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误区
牛奶的误区
1.不能和果汁一起喝牛奶中的酪蛋白遇弱酸便产生沉淀,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有人就认为,牛奶沉淀就失去了营养价值,或者无法被人体吸收。此外,经过乳酸菌发酵的酸奶也是沉淀状态。牛奶和水果一起制作的各种甜品在国外也很流行,没有听说欧美人因此发生消化问题。如果胃肠道功能正常、喝冷牛奶不感觉腹泻腹胀,那么也不必担心喝牛奶后马上喝果汁会造成麻烦。
2.牛奶不能加糖喝有人认为牛奶加糖会影响牛奶的消化吸收,然而绝大多数奶粉类产品都是加糖产品,各国消费者已经饮用加糖奶粉百余年,而传统上我国消费者喜欢喝加糖牛奶,并没有发现因加糖导致消化不良的报告。相反,如果在饥饿时饮用,牛奶加糖之后其能量供应的营养素来源还能更趋合理化。实际上,牛奶中所含的乳糖与赖氨酸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的速度高于蔗糖与赖氨酸的反应速度,这种反应称为“美拉德反应”,与面包皮经过烤制会变褐是同样道理。这个褐变反应虽然会造成少量赖氨酸的损失,却完全谈不上“有害”。
3.牛奶一定要加热喝很多人认为牛奶一定要加热,哪怕是消毒奶,也要用锅烧开了再喝。实际上,牛奶煮沸后粘在锅上的“奶垢”当中含有大量钙质,从而造成严重的营养损失。消毒牛奶经过超高温杀菌,在保质期之内可以无需加热直接饮用。对于肠胃偏寒者,喝冷牛奶后刺激肠道过度蠕动可能引起轻度腹泻,不妨用微波炉或热水把消毒牛奶加热到手感到有些烫的程度再饮用.
注意洗面奶误区
使用越昂贵的洗面奶就会越好
不能用洗面奶的价格来评判其质量好坏,洗面奶里面的核心成分是表面活性剂和水分,并不是价格越高,含有的营养价值就会越高。根据自己的肤质来选择合适的洗面奶,而不是以价格高低来评判。
泡沫不是越多越好
洗面奶不是泡沫越多越好,洗面奶的保湿程度和洁净程度是成反比的,泡沫越多就含更多洁面活性剂,清洁力度就越强,也会让皮肤锁水能力和保湿能力下降,破坏皮肤屏障,所以说,并不是洗面奶泡沫不是越多越好。
洗面奶不一定可以美白
洗面奶是清洁类的产品,主要以清洁为主,但是有的洗面奶写一些美白的效果,美白效果对特定的美白产品较弱一些,因为活性剂只在脸上停留几分钟。另外,不能单靠洗面奶美白,可以喝柠檬水和西红柿汁进行美白。
初为人母常见9大喂奶误区
喂奶误区一:猛吃鸡鸭鱼肉
新妈妈吃饭的时候实际上是两个人在吃,既要满足自己又要顾及宝宝,所以理所当然要多补充些营养。然而,鸡鸭鱼肉等富含动物脂肪的食品吃多了却很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表现之一就是大便呈油性或有奶瓣。
喂奶误区二:教条的按时哺乳
一般来说,宝宝刚刚生下来的几天新妈妈乳汁较少,如果按时哺乳就会饿着宝宝,既然少量,就应该多餐,应该按需喂补。宝宝的吮吸会促进奶汁的生成,随着奶量的增加,喂补的间隔时间便会逐渐增长。如果宝宝饿得精索静脉曲张呱呱叫也不理他,那么一个是会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另一个还会让他对周围世界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喂奶误区三:孩子长牙便断奶
长牙的宝宝喜欢在吃奶的时候咬妈妈的奶头,许多新妈妈感到很痛苦,就给孩子断奶了。其实,宝宝咬奶头是常见现象,若母乳充足,最好坚持到宝宝一岁后再断奶。幼儿是有记忆的,可通过堵鼻子、捏下颌等方法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症状制裁淘气宝宝,不让他边吃边玩。
喂奶误区四:我的奶没下来,还是让宝宝先吃奶粉吧
婴儿出生半小时即可进行哺乳,每次可持续半小时,即使没有乳汁也应哺乳。产后宜母婴同室,多让宝宝吸吮乳头,这不仅可增进感情,也会因宝宝的吸吮而促进乳汁分泌。
喂奶误区五:母乳、牛乳同时混喂
有些新妈妈因为乳汁不足,总是喜欢先给宝宝吃母乳,再喂一些输卵管造影术牛乳。两种奶同时喂养,很容易引起小儿消化不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喂一次母乳,再喂一次牛乳,或白天喂牛乳,晚上喂母乳,要间隔着喂。
喂奶误区六:妈妈生病了,急着要给小宝宝断乳
应该视病情而定。比如:轻微的伤风感冒,根本不必中止喂奶,只要带上口罩,注意呼吸隔离就行。急性乳腺炎属化脓性的或有皴裂的一定要断乳,非化脓性或只是单纯红肿的就不一定断乳。而且为了避免病后无乳,治疗期间可先将乳汁挤出,或者将挤出的乳汁煮沸消毒后再喂给宝宝吃。但一些重症疾病、传染病、或需要长期服药的疾病,应立即停止喂奶。
喂奶误区七:躺着喂奶
躺着喂奶,是错误的喂奶姿势。躺着喂奶,看似母子轻松,实际上弊处很多。试想,大人躺着喝水都容易呛着,更何况是新生的婴幼儿?所以,躺着喂奶,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医生介绍,正确的做法是,应取斜坡位,喂养的奶瓶要高于奶嘴,防止吸入空气,从而避免吐奶等现象。
喂奶误区八:宝宝生病后喂奶太快
秋季天气忽冷忽热,如果宝宝感冒或患有其他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妈妈在喂奶时要注意。除了保持正确的姿势喂奶,更要注意喂奶的速度,要适当地放慢喂奶的时间。因为宝宝生病感冒,呼吸原本不够通畅,有时需要通过口腔来完成。如果喂奶时速度太快,也容易导致窒息的现象。对于一次喂奶的具体时间,没有一定之规,根据宝宝进食的情况来确定。
喂奶误区九:刚分泌的乳汁看上去好脏,还是挤出去吧
