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如何防中暑治中暑

中医如何防中暑治中暑

防中暑:泡中药凉茶当饮料服用,有一定防中暑的作用。可参考以下配方:金银花8克、白菊花8克、淡竹叶5克、白参10克、藿香4克、豆卷10 克、用1200-1500毫升开水浸泡约1小时,冷后适当饮用,但阳虚之体(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拉稀等)的人应少用或不用。出汗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 盐分,一般1000毫升冷开水中加0.9克食盐饮用。

治中暑:轻、中度中暑,中医称为暑湿伤表感冒,以身热、汗出、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脘痞等为主要症状。可用清暑祛湿解表 法,药用香薷5克、扁豆15克、厚朴5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鲜荷叶20克、鲜芦根15克加减煎水服。暑热偏盛者可加黄连、山栀,湿热盛者可加豆卷、藿香。此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也有一定作用。重度中暑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天气炎热,中暑是很普遍的,但是中暑之后人会特别难受,所以还是提前掌握有效的防治方法比较好。小编提醒您:一定要注意防晒、饮食要多加注意,勤洗澡、勤换洗衣服。

宝宝能喝绿豆汤吗 宝宝喝绿豆汤好吗

有好处。

夏天家长可以给宝宝喝一些绿豆汤,中医认为,绿豆性味甘寒,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的功效,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症状。而且绿豆营养价值高,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锌、钙等矿物质,对促进宝宝发育也有帮助。

中医治中暑的方法

针灸治疗中暑的记载,多见于明清的一些针灸书籍,以《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神灸经纶》等为多。

据病情进退,可辨为轻重二型。轻证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舌苔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促、转筋抽搐;如属气阴两伤,则现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脉象虚细、质淡白等证候。治疗也可按以上两型分而治之。

(一)轻证中暑

1.治则:清泄暑热。

2.处方:内庭、曲池、内关、太阳。

3.方义:内庭为足阳明之荥,“荥主身热”(《难经》),曲池为手阳明之合,两穴合用可泄阳明之暑热;内关通于阴维,阴维之脉行腹里、贯胸膈,故能和胃止呕;太阳为经外奇穴,刺血清热,疏解头部昏痛。

4.治法:宜将病人迅速置于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衫。先以三棱针点刺双侧太阳,挤去恶血,余穴均施凉泻法。留针至症状明显改善,留针期间亦须间断运针。

(二)重证中暑

暑热蒙心

1.治则:清热开窍止搐。

2.处方:水沟、百会、委中、十宣;转筋抽搐加阳陵泉、承山、后溪。

3.方义:暑热蒙心,清窍闭塞,取水沟、百会以醒脑通闭;委中,膀胱经合穴而属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热毒;十宣更有泻热治神、调节阴阳之功。转筋抽搐乃热极动风之象,取筋会阳陵泉穴舒筋解痉;承山为止搐缓挛之验穴;后溪,通于督脉而和脑相维系,更有息风镇惊之效。

4.治法:先刺水沟,深刺至齿,针尖向上,施以泻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针泻血,余穴亦用泻法,强度宜适当加大。留针至神清搐止,须间断运针。

气阴两脱

1.治则:补气滋阴。

2.处方:气海、百会、太渊、复溜。

3.方义:气海为元气之海,灸之可大补元气;百会为诸阳之会,更能升阳固脱;太渊乃手太阴肺经原穴,本型为中暑之危重阶段,汗出脉绝,取此以滋肺阴固卫阳;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可补肾阴振肾气。四穴合用,内补肺肾之阴液,外固欲脱之卫阳。

4.治法:气海、百会施艾条雀啄法灸,持续下断,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针刺,采用补法留针,其间须反复运针刺激。

此型病情危重,宜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喝绿豆汤的禁忌 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虚弱的人禁喝

寒凉体质的人,表现为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诸如腹泻(严重的话引起脱水),气血停滞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注意:即使喝绿豆汤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对热肿、热渴、热痢、痘毒等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寒冷体质、虚弱或正服药者,不适合喝。

夏天中暑头疼怎么办

多喝水,喝点藿香正气水。

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偏头疼发作时,不妨在光线较暗、四周安静的房间里休息一会儿,一般来说,只要睡上半个小时,偏头痛就会有所减缓。按摩头部:对头部进行力度适中的按摩,是缓解偏头疼的有效方法。太阳穴是偏头痛按摩的重要穴道,你可以用食指来按压,可以用拳头在太阳穴到发际处轻轻来回转动按摩。饮用绿茶:绿茶中的物质对缓解偏头疼有效果,所以,可以适量地饮用绿茶来克服严重的偏头疼。

