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心理保健四有五要

​老人心理保健四有五要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个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作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五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老人心理保健四有五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儿女们心头挂的大事,那么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注意那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这篇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四有五要:

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四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

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有个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作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

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

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五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

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

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

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

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

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老人心理保健五要素 保持身心健康

第一要点、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

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第二要点、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

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第三要点、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

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第四要点、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

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第五要点、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

​老年人不要将保健品当药吃

就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前不久发布的“2011年老年消费维权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有五成老年人相信保健品有“疗效”,而看广告买药的老年人中,有四成事后感觉上当。

调查显示,出于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医疗和营养保健品正成为老年人的重要需求,有2/3以上的老年人使用过营养保健产品,59%的老年人愿意参加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讲座。

由于认知不清,部分老人很容易相信保健产品的所谓疗效宣传。在调查中,有5.1%的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可以治病,同时有47.1%的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对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如果要购买药品,除了医生推荐外,朋友和子女的介绍也是影响其购买药品的主要因素,“有28.5%和16.1%的老人会相信报纸和电视的药品宣传。此外,7.6%的老年人相信免费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称,有1/4的老年人有过根据报纸或广播电视上的信息购买药品的经历,这部分老年人根据这些信息购买药品后,其中有46.1%的老年人感觉上当受骗。“这说明,药品广告存在一定夸大成分,比老年人预期的效果要差。”市六院内科专家刘星和表示。

老人不停买药是心理映射

“老人不停买药,是一种心理的映射。”我市心理咨询师梁焱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更关注自身健康,依靠药物,是老人为自己找的一条“捷径”。

专家说,目前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他认为,一些老人不停地吃药,一方面有“自我照顾”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引起子女的关注,以此获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女单纯通过反对或劝说的方式解决问题,效果适得其反。让老人停止乱买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给老人最贴心的支持和关怀,让老人从心理上不再依靠药物,而是依靠子女。”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五大要点

一个中心,是指以健康为中心。

有人戏称:“青年人用健康换金钱,老年人用金钱换健康。”此话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年轻人忙事业,忙家庭建设。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年轻人不同程度地透支生命,用健康的体魄赚前途、换金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义务,作了贡献,所以到了晚年应该不再是追求事业或金钱,而是要以健康为主题。

退休以后,老年人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在家安度晚年,另一种就是再就业发挥余热。但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与健康的目的相矛盾,就不应该去做,就要坚决纠正。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想,一心享清福,结果缺少必要的活动,很快便疾病缠身。有的老年人不太愿意歇下来,为了赚钱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结果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甚至丢掉了性命。这样的退休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老年人做到身心健康,不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就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最大贡献。

二个要点,是指潇洒一点,糊涂一点。

潇洒,即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受拘束。退休后,不再为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不再受严格的作息制度限制,也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应该说已经具备了潇洒生活的基本条件。既然如此,“何不潇洒走一回”呢?

有位老人中年丧偶,自己辛辛苦苦地将5个子女抚养成人。晚年苦尽甘来,子女们都各自事业有成。但他仍然独自过着清苦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门舍不得坐车,晚年生活质量不高。老人逝世时,子女们却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有十几万元的存款。人活着,当然不能完全为了物质享受,但到了晚年,有了一定的消费实力,为什么不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宽松、舒适、丰富一点呢?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啊!

糊涂一点,并非说人到老年就不要学习、不明事理或者思想糊涂,而是说要淡泊一点,看开一点,不为日常琐碎事所捆扰。通俗地说,就是小事上随意一点。人生苦短,生命第一,何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无聊琐事斤斤计较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会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愉快、更充实。

三个忘记,是指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

忘记年龄,是说老年人没有必要总在心里惦记着一个“老”字。有的人常常叹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饶人”,甚至害怕过年过生日。其实,年龄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分为“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日历年龄”,又称“年代年龄”或“时序年龄”,计算单位为年。“生理年龄”又称“生理学年龄”或“生物学年龄”,是指从生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衡量人的年龄。“心理年龄”则是指从大脑功能和心理衰老程度来衡量人的年龄。“日历年龄”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身体的衰老程度,如果用日历年龄来与生理、心理年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的人是未老先衰,有的人则是老而不衰。

