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幼儿咬指甲的方法
纠正幼儿咬指甲的方法
1、一般疗法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给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伤。
2、心理疗法
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咬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同时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从上边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咬指甲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家长一定要有制止孩子病帮助孩子进行改正。但是咬指甲的纠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见效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信心地对孩子进行纠正,做到时刻提醒,只要坚持下去,孩子的这种癖好就能戒除了。
幼儿如何做好牙齿保健
一、认真做好晨检工作
晨检时,幼儿的嘴一张开,保健老师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如是否刷牙(查看牙齿上是否有牙垢),早餐后是否漱口(查看是否有实物残渣),是否有牙病(龋齿或慢性根尖周炎导致的牙根出现小脓点等),是否出现双层牙(乳牙未脱落,恒牙已萌出),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就可以及时对幼儿进行保护牙齿,讲卫生的教育或请家长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二、培养幼儿早晚刷牙,每次形成餐后漱口的好习惯
我园幼儿每日早午点、午餐后都要求幼儿用温水漱口,分三口水进行:第一口水含在口中,幼儿左右鼓腮,发出咕噜咕噜的漱口声;第二口水漱咽喉部,发出咕噜噜的声音;第三口水同第一口水。当班老师巡视检查,确保幼儿午餐后的漱口质量,然而,仅在幼儿园漱口是不够的,必须做到家园配合,首先。我园通过卫生宣传栏向家长宣传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和刷牙的正确方法,让家长在家以身作则,使幼儿有机会模仿大人,以提高幼儿对刷牙的兴趣。其次,我园结合健康教育课,教给幼儿一些有关卫生方面的知识,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提醒家长监督、检查。
三、家长配合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幼儿的牙齿正处在发育阶段,只有摄取足够、平衡的营养物质,才能保证其正常发育。对于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幼儿,我们除了在幼儿园纠正,还让家长配合,在幼儿的饮食上变换花样,合理搭配,让幼儿进食含钙、磷、维生素多的食物,并适当咀嚼一些含粗纤维的耐咀嚼食物。咬指甲、吮手指、咬嘴唇、用口呼吸和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会造成幼儿牙齿排列不整齐,发现这些情况,老师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配合,进行纠正。
四、避免幼儿牙齿受伤
剧烈的活动和吵闹都容易使牙齿受外伤。平时,老师除了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之外,还应认真防范,注意保护幼儿的牙齿,避免碰伤。
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防龋工作
我园每年进行一次氟化物防龋治疗,每年对幼儿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发现口腔疾病及时与家长联系,及早治疗,防止发展。另外,对大班六龄牙已萌出的幼儿,进行六龄牙窝沟封闭,以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小孩子千万不要吃太多的糖,绝对没好处,小小年纪就牙痛可真不好受,简直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伤害,不要贪嘴哦!
宝宝爱咬指甲妈妈莫忽视
人的手接触外界最多,特别是孩子,出于好奇,总喜欢这儿摸摸,那儿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缝中和指尖上会沾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缝是利于细菌滋生的场所,虫卵在指甲缝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时,无疑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大量病菌带入口腔和体内。
经常咬指甲还会对儿童的牙齿造成伤害,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等,影响孩子的容貌。咬指甲还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甚至造成甲沟炎。
目前中国很多儿童体内含铅量过高,除了大气铅污染外,孩子在玩玩具时,手上会沾染铅,咬指甲时就会把铅吃进体内,因而,纠正爱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铅的摄入。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往往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要循循善诱,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儿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边拉开,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喜欢咬指甲是什么原因
