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宝宝变成罗圈腿
如何防止宝宝变成罗圈腿
我国传统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引起罗圈腿的原因是由于婴儿时期没有给宝宝绑腿所致,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新妈妈们都会发现,宝宝的腿总蜷缩着,即给他拉直后,可手一松,宝宝的腿又弯曲了,“我越看越觉得他是罗圈腿,要不腿怎么老伸不直呢?”很多新妈妈都有这样的疑问。
事实上,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不必过度担心。那么究竟什么是罗圈腿呢?
罗圈腿是人们对双腿呈“O”型或近似“O”的一种戏称。罗圈腿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形造成的。形成罗圈腿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幼儿时患佝偻病;二是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受特殊的生活习惯影响。佝偻病一般是由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在肠内吸收减少,钙、磷减少,一方面机体在甲状旁腺调节下使已长成的旧骨脱钙(旧骨硬度降低),以弥补血中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新骨由于缺钙而使骨质钙化不足而质地松软,肌肉关节松弛,直立行走时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变形。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一般1岁以上儿童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穿连体衣会导致宝宝罗圈腿吗?
儿科专家崔玉涛表示,给婴儿穿连体衣不应是造成今后“罗圈腿”等下肢发育异常的前提。除非总给孩子穿过短的连体衣。倒是过早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早期“训练”孩子站立、行走等,可能会导致今后发生“罗圈腿”的可能。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水到渠成的发育过程,过早、过多人为干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崔玉涛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一旦发现宝宝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一般畸形6公分以内的以观察、随访为主。超过6公分的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除了非常严重的畸形需医学矫正外,其他的均可通过运动锻炼来纠正或弥补。具体方法:
1、压腿运动:通常采用直压腿和侧压腿。
2、踢腿运动:O型腿采用小腿外踢法;X型腿采用小腿内踢法。
3、夹腿运动:双脚、踝、膝同时靠拢夹紧,坚持数分钟后放松。然后重复平时走路,注意姿势。
造成罗圈腿的原因
形成罗圈腿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佝偻病和患者的生活习惯很不好。因此,如果想要预防罗圈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注意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并且要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
1.幼儿期患佝偻病导致骨骼变形
幼儿得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缺乏VD。一方面是小肠吸收钙和磷有困难,肾脏将钙和磷排出体外,从而出现缺少钙和磷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新生的骨头不能够自己钙化,而已经长成的骨头有脱钙的情况。
2.骨骼生长发育时受特殊生活习惯影响
当体内缺乏VD时,钙和磷就会减少,从而造成一方面已经长成的骨头会在甲状腺的调节作用下脱钙,来补充血液中的钙和磷;另一方面新生长的骨头因为缺少钙而比较柔软,肌肉关节比较松弛,当孩子站直走路时,受到重力作用骨头会变形。
3.运动、坐姿的影响
幼儿期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都在不断地发育,孩子的骨骼一天天地成长并且钙化。如果孩子若是有一些比较奇怪习惯或爱好,骨骼受到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动,时间一长孩子的骨骼就会变形。比如夹被睡觉、骑马等时间久了会变成罗圈腿。
学步车的危害 影响腿型与走姿
婴儿长期依赖学步车,容易出现发育异常,增加”X“型、”O“型腿的发生率。宝宝的骨骼中含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而学步车的滑动速度过快,宝宝不得不两腿蹬地用力向前走,时间长了,容易使腿部骨骼变弯形成罗圈腿。而有的学步车高度不合理,宝宝个子小,坐垫过高,脚不能完全着地,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这就容易使足关节变形,形成趾外翻,甚至扁平足;久而久之,宝宝也容易形成踮脚走路的不良姿势。
蜡烛包对宝宝好不好 蜡烛包的旧观念
过去人们主张蜡烛包是有几条理由的:
1、孩子的上下肢屈曲状态,如果不把它们伸直、固定,就会造成日后四肢畸形。所以通过蜡烛包防止宝宝发生“罗圈腿”,并帮助宝宝养成手脚不乱动的习惯。
2、孩子的手脚如果伸到被子外面,会受凉生病。
3、蜡烛包包起来方便,不会发生意外。
宝宝腿不直是罗圈腿吗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一般1岁以上儿童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宝宝腿不直并非患佝偻病
黄先生:我的宝宝小腿不直,这是否就是佝偻病的征兆?