比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快乐老人——宋书如,从“日历年龄”来讲,她是一位老年人,已经82岁了。但是,如果从“生理年龄”来讲,她还只是一位中年人,思维活跃,身手敏捷,活动自如。尤其可贵的是,从“心理年龄”来讲,她甚至只是一位年轻人,从不看重自己的年龄和生死,整天阳光灿烂,穿着时髦,一副健康快乐的心情。

忘记疾病,并不是说老年人有病也不要去治疗,而是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人老了,难免会有病,但不必对所患的疾病过分地担心和害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理当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但防御过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有的老年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病,却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而到处求医问药,或对照着医学书籍自己“找病”。这种对疾病过度恐惧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害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本来没病的人,也可能“怕”出病来。不要怕病,但有病也不要讳疾忌医,积极治疗就是了。

忘记恩怨,是指老年人要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人生旅途上总会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和恩恩怨怨,不必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有人说:“伤害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记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怀念’它一次,它就伤害你一次。”为什么要自己伤害自己呢?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长寿老人的凋查结果表明,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是他们的共同性格特点。老年人要想获得平和的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豁达,给记忆装一层滤网,滤去过去的不愉快,只留下快乐与自己相伴。

四个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个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作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五个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

1、老年人心理保健的方法:知足法

用知足品味人生:老同志回顾自己的人生旅途,对自己经历过的大事,如晋职加薪、调換工作、分房购房、离退休等大事的评价,深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人生顺差”中深感滿足,而丝毫没有“吃亏感”和“失落感”,始终保持着“知足常乐”的健康心理状态。

2、老年人心理保健的方法:隨和法

用隨和开展社交:退休后,如老待在家里,日久必生烦闷,越过越乏味。打开闷葫芦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多参與社会活动,用隨和的心态开展社交,构建晚年的社会生活圈。人是感情动物,隨和一点,接触多了,交住久了,自然就融洽了。多到別人的活动圈子参加活动,或唱歌跳舞,或下棋打牌,或吟诗舞钊,等等。不懂就问,有特长就展示出来。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五大要点

老人养生中,保证心理健康亦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为老人介绍几点关于心理健康的要点:

第一要点、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第二要点、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第三要点、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第四要点、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

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第五要点、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

老年人心理保健 怎样面对“死亡”

死亡恐惧人人都有

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仿佛与生俱来,但需要某一特定场景或事件引发。在被诱发前,对死亡的恐惧在可控范围内,如人们会比较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会关心如何预防疾病等,这些其实潜意识中都或多或少有着对死亡恐惧的影子。但恐惧一旦被一些事件诱发后,其表现也将会变得多种多样。

而老年人由于年龄、体质等,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加接近,所以恐惧也表现得更加明显。特别是在老人身边有亲近的人重病或去世时,特别容易引发一些敏感老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有些恐惧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

死亡恐惧的表现

对死亡的恐惧表现为情绪的变化以及严重的失眠,这些都是常见的症状。除此之外,还可能会表现为担忧、紧张、坐立不安、无意识地来回走动等;有的甚至会表现为躯体症状,比如口干、心慌、出虚汗、头晕头痛、尿频尿急等。

以上症状属于恐惧症以及焦虑症表现的范畴,出现以上反应不一定就属于死亡恐惧,辨别死亡恐惧最主要看诱发恐惧的事件。当老人遇见突发事件时,可能出现应激反应,也就是在出现以上症状后的两三天内可缓解,那么家人除多多陪伴外无需担心,但如出现以上症状超过一周,且影响生活,那么家人最好带其去医院找专业人员聊一聊。

远离敏感事件做下全身检查

性格不同,人们对于敏感事件接受程度也就不同,当亲人或朋友去世时,乐观开朗的人可能会反省自己,更加珍惜生命,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未完成的梦想,而敏感、偏抑郁的人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恐惧。所以专家建议,要做自我判断或是让家人朋友帮助判断,自己属于哪种性格,如比较敏感,最好远离这类与死亡有关、可能诱发死亡恐惧的事件。

当觉得自己对死亡有种莫名恐惧,且引起身体不适时,最好做一些事情转移注意力,尽量与一些乐观、开朗的人交流,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尽量让自己忙起来。如果实在担忧,专家建议,去做一下全身检查,对身体有个全面真实的认识,也能减轻恐惧。

