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认知误区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你知道戒烟有哪些误区
致戒烟难的误区一:自己是个病人
很多人都认为吸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要改变这种业已形成的习惯很难;但是大家恐怕没有想到,吸烟其实是一种疾病。吸烟成瘾的烟民实际上就是病人!
病理生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吸烟成瘾的实质是尼古丁依赖,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这种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
导致戒烟难的误二:戒烟不能单凭意志力
许多烟民都有戒烟失败的经历,并且把原因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薄弱,殊不知尼古丁依赖作为一种精神神经疾病,单纯地依靠意志力说No实在太难了!
吸烟者一旦对尼古丁成瘾,则每30-40分钟就需要吸一支烟,以维持大脑尼古丁的稳定水平。达不到这一水平时,吸烟者就会感到烦躁、不适、恶心、头痛并渴望补充尼古丁,其感觉与戒断毒品类似。因而,只有少数吸烟者第一次戒烟就完全戒掉,大多数吸烟者均有戒烟后复吸的经历。
导致戒烟难的误三:吸烟影响健康有“时差”
除了在东西半球旅行时需要倒时差之外,人们没想到吸烟影响健康也有“时差”,并不像有些疾病那样立竿见影。专家指出,吸烟是患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烟草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和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患相关疾病和死亡的危险越大。由于吸烟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长期滞后性的特点,吸烟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相关疾病才会出现,这也造成疾病出现之前,吸烟者往往认识不到吸烟的危害。
导致戒烟难的误区四:吸烟还可能是违法行为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和“违法”两字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是随着控烟立法的深入,烟民将来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违了法。5月1日,北京市的禁烟令正式实施。在全国150多个颁布实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的城市中,北京成为第一个把禁烟范围扩大到所有餐馆和办公室的城市。
2005年8月,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批准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该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必须立法,防止公众接触烟草、烟雾,并于2011年1月9日在我国全面实,这意味着我国要在3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控烟立法已成大势所趋。
导致戒烟难的误区五:想好了再戒比仓促上阵成效好
你是真的想戒烟吗?真的吗?我是说真心地想戒烟。
对于吸烟成瘾的人,戒烟是件很困难的事。当一个吸烟者决心戒烟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切忌在心理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戒烟。否则,强烈的戒断症状,包括生理反应和对香烟的渴求会使你难以忍受。一阵痛苦、犹豫之后,你可能重新吸烟,并得出“我这辈子是戒不掉烟”
的结论。这也是有的人多次戒烟、多次失败的原因。
专家还指出,尼古丁依赖最难以戒除的是精神依赖,也就是心瘾。吸烟者戒烟要有治疗慢性病的心态,要作好打长期战的思想准备。戒烟将会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战斗,即使成功戒烟后,一个月,一年,甚至十年后仍然可能会复发。戒烟成功后,也要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对抗香烟的诱惑。
导致戒烟难的误区六:戒烟也要寻求医师的专业帮助
你可能完全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但是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的确是大多数人没做到的科学戒烟方式。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
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9]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
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
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
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
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戒烟要知道的误区