连大华:我们知道正常新生儿的姿式,上肢如“W”形,下肢如“M”形,无论你怎么捆绑它,只要一打开襁褓,立即就归还原形。有的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宝宝腿不直可能是佝偻病引起的,担心以后会成罗圈腿,于是就拼命地补鱼肝油、钙剂等。其实,我们每个人小腿的胫骨都不是很直的,不信你看看自己的腿,只是孩子小加上他本身屈曲状的姿式,使家长愈发感到宝宝的小腿不直,这与佝偻病完全是两回事。佝偻病是由于缺钙、骨软化引起的,当孩子站立或行走时,腿骨不能支撑身体的重量,渐渐弯曲变成罗圈腿或外八字型腿。了解了这些情况,你还会认为自己宝宝的腿有问题吗?
白领妈妈需特别注意
刘女士:我是办公室文员,为何我宝宝会得佝偻病?
连大华:在临床中发现,多数先天性佝偻小孩是出生在白领妈妈中间。由于白领准妈妈接受日晒少、补钙意识差,再加上常与电脑打交道(目前,暂时无法确定电磁波对患儿的先天性佝偻病有多少影响),这就增加了新生儿患先天性佝偻病的可能性。
陈小姐:我的老家在农村,我发现农村的孩子很少患佝偻病?
连大华:我省有关部门曾经对婴幼儿佝偻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发现10年内,我省平均患病率由26.8%下降至19.39%,但与上海同期相比(约8%的发病率)还是高出许多。此外,调查还显示我省城市儿童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的发病率。因为,农村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多,日晒充分,而城市的空气中灰尘和媒烟的含量较高,紫外线受到阻挡;另外,不少儿童住在高层套房,户外活动的机会较少,促使城市小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
造成罗圈腿的原因
佝偻病为常见的病因,一般多发生于小儿;发生在16—17岁的青少年为迟发性佝偻病,发生在成人者为骨软化病,主要由于食物中维生素D不足或不能得到充分阳光,影响钙磷吸收而致,其中以膝内翻为膝外翻多见。
晚发性佝偻病常引起青春期膝内、外翻。而且于青年女性多见。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由于发育过速引起,青春发育期是机体的第二发育高峰,此时如果产生钙代谢的负平衡,导致骨质疏松,甚至软化而产生膝内、外翻畸形。本病的发生男女之比为1:9左右。女孩的发育突增期在10~13岁,骨骼发育生长迅速,性腺也逐渐成熟,发病高峰、身高生长高峰和月经初期平均年龄一致,说明晚发性佝偻病和激素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
外伤是膝内、外翻畸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下肢骨关节创伤,如膝关节附近的骨骺损伤,关节内骨折,或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治疗不当等原因造成畸形。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骺损伤,特别是劈裂和挤压损伤,更易引起骨骺的延缓生长和早闭。当内髁或外髁部损伤重于对侧或单独一侧损伤,均可造成骨骺生长缓慢或早闭,但对侧生长发育受影响小或正常,两侧骨骺发育不平衡,引起关节面倾斜,导致膝关节的内、外翻畸形。
进入膝关节内的骨折,如股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由于复位因难,或过早下地负重引起关节面不平,也可导致膝内、外翻畸形及骨性关节炎。
在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骨折,由于复位不满意,固定不牢靠常引起膝内、外翻畸形愈合
宝宝坐学步车好不好 宝宝用学步车好吗
宝宝用学步车是利大于弊,家长要注意把握好度。宝宝10个月以后,运动能力逐渐发达,可将他放入学步车内,不过每次宝宝在学步车里待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因为婴儿长期用学步车,会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容易出现发育异常;且学步车的滑动速度过快,宝宝不得不两腿蹬地用力向前走,时间长了,容易使腿部骨骼变弯形成罗圈腿。
婴儿罗圈腿的症状
新生婴儿的出身总是让父母考虑很多的问题。比如:经常有家长担心:“我的孩子双腿总是并不拢,是不是‘罗圈腿’呢?”那该如何判断婴儿是否患上罗圈腿呢?婴儿罗圈腿的症状到底有哪些呢?婴儿罗圈腿的症状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新妈妈们都会发现,宝宝的腿总蜷缩着,即给他拉直后,可手一松,宝宝的腿又弯曲了。事实上,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如何区分孩子的腿是不是正常蜷缩呢?
