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蛋白尿的特点
体位性蛋白尿的特点
体位性蛋白尿属生理性或功能性蛋白尿的一种,是指在直立位或腰部前凸位时出现的蛋白尿,卧位后消失。通常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其发生率约为2%一10%。
诊断本症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无肾脏病病史及临床表现;②无其它与肾脏病有关的全身性疾病;③无高血压;④无尿沉渣异常;⑤肾功能正常;⑥血生化及血清学检查正常;⑦尿路X线检查正常;⑧24小时尿蛋白一般小于lg,偶可达2-3g,但卧位12小时尿蛋白总量应小于75mg。
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
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最常见的还是各种肾小球疾病,包括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病、隐匿性肾炎等,这些肾脏病患者,尿中都出现蛋白,所以蛋白尿是反映肾小球疾病的指针,在肾小管疾病中肾间质疾病时(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等)亦可有小量蛋白出现。
出现蛋白尿的原因还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如过敏性紫癜、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心力衰竭等,均可损害肾脏而引起蛋白尿。不过这种尿蛋白是暂时性的,时间短,每天尿蛋白不超过1g,在消除这些因素后就可恢复正常。所以把它称做功能性蛋白尿。
另外,有些蛋白尿的原因与体位有关,在卧床后蛋白尿消失,而站立或腰部前挺时发生蛋白尿,临床上把这种蛋白尿称作体位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与上述功能性蛋白尿统称为生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严重吗?生理性蛋白尿大多数患者都能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生理性蛋白尿,经过肾活检后证实有肾小球病变,临床对于持续出现的生理性蛋白尿的应谨慎对待。
在泌尿系统中,肾脏病变多是出现蛋白尿的原因,如出现持续的蛋白尿1+,蛋白尿2+或者更多,应尽快明确病理诊断,
通过小编这篇“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的文章后,不知道您心中谜团解开了吗?
体位性蛋白尿的发生机体制
体位性蛋白尿具体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
①直立位时脊柱前凸,肝向前下方转动,压迫下腔静脉,使肾静脉压增加,造成肾淤血,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而产生蛋白尿。肾血流量增加,导致流经肾单位的蛋白质总量增加,使得终尿中蛋白质总量也跟着增加。当肾血流量回复正常后,蛋白尿消失。常见的诱因包括:寒冷、剧烈运动、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应用血管活性药等。
②有人发现应用止血带结扎四肢可引起蛋白尿,而松解止血带后蛋白尿消失;当直立站在冷水中使周围血管收缩时则可防止尿蛋白产生,而站在热水个周围血管扩张,则又可使尿蛋白加重;有体位性蛋白尿的儿童常呈直立性低血压及情绪不稳定等。推测体位性蛋白尿也可能系卧位到立位时,腹腔内的脏器血流量减少,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高,引起肾血管收缩所致。[1] 刚起床时并无蛋白尿,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直立、行走或脊柱前凸姿势可使尿蛋白增多,平卧休息后尿蛋白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青少年尤其是瘦长体型者居多。机制可能是肾脏移位,引起肾脏受压,或者肾静脉扭曲。预后良好,但必须排除其它导致蛋白尿的疾病(特别是这些疾病的早期),鉴别有困难时,需加强随访。
体位性蛋白尿具体的发生机制
①直立位时脊柱前凸,肝向前下方转动,压迫下腔静脉,使肾静脉压增加,造成肾淤血,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而产生蛋白尿。肾血流量增加,导致流经肾单位的蛋白质总量增加,使得终尿中蛋白质总量也跟着增加。当肾血流量回复正常后,蛋白尿消失。常见的诱因包括:寒冷、剧烈运动、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应用血管活性药等。
②有人发现应用止血带结扎四肢可引起蛋白尿,而松解止血带后蛋白尿消失;当直立站在冷水中使周围血管收缩时则可防止尿蛋白产生,而站在热水个周围血管扩张,则又可使尿蛋白加重;有体位性蛋白尿的儿童常呈直立性低血压及情绪不稳定等。推测体位性蛋白尿也可能系卧位到立位时,腹腔内的脏器血流量减少,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高,引起肾血管收缩所致。[1] 刚起床时并无蛋白尿,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直立、行走或脊柱前凸姿势可使尿蛋白增多,平卧休息后尿蛋白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青少年尤其是瘦长体型者居多。机制可能是肾脏移位,引起肾脏受压,或者肾静脉扭曲。预后良好,但必须排除其它导致蛋白尿的疾病(特别是这些疾病的早期),鉴别有困难时,需加强随访。
什么是体位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属生理性或功能性蛋白尿的一种,是指在直立位或腰部前凸位时出现的蛋白尿,卧位后消失。通常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其发生率约为2%一10%。 体位性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①直立位时脊柱前凸,肝向前下方转动,压迫下腔静脉,使肾静脉压增加,造成肾淤血,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而产生蛋白尿。②有人发现应用止血带结扎四肢可引起蛋白尿,而松解止血带后蛋白尿消失;当直立站在冷水中使周围血管收缩时则可防止尿蛋白产生,而站在热水个周围血管扩张,则又可使尿蛋白加重;有体位性蛋白尿的儿童常呈直立性低血压及情绪不稳定等。推测体位性蛋白尿也可能系卧位到立位时,腹腔内的脏器血流量减少,交感神经张
