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人的心态和健康有关系吗

老年人的心态和健康有关系吗

心态好,一切问题都会好,真的是这样,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心态来决定你的病情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方法,要做一些对身体有好处的事情,保证身体健康状态。

1、老年人首先要保证的是身体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尤其要注意诸如高血压、高血脂、骨关节病等退化性疾病的发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锻炼身体,但是千万不要做一些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过度运动,否则不仅起不到健身作用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老年人在饮食方面不用过分苛求,只要尽量使用少油、少盐和少糖的食物就可以。

2、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突然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面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很多老年人心理无法调整好,严重的会导致精神抑郁。

3、老年人要自我调整好心态,多与同龄人交往,多参与社区活动,可以排解老年人的孤独,保持健康的心态。

温馨提示: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老人都跟不上生活的节奏,但是老人们不要担心,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过就可以,要有个正确的生活状态,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不要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要跟着自己情况去选择生活的方式。

老年人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

疾病源于生活,生活方式左右疾病的滋生,心衰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尽量减少心衰的滋生,只有保持健康的体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精彩。

而老年人心力衰竭尤为重要,下面您详细介绍老向年人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老年人心力衰竭应该如何护理,老年人心力衰竭常见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办法有哪些。

加强三级预防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危险因素而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全人群策略和高危对象的个体策略,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从儿童时期即开始,为全面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二级预防:对老年人坚持定期体检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对患者系统治疗,可减少患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主要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的病死率和病死率,积极开展康复医疗、心理医疗,家庭医疗护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残,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总会有这样会那样的不适,但这时的我们就更不能对自己放松警惕,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心态影响生活,生活是一把利剑,只要稍稍不注意病魔就会席卷开来。

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

1.衣

由于老年人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减弱,尤其对寒冷的抵抗力和适应力下降,因此在寒冷时节要特别注意衣服的保暖功效。另外,还要考虑衣着布料以及脏衣服上脱落表皮分解产物对皮肤的刺激等方面的因素,应选择透气性和吸湿性较高的纯棉织品,避免对皮肤有刺激的化纤织品。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平衡感降低,应避免穿过长的裙子或裤子,防止绊倒。

2.食

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下降、体力活动减少和体内脂肪组织比例增加,对能量的需要相对减少。此外,胆汁分泌减少和酯酶活性降低,导致老年人对脂肪的消化功能降低,因此应避免摄取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糖。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能力差,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降低,应注意优质蛋白质尤其是豆类蛋白质的摄入。此外,一定要注意摄入足够量的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硒等。食物在烹调时要注意色、香、味俱全,不吃油炸、烟熏的食物,还应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品,忌烟少酒,少饮咖啡,最好是少食多餐。

3.住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舒适、简洁、干净。室温应以22-24℃较为适宜,室内湿度为50%左右,光线不宜过强或过暗。房间要经常通风,保持新鲜的空气,去除异味,可以适当地使用空气清新剂。房间内的家具不宜过多,且家具的转角处应尽量用弧形,以免碰伤。床的高度应便于老人上下床或活动,床的两旁均应有活动的护栏。有毒有害物品,如电源、煤气、火种、刀具都应妥善保管和处理。阳台门及窗户应当加锁,防止坠楼;应注意保持地面平整,瓷砖地注意防滑;老年人皮肤感觉迟钝,应慎重使用电热毯和热水袋等。浴室里应设有排风扇以便将蒸汽排除,免得湿度过高而影响呼吸。

4.行

坚持活动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关键。比较适合老年人锻炼的项目有:散步、慢跑、游泳、跳舞、球类运动、太极拳与气功等。锻炼时活动强度要适宜,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场地尽可能选择空气新鲜、安静清幽的公园、庭院、湖滨等地,可吸入较多的负离子,提高摄氧量,有助于刺激脑细胞,防止脑细胞退化。经常晒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保护大脑的敏锐性。注意气候变化,夏季户外运动要防止中暑,冬季则要防跌倒和感冒。

老年人的心态与睡眠的关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佛里德曼教授经过研究以后,对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老年人不要把觉少、失眠当成负担,而应该把睡眠少而浅看成是生理现象。晚睡、早起,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完全打消安睡时间长才算养老那种陈腐观念”。