中年人心理保健几项措施

一、社会应重视中年人的心理健康。

中年人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关系重大。因此全社会都盈利与尤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心。既要尽量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工作的中大又要做好她们身心健康的保障工作。

二、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中年人担负着社会和家庭的重担,面对工作、家庭和自身的层层矛盾,若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便会影响到其心身健康。因此,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工作,保持心理健康,有着现实的个人和社会意义。中年人自我心理包间的措施主要有:

1.做到量力而为、劳逸结合。

应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正确认识体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凡是应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降低过高的期望值。注意劳逸结合,切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以智力的优势克服体力上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应予重视,定期体检,尤其是一些容易忽视的疾病的早期症状,应及时诊治。一般不提倡带病坚持工作,有良好的身体条件才能更好地工作。

2.加强自我心理素质修养,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良好的心理素质,豁达大度的胸怀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基本,也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因素。对于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不论是失败、不幸和挫折,都能以乐观、冷静的态度去面对,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随遇而安,适应自然。在不幸的遭遇面前,既不怨天尤人、悲观失望,也不杞人忧天、惶惶不安,而应有坚强的意志,相信即使“山重水复疑无路”,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提高对挫折的忍受能力。一些战胜癌症患者曾道出“得癌是福”的心声,正是表达了他们豁达乐观的态度和战胜癌症的信心。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也使他们能够战胜癌症的关键所在。

3.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时,要积极争取朋友、同事、家人的帮助和支持。在任何时候,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是使你能获得力量的人。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关系中的基本因素,夫妻之间建立互谅、互让、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关系,才能在处理诸如双方父母的关系和其他家庭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一致意见。尤其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切忌严父慈母,或一方斥责,一方面溺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一是要互相谅解、求同存异、尽量减少摩擦,学会宽容他人的过错或不足、二是学会换位思考,即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是否合乎情理。从而做到辩证地看待自己他人,也容易理解对方的意见。

4.学会倾诉。

倾诉是一种感情宣泄,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术,适当的倾诉有利于心理健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到烦恼、苦闷、气愤等等,这是常有的事。若把这些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损害自己的心身健康。有些中年人,特别是一些中年男性,不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觉得向他人倾诉自己的苦衷是不光彩的事,有损自己的形象。这是应该纠正的。因此,人们都应学会倾诉,敞开封闭的心扉,将压抑在心头的愤谩、痛苦乃至委屈痛快地倾吐出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劝导,消除心头的阴影,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白领丽人心理保健五术

一、友善术

易生气和易妒嫉的女性比性格沉稳冷静、信任他人的女性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4倍,由此而引出对同伴不友善女性更易早卒的结论。这是因为,友善的心态能使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最佳状态,可促进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酰胆碱等,而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控病能力。而不友善的女性往往怨天忧人,动辄怒气中烧,从而引起肾腺素等应激激素大量释放,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肌肉发紧,导致不良情绪加剧,造成心理、行为的恶性循环。因此,提倡友善的处世方法,是现代白领丽人尤为要注重的。

二、宽心术

即通过营造有利自己宽松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心情舒畅的状态,以达到健康益寿之目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错位、名利熏心、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整天过的是消沉、灰暗、呆板、枯燥的生活,所看到的社会都是阴暗和肮脏,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丧失对生活的审美观,心里便会充满黑暗、仇恨、嫉妒和不满。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其生活氛围都不可能和谐、宽松。为此,白领丽人要做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女人,就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心胸豁达,淡于名利,对周围的人宽宏大度。没有危机,少了是非,她周围的生活气氛便始终会是和谐、宽松的。

三、戒逸术

好逸恶劳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祖国医学认为“饥、饱、劳、逸”四者致病。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裕,人们的饮食起居比过去有很大改善,吃讲营养,住讲舒适、行即坐车、膏粱厚味、安逸少动常导致“逸病”的发生。患逸病的人,大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起居无常,不是发懒贪睡,就是闲坐不动。民间谚语所说:“坐了等瞌睡,睡了等病来。”而白领丽人逸病的防治则在于勤勉、多劳,重要的是要克服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应根据自身条件,选学一二门艺术,每日安排一些家务和体育锻炼,促进健康。