在这里,给一种办法。家长可以让宝宝仰卧,然后轻轻拉直宝宝的双腿,让其脚跟处并拢,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膝盖和踝关节也是并拢的;倘若膝盖分开超过了6厘米以上,家长就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尽早确诊是不是罗圈腿。
宝宝养育知识 不要把宝宝绑起来
1岁以内的小宝宝平躺在床上睡觉时,会摆出像青蛙一样的姿势,这是宝宝最自然的休息姿势。有妈妈担心宝宝将来长成“罗圈腿”,总想把宝宝的胳膊腿拉直。于是把宝宝的腿、胳膊都拉直了包上。其实这样做会使宝宝一直处于僵直状态,浑身紧张疲劳,休息不好,反而影响生长发育。
儿童形成罗圈腿的原因
形成罗圈腿一般有两种原因:佝偻病和不良生活习惯。因此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幼儿时患佝偻病,形形色色的佝偻病骨骼变形。
小儿佝偻病主要原因是缺乏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一方面是小肠吸收钙磷不足和肾脏排出钙磷增加,造成体内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是新骨生成障碍,不能钙化和已长成的骨骼脱钙。
2、运动、坐姿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
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
爸妈必知的换尿布常识
粑麻围观:宝宝用纸尿裤的常见问题
给宝宝选择纸尿裤型号,是偏大点好,还是正合适好?
小编建议还是给宝宝选择合适的纸尿裤为好!每个型号都会有一定的体重范围,应该找适合宝宝体重的纸尿裤。过大的型号很容易出现漏尿,过小的型号会因为滁留的尿液多于尿裤的承受力而产生回渗,而且尿裤过紧会损伤宝宝娇嫩的肌肤哦。
宝宝夜间多长时间换一次纸尿裤为宜?
妈妈可以根据宝宝尿尿的次数以及纸尿裤的品质决定,要选择那种吸收能力强,具有三层锁水系统的纸尿裤。夜间醒来时,你可以摸摸宝宝的纸尿裤,如果是鼓鼓的就说明该换一个新的啦。粑粑麻麻辛苦一点,宝宝屁股才能更干爽哦!
纸尿裤的搭扣总是硌宝宝腿怎么办?
建议选择弹力、无胶腰贴的纸尿裤,这样的腰贴可神奇了,它只会牢牢地粘在尿裤的粘贴区,而不粘宝宝的肌肤。并可反复粘贴,方便妈妈检查。选择那种有莱卡弹力的双重防漏隔边的纸尿裤,不仅弹性强,而且最低程度地减少对宝宝娇嫩肌肤的刺激,不会在宝宝的大腿上勒出红印。
男孩和女孩可以用同型号的纸尿裤吗?
当然可以,最好给宝宝选择尿裤内部吸尿层长一点的,这样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尿尿后尿液都会很快被吸收,减少皮肤与尿液的接触时间。不过,现在很多纸尿裤有分男女款,在设计上会考虑孩子的生理特点,宝宝穿着的舒适度会更好。
宝宝用纸尿裤会变成罗圈腿吗?