佛里德曼教授为了这项研究征召了一大批有睡眠问题的男女老人,平均年龄69岁。他把这些老人分成两组:甲组老人被要求改变睡眠习惯,晚睡早起,减少在床上的时间;乙组保持原习惯,也不限制他们在床上的时间。除此以外,两组的活动都相同,同时集中在一起,学习放松技术,即做肌肉一松一紧的运动,以及心理治疗。6周以后,两组老人的睡眠都有了改善,但甲组效果更明显。他又随访了3个月,乙组老人的效果保持欠佳,而甲组老人的睡眠依然很好。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人的睡眠不是越多越好,老年人夜间有5小时睡眠,中午再睡1小时左右,就可以支持到晚上睡得更迟些。同时说明多数老人的失眠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绝大多数老人的睡眠障碍无需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睡眠习惯和进行心理调适来达到目的。

睡眠专家们建议采取下列方法来改善老人的睡眠。

(1)调节好自己的睡眠时间,按时睡觉、起床。

(2)每天下午能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欣赏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3)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运动,睡前做2-4小时的轻微体力劳动,对睡眠有利。

(4)晚饭不饮酒,睡前数小时内不喝咖啡、浓茶,可以少吃点零食或喝杯温牛奶。

(5)睡前要回忆愉快的往事或编撰一个幻想的故事,在愉悦的心情中入睡。

(6)最好每晚睡前做同样的事情。

​专家谈中老年心理的健康 中老年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知觉偏见的纠正

人际知觉是指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际知觉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并明显地受到人的情感成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会形成对一个人的态度。

如我们喜欢人或厌恶某人等就是人际知觉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往往是出现人际知觉偏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

(一)刻板印象

人们头脑里存在的“刻板印象”是多种多样的。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总是举止轻浮,而老年人则是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格归类,认为男性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果断、勇敢、自信、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感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所谓“刻板印象”指在人们的头脑里存在着关于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当我们看待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从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民族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评价和判断他人个性的根据。

应该承认,“刻板印象”有时是人们认识某一交往对象的捷径,不失为人的一种智慧表现。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某一类人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生活、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准,容易产生许多共同特征。

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具体生活经验多少有些差异,从而导致彼此都有其个性,而且这种个性有的相距很远,甚至截然相反。

所以“刻板印象”看待人,往往看到人的复杂性,以致对人的行为品质做出错误的评价与判断。这种偏见存在与人们的头脑里,有其认识方面的根源。

因为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如果在没有充分掌握某一类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就作出概括,往往会形成不符合这一类人的实际特征的形象。

而依据这种形象去评价判断时,又不考虑某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偏见了。

(二)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的表格,要求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友善的人。

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热情”换为“冷酷”,在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象出一个适合的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一个适合的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阿希的实验揭示人际知觉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在认识和了解一个人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一种突出的品质,并因这个品质的影响,使人们看不到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从而由一点做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

此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当一个人某一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心理效应”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他的品质都是好的。

即“一俊遮百丑”。当一个人某一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坏”时,他就被这种消极“心理效应”所笼罩,主观地认为其他的品质都是坏的。即“一丑遮百俊”。

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但却常常无意识地左右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干扰着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不少见。例如,当发现一个平时表现不错的人犯了某种错误后,人们往往把问题看得较重,甚至夸大错误,并否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又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人们往往会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近因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因素在时间上有时,它与“第一印象”主要产生陌生人,那么“近因效应”则主要产生于熟悉者,“近因效应”掩盖甚至否定一个人的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人的全面认识。

(四)投射倾向

所谓“投射倾向”,就是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在现实生活中,“投身倾向”有两种既典型又对立的表现形式。其一是有些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行及需要,认为世界尽是好人。

例如东郭先生和唐僧,虽然上当受骗,仍不醒悟,原因是他们均有衣服菩萨心肠。即所谓“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其二是有些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行及需要,认为世上尽是坏人。

当一个人知觉他人时,如果受到“投射倾向”的干扰,其认识、判断和看法,往往从“这样”、“一定会这样”等心理倾向出发,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架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陌入偏见的泥潭。

(五)逻辑推理效应

是指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有联系,因而有些人便在以知觉判断他人时,根据对方外部的一些表面特点为线索,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逻辑推理。

其知觉判断模式是:“A的特点往往伴有B的特点,由于某人具有A的特点,所以他必定具有B的特点。”例如,有这种偏见的人认为:“老实人往往伴有爱讲话的特点,由于甲不爱讲话,所以甲肯定是个老实人。”

阿尔茨海默病人该怎样调理

1饮食是首要的调理方式,吃一些蔬菜,像芹菜、黄花菜都对大脑健康有很好的作用,苹果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还有像大豆类制品,以及磨菇等等都适合阿尔茨海默病患吃。还有像松子、榛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各类坚果也很适用。建议患阿尔茨海默的老年人饮食要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为主,要低糖低盐,并且低脂肪。

