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尿布疹怎么护理 宝宝为什么容易患尿布疹
宝宝尿布疹怎么护理 宝宝为什么容易患尿布疹
宝宝皮肤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薄薄嫩嫩的,含水量比较多,尤其是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加薄;
加之皮肤的生化、免疫及体温调节等功能也没有成熟,因此抵抗力比较弱,宝宝的尿和便却远比大人们多,它们使小屁屁上的皮肤受到污染和潮湿的刺激机会也大大增多,所以容易诱发尿布疹。
健康宝宝如何拒绝红屁股
1.更换尿布不勤。
如果没有及时更换宝宝的尿布,尿液中的尿酸盐、大便中的吲哚等物质就会刺激宝宝的臀部,导致发生尿布疹。
2.便后不清洗。
宝宝大便量多,次数多(母乳喂养的宝宝一天大便4~5次),大便稀,会沾满整个臀部。有的父母图省事,只将宝宝臀部的大便擦去,而没有清洗臀部,这会使得许多刺激性物质还沾在臀部,当尿布再次被尿湿时,臀部在潮湿的环境中便会发生尿布疹。
3.便后清洗不彻底。
有的父母每次给宝宝换尿布时都为宝宝清洗小屁股,可是宝宝还是发生尿布疹了,这让父母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的辛苦都白费了。宝宝的臀部褶皱较多,不易清洗,必须仔细清洗,否则褶皱处就会留下粪便残余,刺激臀部皮肤,发生尿布疹。
4.尿布吸水性差。
有些粗心的父母为宝宝准备的尿布比较粗糙,吸水性差,这使宝宝局部皮肤更潮湿,容易引尿布疹。
5.换尿布动作粗暴。
如果父母为宝宝换尿布的动作比较粗暴,便容易损伤宝宝的皮肤,继而在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尿布疹。
尿布疹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会导致皮肤破损,细菌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所以,妈妈一定要细心护理宝宝(整理)的小屁股,发现尿布疹,应该及早采取措施,如勤换尿布、保持臀部干燥等,避免发生危险。给宝宝换完尿布、清洗完小屁股后,最好涂上一层婴儿护臀霜,以充分保护宝宝的小屁股。
有的妈妈为了防止宝宝把床垫尿湿,在宝宝的尿布下垫一层塑料,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塑料不透气,更加重了局部潮湿,使得尿布疹更加严重。
宝宝红屁屁该怎么办
1、轻度的尿布疹护理法
对于轻度红臀(宝宝的小屁屁仅仅是皮肤发红),妈妈们不用太过担心,宝宝的皮肤虽然很娇嫩,但从初生起,皮肤的自我保护功能就已经开始启动了,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宝宝的臀部皮肤。只要每次大、小便后注意用温水洗净臀部,并用柔软的小毛巾吸干(不要用纸擦),然后涂上一薄层煮沸消毒(须放凉)的植物油或清鱼肝油保护皮肤,红红的皮肤很快就会痊愈。
2、中度尿布疹护理法
初步发现宝宝有尿布疹的现象时,可以先擦上乳液隔离,并且要勤于更换尿布。由于宝宝皮肤的恢复能力较好,家长可以先观察1天或半天,如果红疹有所消退,就不用担心了。
另外,宝宝每次大、小便后,家长可以使用专为宝宝臀部清洁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但需要注意的是,消毒湿巾不可反复使用,尤其是女宝宝,清洁小屁屁的时候一定不要“顺便”清洁宝宝的阴部,否则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3、重度尿布疹护理法