静心冥想:使用瑜珈和冥想是治疗偏头疼的新方法。你可以购买一盘此类的CD,在头疼发作时随着音乐闭目冥想一会,让大自然的和谐之音使你忘却病痛。

冰袋冷敷: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症状自然会减轻。

夏天中暑头疼怎么办

1、绿豆丝瓜花解暑

【方 剂】绿豆60克,鲜丝瓜花8朵。

【制作法】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绿豆至熟,然后捞出豆,再加入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

【功 效】清热,解暑。治夏季气温酷热引起的中暑。

2、红糖绿豆沙解暑祛热毒

【方 剂】绿豆100克,红糖25克。

【制作法】将绿豆煮烂,用勺在锅中捣碎如泥,再以文火煮至无汤,加红糖调味即成。食之。

【功 效】清热解毒。治小儿暑热生疮疔。夏季炎热时小儿常食用解暑清热,除烦解渴之功用。

3、海带冬瓜豆瓣汤消暑利尿

【方 剂】浸发海带100克,冬瓜500克,去皮蚕豆瓣100克,香油及盐适量。

【制作法】将海带和蚕豆瓣一起下锅,用香油煸炒一下,然后添加500克清水,加盖烧煮,待蚕豆煮熟时,在把冬瓜和盐一并放入,继续烧至冬瓜九成熟,即可停火出锅。

【功 效】消暑利尿。治中暑头昏、头痛、烦渴。

4、冬瓜汁解暑热烦渴

【方 剂】鲜冬瓜一个。

【制作法】将冬瓜洗净,切成碎块,打成汁。尽量饮服。

【功 效】消暑,清热,除烦。制中暑后烦躁不安、口渴、尿黄,有清热利尿之作用。

5、扁荷粥用于解暑

【方 剂】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鲜荷叶1小张,大米50克。

【制作法】先用清水把白米洗净,浸泡。锅内加水三碗煮白扁豆,水费后下白米小火煎煮,待扁豆已黏软,放入冰糖及洗净的鲜荷叶,再煮20分钟即成。食之。

【功 效】消暑解热,和胃厚肠,止泄泻。

6、饮杨梅酒预防中暑

【方 剂】鲜杨梅500克,白糖80克。

【制作法】将杨梅洗净,加白糖共装入瓷罐中捣烂,加盖(不密封,稍留空气),7~10天自然发酵成酒。再用纱布绞汁,即成约12度的杨梅露酒,然后倒入锅内煮沸,待冷装瓶,密封保存,时间越久越佳。夏季饮用最宜。

【功 效】预防中暑。

7、姜韭蒜汁治中暑昏厥

【方 剂】生姜、大蒜、韭菜各适量。

【制作法】洗净,姜蒜去皮,共捣烂取汁,灌服。

【功 效】解表,温中。治中暑昏厥,不省人事。

中暑后注意事宜

人在中暑之后常常很虚弱,在恢复过程中,应吃些较为清淡、容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必要的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中暑后不要大量饮水,中暑患者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因为大量饮水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使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导致热痉挛。

中暑后还应该注意不要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虚弱,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和寒性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重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中暑后应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肠胃的消化能力。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并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导致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会感到疲倦。

产褥中暑中医辨证

产褥中暑(puerperal heat stroke)是指在产褥期因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及体质虚弱的条件下,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性急性疾病。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产后郁冒”范畴。产妇亡血多汗,血虚津伤,阳气独盛于上,复因感受寒邪,气机壅塞,上焦不通,胃气失和,津液不足,因而见有脉弱,呕吐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以及舌有苔、身无汗等症者,治以发汗散邪、调和阴阳,以使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也。对严重胞胎既下,气血俱去,忽而眼黑头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者,当急投益气固脱,辛香逐血等剂。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大暑防中暑食谱