2家里人要多鼓励老年人多去参加社会活动,患病初期症状不严重可以参加一些运动,多多动手动脑,而且要减少刺激。家里人也可以陪着患者做一些益智的活动,老年人没事也可以听听音乐,读书看报等等。

3老年人患病后不要难过,要保持心情愉快,培养乐观情绪,要养成知足常乐的心态。并要时常多和街坊邻居走动,多和;老朋友聚聚,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要长期在家闷着,也不要总是忧愁,容易患上忧郁症,另外,家里人也要给老年人制造轻松愉快的环境,给患者以信心。

注意事项:

其实老年人患这种疾病,很多和家人疏于照顾关心有关系,建议家里人要多给予老年人关心和温暖。

老年人的心理有自己的特点

1、心理老化与身体老化的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老年人身体老化发展速度较快,而心理老化的速度比较慢。身体外观的变化,例如白发,皮肤上的皱纹和老人斑比较明显了。心理老化在外观上的变化,比较身体老化则相对不明显。老年人的身体老化与心理老化有一定的关系。

2、老年人心理老化的个体差异比较大

3、老年人心理老化与个人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善于用脑,勤于思考的人,智力衰退的速度比较慢;而很少用脑的人,智力衰退速度比较快。心情开朗、意志坚定、发愤图强的人,即使到了老年,往往还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心情抑郁、意志薄弱、缺乏进取心的人,往往未老而先衰。

4、老年人心理老化受社会影响较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步入老年更加需要一个平常心态。剧烈的情绪变化是器官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50%~80%的精神创伤,与情绪刺激有关,情绪变化使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脑血管病发作。长期抑郁、焦虑使人衰老多病,甚至引起癌症。因此心情的状态对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十分重要。

​老年人心态好能降血脂

美国科研人员对716名平均年龄为65岁的男性进行了研究。被调查者在一周前均遇到不顺利的事情。那么,你对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态可降血脂了解吗?下面,佰佰安全网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让他们描述自己遇到最不顺利的事情,并让他们选择解决问题的26种积极或消极的方法。第二天,对被调查者进行空腹抽血检查。

结果发现,在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凡是采取敌对、抱怨、自我孤立心态处理问题的人,他们血液中的“好胆固醇”含量比较低;那些能以冷静乐观的心态面对逆境的人,他们的“好胆固醇”含量则比较高。“好胆固醇”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实践证明,在压力面前,心态越冷静乐观,越有助于“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并促使一种压力激素的水平降低,这对保护血管很有益处。

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适当忧虑

研究发现,那些被父母说成“异常快乐与性情乐观”或“从来不发愁”的孩子,长寿几率反而低。弗雷德曼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劝告是:要快乐,要高兴,这样才会健康。然而,新研究结果显示,发愁有时也是件好事。”多项研究证实,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对男性而言,尤其如此。因为心中担忧某事,便会全盘考虑各种可能性,做到有备无患。

做喜欢的事

研究发现,中年积极运动对长寿很关键。身体出问题才发誓要开始运动的人,往往难以持之以恒。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更能坚持。弗雷德曼表示,只要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做什么都行,如种花种菜、做木匠活、遛狗、去博物馆等。

不过度乐观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一项4万名人参与的研究发现,过度乐观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险行为,如抽烟、酗酒、吸毒、飙车等,在10年里遭遇残疾或死亡的风险更高。而对未来较悲观的人可能会更重视健康与安全,更懂得自我防护,并鼓励身边人一起行动。

喜爱社交

《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没有社交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反,社交生活能增寿,与亲友保持联系、帮助他人等都可以。朋友不多的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或志愿活动也有相同效果。

保持成就感

很多人认为,早退休早享福。但新研究发现,与早早退休无所事事的老人相比,退休后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老人寿命更长。科学家表示,舒适的工作环境、事业成就感能让人保持快乐。马丁博士表示,事业越成功的人早死的可能性越小。有很多追求目标的人往往更长寿。

态度认真

研究发现,童年时期态度认真是预示长寿的一大信号。认真的人会多做有益健康的事。弗雷德曼表示,有韧性、值得信赖是长寿者的两大特点。此外,节俭、坚持、注重细节和有责任心都是长寿秘诀。

老年色斑与健康的关系

人到老年,因为皮肤老化或某些疾病的原因,皮肤常出现白、黑、褐、黄、红或紫等五颜六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有的对健康无碍,不需治疗,有的有并发恶性肿瘤的可能。