初乳是产妇分娩后一周内分泌的乳汁,颜色淡黄、黏稠(其实不是脏),量很少,非常珍贵。初乳营养丰富,能增加宝宝的抗病能力,能保护婴儿健康成长。初乳还能帮助宝宝排出体内的胎粪、清洁肠道。因此,即使母乳再少或者准备不喂奶的母亲也一定要把初乳喂给宝宝。
喝牛奶的误区
一、用牛奶服药
判断
极端错误
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就一定有好处?孩子不愿吃药就放入牛奶中让其服用?这些想法大错特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药师孔繁翠表示,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对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的吸收和优降宁等降血压药物的效果都有影响,所以在服药前后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二、牛奶搭配巧克力导致钙流失
判断
没有冲突,因人而异
有人认为,牛奶所含的蛋白质、钙会和可可中的草酸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对人体有害,实际并非如此。范志红说,巧克力中的草酸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多,就算单吃巧克力,也会和人体中的钙结合,只要不是超大量食用,牛奶和巧克力就完全可以一起吃。但巧克力的热量很高,在和牛奶一起吃的时候会让人不知不觉吃太多,只要控制好量,牛奶和巧克力可以成为“好搭档”。
三、牛奶越浓越营养
判断
错,牛奶并不是越浓越好
许多人认为牛奶越浓,营养价值就越高。不少商家为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人为添加香精、奶粉、增稠剂和稳定剂等,使牛奶的味道变得十分香浓。实际上,新鲜牛奶的浓度不会让人感到“餬嘴”,配方奶粉在冲泡上也有严格的水、粉比例。日常饮用中,不必刻意多加奶粉,否则会使乳糖含量超标,加重脏器负担,引起婴幼儿腹泻等情况出现。
四、牛奶必须煮沸
判断
没有必要
将买回来的牛奶煮沸再喝,可以消毒杀菌,这是很多人的普遍认识。但市面上销售的正规牛奶都是已经过杀菌处理的产品,完全不必再次煮沸。如果实在不放心,将牛奶在70摄氏度时煮3分钟,50摄氏度时煮6分钟就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长时间煮沸会影响牛奶的营养成分。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加热到适合饮用的温度即可。
五、可以用炼乳代替牛奶
判断
错
炼乳是一种将牛奶蒸发后,加入大量蔗糖制成的饮料,相当于“浓缩”牛奶。但并不是所有的“浓缩都是精华”,它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含量都比牛奶少,过甜的口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炼乳并不能代替牛奶来喂养孩子。另外一方面,虽然炼乳营养价值不如牛奶,但比起白砂糖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在日常饮食中可以添加一些以炼乳为“蘸料”的食物作为辅食,比如金银馒头等。
喝牛奶的误区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人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
而如果是婴幼儿(幼儿食品)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便秘食品)、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婴幼儿食品)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压力食品)。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消化食品),是许多人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葡萄(葡萄食品)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
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健康食品)。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人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
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钙食品)、腹泻、少年(少年食品)儿童(儿童食品)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
