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宋开宝年间(973-974年)编纂的《开宝本草》曾记载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还说它“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是将它作为一种野果食用的。宋元丰五年(1082年),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宋政和6年(1116年),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述:“猕猴桃,今永兴军(在今陕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也许正是后面这个原因,才使它有猕猴桃之称。当然它在当时还有很多别名。
《安徽志》云:“猕猴桃,黟县出,一名阳桃。”李时珍解“羊桃”云,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似苎麻而团。此正是猕猴桃,非羊桃也。这里顺便一提,李时珍记载的羊桃确实是猕猴桃,但他不知道这一点,还以为猕猴桃是另一种果品,故此在“草部”和“果部”分列两条。
从有关史料来看,这种野果一直被山区人们利用,但利用的方式可能与金樱子类似,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江西、湖广、河南山中皆有之,乡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猕猴桃不适合什么人吃 猕猴桃过敏者
有些人对猕猴桃过敏,食用后会出现舌头发麻、喉咙发痒和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因呼吸困难导致死亡。这类人群不能食用猕猴桃。研究表明很多儿童会出现轻微的猕猴桃过敏反应,家长需谨慎。对于不确定儿童是否为猕猴桃过敏者的家长可以先尝试给少量猕猴桃,视情况再食用。对有些花粉过敏者对猕猴桃也可能过敏,易过敏体质的人应警惕。
猕猴桃和奇异果有什么区别呢
1、猕猴桃和奇异果的历史来源不同:奇异果大概是在100年前由外国引入中国才有的,而猕猴桃是中国2000年前就有的了。
2、猕猴桃和奇异果这两种水果外表不一样:奇异果外形比较规则,表面的细毛比较柔软,而且它的种类也比较多,外表也多种多样。而猕猴桃外形比较不规则,表面的细毛相对会粗糙些,且体积比奇异果要大一点。
3、猕猴桃和奇异果这两种水果的零售价格不一样:猕猴桃一般要比奇异果要贵一点。当然,也有些地区由于进行价差不多而价格上也基本一样。
4、猕猴桃和奇异果这两种水果吃起来的质感不一样:奇异果食入的口感会比较硬一点,而猕猴桃食入时会偏软一点。
5、猕猴桃和奇异果这两种水果的营养含量不一样:猕猴桃营养成分相对奇异果要低一点
6、猕猴桃和奇异果这两种水果吃起来口感不一样:正常情况下,奇异果食入的口感会比较甜一点,而猕猴桃食入时会比较酸一点。
青霉素的研究历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3]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3]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4-5]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猕猴桃和地瓜可以一起吃吗 猕猴桃什么人不能吃
猕猴桃性寒,脾胃虚寒者最好不要吃,否则会加重肠胃负担,引起腹痛、反酸等症状。如配些生姜解寒可以吃少量吃。
经常腹泻者消化系统不好,而猕猴桃富含膳食纤维,促进消化和排便,会加重腹泻。猕猴桃有利尿的作用,因此经常腹泻和尿频者也不宜吃猕猴桃。
有些人对猕猴桃过敏,食用后会出现舌头发麻、喉咙发痒和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因呼吸困难导致死亡。这类人群不能食用猕猴桃。研究表明很多儿童会出现轻微的猕猴桃过敏反应,家长需谨慎。对于不确定儿童是否为猕猴桃过敏者的家长可以先尝试给少量猕猴桃,视情况再食用。对有些花粉过敏者对猕猴桃也可能过敏,易过敏体质的人应警惕。
猕猴桃性寒,月经期间、月经过多和先兆性流产的女性最好不要吃,否则加重病情。
孕妇吃猕猴桃的好处
猕猴桃,是公认的保健佳果,让我们来看一看它有什么营养保健功效吧!
猕猴桃是一种藤本果树,别名有刺梨、奇异果、毛梨等,种类繁多。
猕猴桃原产于中国,明代药学家李时珍认为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
历代医学着作对猕猴桃的性味、功能等多有记载,被称为是药用及食疗价值均高的水果。猕猴桃可鲜食、罐藏,又可做果汁、果脯、果酱和果酒等。
猕猴桃,其味甘甜,清香多汁,是营养颇高的保健水果。每100克猕猴桃含糖14克,蛋白质1.6克,钾320毫克,钙56.1毫克,铁1.6毫克,磷 42.2毫克,镁19.7毫克,同时还富含胡萝卜素、叶酸、维C和维E等。医学研究显示,常常食用猕猴桃可以防心血管疾病、肝炎、尿道结石和麻风病等,并可有效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研究还发现,猕猴桃的根、叶、花都可入药,对治疗食管癌、胃癌有一定效果。
需要强调一下的是,猕猴桃对育龄女性而言是很不错的营养食物。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他命,对细胞的分裂生长及核酸、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胎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孕妇缺乏叶酸有可能引起胎儿出生时出现低体重、唇腭裂、心脏缺陷等。而猕猴桃中含很多的叶酸,有“天然叶酸大户”之美誉。孕前或怀孕初期,如常吃猕猴桃,有助于防治胎儿各类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病。
猕猴桃中还含有三种天然的抗氧化维他命:胡萝卜素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助于胎儿眼睛的发育;丰富的维C和维E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增进人体对糖的吸收,让胎儿获得营养。除此以外,猕猴桃所含的酚类、糖类以及矿物质对人体修护细胞膜、活化免疫细胞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孕妇应常常食用猕猴桃,因叶酸和维他命遇高温易分解破坏,故猕猴桃生吃最好。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1]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1]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锗的研究历史
锗、锡和铅在元素周期表中是同属一族,后两者早被古代人们发现并利用,而锗长时期以来没有被工业规模的开采。这并不是由于锗在地壳中的含量少,而是因为它是地壳中最分散的元素之一,含锗的矿石是很少的。 [1]
门捷列夫于1871年预言其存在,十四年后德国化学家文克勒于1885年在分析硫银锗矿时发现了锗,后由硫化锗与氢共热,制出了锗。门捷列夫把它命名为类硅。1886年,德国弗莱贝格 (Freiberg) 矿业学院 (21世纪的TU Bergakademie Freiberg) 分析化学教授文克勒在分析夫赖堡附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矿石——argyrodite(辉银锗矿4Ag2S·GeS2)的时候,发现有一未知的新元素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推断,锗元素终于被发现。 [1]
从德国的拉丁名germania命名新元素为germanium(锗),以纪念发现锗的文克勒的祖国,元素符号定为Ge。锗继镓和钪后被发现,巩固了化学元素周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