罗圈腿是缺钙的表现,与纸尿裤无关。宝宝腿伸不直在六个月后会逐渐改善消失,等到宝宝把纸尿裤脱掉的时候自然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不会出现并不拢的情况。
宝宝罗圈腿和蜷腿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罗圈腿
罗圈腿是人们对双腿呈“O”型或近似“O”的一种戏称。罗圈腿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型造成的。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外八字腿又称“X型腿”,医学上称之为膝外翻,是常见的腿部畸形之一。尤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什么是“蜷腿”
蜷腿,多出现在新生儿身上,表现为小腿弯曲着,两个膝盖不能完全并拢,小腿向内翻着,有点像“罗圈腿”,这个姿势有点萌有点奇怪,很多妈妈对此不知所措,担心这是否是传说中的罗圈腿。事实上,这是正常现象。
宝宝出生后是“罗圈腿”,这是因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宝宝一天天长大,子宫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为适应宫内发育的需要,胎儿在子宫内四肢蜷缩,两只胳膊弯曲着,大拇指握在拳头里,大腿屈曲外展,头部常常向一边倾斜。这种姿势虽然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下肢在子宫内的占位空间,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双下肢为适应这种姿势,尽可能地双脚向内弯曲,由此带动小腿从膝关节起向内弯曲,膝关节会轻微变形。胎儿的骨质富于软骨,在外力作用下也使小腿发生变形。宝宝而在妈妈肚子里10个月蜷成一团的姿势,出生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度担心,也不要急着给宝宝强行纠正,否则还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
怎么判断宝宝的腿是否正常蜷缩
方法很简单,家长可以让宝宝仰卧,然后轻轻拉直宝宝的双腿,让其脚跟处并拢,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膝盖和踝关节也是并拢的;倘若膝盖分开超过了6厘米以上,家长就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尽早确诊是不是罗圈腿。
其实,罗圈腿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所致,早期以多汗、易惊、睡眠不安、好发脾气为主要症状,如果在3岁前发现孩子是罗圈腿,通过补充维生素D,同时进行运动,就能改善肌肉张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慢慢纠正过来;但如果超过了3岁,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
婴儿过早学站立易致罗圈腿
宝宝穿连体衣会导致罗圈腿?
过早训练站立、行走更须小心
有网友担心,自己宝宝一直穿连体衣会导致腿成罗圈腿吗?
给婴儿穿连体衣不应是造成今后“罗圈腿”等下肢发育异常的前提。除非总给孩子穿过短的连体衣。倒是过早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早期“训练”孩子站立、行走等,可能会导致今后发生“罗圈腿”的可能。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水到渠成的发育过程,过早、过多人为干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宝宝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容易出现畸形。
幼儿过早站立学走路 易出现腿部畸形
家长们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自家宝宝越早学会站立和走路越好。现在有很多妈妈愿意把宝宝放入学步车内,认为这样既省劲又可以防止小孩摔倒,但实际上,长期依赖学步车对宝宝的成长可能不利。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过早使用学步车让宝宝站立或走路,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过多使用会让宝宝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出现O形腿、X型腿等情况。因此学步车使用应该恰当,尤其不能过早、过多地使用。
专家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
一旦发现宝宝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一般畸形6公分以内的以观察、随访为主。超过6公分的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造成小儿罗圈腿的原因
造成宝宝罗圈腿的原因很多,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佝偻病患儿长到1岁左右,学站学走路时,腿部难以负荷身体的重量,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罗圈腿。
家长要以科学的养育方法预防小儿罗圈腿的发生。合理喂养,多去户外活动。由于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腿部力量常不能过度承受身体重量,容易引起腿的变形,因此不要过早、过久地站立和学步,少用学步车。不要过早穿较硬的皮鞋,因为婴幼儿腿部力量较弱,学行走时穿硬质的鞋,会影响下肢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