四、敬业术

有关专家认为,敬业是白领丽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在工作上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乐于工作,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2)能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对人的态度是正面的态度多于反面态度;(3)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适当的了解,并乐观积极,愿意努力发掘其身心智潜能,对于无法救补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过于自卑;(4)对工作中的问题,能用实效之法谋求解决。

五、安详术

白领丽人生理现象,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白领丽人不如白领男士胸襟开阔,且多疑善感、郁闷不舒、急躁易怒,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缺少安详。尤其是在临行经之前和更年期的白领丽人,表现更为突出。这些虽是生活变化引起的神志异常,但若不加强自身修养,则将对白领丽人的健康构成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其养生的方法,主要是安定情绪,保持思想清净,不贪欲妄求,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的话,病即无从可来。此外,对于地位能随遇而安,不羡慕地位高的人,没有嫉妒心和高傲心,这样才合于养生之道。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安详的情况下,能使免疫功能增强,代谢旺盛,气血和畅,从而调整气血阴阳,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老年人心理保健的10个小窍门

1、平心静气法

遇到不愉快、生气的事,不要立即大发脾气,或急于行事,先平心静气十分钟。还不行,就延长时间;再不行,就睡一夜后再处理此事。

2、精神胜利法

要不服输,始终保持旺盛精力。遇到挫折失败不灰心丧气,而是寻找原因,研究对策,更加信心百倍地去战胜它,完成它。

3、异想天开法

听音乐,你想到音乐家,观舞蹈,你想到舞蹈者,你要极力把自己想象成是实践者,是演员,摆脱观赏者、观众的地位,要主动地做主人,不要做旁观的客人。

4、众采博集法

要有广泛的兴趣,可以钓鱼、养花、书法、绘画以及收藏各种物品,总之要“闲不住”,常动手动脑。

5、返老还童法

经常回忆童年趣事,拜访青少年时期的朋友,游访童年的旧居、旧址、故地重游,旧事重提,仿佛你又回到童稚时代。

6、腾云驾雾法

读书、看电影电视或听人讲话介绍,要专心致志,并随之腾云驾雾追踪。书中介绍巴黎,你仿佛也在巴黎大街漫步;电影放映泰山风光,你仿佛也在极项观日出……。

7、投机取巧法

不要卖傻力气,不因循守旧。要尽量省时、省力、节约;想出新的办法来解决各类问题,可以培养创造力。

8、到处伸手法

广交朋友,乐为大家办好事,做一个社交家、“外交大使”。

9、“见异思迁法”

对新鲜的、奇特的、未知的事,要喜欢它,接近它,研究它,掌握它。

10、“贪得无厌法”

对知识的获取要永不满足,每天的工作表要安排满当,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丰富。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五大要点

一个中心,是指以健康为中心。

有人戏称:“青年人用健康换金钱,老年人用金钱换健康。”此话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年轻人忙事业,忙家庭建设。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年轻人不同程度地透支生命,用健康的体魄赚前途、换金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义务,作了贡献,所以到了晚年应该不再是追求事业或金钱,而是要以健康为主题。

退休以后,老年人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在家安度晚年,另一种就是再就业发挥余热。但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与健康的目的相矛盾,就不应该去做,就要坚决纠正。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想,一心享清福,结果缺少必要的活动,很快便疾病缠身。有的老年人不太愿意歇下来,为了赚钱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结果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甚至丢掉了性命。这样的退休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老年人做到身心健康,不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就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最大贡献。

二个要点,是指潇洒一点,糊涂一点。

潇洒,即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受拘束。退休后,不再为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不再受严格的作息制度限制,也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应该说已经具备了潇洒生活的基本条件。既然如此,“何不潇洒走一回”呢?

有位老人中年丧偶,自己辛辛苦苦地将5个子女抚养成人。晚年苦尽甘来,子女们都各自事业有成。但他仍然独自过着清苦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门舍不得坐车,晚年生活质量不高。老人逝世时,子女们却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有十几万元的存款。人活着,当然不能完全为了物质享受,但到了晚年,有了一定的消费实力,为什么不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宽松、舒适、丰富一点呢?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啊!