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牛奶必须煮沸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癌症食品)。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 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蛋白质食品)的营养价值。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维生素食品)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八、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九、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人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
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喝牛奶常见误区
1、牛奶必须煮沸: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焦化,而焦糖可诱发癌症。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2、牛奶越浓越好: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浓度超出正常比例标准,也有家长唯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婴幼儿喝的牛奶浓淡应该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要按月龄逐渐递增。如果婴幼儿常喝过浓的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久而久之,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所以牛奶并非越浓越好。
3、加糖越多越好: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过多的糖进入婴儿体内,会将水分滞留在身体中,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无力,看起来很胖,身体的抵抗力很差,还会成为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
4、牛奶里最好是加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有的家长专门给孩子买葡萄糖,大可不必。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而且孩子还会因不甜而拒食。
有人在煮牛奶时,为了使糖化得快,常常把牛奶和糖一起煮,这是不科学的。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果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果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果要喝甜牛奶,最好等牛奶煮开后再放糖。这种物质对小儿危害也很大。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切记煮牛奶时不要加糖。
哺乳期喂奶误区
折叠生气时喂奶
妈妈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奶,会让宝宝吸入带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轻者生疮,重者生病。
折叠运动后喂奶
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潴留于血液中使乳汁变味。因此,乳母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后先休息一会儿再喂奶。
折叠躺着喂奶
躺喂易导致宝宝吐奶。正确之举是妈妈取坐位或中坐位,将一只脚踩在小凳上,抱好宝宝,另一只手以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乳头喂哺。折叠
折叠喂奶期减肥
喂奶期减肥可导致乳汁质量下降,对宝宝健康不利。折叠定时喂奶
现主张“按需哺乳”,即每当婴儿啼哭或母亲觉得应该喂哺的时候,即抱起婴儿喂奶。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便渐渐会形成婴儿自己的一定规律。
避免走进冲牛奶误区
牛奶和母乳中的蛋白质主要为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母乳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为60:40,乳清蛋白占多数,所以宝宝容易消化吸收;而牛奶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为20:80,多数是酪蛋白,酪蛋白进入孩子的胃中会形成较大的乳凝块,孩子很难消化和吸收;而配方奶粉是以牛奶为原料通过增加或减少各种营养素,以更接近母乳以满足宝宝身体发育需求。
经常听到新妈说自己的宝宝喝奶总是喝不完,150ml的牛奶还要分几次喝。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们不知道这剩下的冷牛奶是能给宝宝喝,还是不能喝?如果还能喝,用微波炉加热一下再喝又行不行?
