据以色列研究人员对455名老人调查6年后发现,在此期间去世的75位老人中,习惯午睡的死亡率为20%,除去疾病等因素影响,午睡者的死亡率明显较高。研究者认为,人在睡眠时,心率、血压均会降低,醒来再恢复,这种变动可能会增加血管受伤的几率,如老年人体质较差,午睡不但不能延年,反而可能成为杀手。那么,老年人午睡到底好不好呢?
有专家认为,老人睡不睡午觉应该顺其自然。有些老人睡午觉已成为多年的习惯,如果硬性改变这种习惯,把生物钟打乱了,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人在睡眠时,心率相对缓慢,脑血流量少,脑细胞兴奋度降低,但它并不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有人认为,午睡时易出现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样午睡醒来就会常出现头晕、头痛、心累及疲乏等现象,使人感到难受和不舒服。其实,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午睡时循环系统处于低动力状态,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会产生发病的环境,但对身体健康的老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专家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人不适宜午睡:
1.年龄在64岁以上,且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人;2.血压过低的人;3.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人,特别是因脑血管变窄而常出现头昏、头晕的人。专家认为,以上3种人最重要的不是午睡问题,而是要到医院开一张“保健处方”,从根本上治疗所患疾病,从生活上养成良好健康的习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发病的诱因很多,如气候、情绪、饮食、睡眠等。午睡只是睡眠中的一种因素,而前几种因素比起午睡更应引起重视。我们不能怕患病的诱因出现,就风声鹤唳,处处自危。这样反而使情绪紧张,不利于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否需要午睡,因人而异。如果觉得中午身心疲乏想休息一下,大可不必硬撑着不去睡。睡眠可以降低氧分消耗,使精神旺盛。但是,如果有些老年人中午根本不困,常年没有午睡的习惯,也可以不去午睡,关键要顺其自然。
老年人午睡健康这四大误区切记要避免
一、强撑着不睡。
有的老人害怕中午睡了晚上睡不着,所以即使中午很困也坚持不睡。其实,适当时间的午休不会影响夜晚睡眠,反倒是坚持不睡会令大脑过度紧绷,更加疲惫。
二、凑合着睡。
有的老人觉得午休就是眯一会,随意靠在沙发上或者躺椅上,甚至趴在书桌上就睡着了。这种方式非常不可取。靠在沙发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醒后有头昏、眼花等现象发生,尤其患有颈椎病的老人。午休一定不能凑合,即使睡一会,也要尽量躺在床上,换上舒适的衣服,盖上被子再睡。
三、睡得太久。
老年人午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时间过长,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促使脑组织毛细血管关闭时间过长,使脑的血流量相对减少,体内代谢过程逐渐减慢,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四、午饭后立刻睡。
中午进餐后,胃肠蠕动加快,使得体内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大脑供氧明显下降,不宜立刻入睡,一般应餐后半小时之后再休息。
此外,午睡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睡前不吃油腻的食物,不能吃的太饱。太饱会影响心脏正常收缩和舒张;油腻食物会增加血粘稠度,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睡姿应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以减少心脏压力;午休起床后先在床上做轻度活动,在心前区、胸部作5—10分钟按摩,慢慢坐起,然后下床喝一杯水。
夏季老人午睡的四大误区
一、强撑着不睡
有的老人害怕中午睡了晚上睡不着,所以即使中午很困也坚持不睡。 其实,适当时间的午休不会影响夜晚睡眠,反倒是坚持不睡会令大脑过度紧绷,更加疲惫
二、凑合着睡
有的老人觉得午休就是眯一会,随意靠在沙发上或者躺椅上,甚至趴在书桌上就睡着了。 这种方式非常不可取。 靠在沙发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醒后有头昏、眼花、现象发生,尤其患有颈椎病的老人。 午休一定不能凑合,即使睡一会,也要尽量躺在床上,换上舒适的衣服,盖上被子再睡
三、睡得太久
老年人午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 时间过长,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促使脑组织毛细血管关闭时间过长,使脑的血流量相对减少,体内代谢过程逐渐减慢,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四、午饭后立刻睡
中午进餐后,胃肠蠕动加快,使得体内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大脑供氧明显下降,不宜立刻入睡,一般应餐后半小时之后再休息