糊涂一点,并非说人到老年就不要学习、不明事理或者思想糊涂,而是说要淡泊一点,看开一点,不为日常琐碎事所捆扰。通俗地说,就是小事上随意一点。人生苦短,生命第一,何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无聊琐事斤斤计较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会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愉快、更充实。

三个忘记,是指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

忘记年龄,是说老年人没有必要总在心里惦记着一个“老”字。有的人常常叹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饶人”,甚至害怕过年过生日。其实,年龄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分为“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日历年龄”,又称“年代年龄”或“时序年龄”,计算单位为年。“生理年龄”又称“生理学年龄”或“生物学年龄”,是指从生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衡量人的年龄。“心理年龄”则是指从大脑功能和心理衰老程度来衡量人的年龄。“日历年龄”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身体的衰老程度,如果用日历年龄来与生理、心理年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的人是未老先衰,有的人则是老而不衰。比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快乐老人——宋书如,从“日历年龄”来讲,她是一位老年人,已经82岁了。但是,如果从“生理年龄”来讲,她还只是一位中年人,思维活跃,身手敏捷,活动自如。尤其可贵的是,从“心理年龄”来讲,她甚至只是一位年轻人,从不看重自己的年龄和生死,整天阳光灿烂,穿着时髦,一副健康快乐的心情。

忘记疾病,并不是说老年人有病也不要去治疗,而是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人老了,难免会有病,但不必对所患的疾病过分地担心和害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理当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但防御过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有的老年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病,却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而到处求医问药,或对照着医学书籍自己“找病”。这种对疾病过度恐惧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害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本来没病的人,也可能“怕”出病来。不要怕病,但有病也不要讳疾忌医,积极治疗就是了。

忘记恩怨,是指老年人要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人生旅途上总会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和恩恩怨怨,不必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有人说:“伤害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记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怀念’它一次,它就伤害你一次。”为什么要自己伤害自己呢?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长寿老人的凋查结果表明,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是他们的共同性格特点。老年人要想获得平和的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豁达,给记忆装一层滤网,滤去过去的不愉快,只留下快乐与自己相伴。

四个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个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作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五个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相关推荐

老年人不要将保健品当药吃

不要把保健品当药吃 看广告买药的涂大妈 家住渝中区的涂大妈患心脏病多年。前不久,她在市内某报上发现了一则“xx平”的广告,称该药可以保心健脑,对治疗心脏病、肝脏病、高血压等疾病都有辅助功效。 试过多种药品后的涂大妈治病心切,买了上千元的药品回家。“现在吃了好几个疗程,没见特别的疗效。”涂大妈儿子蒋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让她去正规医院看病拿药,她就是不听,总是跟风,什么药品宣传她就买啥药品,完全是个购药狂。” 其实,像涂大妈这样的“老年购药狂”还真不少。有些老人盲目相信保健品的功效,一天早中晚分别吃好几种保

老年人保健的四大要点

一是要重视体育锻炼。老年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健康状况和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一般来说,对老年人最为有益的运动方式是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等。 二是要重视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保持心理平衡的关键在于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用平常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心理的稳定关键在于注重心理活动的合理调节,能够随时化解压力和矛盾。 三是要重视饮食上的合理与平衡。老年人在饮食方面除了要均衡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粗细搭配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还要做到“三多三少”:蛋白质多些、维生素多些、纤维素多些

孕后期心理保健

怀孕后期,不仅要注意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安全,心理也是不能忽视的,要保证准妈妈的心情舒畅,不能紧张也不能兴奋等。下面就是准妈妈孕后期要注意的心理保健方面的注意事项。 进入孕后期以后,孕妈妈子宫极度膨胀,各器官、系统的负担也接近高峰,因而,孕妈妈心理上的压力也更大。由于体型变化和运动不便,孕妈妈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有许多孕妈妈会产生一种兴奋与紧张的矛盾心理,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精神压抑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因心理作用而自感全身无力,即使一切情况正常,也不愿活动。 临近预产期,孕妈妈对分娩的恐惧、焦虑或不安全加重,