其实,微波炉加热原理很简单,利用微波引发牛奶内部水分子的剧烈震荡,水分子间因为震荡而彼此摩擦产生高温高热,使牛奶升温。就其加热原理来讲,不会对营养物质产生很大的变化,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热时间不能过长。例如,饮用250ml的牛奶加热1分钟就够了。加热时间过长,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导致沉积物出现,影响牛奶质量。同时,牛奶加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营养的流失就越严重。
喝牛奶五误区
1.饮袋奶不加热
牛奶极有利细菌繁殖,袋奶采用85℃左右的巴氏灭菌法,没有高温瞬间灭菌彻底。因此,喝袋奶必须煮开了再喝。
2.空腹喝牛奶
空腹饮用牛奶稀释了胃液,使肠蠕动增加,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使营养素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喝奶前和喝奶时最好吃点面包、饼干、点心之类含淀粉的食物,这样可使牛奶在胃肠中停留时间延长,使蛋白质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
3.食物搭配不当
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饮食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仍反应结块成团,影响消化吸收。
4.时间安排不当
喝牛奶以早、晚为宜。清晨饮用牛奶能补充人体能量,晚上睡前喝牛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并能充分消化吸收。
5.偏爱高加工牛奶
牛奶以接近天然状态为佳,因为多次加工后,加入了多种其他成分,如微量元素或无机盐类等,对本人身体并非必需。
饮用牛奶的误区
早餐奶比普通奶营养
真相:很多人认为早餐奶的营养价值更高,其实早餐奶中只是多了一点糖盒麦粉,营养和普通牛奶差不多。早上还是要吃饭,不能以早餐奶代替早饭,因为早餐奶中的营养成分仅是早餐的三分之一,不能够提供人们早上的营养需要。
牛奶不能和果汁混喝
真相:首先,蔬果中的酸性物质大都属于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等,不会与钙形成难溶性的化合物,所以不会抑制钙的吸收。其次,果汁中含有草酸,两者结合生成草酸钙沉淀,影响钙的吸收。但是还要看果汁中草酸的含量,以及往牛奶中混合的果汁的量。
木瓜牛奶同吃损营养
真相:有些人认为牛奶盒木瓜一起吃的时候,营养会被抵消掉,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其实两者放在一起吃不仅味道好,而且可以起到美容、排毒的效果。
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木瓜切成小块,然后加入牛奶搅拌即可。在夏天的时候,做好之后放到冰箱里面冷藏一会儿,还能作为消暑美食哦。
高钙牛奶补钙效果好
真相:牛奶本身就含有大量的钙质,其中的钙质的其他的营养元素保持一种平衡关系。如果需要向牛奶中添加钙质会影响到这种平衡。钙质添加多了,会打乱其与蛋白质的微妙平衡,从而容易影响口感。
断奶六大误区
断奶误区一:反复断奶
在断奶的过程中,妈妈既要让宝宝逐步适应饮食的改变,又要态度果断坚决,不可因宝宝一时哭闹,就下不了决心,从而拖延断奶时间。也不可突然断一次,让他吃几天,再突然断一次,反反复复带给宝宝不良的情绪刺激。这种做法会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容易造成宝宝情绪不稳,夜惊、拒食,甚至为日后患心理疾病留下隐患。
断奶误区二:断奶前不做辅食添加准备
有的妈妈在给宝宝断奶前,事先并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提前为宝宝添加辅食。这样,不仅在身体上让宝宝缺少一个适应其他食物的过程,容易生病,还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甚至使之认为自己被妈妈抛弃了,从而情绪极不稳定,更加影响进食。
断奶误区三:忽视妈妈“断奶”反应
多数家庭认为断奶是宝宝一个人的难题,常常忽视妈妈在断奶期的心理感受,没有看到妈妈在心理上也需要经历一次“断奶”。其实,宝宝断奶,可能会引起妈妈体内的荷尔蒙发生变化,出现一些负性情绪,如沮丧、易怒等,同时伴有乳房胀痛、滴奶等烦恼。这时候,妈妈同样需要得到家人的重视和关心。
断奶误区四:断奶期妈妈玩“失踪”
有的妈妈把宝宝送到亲戚家,几天甚至好久不见宝宝。其实,断奶不需要母婴分离。对宝宝来说,妈妈的奶水吃不到了,可不能没有妈妈呀!