若宝宝的臀部皮肤不仅有红疹,还出现了水疱,此时家长应该采取局部用药的方法。可用红汞(红药水)局部涂搽,也可用红霉素眼膏或者3%~5%鞣酸软膏;如皮疹已经溃破,可涂以氧化锌油膏;局部有大片糜烂或表皮剥落的,可涂鱼肝油氧化锌糊剂;有继发感染时,可用1:4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吸干后,涂以1 %~2%龙胆紫溶液或0.5%新霉素氧化锌糊剂;必须注意的是,局部涂药时,不可将棉签上下涂搽,以免加重宝宝疼痛,甚至导致脱皮,应采用滚动涂药的方法。
此外,如果孩子得了尿布疹,在气温或室温条件允许时,最好使皮疹处皮肤暴露于空气或阳光下,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钟。洗屁屁时,不要用湿纸巾给孩子擦拭,可以换用浸了温水的柔软的棉布。
如何正确使用婴儿护臀膏
护臀霜起到的作用是预防尿布疹,所以,无论宝宝有没有患尿布疹,妈妈都要为宝宝勤换尿布,而且还应在清洁完宝宝的小屁屁后为宝宝使用婴儿护臀霜。
请妈妈们每次替宝宝换尿布时,在宝宝臀部涂抹适量的护臀霜,以预防尿布疹的出现。同时需要提醒的是:
1.先取少量护臀霜涂于宝宝皮肤表面,过一段时间观察有无过敏现象,如无过敏可以放心使用,如果宝宝对某些品牌的护臀霜有过敏现象,可以挑选其它适合宝宝皮肤的护臀霜。
2.涂护臀霜前,请用柔湿巾或清水洗净宝宝的臀部,以免细菌滋生。
3.涂完护臀霜后,请晾干宝宝的臀部,以保持干爽。
4.在换尿片时清洁宝宝臀部皮肤,然后取适量涂抹即可。抹上护臀霜后可以晾晒一下小屁股,能够更好的预防尿布疹。护臀霜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避免排出的尿便直接刺激肌肤。但如果尿布疹超过七天,请及时就医,以防加重。
换尿布的禁忌
忌尿布过厚。尿布过厚,影响皮肤散热,尤其是夏季,宝宝容易出汗,加之尿布被尿液浸湿,很容易引起尿布疹。
忌尿布过紧。如果把尿布包得过紧,则不易透气,下肢活动受阻,也易摩擦大腿内侧,宝宝皮肤薄嫩,很易擦破皮肤造成感染。特别是女婴,尿布过紧易引起外阴炎和尿道炎。
忌垫塑料布。许多妈妈怕宝宝尿湿被褥,就在尿布外垫塑料布,这是错误的。塑料布不透气,也不散热,如果不能及时更换被尿湿的尿布,则更易患尿布疹。
忌尿布不洁。尿布要勤换,清水洗净,日光下暴晒。
忌用卫生纸擦臀部。婴儿排大便后不要用卫生纸直接擦臀部,那样很容易把宝宝臀部皮肤擦破,导致肛周感染、脓肿。可直接用清水把婴儿臀部洗净,用吸水性好的棉织布沾干水分。
忌用含塑料薄膜的一次性“尿不湿”。含塑料薄膜的一次性“尿不湿”,透气性不好,宝宝易患尿布疹。也不可使用一次性尿裤,一次性尿裤过厚,长时间不更换,也易引起尿布疹。
用尿布就有尿布疹吗
多余的湿气和敏感的皮肤是引起尿布疹的罪魁祸首。皮肤被尿布紧紧裹住不透气,湿度太高会夺取皮肤的天然油脂,而潮湿的皮肤更容易因摩擦而受到损伤。再加上尿液和大便里的化学物质,而且宝宝的腹股沟脂肪多,褶皱处的皮肤相互摩擦,就容易产生尿布疹了。
不要以为经常给宝宝换尿布就不会患上尿布疹,即使宝宝一尿就换尿布,依然免不了患上尿布疹。所以,妈妈要做的事情是减轻尿布疹症状,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参考下:
1、勤换尿布。研究表明,一天至少换八次尿布的宝宝,尿布疹的症状会轻一点。
2、洗掉尿布上的刺激物。洗尿布时,家长最好给加一杯半的醋进去,这样做可以洗掉肥皂残留物以及碱性刺激物。
3、每次换尿布时,要冲洗和擦拭宝宝屁屁。不要以为换了尿布就完事,在换尿布前,最好还要先洗洗宝宝的屁股。很多宝宝对擦屁股的婴儿湿巾上的酒精过敏,所以敏感肌肤的宝宝最好用清水洗,不敏感的肌肤则可以用温和的香皂清洗。
让尿布疹远离宝宝
尿布疹是宝宝最常见的皮肤问题,几乎每一个宝宝都被令人生厌的尿布疹不同程度地骚扰过。患了尿布疹的宝宝,小屁屁又痒又痛,红得就像个大苹果,使得他们食寝不安,整天哭闹个没完没了。经常是几个月过去了,可体重却没长多少,这让妈咪心里真着急。怎样才能让尿布疹远离宝宝呢?