戒烟的话就会很不舒服,严重的话就会得病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戒烟的话,在期间就会变得非常的不舒服,甚至会得病。其实当吸烟有烟瘾的话,停止吸烟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而这个算是一个正常的情况。有些人说会得病,其实这个是错误的。因为很多疾病都是具有潜伏性的,只是刚好出现在戒烟期间而已。所以说戒烟是不会导致疾病的出现。
吸烟会减肥
说到戒烟的话,很多人都不想戒烟,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戒烟之后会变胖。因为有很多人在戒烟之后,就会出现体重加重的情况,但是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两者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出现的仅仅只是巧合而已。
吸烟没有危害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大家虽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人吸了很多烟,却发现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的不适,觉得吸烟是不会危害身体健康的。但是香烟是真的会伤害到身体健康的,其实伤害到器官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有的则是潜伏性而已,但是一旦发作,很有可能会危害生命健康。
戒烟常见出现的五大误区
相信每个戒烟者在戒烟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这些误区往往让许多戒烟者戒烟失败,怎么才能解决这些戒烟时常见的误区呢,只有通过戒烟者的不断实践,今天维尔戒烟贴的笔者就为大家来解读烟民在戒烟的时候常常会遇见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戒烟后感觉身体难受,感觉像生病了
烟民由于多年的吸烟,导致对烟已经上瘾了,甚至有的因为吸烟的烟龄很长,戒烟后,总是会感觉到身体的不习惯,会出现容易发怒、烦躁不安等戒断症状,开始觉得自己得病了,就迫不及待的又吸上了,所以戒烟失败。这并不是戒烟以后得了病,而是你吸烟就一直潜伏在你身体里的,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都知道吸烟的人真生病就很难治愈,这正是病因在你抵抗力差的时候出现了,也有些原因是你的吸烟习惯,习惯成自然。只要你改变这种习惯,那么你的戒烟就成功了,所以戒烟和得病是没有关系的。
误区二、戒烟可以帮助烟民增肥
戒烟也许会变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戒烟变胖的原因是因为少了尼古丁的抑制,烟民的食欲会变大,也有的烟民是因为要戒烟,用吃东西来代替吸烟。但吸烟能减肥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吸烟只是在不停的伤害着自己的身体,吸烟的人普遍偏瘦,这是因为吸烟的人在进食后获得的营养没有正常人多,所以才会瘦弱。
误区三、烟民普遍认为烟有过滤嘴,吸入的焦油少,造成的危害就低
吸烟时过滤嘴的通气孔是控制焦油含量的重要部位,由于大多数烟的通气孔不明显,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所以在吸烟时,很多烟民会无意地夹住通气孔,根本起不到过滤的作用,即使有一定作用,也仍然会吸入一部分焦油,不管焦油含量高或低,都是有害物质,会增加患肺癌的发病率。
误区四、多数烟民吸烟多年也没有身体健康问题
吸烟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是积少成多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烟草抹杀人的未来。吸烟时不患病,也不能说明没有埋下健康隐患,随着吸烟量和吸烟时间的积累,迟早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误区五、戒烟时用糖果代替吸烟
有些烟民会选择含糖果的办法来戒烟,可是,这种方法常常会导致烟瘾的加重。 实验证明,酸性体液能促进尼古丁排泄,当尼古丁在血液中完全代谢后,抽烟者就迫切地想抽第二支烟了。糖是一种酸性食品,大量食糖会使体液由原来的弱碱性转变成酸性,从而促进尼古丁的排泄而加重烟瘾,反而不利于戒烟。因此,戒烟“难上加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多人存在戒烟的“误区”。
知道了这么多戒烟的误区,作为烟民的你,还在为戒烟不成功找一些不科学的理由吗?只有尽快戒烟才是对自己身体负责,更是对家人的负责。
酒精肝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我不是肝炎,为什么转氨酶会升高?
50岁的李先生说起自己的肝病,就百思不解:自己转氨酶升高多年,但经检查既不是甲肝,又不是乙肝,其他的丙、丁、戊肝也都对不上号。“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他问医生。经询问,医生发现他有多年饮酒史,又结合症状,判断他为酒精肝。
据杨国红教授介绍,酒精肝临床上分轻、中、重度三期。轻度主要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多比较年轻,常无自觉症状,仅感觉腹胀乏力;中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厌油腻,化验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升高,其中以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较为突出。轻、中度的酒精肝完全可以治愈,但重度病变可发展为肝硬化,导致腹水和大出血。
误区二:隔三岔五上酒场,不会得酒精肝。
究竟喝多大量的酒、喝多久会造成酒精肝?有人认为:“我隔三岔五才上次酒场,没事。”真的是这样吗?
