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制吴茱萸的配伍应用

制吴茱萸的配伍应用

制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 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与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制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 疏肝行气、温中散寒 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 补血行血 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 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 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制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 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制吴茱萸怎么炮制

一、净制 除去杂质。

二、炮炙

1.甘草制 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焖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吴茱萸100kg,用甘草6kg(《药典85》)。

2.盐制 取净吴茱萸于适宜容器内,加入盐水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每吴茱萸100kg,用食盐3kg(《规范》)。

3.炒制 取吴茱萸,除去粗梗,筛去灰屑,用清炒法,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四川》)。

4.姜制 取净吴茱萸,加生姜汁拌匀,炒干为度。每吴茱萸100kg,用生姜25kg取汁(《浙江》)。

五味子的籽可以吃吗 女人喝五味子作用好处

五味子入肾经,能收敛固涩、补肾宁心,适合肾虚腰痛、有带下病的女性服用。

五味子入肺经,能敛肺、益气、止咳,适合肺虚喘咳、肺虚寒的女性服用。

五味子味酸,能生津、益气,适合热伤元气、气短懒言、口干作渴的女性服用,可与人参、麦冬、西洋参等同用。

五味子性温味酸,能收敛止汗,适合自汗盗汗者服用。

五味子收敛固涩,可与具有散寒燥湿功效的吴茱萸配伍,适用于脾肾虚寒有腹泻、久泻久痢、泻痢不止的女性。

中药吴茱萸相关配伍及炮制

配伍:1、《伤寒论》吴茱萸汤: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沬,苔白脉迟等。

2、《医方简义》导气汤: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鸡鸣散: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痛,或上冲入腹。

炮制;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中药吴茱萸相关配伍应用

1.配黄连: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杀虫;黄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除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同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所应,共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证。

2.配党参: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良好的暖肝开郁、温脾燥湿、除逆止痛的作用,党参具补气和中之功,二药相配应用,温中寓补,功专散寒补虚,既可暖肝,又可暖脾,用于呕逆、吞酸、胃痛、吐利。本对药目前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证。

3.配五味子:本品辛苦大热,既能人中焦温胃暖脾、散寒燥湿,又可走下焦暖肝温肾而疗寒疝寒泻,对于肾阳亏虚、脾失温煦、不能健运所致的泄泻,用之甚宜;五味子酸温,有益肾收涩之功,与吴茱英同用,能助其止泻之效。二药配对,一偏治本,一偏治标,有较佳的温敛固涩之功,可用于脾肾两虚、五更泄泻之证。

4.配当归:吴茱萸辛苦大热,能温中散寒,燥湿止呕,疏肝止痛,还能温肝肾而暖胞宫,治疗血寒经闭、行经不畅及腹痛等;当归味甘而重,辛而气轻,补血之中又能行血。二药合用,吴茱萸温散、当归行血以助之;当归温补、吴茱萸温经以行之。相辅相助,温经治血、调经止痛功甚著。

5.配木瓜:本品辛开苦降,专走下焦,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木瓜和胃化湿,舒筋活络。两药合用,一散一收,和胃化湿、舒筋活络、温中止痛效强,主治寒湿困脾、霍乱吐泻转筋,或下肢酸软无力、疝气腹痛。

嘴巴里面烂了用什么好的快 穴位贴敷

配方:吴茱萸10g、细辛5g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成细末,再混合均匀,装入赶紧的瓶中密封备用。

操作方法:取适量吴茱萸,用醋调和成糊状,贴敷于双足心的涌泉穴,外用应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去适量细辛粉末,用醋调和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用棉球覆盖,在用胶布固定。每晚贴敷一次,直至痊愈。

功效:吴茱萸可以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细辛具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此方法对于治疗嘴巴烂了有很快的疗效。

吴芋的注意事项 降逆止呕

吴茱萸是性热的中药,入脾经,对于因腹部受寒导致的腹部冷痛、呕吐泛酸的情况,在《伤寒论》记载用吴茱萸配伍生姜、人参等药的方剂吴茱萸汤,有良好的降逆止呕作用,要注意的是,如果要用吴茱萸还是建议在医生的医嘱下合理用药。

治腹泻的中成药有哪些 香连丸化滞止痢

香连丸是由黄连(用吴茱萸煎汤制),木香所制成,方中以苦寒的黄连清化肠中湿热,解毒止泻;配辛热的吴茱萸同炒,以为反佐,抑制黄连苦寒太过,并能利气,湿热止邪壅滞肠中,可致气机不畅,故配伍辛温的木香调理气机,消胀止痛,所以香连丸具有清湿热,化滞止痢的功效。