现将常见的几种老人皮肤斑点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老年性血管瘤。又叫宝石痣,为皮肤老化性病变,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变大,多发于躯干、四肢近端,开始为樱桃红色斑丘疹,逐渐发展成绿豆大,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无痛无痒,一般无碍健康,不必治疗。

老年性雀斑。发病与皮肤老化、日晒等有关,常发于中老年人的手背、前臂等暴露部位,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呈绿豆至杏仁大褐色或黑色斑,略高皮面,表面光滑,不痛不痒,无碍健康,但应避免日晒。

老年性点状白斑。又叫老年性白点病,是皮肤老化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躯干、四肢,呈绿豆至黄豆大瓷白色斑点,边界清楚,微微凹陷,无痛痒,无碍健康。

老年疣。又叫脂溢性角化病,日表皮的一种良性疣状增生,多发手背、面额及躯干等处,呈针头帽至黄豆大或更大,淡褐到深褐乃至黑色,稍高出皮面,亦可呈乳头状,表面常附有油脂性鳞屑,触之柔软,无痛无痒,无碍健康。但如在6个月内皮疹迅速扩大,数目增多或伴有明显瘙痒者,也有并发恶性病变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老年角化病。又叫日光性角化病,发病与长期日晒有关,多发于面部、秃发的头顶部或手背等暴露部位,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孤立的丘疹或隆起性结节,表面粗糙。质地较硬,覆以乌褐色或黑褐色痂皮,不易剥掉,用力剥易出血。本病为癌前期病变之一,可发展为鳞癌,应及早治疗。一旦周围发红,基底扩大或溃破出血时,常为恶变的征兆,要立即诊治。

睑黄瘤。为脂质沉积于眼睑所致,常发生于中年,多为女性。初为一个或数个淡黄色小点,逐渐扩大、融合、隆起而形成柔软的柠檬色斑块,表面光滑,不痛不痒。发展缓慢,很少治愈,但无碍健康。若伴有高脂蛋白血症等应治疗。

​中老年的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尽管人际交往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一直都是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因而也就积累了关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借助于这些研究和理论,我们就可以对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人际交往的动机

关于人际交往动机的分析,涉及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交往,以及是什么样的内在需要促使人们进行这种交往的。人际交往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内在需要,同时,我们的交往与我们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有关。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1、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需要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注定要有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需要。除此之外,还要有其他一些需要,其中有的需要是只有他人才能提供的,比如说社会性的需要。

也就是说,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社会性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一种手段。可以说,人际交往是个体和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

2、人际交往的自我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交往过程是个体借助于交往来认识或证实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过程。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支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在社会舞台上扮演自己的某种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扮演,来完成自我的表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自我。

3、人际交往的自我完善

我们每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或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识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且这种自我认识的需要满足与否,与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能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而增加了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

1、人际反应的基础是人际需求

所谓人际需求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以建立一定关系的倾向。

人际需求有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际需求表现为多种多样,从而人际反应的疾病倾向也多有所差异。有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将人的人际需求分为三类: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或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识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且这种自我认识的需要满足与否,与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能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而增加了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2、所谓人际反应是指在交往中个体对活动状况的评价

人际反应涉及个体对人际交往做出的一系列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反应。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参与或逃避等。人际反应的基础是人际需要。

所谓人际需求是指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已建立一定关系倾向。人际需求有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际需要表现为多种多样,从而人际反应的基本倾向也多有差异。

(三)人际交往的工具

人际交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才能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多种多样,其中符合系统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一般将符号系统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与语言交往

语言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功能,二是交际的功能。语言的交际功能既体现在人们凭借语言交流思想,同时也体现在凭借言语交流感情。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的工具,是其他交往工具所无法代替的。在认识交往中,除了语言工具外,还有手语、旗语、电报代码等,但这些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2、非语言交往

非语言交往一般指个体运用动作、表情、体态、语调等方式进行的交往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非语言符号系统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交往活动。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只有借助非语言符号系统才能更好地完成交往活动,即有时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形式。

关于非语言行为,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语言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动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静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以及有声的非语言交往等三种形式。

所谓的动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所起的交往作用。尽管它们都是无声的,但却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因而被称作是动态的。至于静态无声的交际,则主要指人们的体形、穿着,以及空间距离等。

以上这些非语言交往的组成,都是在静态中传达信息,起到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所谓有声的非语言交往,主要包括说话时声音的音量、音调、变音转调、节奏和停顿等。

实际上,辅助语言也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组成要素之一。即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沟通、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三大因素构成。所谓信息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互通消息的过程。

3、信息沟通的一般模式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信息沟通的具体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在通讯设备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但是,信息沟通有一个基本的模式,任何信息沟通都必然与这一基本模式有关。