焦虑无助
生活环境改变,焦虑无助的时候,比如刚开始上幼儿园,不适应环境,孩子会通过咬指甲来缓解紧张感。
受到压迫,攻击欲望被抑制的时候,比如经常被家暴,孩子很愤怒,潜意识深处想反抗,但是由于没有反抗能力,会主动毁掉自己的武器——指甲,表达“没有反抗能力”的愤怒与无助。
精神压力大
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咬指甲。有一项研究显示,法国人爱咬指甲大都与他们的工作有关,26%以上的人称,在考虑与他们工作相关的事情时爱咬指甲。
模仿
孩子都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家里经常看到有人咬指甲,出于好奇也会跟着学。这种情况,父母要及时的提醒,帮助宝宝改掉坏习惯,但切忌打骂,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强化宝宝咬指甲的意识。
如何纠正幼儿偏食呢
1、爸爸妈妈要树立一个好榜样
孩子老是不知不觉模仿爸爸妈妈的行为举止,要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有均衡饮食的良好习惯,如此一来的话孩子同样也能够慢慢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2、爸爸妈妈的喂养方式要恰当
爸爸妈妈不要时不时就给孩子零食,一定要好好吃饭。在三餐中食物也不能够单一,饭桌上菜色要丰富一点。要是孩子偏食严重,那么就把孩子不吃的食物混合在孩子喜欢吃的食物里。
3、让宝宝饿一次
要是孩子非常排斥某个东西,那么就让孩子饥饿一次,要是承受不了以后,自然会乖乖的吃以前不吃的食物。
4、持之以恒
孩子要是刚刚开始拒绝某类食物,那么爸爸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喂食,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乖乖就范。
宝宝爱咬指甲是怎么回事 如何纠正宝宝咬指甲
当家长发现宝宝有咬指甲的习惯时,不要反应过激,要以耐心说服为主,告诉宝宝咬指甲是不好的习惯。如果家长训斥或者体罚宝宝,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心理学认为,你越是不让孩子干什么,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惩罚也可以强化它。所以很多家长会发现,宝宝虽然当着家长面不咬指甲了,但背地里咬得更频繁。
宝宝在心情紧张和无聊时最喜欢咬指甲。爸爸妈妈平时多给予宝宝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紧张的因素。并多引导宝宝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和小朋友玩耍,转移其注意力。
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宝宝读一些有关卫生习惯的绘本,告诉宝宝手指甲上有很多细菌,吃进嘴里容易生病。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让宝宝在显微镜下看看指甲上的污垢有多么脏。当宝宝下次想咬指甲时,就会想起显微镜下脏脏的画面,从而从生理上产生抗拒。
如果宝宝除了喜欢咬指甲,还有其他的异常表现,比如食欲降低、神情冷漠等,建议家长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儿童咬指甲该怎么办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现象,是孩子缺锌的表现之一。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往往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补锌治疗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孩子补锌。
宝宝一岁以后还吃手怎么办
吃手对宝宝的不良影响:
1.宝宝换牙后仍然咬指甲、吮拇指或造成宝宝牙列不齐,影响宝宝牙齿的健康生长。
2.宝宝吮吸拇指、咬指甲的行为过度频繁容易感染病菌或造成拇指及其它手指变形。
3.上幼儿园后的宝宝还常常吃手,容易遭到其它小朋友的嘲笑、捉弄。
4.过度咬指甲、吮拇指的行为还可能导致部分孩子发音不清晰。
面对宝宝吃手的行为,爸妈不要急于制止
吃手可能是宝宝缓解疲倦、无聊、紧张、放松心情的行为,尤其是在入睡前,所以面对一岁以上宝宝吃手的行为,爸妈不要强力制止,应该多陪陪宝宝,多加引导,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跟宝宝玩游戏、让宝宝做家务等,当宝宝专注于其他事情就没时间吃手了。如果爸妈采用严厉的方式制止宝宝吃手,反而会引起他的反感,强化吃手的坏习惯。
当宝宝3岁时还有入睡前吃手的习惯,爸妈不必强制,但是要耐心的纠正,尝试多花点时间分散他咬指甲、吮拇指的习惯,比如睡前唱唱歌、讲一些小故事等。如果宝宝是不分场合时间的吃手并引起不良影响时,家长就要引起重视,及时纠正了。
对待宝宝吃手的行为,找出原因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是关键。父母不能采用强行制止、打骂的方式力求纠正宝宝这一行为,这会让咬指甲、吮拇指成为宝宝怕责骂、受冷若的表现。比如5岁以上孩子可以通过沟通、鼓励他改正吮拇指、咬指甲的坏习惯,并且订立适当的奖惩制度,提醒宝宝少吃手,这样随着时间流逝,宝宝吃手的习惯就改善至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