大暑防暑食谱一:莲藕炖老鸭

原料:湖鸭、莲藕。

调料:盐、味精、胡椒粉。

制作:将飞水处理后的鸭子和切片的莲藕放入煮开水的锅中,加入适量的盐、味精、胡椒粉等,炖上一个小时即成。

温馨提示:选择湖鸭,是因为它体型较瘦,脂肪含量较少。鸭子飞水时,加入料酒可以去除腥味。

鸭肉性寒,是夏季进补的优良食品,营养很高,有除湿、解毒、滋阴、去燥、养胃、补肾、消水肿、止咳化痰等功效,非常适合大暑的时候吃。这道菜制作太简单了,用的原料和调料也都很家常。这道汤,鸭肉中融合了莲藕的香甜,汤里有鸭肉的醇厚和莲藕的清新,不失为一道夏令滋补的好汤。

大暑防暑食谱二:绿豆猪肚汤

原料:猪肚1只,绿豆250克,精盐15克。

做法

1.猪肚擦洗干净切成片,下炒锅加水,精盐同炖。

2.绿豆洗后,另用沙锅加水(水要没过绿豆),煮至开花,捞出豆壳,连汤汁一并倒入炒锅内,用温水煨半小时。闻香气四溢便可食用。

大暑防暑食谱三:苦瓜黄豆煲排骨

原料:新鲜苦瓜500克、黄豆200克、猪排骨250克、生姜3~4片。

苦瓜,又称为凉瓜,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经,功能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滇南本草》说它能“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还说它“治丹火毒气, 疗恶疮结毒”,《泉州本草》认为它“主治烦热消温引饮,风热赤眼,中暑下痢”;黄豆,又名大豆,广州人称之为白豆,性平味甘,入脾、大肠经,功能健脾,宽中,《日用本草》说它能“宽中下气,利大肠”;猪排骨性平,味甘、咸,入脾、胃、肾经,功能滋阴,润燥;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胃、脾经,有驱寒、祛腥的功 能。合而为汤,更具清暑涤热、益气止渴之功效。

烹制:先用清水把苦瓜、黄豆、排骨、生姜洗净,苦瓜去核切块,黄豆浸泡片刻;排骨切成段状,然后一起放进瓦煲里,加入清水1200毫升(约6碗水 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1个小时,直到600至800毫升(约3~4碗水量),调入食盐少许,饮汤食苦瓜及猪排骨。此量可供2~3人用,宜在暑热期间多次饮用。

中暑想吐怎么办

1、仁丹: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涨、胸闷、腹痛腹泻;

2、十滴水:适于中暑所致头昏、恶心呕吐、胸闷腹泻;

3、藿香正气水:适于暑天因受寒所致的头昏、腹痛、呕吐、腹泻突出者;

4、清凉油:可治疗暑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或因贪凉引起的腹泻;

5、无极丹:清热祛暑、镇静止吐。

中暑治疗原则

1.立即移至阴凉处或空调室中,并给予物理降温;

2.重量症者迅速降温,头部戴冰帽、颈两侧、腋下腹股沟大动脉附近放冰袋,静脉注射复方氯丙秦;

3.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4.防治合并症控制感染。用药原则:1.物理降温、氯丙秦和其他辅助药为主;2.有心力衰竭病例应快速洋地黄化;3.脑水肿病例除降温外,静滴20%甘露醇、速尿和糖皮质激素;4.肾脏损害病例应用速尿无效者,应及早进行腹透或血液透析;5.选用预防及控制感染的抗生素,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给予相应诊治。

中医治疗中暑方法好

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比较于西医更温和,副作用更小,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中医根据中暑不同病程的病理变化及其证候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中暑轻症: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 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方义:大椎泻全身之热;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曲池清热要穴;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重症中暑: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脉沉而无力。

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 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方义:神志昏迷,取水沟、百会以开窍醒神;曲泽为心包经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热;十宣放血以开窍苏厥。

其他疗法:刮痧疗法:适用于中暑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吃绿豆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绿豆属于凉性食物,寒凉体质的人,表现为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

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诸如腹泻(严重的话引起脱水),气血停滞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喝绿豆汤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对热肿、热渴、热痢、痘毒等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寒冷体质、虚弱或正服药者,不适合喝。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

夏季吃绿豆可清热解毒,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的功效,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但是绿豆汤不宜喝冰镇的,否则会影响脾胃,造成脾胃失衡、腹泻。

中医认为,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的功效,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绿豆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含量比鸡肉还多,钙质是鸡肉的7倍,铁质是鸡肉的4.5倍,磷也比鸡肉多,这些对促进和维持机体的生命发育及各种生理机能都有—定的作用。实验还表明,绿豆可能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保肝等均有明显作用。需要提醒的是:绿豆汤不宜喝冰镇的,否则会影响脾胃,造成脾胃失衡、腹泻。尤其是属于寒凉体质的人,例如有四肢冰凉、腹胀、腹泻便稀等症状者,不能多喝冰绿豆汤。