杨国红教授说,酒精肝的形成与酒中含酒精的度数有关。一般男性肝脏的承受能力是每天40g酒精,女性更少。40g的酒精约相当于白兰地100ml,威士忌120ml,绍兴酒250ml,啤酒1000ml。如果超过这个量持续喝上3~5年,酒精肝、肝硬化就会接踵而至。
误区三:我肝功能正常,为什么不能喝酒?
一位40岁出头的肝癌患者,两年前查出患有酒精肝,不过当时肝功能检查正常。因工作需要,经常半斤八两地继续喝酒。他总说:“我肝功能正常,为什么不能喝?”一个月前到广州出差,感到肝区痛,腹胀。一检查,满肚腹水,已是肝癌晚期。
杨国红说,酒精不仅能使健康人喝成肝硬化或肝癌,还会加速乙肝等病毒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的进程。所以有两类人不能喝酒,一是酒精肝,二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病患者至少应当每隔半年查一次肝功能。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在病情的隐匿发展中,肝细胞不损伤到一定程度,肝功能检查可以是正常的。此时如继续喝酒,无异于“雪上加霜”。待到“不正常”出现,往往悔之晚矣。
误区四:有什么药方可以戒酒?
杨国红说,对于早中期酒精肝,戒酒是惟一的治疗方法。一般轻度酒精肝戒酒三四周后就可改善症状,有肝功能异常者可配合用些保肝解毒药,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诺宁等,半年后转氨酶会慢慢下降。
但喝酒容易戒酒难。杨国红说,医学界目前还没研究出一种立竿见影的戒酒药,想靠药物、偏方戒酒其实是一种误区。当然,长期喝酒的人你让他突然停下来,他会很难受,出现戒断症状。如失眠、烦躁、吃不下饭,甚至震颤、抽搐等类似戒毒的症状,这是戒酒综合征,需要找医生,给与镇静、静脉补充营养等对症治疗。
有关戒酒方法,她认为主要是心理和行为治疗。首先病人应当坚定戒酒信心,主动采取措施,逐渐递减酒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每天少喝一两,由白酒改喝啤酒或葡萄酒,喝酒前吃些东西或喝点无酒饮料,尽量避免与酒友聚会,培养多种业余爱好等。他介绍了一个戒酒方,是将3条活黄鳝放进250ml低度酒里泡4天,以后每天喝一两。其实这种治疗是带有心理暗示作用的,那种带着腥味的酒黏乎乎的,很少有人能喝下去。
误区五:患脂肪肝后不能吃肉。
对于酒精肝病人,医生们总是告诫其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和瘦肉、鱼肉、牛奶等。可早期酒精肝病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我有脂肪肝,还敢吃肉吗?
杨国红说,其实,这也是个误区。因为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肥胖、饮酒、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不是营养过剩的肥胖所致,而是喝酒损伤了肝细胞,引起肝脂肪代谢的紊乱和沉积。所以应当吃些瘦肉、牛奶这类低脂肪高蛋白食物,改善肝脏的营养状况,减缓其向肝硬化的发展。
戒烟者科学认知戒烟药物
我国有3.5亿烟民,但戒烟市场并不大,记者从4月10日启动的“中国网民戒烟状况调查”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烟民主动想戒烟的比例不高,国内戒烟产品市场的年销量不超过5亿元人民币。与之相反,全球戒烟药物市场发展迅猛,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戒烟产品总销售额不超过17亿美元,而在一年后的 2008年已迅速增至3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38%。
两种戒烟产品
尼古丁替代治疗与戒烟药物是两种戒烟疗效比较确切,并得到权威机构推荐的一线临床戒烟用药。尼古丁替代治疗是通过药物把尼古丁送到体内,缓慢地提供比较少的尼古丁,这与吸烟时大量尼古丁在短时间内进入体内产生的刺激集中而强烈的模式不同。目前,国际市场上除尼古丁口香糖和贴膜剂外,还有尼古丁气雾吸入剂、尼古丁含片和尼古丁鼻喷雾剂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制剂形式如何,其主要成分均为尼古丁。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提供尼古丁,使身体依赖得到一点满足,可以减轻戒断症状,缓解对烟草的渴望,有助于戒烟者坚持下去。但是调查发现,在使用尼古丁口香糖成功戒烟一年以上的人中,15%—20%出现对尼古丁口香糖的依赖,也就是说,吸烟者戒除了烟草,却开始对尼古丁替代药物上瘾。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摄入尼古丁制剂来戒烟,无异于“饮鸩止渴”。