此外,午睡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睡前不吃油腻的食物,不能吃的太饱。 太饱会影响心脏正常收缩和舒张;油腻食物会增加血粘稠度,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睡姿应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以减少心脏压力;午休起床后先在床上做轻度活动,在心前区、胸部作5—10分钟按摩,慢慢坐起,然后下床喝一杯水
午睡会增加老人的死亡率
要缓解睡前和睡后心脑血管压力变化对血管的伤害,专家建议应做到以下三点:
1、醒后不要马上起床,先在床上再躺上半分钟;
2、从床上坐起后在床边坐半分钟;
3、靠床边站立半分钟,而后再下床活动。这样渐进性的活动可以让身体各器官适应变化,减少猛然起床对血管的压迫,避免摔倒等危险,有利于心律的稳定。
听美国专家细说午睡的危害
中国人有午睡习惯,认为可帮助补充精力,有益健康,也可提高工作效率。无所事事的老人,空闲太多,因此最爱睡午觉了。到了炎热的天气,更让这些老人喜欢午后与周公相会。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有机化学博士黄顶立却提出了叫人“震惊”的意外答案。他根据以色列哈达沙大学医院的调查报告指出,经常午睡反而会增加老人的死亡率。
这份报告刊登在1999年7月26日的一份内科医学档案期刊上。该调查针对居住在耶路撒冷的455名70岁老人进行研究,其中有午睡习惯者占60.7%。有午睡习惯的男比女多,前者约有68%,后者约51%;而有午睡习惯的心肌梗塞病史者,又比无心肌梗塞病史者多,各有78%和58%。在6年的研究调查期间,共有75人死亡,其中有午睡习惯者的死亡率为20%。进一步调查,去除多项生活形态、危险因子、疾病等干扰因素后,有午睡习惯的平均死亡率相对风险较高,约为没有午睡习惯者的1.1倍。
为什么多数人认为午睡可“延年益寿”的这个好习惯,却成了可能造成老人“早死”的原因?
黄博士说,在晚上睡觉时,心跳速率和血压会降低,早上睡醒时,心跳速率和血压恢复上升。所以早醒时,血液动力学有最大的改变———由睡眠的基层低点状态,变成睡醒的活跃高点状态,因而造成早上睡醒时,会有较密集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的活动,而可能增加这两个血管“受伤”风险的机率。过去一些研究也证实,睡醒会增加心血管和脑血管相关的死亡风险。
午睡时,心跳速率和血压也会像晚上睡觉一样降低;而醒来后,心跳速率和血压又恢复提升。所以,多一次的午睡,等于多一次血液动力学由睡眠的基层低点状态,变成睡醒的活跃高点状态,如此日复一日的“高高低低”状态变奏,更可能促使心血管和脑血管的风险大大增加。也就是说,老人家的健康状况如果稍微差一些,午睡反而可能成为夺命“杀手”!
不过,谢木昌中医师认为,老人晚上睡眠较短,到了隔天早上十一二点时,也就是中医所谓的“阴阳交替”的时间,容易感到疲累,如果能睡半小时至1小时,可恢复精神与体力,思考能力也加强。
他说:“晚上睡得少,脑血管和心血管也没有多少时间‘休息’,因此午睡正好可以让这些血管‘休息’一下!
谢医师曾到北京考察时碰到一名82岁高龄的教授,他有午睡习惯,配合运动,人健康硬朗。因此,谢医师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老人家如果在傍晚时分做些轻柔运动如气功或散步等,“睡死”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文卉
老人养生需注意的四大威胁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少老年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大多是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社会地位下降以及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等。
丧偶提高死亡率
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因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空巢”成为都市老人通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要使自己有一个快乐的晚年生活,老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重要。首先要学会关爱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例如多接触外界,在社会上释放余热等。另外,学会自我调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也非常重要。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会有一定的失落感。这时如果不能够调整心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人可以多陪老人们参加文体活动,借此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一些如垂钓、种花、养鸟等集体活动。
抑郁成为“另类杀手”
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功能性心理障碍之一,抑郁情绪在老年人中很常见,而老年人的自杀通常与抑郁心理有关。所以若发现老人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就诊,以免引起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