何谓尿布疹?
尿布疹是发生在宝宝裹尿布部位的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也称为婴儿红臀,9-12个月时为高发期。因为宝宝的皮肤表皮很薄,容易发生脱落,本身就具有生理性脱皮的特点,因此稍有轻微的外力或摩擦便会引起损伤,表现为小屁屁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发红、发肿,甚至出现溃烂、感染。
为何宝宝的小屁屁容易患尿布疹?
宝宝皮肤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薄薄嫩嫩的,含水量比较多,尤其是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加薄;加之皮肤的生化、免疫及体温调节等功能也没有成熟,因此抵抗力比较弱,宝宝的尿和便却远比大人们多,它们使小屁屁上的皮肤受到污染和潮湿的刺激机会也大大增多,所以容易诱发尿布疹。
宝宝尿布疹怎么
1、尿布疹治疗
如果宝宝的尿布疹看起来像是感染了(有水疱、有脓庖、渗出黄色液体,或溃烂),就一定要去医院。医生会给你的宝宝开外用(局部用药)或口服抗生素。
(1)紫草油滴剂3ml-5ml,均匀涂搽于病变皮肤表面。每日3-4次,疗程7-10天。
(2)甾体类固醇外用药物(如糠酸莫米松、派瑞松等)搽于病变皮肤表面。
(3)经常更换尿布,保持屁股洁净和干爽。
(4)每次换尿布时,都要彻底清洗宝宝的尿布区域。
(5)每次换尿布时使用起隔离作用的软膏,保护宝宝已经不舒服的肌肤不再受到粪便和尿液的侵蚀。
(6)天气暖和时,如果宝宝能够在户外或在室内容易清洁的地面上玩耍,尽可能让他不穿尿裤(也不要抹隔离霜),而且时间越长越好。直接接触空气会加快尿布疹的恢复。
2、尿布疹护理
(1)要注意精心护理宝宝,发现尿布湿后要及时更换,保持局部干燥。
(2)当红臀出现后,家长应该立刻采取措施,先清洗,然后涂一些鞣酸软膏在患处,如果已出现糜烂,可以在局部用1%的龙胆紫。
(3)给宝宝洗臀部时,要用温水,不要用肥皂,以减少局部刺激。
(4)如果用温水擦洗时宝宝哭闹厉害的话,也可试着让宝宝坐在温水盆中洗。
(5)如为防止尿布浸湿被褥,尿布下面可垫以小棉垫或小布垫。
(6)有可能的话,应让宝宝臀部多在空气中暴露一段时间,有利于皮疹消退。在炎热的夏季或室温较高时可将臀部完全裸露,使新生宝宝臀部经常保持干燥状态。
(7)避免使用爽身粉。因为粉剂吸水后容易硬结,不但无法保持局部干燥,还会刺激宝宝皮肤。
(8)如皮肤破溃流水,可涂氧化锌油,以帮助吸收并促进上皮生长。只要在治疗红臀的同时,注意护理好宝宝的臀部皮肤,红臀很快可治愈。
宝宝尿布疹怎么护理 宝宝患尿布疹应如何护理
治疗刺激性尿布疹的首选方法就是减少尿布垫过皮肤的过分潮湿。
因此,在不擦伤皮肤的前提下清洁尿片垫过的皮肤;水份轻轻吸干后不要擦干,让其充分风干;然后,涂上一层医生推荐的药物(膏或霜),形成皮肤的一道屏障,缓解皮肤的过分潮湿,下次换尿布时也无需除去这层膏或霜。
要记住,动作一定要轻柔,否则只会加重皮肤的受损。尽可能让宝宝的小屁屁多暴露在空气中,但要注意身体保暖。
若出现下列情况,就应去看儿科医生,如病变皮肤上出现有水疱或有脓、48-72小时内不消失或更严重等。要慎用类固醇霜剂,仅在儿科医生认为有必要时才可使用,避免增加吸收性而产生肾上腺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