新型非尼古丁替代治疗方法催生了戒烟药物,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出品的戒烟药“畅沛”于2006年在美国上市,2008年获准在中国上市。该药曾赢得国际公认的生物医学领域最高荣誉最佳药物奖,有人认为此药在几年内有望成为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药物。
提倡科学戒烟
欧美国家的戒烟药物的畅销与该国实行严厉的控烟措施有很大关系,2007年西方各国的烟草制品销量比上年下降了0.1%,而2008年又比上年下降4% (2008年全球烟草制品总销售额约为440亿美元),而戒烟药物销量则猛增。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烟草的危害,开始尝试戒烟,但戒烟并非易事,因为尼古丁与人脑中的尼古丁受体结合,可以刺激人脑释放多巴胺,产生兴奋、愉悦的感觉,同时使人对其产生依赖。吸烟成瘾后,每30— 40分钟就得吸一支烟,以维持大脑尼古丁水平。戒烟时,因为大脑中尼古丁达不到“需要”水平,就会出现心情抑郁、烦躁不安、精神不集中,以及恶心、头痛等身体不适等戒断症状,最终导致戒烟者戒烟失败。
戒烟者面临戒断症状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戒烟者所选择的戒烟方法是戒烟成功与否的关键。全球统计表明,多数戒烟者在最初尝试戒烟时往往会采取传统的单凭意志力戒烟的方法,而这些人在戒烟一年后,只有3%的人能够保持不复吸。“戒烟不能屡战屡败”,专家表示,吸烟者从决心戒烟到要最终戒断会经过许多关口,突破“戒断综合征”这一关离不开医生的帮助。
专家表示,戒烟者应对戒烟本身及戒烟药物有科学、客观的认知,才能在戒烟的过程中采取最科学、有效的措施。专家表示,科学戒烟离不开个人坚定的意志、戒烟专家的指导以及戒烟药物的辅助。戒烟者只有将这三者相结合,才能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彻底戒断尼古丁,戒除烟草危害。
便秘认知误区
误区1 不把便秘当回事
严格来讲便秘确实算不上是“病”,是一种习惯,但便秘往往是某一疾病的表现,发生便秘不去医院检查,而是擅自用各种泻药、润滑剂,这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埋下了健康隐患。
误区2 每天排便就没事
虽然每天排便一次,但排便量少,干燥且形状像羊粪,也应诊断为便秘,调查显示,我国便秘发病率约9%~13%,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误区3 水与便秘无关
成年人体重70%是水分,水的摄入量不足就极易造成大便干结。因此有必要知道,喝水是解决便秘问题的第一要务。如果在补充高纤维食物的同时,不注意多喝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为严重的便秘。
误区4 排毒就是助排便
一些广告宣传的所谓“排便就是排毒”,其实是错误的。对健康人来说,只要肾功能正常内毒可自行排出体外,不需要特殊干预。因此,排毒和排便并没有因果关联。
误区5 治疗便秘药物可以长期应用
治疗便秘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便秘时,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药物,尽量少用含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芦荟等成分的药品或保健品。即使要用,也最好把使用时间控制在两周之内。
误区6 把泻药当成万灵丹
对经常便秘的人而言,泻药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不要幻想某种特效药,或做一次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有的患者觉得泻药方便、痛快,把它当成“万灵丹”,这是非常危险的。
误区7 便秘只治胃肠道
便秘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非肠道原因引起的便秘有:
(1)药物性便秘,如镇痛药、抗酸铝制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2)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脊髓损伤;
(3)怀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大肠蠕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