清晨老人不应吃的三类食物

忌空腹吃香蕉 养生 保健 老人 饮食 水果 饮食禁忌 香蕉中除了含有助眠的钾,还含有大量的镁元素,若空腹食用,会使血液中的含镁量骤然升高,而镁是影响心脏功能的敏感元素之一。 忌空腹吃菠萝 养生 保健 老人 饮食 水果 饮食禁忌 菠萝里含有强酵素,空腹吃会伤胃,其营养成分必须在吃完饭后才能更好地被吸收。 忌喝大量冰凉的饮料 养生 保健 老人 饮食 水果 饮食禁忌 温度相差太大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导致突发性挛缩。 此外,清晨也不要空腹喝醋或吃蒜。空腹喝醋会导致胃酸过多而伤胃;而蒜素会对胃粘膜、肠壁造成刺激,引起

单身老人心理

1、到哪里去找单身“好老伴” “其实,‘难找’是相对的,单身老年男子也大有人在,但一些中老年单身女性必须调整自己的择偶心态,理智地、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能陷入注重功利的误区。”老年婚姻的另一半是寻找的“伴”、倾诉理解的“伴”、相濡以沫的“伴”、牵手偎依的“伴”。钱财、住房都是身外之物,而容貌更不应该作为重点考虑。 单身老人心理病 2、最难启齿的性爱:在回忆中得到性满足 在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里,老年人似乎不应再有性要求了,性功能也必然一落千丈。然而,“性是自然本能的表现,无论是什么年龄都存在性的问题。老

孕产期心理保健

孕产期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时期,孕产妇的心理问题对孕产妇健康影响很大,应重视孕产期各个阶段的心理保健。紧张、焦虑和忧郁是妇女在孕产期最常见的心理症状。妊娠初期常因为担心胎儿发育是否正常而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有些人在孕早期出现比较严重的妊娠反应,因而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出现忧郁情绪;也有人可能因为此次妊娠是避孕失败而造成,因此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会产生既想做人工流产,又担心影响以后的怀孕,而表现出焦虑的情绪。随着妊娠在孕中期的平稳进展,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多有所改善或消失。但在妊娠晚期,由于对即将到来的

独居老人怎么心理保健方法

俗话说:人性本色。即使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一直会有着对性的要求。然而对于那些孤独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却有着这样的性心理传统,即人到了老年似乎不应再有性的要求了,性功能也必然一落千丈,因此就很少会有人去关心他们的性心理状态,从而使许多老人丧偶后,性兴趣,性活动受到严重的压抑。 其实,性是自然本能的表现,无论是什么阶段都存在性的问题。老年人性功能较中年人有所下降,但并不是消失。老年人丧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和恢复,这种本能的,又高于本能的情感(性爱和情爱)也会随之恢复。他们渴望性活动,有性兴趣,这是自然的

老人秋季保健五要

调节饮食,养肺生津 相较于年轻人来讲,老年人的五脏更加衰弱,肠胃也相对薄弱,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再不讲究饮食,生冷无节、饥饱无常的话,势必伤胃犯病。 因此,在秋季,应经常提醒老年人少吃多餐,多食用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 在为老年人选择食物时,可以选择甘平润燥、养肺生津的食物为主。比如:梨、百合、麦冬、荸荠、山药、猪肺、莲子、藕等食物可以多食。 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自然界秋风萧瑟的景色,容易引起老年人悲观伤感的消极情绪。因此,老年人还应重视精神方面的保健。 作为晚辈的平时应提醒老人适当选择参加琴棋书画、养花种

老人延缓衰老的6个心理保健

1、保持心理卫生延缓生理衰老。 老年人的年龄包括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而心理年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人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并非等同,生活中经常看到有的人年逾古稀却老当益壮。有的人则刚过而立之年却显的老气横秋。因此生理年龄的增长是可以通过注意心理卫生、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培养乐观性格等来加以推迟的。而人的心理年龄可以用不断提高学习来加以提高。 2、情绪稳定,精神愉快。 老年人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对其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老年人应经常进行开导,注意自已的心理卫生,乐观处世,遇事能放开视野,纵横思考,不

老人保健心理的方法

1、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知识 老年人应该正视心变异,抽时间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苗头,应及时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2、自我宽慰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老年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不能与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认识上也可能跟不上时代潮流,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同时,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气躁跟自己过不去。 3、寻找精神寄托