山茱萸与吴茱萸有什么区别

山茱萸与吴茱萸有什么区别

山茱萸与吴茱萸是不同性味、不同归经、不同功效、不同用途的中药材。临床用药时,两者不可混淆,更不可相互代替。

【山茱萸】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味酸,性微温;入肝、肾经;常用名有山萸肉、蜀枣、药枣、枣皮等;有补肝肾、涩精、敛汗的功效。

山茱萸微温而不热,是一味平利阴阳的药品,不论阴虚或阳虚,都可配用。它既能补肝肾,又能收敛固湿。能利能湿是它的一大特点。临床上,它常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腰膝疼痛、遗精、尿频、虚汗不止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山茱萸含莫罗忍冬甙,7-甲基莫罗忍冬,并含有熊果酸、没含子酸和皂甙等。其煎剂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皮肤真菌。

山茱萸温补收敛,故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不利者不宜服用。

【吴茱萸】

吴茱萸是芸香料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吴茱萸将近成熟的果实;味辛、苦,性热;入肝、胃经;常用名有吴萸、淡吴萸、茶辣等;具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的功效。

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临床常与它药配伍用于脘腹冷痛、胁痛、疝痛、脚气疼痛、经行腹痛、虚寒久泻以及肝胃不和而致的呕吐等。另外,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或神阙穴,可治疗高血压、口舌疮、咽喉肿痛及小儿腹泻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吴茱萸含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挥发油。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真菌有抑制作用。

吴茱萸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不宜多用久用,阴虚火旺者忌用。

五味子5克大概几粒 五味子泡水喝有什么作用

五味子入肺经,能敛肺、益气、止咳,适合肺虚喘咳、肺虚寒者服用,可与蜂蜜同用。

五味子味酸,能生津、益气,适合热伤元气、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者服用,可与人参、麦冬、西洋参等同用。

五味子性温味酸,能收敛止汗,适合自汗盗汗者服用。

五味子入肾经,能收敛固涩、补肾宁心,适合梦遗滑精、肾虚腰痛、带下者服用。

五味子收敛固涩,可与具有散寒燥湿功效的吴茱萸配伍,适用于脾肾虚寒有腹泻、久泻久痢、泻痢不止者。

制吴茱萸的用药禁忌

1.阴虚火旺者忌服。

2.《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3.《本草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4.《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入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传统内服法主要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然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下面就简介吴茱萸外用治病验方九则,供参考:

一、治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为细粉, 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布包裹,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明显的降压效果。

二、治痢疾:用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先将吴茱萸研细末后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三、治小儿多涎症:用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愈。

四、治小儿腹泻:用吴茱萸12克研成细末,取未熟的米饭(俗称夹心饭)适量与吴茱萸粉合成饼,待温度适宜放在脐部周围,用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时间为10小时,晚上敷用为宜。共治疗小儿腹泻患者35例,外敷1次治愈28例,其中年龄最大者5岁,最小者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五、治疗肠粘连:取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患者腹部,用纱布包裹炒热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左上腹,反复热熨,每次约30分钟,临床共治疗100例,腹痛完全消失,饮食、排便恢复76例;腹痛基本消失、肛门排气、能正常进食18例;腹痛不减者6例。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吴茱萸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药材,不但可以杀虫,还能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那么吴茱萸在医学上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功效和作用呢?在中医中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详细的学习一下驱虫药中关于吴茱萸在医学上应用的相关知识。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

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性 味

味辛、苦,性热。

归 经

归肝、脾、胃、肾经。

功 能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主 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相关配伍

1、《伤寒论》吴茱萸汤: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沬,苔白脉迟等。

2、《医方简义》导气汤: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鸡鸣散: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痛,或上冲入腹。

相关推荐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散寒止痛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酸止痛。 1、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2、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可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 3、配伍黄连,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

治疗脚癣的偏方

偏方一: 配方:乌梅100克,白芨、苦楝皮、苍术、黄柏、苦参各20克,丁香、吴茱萸各15克,乌头、冰片各10克。 作方法:先煎乌头、白芨、次加乌梅、苦参、1小时候再加丁香、吴茱萸。浓煎后加75%酒精200毫升,去渣取液,加冰片混匀,用棉球沾药涂搽患脚,一日2次。 疗效:用药1剂,有效率达94。5%。 偏方二: 配方:鲜鸡蛋一个,第二次掏米水1000毫升。 作方法:掏米水洗换脚10分钟,将蛋壳内薄膜取下,贴敷患处。 疗效:保留1---2小时。一日一次。