在断奶期间强行把母子隔离,不但不能顺利断奶,还会影响宝宝的生理、心理健康。宝宝自从生下来一直依赖妈妈温暖的怀抱,突然长时间的分离,会使宝宝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对母乳依赖较强的宝宝,还易产生焦虑情绪,不吃东西不喝水,不愿让别人抱,不与大人交流,情绪烦躁,哭闹剧烈,觉也睡不好,甚至还会生病。
断奶误区五:断奶时让母乳变“刺激”
有的妈妈断奶时,往乳头上涂墨汁、辣椒水、万金油之类的刺激物,以为这样会让宝宝对母乳产生反感从而放弃母乳。然后,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不仅让宝宝产生惧怕心理,而且还会因恐惧而拒绝吃东西,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这样,母乳没断,反而可能把其他该吃的食物给断了。
断奶误区六:回奶方法粗暴、简单
为了顺利回奶,有的妈妈不喝汤水,甚至还用毛巾勒住胸部,想将奶水憋回去。这样显然违背了生理规律,而且很容易引起乳房胀痛。断奶后妈妈若有不同程度的胀奶,可用吸奶器或人工将奶吸出,同时用生麦芽60克、生山楂30克水煎当茶饮,34天即可回奶,切忌热敷或按摩。
宝宝断奶方法
1、把断奶视为一个自然过程。
爸妈首先对断奶不要过于在意,应该按计划正常喂养宝宝,当宝宝对母乳以外的食物流露出浓厚兴趣时,要及时鼓励和强化,按照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让宝宝尝试新口味,引导宝宝喜欢上辅食,从而使他在心里上也把断奶当做一个自然过程。
2、根据宝宝身体状况决定是否断奶。
妈妈在决定给宝宝断奶前,最好带宝宝到医生那里做一次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确保宝宝身体状况良好,消化功能正常,才能给其断奶,否则就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发育。
3、逐渐减少喂奶次数。
刚刚减奶的时候,宝宝对妈妈的乳汁会非常依恋,因此减奶时最好先从减少白天喂母乳次数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减少夜间喂奶次数,直至过渡到完全断奶。可用牛乳或者配方奶逐渐取代母乳,辅食的量相应加大。
4、不在宝宝生病时断奶。
如果恰逢宝宝生病、出牙,或是换保姆、搬家、旅行及妈妈要去上班等事情发生,最好先不要断奶,否则会增大宝宝断奶的难度。
5、断奶过程要果断,不拖延。
在断奶的过程中,妈妈既要让宝宝逐步适应饮食的改变,又要态度果断坚决,不可以因为宝宝一时哭闹,就下不了决心,从而拖延断奶的时间。也不可以突然断一次,让他吃几天,再突然断一次。这样反反复复只会带给宝宝不良的情绪刺激,造成宝宝的情绪不稳、夜惊、拒食,甚至为日后患心理疾病埋下隐患。
6、不让宝宝抚触乳头。
断奶时,不要让宝宝看到或触摸母亲的乳头。当宝宝看到其他宝宝吃母乳时,要告诉宝宝你长大了,小宝宝吃妈妈奶,你不吃了”。
7、断奶期间不回避。
处于断奶期的孩子需要妈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身体抚慰。所以,在断奶期间,妈妈不应该回避,否则会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在这期间,妈妈反而要对宝宝格外关心和照料,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宝宝。
8、爸爸帮宝宝度过断奶期。
在准备断奶前,妈妈可有意识地减少与宝宝相处的时间,增加爸爸照料宝宝的时间,给宝宝一个心理上的适应过程,提前减少宝宝对妈妈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