验出蛋白尿不一定是患病
现在这段时间不少人要进行入职体检,升学体检等,拿到体检结果过后不少人会感到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平时很健康,但是在体检时结果竟然是验出蛋白尿?其实出现蛋白尿不是都因为疾病所致的,正常情况下也会出现生理性蛋白尿。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蛋白尿,如何区分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的含义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 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生理反应性增多所产生的尿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h,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包括:
1、功能性蛋白尿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性功能性的改变,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也称为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体位,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所引起的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多见青少年。
3、偶然性蛋白尿指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粘液或生殖系统排分泌物,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而造成的蛋白尿。
4、摄入性蛋白尿可能是进食摄入,也可能是输注摄入,尿蛋白偶然被检出。
5、妊娠性蛋白尿与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蛋白尿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其生成原因、机制和临床所见,均与肾脏疾病有关,包括:
1、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概念的提出,对临床上判断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指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和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均增多。
4、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
5、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药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尿。
尿蛋白高会不会引起尿频
尿蛋白偏高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功能性尿蛋白以及体位性尿蛋白,一般通过调整就可以减轻直至消失。病理性尿蛋白主要是泌尿系统出现问题造成的。同时尿蛋白的检查会受到一些特殊情况的干扰,所以建议大家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复查,并咨询医生。
尿蛋白高的原因
1.病理性蛋白尿指的是泌尿系统因器质性病变导致尿内持续出现蛋白。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并需进一步检`查或复查,以便尽早治疗。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通常可归纳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和组织性蛋白尿。
2.生理性蛋白尿指的是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各种体内环境因素对正常机体的影响所导致的尿蛋白含量增多。
某些生理因素可造成暂时性尿蛋白阳性。包括:
①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是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所致的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
②体位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位或腰部前突时引起的轻度或中度蛋白尿。其特点为夜间尿蛋白定性为阴性,起床活动若干时间后出现蛋白尿,再平卧后又转为阴性。这种蛋白尿常发生于青少年,一般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尿蛋白提示肾脏吸收蛋白质有障碍,由于人体流失过多的蛋白质,会导致水肿等情况,严重的会患有尿毒症。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尿蛋白高会不会引起尿频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出现后,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如果没有别的明显症状,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多喝水,通过饮食来进行调理,不过最好是到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为好。
蛋白尿诊断标准
1.非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不超过1g/24小时,不伴水肿。
(1)体位性蛋白尿:蛋白尿见于起立位,而卧位阴性。儿童与少年期检出率在2%~5%,5岁以下少见,无性别差异,多数因体检或其他疾病验尿时发现。蛋白尿常为间歇性,即非每日出现,也有持续性,即每日均可检到蛋白尿。24小时蛋白尿定量一般不超过1. 4g。诊断试验:①当晚平卧排尿弃去,翌晨卧位留尿,是为卧位尿;起床站立活动后再次留尿,是为站立位尿。卧位尿蛋白尿阴性或微量,站立位蛋白尿阳性或超过10倍,即可诊断。②脊柱前突试验,卧位留尿同上,嘱患儿饮水200ml靠墙站立,头贴于墙,双手撑腰使脊柱前突15分钟,l小时后排尿送检,如卧位阴性或微量,脊柱前突后蛋白尿≥++,可诊断。