其实,要避免绿豆吃得过于寒凉,不一定要喝绿豆汤,可以选择另一种吃法,也就是吃绿豆粥。做法是将米、绿豆分别淘洗干净,同下锅加水煮成粥。同时,如果要单独用绿豆煮甜水饮用,必须煮烂绿豆才不至于吃得太凉,因为绿豆刚刚煮得开花时吃了最凉。

预防中暑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夏季怎么防中暑 中医药材预防

夏天容易有肠胃或皮肤,甚至中暑等问题出现,透过中医药材,像是藿香、苍术、银花等健脾化湿的正气茶,或是采用乌梅、甘草、陈皮、山楂等生津止渴、助消化等药材组成的香梅饮等,能有效帮助患者改善体质;,透过中医药养生的帮助,调节身体机体,这个夏天也能舒适度过。

相关推荐

中暑是因为什么 中暑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气候环境因素,夏季是中暑高发季节,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高的环境极易引发中暑,而且有的时候虽然温度不高,但是湿度较高,并且通风情况很差的时候也容易引发中暑,因此夏季的时候尽量保持屋内通风,不要一直开着空调,没有人的时候要关掉通风,另外夏季正午较热的时候尽量不要出门,中暑

如何预中暑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

夏天中暑了怎么办 中暑的预

对于中暑这种疾病,生活中大于。夏季室外工作者应避开10:00-15:00高温时段,行人应做好护措施,涂抹晒霜,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尽量选用棉、麻、丝衣物,不穿化纤类衣服,以利于大量出汗时散热。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高温季节应减少外出活动。家中常备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人丹、风油精等。每天多喝水,每天保证1.5-2升的饮水量,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出汗多时及时补充淡盐水。

怎样预中暑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龙虎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

中暑如何预

出现早期症状,及时撤离高温现场。避免高温下、通风不良处强体力劳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劳动,进食含盐饮料以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当高温下作业无法避免时,需改善劳动条件,加强护措施,尽可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有易患倾向者应避免从事高温下工作。

中暑疗方法

1 刺血疗法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泽、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 退汗出,诸症消失。 2 穴位按摩疗法轻症中暑,可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拇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

如何正确理解中医中的“中暑

在了解中暑能否喝藿香正气水之前,首先要清楚中医中的“中暑”和西医中的“中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医通过辨证把中暑按辨证分为三大类,西医所说的“中暑”,只是中医辨证的一个方面。 阴暑 阴暑是因为暑天受寒引起的,类似于经常进出空调间而出现中暑症状的情况。 阳暑 阳暑基本与西医所指的中暑是一致的,是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哂而发病的伤暑证。是由于动而得之,故名“阳暑”。主要病状有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苔黄干,脉洪数等。 湿暑 湿暑是湿热天气中出现的类似中暑症状,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

泡澡中暑

中暑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为特征的疾病。 很多人以为,中暑是夏天在太阳下暴晒才会发生的事,其实冬天泡澡也可能发生。 冬天寒冷,很多人喜欢泡澡。在公共浴室,洗浴时间太长会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头晕、甚至晕厥。这与中暑原理一样,浴室门窗紧闭,室内湿度高于外界,开始人体很舒适,肌肉放松,长时间处于其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于体表,回心血流量不足,心脏排血量减少,造成体内器官供血不足,可能发生晕厥和其他意外。 若想在浴池泡澡,最好先在温池洗浴,然后过渡到热池。入水要缓慢,先从下肢开

中暑的药膳

解暑绿豆汤 绿豆30克,芦根10克,白茅根10克,将芦根、白茅根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至熟。去药包。冷、热饮均可。 解暑二豆二米粥 赤小豆、绿豆、薏米、大米适量。煮粥,冷、热食用均可。 解暑凉拌菜 鲜马齿苋、鲜鱼腥草、鲜穿心莲、鲜紫背天葵、鲜苏叶、鲜薄荷、鲜荆芥等任选一种,洗净,开水焯后,凉拌食用。

中暑头疼怎么办最快最有效 绿豆丝瓜花

食材:绿豆60克,鲜丝瓜花8朵。 制法: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绿豆至熟,然后捞出豆,再加入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 功效:清热,解暑。夏季气温酷热引起的中暑,以及中暑后头疼有一定的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