4、信息沟通的条件

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过程与其他信息沟通的过程有所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而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一般是在几个人之间进行的,它不单纯是消息的传递,同时更重要的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因此,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可能由于心理因素而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因而,为了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双方还要有诚意,要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由于每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存在着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信息沟通就是或者求同存异,或者通过双方的交流而达成一致,因而,宽容与诚恳的态度,有助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进行。

相关推荐

老人心理保健四有五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儿女们心头挂的大事,那么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注意那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这篇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四有五要: 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四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 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

​浅析老年人的健康心理最佳状态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年轻人胸闷气短是怎么回事

胸闷气短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并引起胸闷气短。胸闷气短的原因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功能性胸闷气短,另一种是由心脏神经官能症造成。胸闷气短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疾病。 一般情况下,胸闷气短常见于老年人之中。不过也是有一些年轻人出现这种感觉得。 1、这个和天气有关 夏天天热很多人会有这样感觉。 2、 和个人心情有关 心情低落会导致这样问题。 3、 和个人思虑有关 心理问题,总想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没解决影响你心态,会导致这个问题。 4、过度

老年肺炎 关注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肺炎的症状 一、症状体征 1、老年肺炎常缺乏明显呼吸系统症状,症状多不典型,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漏诊、错诊。据文献报道,病理证实为肺炎但临床未能诊断的漏诊率为3.3%—61.4%。而临床诊断为肺炎但无相应病理所见的“误诊率”为10.8%—39.3%;老年肺炎大致有如下临床特点。 (1)多无发热、胸痛、咯铁锈色痰等典型症状,有症状者仅占35%左右。 (2)首发症状以非呼吸道症状突出:老年肺炎患者可首先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或心悸、气促等心血管症状,或表情淡漠、嗜睡、谵妄、躁动

老年人养生之六大心理需求

健康需求 人到老年,常会有恐老、怕病、惧死等心理,因此健康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件尤其重要的事情。身体健康,是保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 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等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子女孝顺将使他们老竹所依。老年有所依靠,老年人心理上才不会失落、孤单甚至绝望。 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夫妻关系、子女关系和谐;邻里关系融洽,互帮互助。 安静需求 一般老年人都喜欢安静,怕吵怕闹,环境过于喧闹会让老年人烦躁不安。 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

老年人心理活动的类型有哪些 关心健康型

这类老人特别关注自身的健康,唯恐年老体弱,多灾多病。他们中一部分老年人确实有病,但常夸大病情;另一部分老年人则是基本无病,他们的特点是千方百计找出自己的“病”。这两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不顺心。

老人养生需注意的四大威胁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少老年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大多是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社会地位下降以及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等。 丧偶提高死亡率 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因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空巢”成为都市老人通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

老年人怎么保持年轻心态

一般情况下,老人躯体衰老的速度较快,而心理衰老速度较慢。老人躯体衰老外观上的变化(如白发、皮肤上的皱纹和老年斑等)是比较明显的,而心理衰老在外观上的变化同躯体衰老相比则相对不明显。 四招助老年朋友心态年轻化:在影响心理衰老的诸多因素中,个人心理特点和社会心理因素,又起着相对较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推迟心理衰老是可能的。 1.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强主动、积极安排好晚年生活

保持乐观心态人老心不老更易长寿

老年人自我感觉良好更容易健康长寿。美国最新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研究发现,尽管身体机能逐渐衰老,但老年人自我感觉要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 研究人员对1516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评估,几乎所有老人都得出上述结论。研究负责人、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心理学家史密斯表示:“男性这种心态尤其明显,他们更容易‘人老心不老’”。 研究发现,老人是否感觉自己年轻,和他们的健康状况有关。一些健康老年人表示,虽然年龄越来越大,但自我感觉却愈发年轻。 研究指出,而那些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差距不大。史密斯说:“在

男人上了年纪就会得阳痿吗

阳痿,主要是指男性在性生活的时候无法正常勃起,和年龄老化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和年龄老化伴伴随的疾病有密切关系,如男性的动脉硬化或是高血压都可能引起男性阳痿,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对男性的生殖器官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前列腺手术、直肠手术也是会引起阳痿的,还有一些慢性疾病,如肾病,这些都是造成阳痿的常见缘由。同时心理因素对阳痿也是有一定威胁的。临床数据调查显示,70%男性发生生理缘由引起的阳痿,焦虑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因此,男性上了一定年纪发生阳痿都是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引起的,不会直接的就患上阳痿。因此阳痿在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