延胡索粉一次吃多少 延胡索配伍推荐

本品活血力弱,止痛力佳,既能治血瘀疼痛之治,又能治气滞疼痛,故称其功用活血行气止痛。适应广泛,能治一身上下诸痛,单味用亦效,也可配伍其它药物入于煎剂。 例如: 1.治疗胃脘疼痛,可配伍川楝子同用; 2.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胸痹疼痛,可与瓜蒌、薤白同用; 3.治疗痛经,可与当归、川芎、白芍、香附同用; 4.治小肠疝痛,可配伍小茴香、乌药、吴茱萸; 5.用于跌打伤痛,可配伍当归、川芎、乳香、没药; 6.四肢血滞疼痛,可与当归、桂枝、赤芍等药同用。 7.此外,近年来临床上常用本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配伍活血行气药

延胡索要怎么服用

1.《中国药典》中记载延胡索的用法用量:3~9g;研末吞服,一次1.5~3g。 2.《中药学》中记载延胡索的一般用法用量:一钱至三钱,煎服。研末吞服,每此三分至一钱。 1.治疗胃脘疼痛,可配伍川楝子同用; 2.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胸痹疼痛,可与瓜蒌、薤白同用; 3.治疗痛经,可与当归、川芎、白芍、香附同用; 4.治小肠疝痛,可配伍小茴香、乌药、吴茱萸; 5.用于跌打伤痛,可配伍当归、川芎、乳香、没药; 6.四肢血滞疼痛,可与当归、桂枝、赤芍等药同用; 7.近年来临床上常用本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配伍活血行气

吴茱萸的性味与功效

味辛、苦,性热。功效:温中止痛,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主治肝胃不和,脾胃寒湿,脘腹冷胀,恶心、呕吐,胁痛,疝气,脚气疼痛,及经行腹痛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吴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疗呕而腹满,脘痛吞酸;②验方(《本草纲目》):吴茱萸三钱,煎汁,入盐少些,口服,治疗老人多年脾泄。 在著名方剂治疗胃痛腹痛腹泻的左金丸、戊己丸中,治疗脚气疼痛的鸡鸣散中,在治疗老人五更泄泻的四神丸中,吴茱萸都是重要的药物。

吴茱萸附方

1、吴茱萸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验方》) 2、吴茱萸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王好古) 3、吴茱萸治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4、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主治秘诀》 5、吴茱萸,开郁化滞,逐冷降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或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或关格痰聚而隔食隔气,或脾胃停寒而泄泻自利,或肝脾郁结而胀满逆食

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补肾助阳

巴戟天甘润不燥,入肾经,补肾助阳,不能强筋骨。治疗虚羸阳道不举,以巴戟天、牛膝侵酒服用;治疗下元虚冷,功能不孕,月经不调,少妇冷痛,可配伍肉桂,吴茱萸、高良姜等药同用。

女人喝五味子作用好处

1.收敛固涩 五味子入肾经,能收敛固涩、补肾宁心,适合肾虚腰痛、有带下病的女性服用。 2.敛肺止咳 五味子入肺经,能敛肺、益气、止咳,适合肺虚喘咳、肺虚寒的女性服用。 3.益气生津 五味子味酸,能生津、益气,适合热伤元气、气短懒言、口干作渴的女性服用,可与人参、麦冬、西洋参等同用。 4.收敛止汗 五味子性温味酸,能收敛止汗,适合自汗盗汗者服用。 5.止泻痢 五味子收敛固涩,可与具有散寒燥湿功效的吴茱萸配伍,适用于脾肾虚寒有腹泻、久泻久痢、泻痢不止的女性。

甘松的临床应用

功能:理气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诸风脾郁、腹胀痛、风疳、癔病、脚气、痔漏。 临床应用:甘松醒脾畅胃之药,治心腹卒痛,消脘腹胀满,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1、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常与当归、白芍等配伍,有温而不燥,甘而不滞之功,治脾阳虚,可与三柰配伍同用。 2、治霍乱转筋,甘松为必要之药,可与附片、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真寒霍乱,极有捷奏之效。 使用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用量:2~4.5g;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患处。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辛散肝经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1、与生姜、人参等同用,可以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 2、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 4、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