体位性蛋白尿原因末明,可能系站立时下腔静脉受肝后缘和脊柱压迫,致肾暂时性淤血或淋巴回流受阻,使肾小球蛋白滤出增多。近年来有报告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见血尿节)也为体位性蛋白尿原因之一。体位性蛋白尿预后良好,多在青春期后消失。但因病理性蛋白尿也可因体位而改变,故必须予长期随访观察,包括血尿、高血压、肾功能和蛋白尿增多,以排除肾脏疾病。
(2)热性蛋白尿: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体温超过38.3℃,定性不超过++,多于体温恢复正常后消失。发生机制不详。
(3)运动性蛋白尿:多于剧烈运动后发生,定性不超过++.休息48小时消失。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管性蛋白尿:正常人肾小球能滤过大量分子量小于清蛋白的蛋白,如溶菌酶,免疫球蛋白轻链,β2微球蛋白,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滤出的低分子蛋白被近端小管所吸收,当小管损害尿中排出大量低分子蛋白尿是为肾小管性蛋白尿。此类蛋白尿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系肾小管先天或遗传性功能障碍。患者多伴另一些肾小管功能障碍的症状,如糖尿、磷酸尿和肾小管性酸中毒等,同时存在该病其他系统症状和体征。继发性见于各种肾小球病和间质病。
肾小管性蛋白尿特点是:①蛋白尿定量<1g/24小时;②因低分子蛋白对试纸法检测不敏感,常难以检测到,须用圆盘电泳或通过检测β2微球蛋白,溶菌酶和本周蛋白才能确诊;③多伴继发或原发疾病症状和体征,也可伴其他肾小管功能障碍症状(糖尿、低磷性骨病和酸中毒)。临床上持续无症状蛋白尿多数为肾小球性而不是肾小管性,不伴其他症状单独肾小管性蛋白尿极为少见。
(2)肾小球性蛋白尿:为最常见的病理性蛋白尿,系由肾小球通透性增高,滤出蛋白超过肾小管吸收所致。肾小球性蛋白尿,尿蛋白多以清蛋白为主,大分子蛋白,如IgG的多少取决于肾小管病变的性质,病变重通透性高时增多.用清蛋白与IgG清除率之比值(U IgG/SIgG÷UAlb/SAJb)可表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被称为选择性蛋白指数(selective proteinindex, SPI) SPI<0.1为选择性蛋白尿,>0.2为非选择性蛋白尿,曾用于预测肾病综合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由于有不少重叠并无临床意义。肾小球性蛋白尿形成也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阴电荷丢失,导致带阴电荷血浆蛋白,如清蛋白入量滤出。测定两种分子量相同而所带电荷不同的血浆蛋白,如唾液淀粉酶(分子半径2. 9nm,等电点5.9~6.4)和胰酶(分子半径2.9nm,等电点7.0)的清除率比值,可估计肾小球电荷丢失的程度,当两者相等,示电荷屏障已消失殆尽。
肾小球性蛋白尿特点:①尿中蛋白均为正常的血浆蛋白;②尿蛋白量范围极广从1g/d至30g/d不等;③尿蛋白以清蛋白为主,低分子与高分子蛋白量取决于病变性质;④临床可伴有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致肾小球病的疾病有时可同时累及肾间质和肾小管,此时蛋白尿除肾小球性,还可伴有肾小管性蛋白尿。而长期持续肾小球性蛋白尿可加重近端小管细胞蛋白负荷,活化细胞某些基因,产生生长因子、内皮素、单核细胞诱出蛋白和整合素等损伤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出现肾小球合并肾小管蛋白尿。
(3)孤立性(单纯性)蛋白尿:孤立性蛋白尿是指仅有蛋白尿而无血尿、水肿和其他症状。多数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查尿时发现。1986年全国21省市尿筛查,一次尿检阳性率为2. 31%,第二次复查为0. 33%,最后确诊为0.08%。孤立性蛋白尿可分为暂时性和持续性,暂时性在随访中自行消失,属良性蛋白尿,一般毋需做进一步检查。持续性指经随访蛋白尿持续3个月以上,尿蛋白定量在2g/d以下。持续性孤立性蛋白尿肾组织学检查表现多样。据Abuelo综合10篇文献报告分析,70%以上光镜检查正常或轻微系膜增生.20%有较明确病变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膜性肾病和膜增生性肾炎,5%为问质病变。
持续性孤立性蛋白尿的诊断首先应收集病史,包括血尿、尿频、尿急、排尿障碍、水肿、听力和家族史等。询问服药史,致蛋白尿的药物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体检要注意有无水肿,腰腹部肿块和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多次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培养、24小时尿蛋白和肌酐测定、血清蛋白、C3和乙肝病毒标记物等。影像学检查可用B型超声作筛查。当上述检查无阳性发生,可诊断为孤立性蛋白尿。由于多数患儿病变轻微且非特异性,故并非每例孤立性蛋白尿均作肾活检。Bergstein提出的肾活检指征为:①蛋白尿<1g/d,但伴有以下表现之一:血尿、肌酐清除率降低、持续低补体和高血压;②蛋白尿>1g/d;③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年龄<1岁或>8岁。
蛋白尿的含义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生理反应性增多所产生的尿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h,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包括:
1、功能性蛋白尿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性功能性的改变,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也称为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体位,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所引起的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多见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